正反插USB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8097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正反插USB插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一种出入输出型电连接器,尤指一种正反插USB插座。



背景技术:

USB3.1 Type C型接口是USB-IF协会于2014年推出的一种新的接口标准,该标准同时兼顾了尺寸与性能,适应了智能终端上的应用,但其不能向下兼容。其一般包括金属中板、分置于所述金属中板上下两侧的两组导电端子、及将所述金属中板与导电端子固持为一体的绝缘材料。所述金属中板用于屏蔽上下两组导电端子的高频干扰,限于尺寸的限制,所述两组导电端子与所述金属中板之间的距离很小,在端子厚度在0.12mm的情况下,端子与金属中板的距离为0.17mm。

上下两组导电端子中分别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与位于中间的一对电源端子,现时在实现快速充电的情况下,要求所述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允许通过较大电流,但是加厚所述电源端子后容易导致与所述金属中板短路,而加宽所述电源端子则受限于端子之间的较小的间距,难以有效实现大电流的通过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允许大电流通过以支持快速充电的正反插USB插座。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正反插USB插座,包括金属中板、分别位于所述金属中板上下两侧且对称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将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与所述金属中板成型于一体的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分别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一接地端子与两个第二接地端子、位于所述两个第一接地端子之间的若干第一信号端子与两个第一电源端子、及位于所述两个第二接地端子之间的若干第二信号端子与两个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一信号端子、第一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第二信号端子、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金属中板被切除,所述金属中板仅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呈中心点对称结构,每一端子组的依次包括一个接地端子、两个信号端子、一个电源端子、四个信号端子、一个电源端子、两个信号端子、一个接地端子。

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第一、第二信号端子的厚度为0.18mm-0.22mm。

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第一、第二信号端子的厚度为0.2mm。

优选地,所述金属中板在横向方向为独立的两块结构,每块金属中板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后端延伸形成的焊接部、开设于所述主体部上的若干开孔、及形成于所述主体部横向外侧以卡扣并接触对接连接器的卡扣部。

优选地,所述金属中板电性接触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以使所述金属中板构成电流回路的一部分。

优选地,所述金属中板包括在横向方向上设置两块主体部、及将所述两块主体部连接为一体且位于前端缘的连接部,每块主体部上包括自所述主体部后端延伸形成的焊接部、开设于所述主体部上的若干开孔、及形成于所述主体部横向外侧以卡扣并接触对接连接器的卡扣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前端延伸的长度比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长0.2mm,所述连接部对应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位置处形成有避让部。

优选地,所述金属中板电性接触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以使所述金属中板构成电流回路的一部分。

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金属中板成型为第一组合体的第一绝缘体、将所述第二端子组成型为第二组合体的第二绝缘体、及将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第二组合体成型为第三组合体的第三绝缘体,所述正反插USB插座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三绝缘体外的金属外壳。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USB插座通过将第一、第二端子组的端子厚度加厚以降低阻抗,进而降低端子的温升效应,同时,为保证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不会因厚度增加而导致与所述金属中板短路,将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金属中板切除,使所述金属中板只存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之间,以保证不会因端子厚度的增加而导致端子之间产生短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部分分解图;

图4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金属中板的立体图;

图5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与金属中板组合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与金属中板组合的前视图;

图7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插座外壳沿图1所示A-A虚线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第二端子组注塑成型形成第二绝缘体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第一端子组与金属中板一体注塑成型形成第一绝缘体的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第一端子组、金属中板与第一绝缘体构成的组合体配合所述第二端子组与第二绝缘体的状态图;

图1至图10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附图;

图11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第二实施例的金属中板的立体图;

图12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第二实施例的金属中板、第一、第二端子组的组合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以下将结合图1-图10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与技术原理。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包括金属中板40、位于所述金属中板40上下两侧的第一端子组50、第二端子组70、将所述第一端子组50与所述金属中板40成型于一体的第一绝缘体60、成型于所述第二端子组70上的第二绝缘体80、将所述第一绝缘体60与所述第二绝缘体80成型为一个整体的第三绝缘体90、套设于所述第三绝缘体90上的接地件30、围设于所述第三绝缘体90外的金属外壳10、及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外壳10后端以消除所述金属外壳10与所述第三绝缘体90之间缝隙的第四绝缘体20。

所述金属中板40在横向方向分为两块独立式设计,每块金属中板40包括主体部41、自所述主体部41后端延伸形成的焊接部44、开设于所述主体部41上的若干开孔42、设于所述主体部41上的突起部43、及形成于所述主体部41横向外侧以卡扣并接触对接连接器的卡扣部45。

所述金属外壳10包括环状主体11、自所述环状主体11后端横向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固焊部12、一体成型于所述环状主体11前端的防水圈13、及设于所述环状主体11后端顶面上的若干孔结构14。

请参阅图5、图6、图7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50包括位于横向两侧的两个第一接地端子50a、位于所述两个第一接地端子50a之间的若干第一信号端子50c、及两个第一电源端子50b。所述相邻的第一接地端子50a与第一电源端子50b之间分别设有两个第一信号端子50c,所述两个第一电源端子50b之间设有四个第一信号端子50c。

所述第二端子组70包括位于横向两侧的两个第二接地端子70a、位于所述两个第二接地端子70a之间的若干第二信号端子70c、及两个第二电源端子70b。所述相邻的第二接地端子70a与第二电源端子70b之间分别设有两个第二信号端子70c,所述两个第二电源端子70b之间设有四个第二信号端子70c。

所述第一端子组5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70的端子排布方式为中心点对称结构,即依次排列顺序为一个接地端子、两个信号端子、一个电源端子、四个信号端子、一个电源端子、两个信号端子、一个接地端子。

相较于常规Type C连接器0.12mm的端子厚度,本申请的第一端子组50与第二端子组70的厚度增加至0.18mm~0.22mm,最佳厚度是0.2mm,以降低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50b,70b与第一、第二接地端子50a,70a的阻抗,进而在通过大电流时降低所述导电端子的温升效应。因为端子厚度的增大,则所述金属中板40设计成了位于横向两侧的两块结构,使除了第一、第二接地端子50a,70a之外的第一、第二信号端子50c,70c与第一、第二电源端子50a,70a之间不存在金属中板40以防止短路。而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50a,70a则位于所述两块金属中板40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50a,70a的主体部41上的突起部43则直接接触所述金属中板40,使金属中板40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组件连接成为电流回路的一部分,可以降低所述接地端子的发热量。也可以将所述金属中板40的厚度增加使所述金属中板40的主体部41的表面直接接触所述接地端子。

所述第三绝缘体90包括基部91、自所述基部91向前延伸形成的安装部92、及自所述安装部92向前延伸形成的对接舌部93。

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50,70均包括露出于所述对接舌部93的两侧表面的接触部51,71、自所述接触部51,71后端延伸形成的固持于所述第三绝缘体90内的固持部52,72、及自所述固持部52,72延伸形成的焊脚53,73。

以下将结合图8至图10所示详细介绍本申请正反插USB插座的制造过程,先将所述第一端子组50、金属中板40进行第一次注塑成型操作形成将所述第一端子组50与所述金属中板40固持为一体的第一绝缘体60。所述第一端子组50、金属中板40与第一绝缘体60构成第一组合体(未标号)。在第一注塑成型过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50的前后端均连接有料带54,55,所述金属中板40的横向两侧连接有料带46。在注塑成型形成所述第一组合体后,将所述第一端子组50的前后料带54,55切除,保留所述金属中板40的料带46。所述第一组合体的第一绝缘体60上形成有若干上下贯通的贯通孔61。

同时,将所述第二端子组70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形成第二绝缘体80,所述第二端子组70与所述第二绝缘体80构成第二组合体(图未示)。所述第二组合体的第二绝缘体80上同样设有若干上下贯通的贯通孔81。所述第二端子组70的前后同样分别连接有料带74,75。注塑成型形成所述第二组合体后,将所述第二端子组70前端的料带74切除,保留后端的料带75。

随后,将所述第一组合体组合于所述第二组合体上方,进行第三次注塑成型以形成所述第三绝缘体90。第三次注塑成型时,所述塑胶材料贯通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60,80的贯通孔61,81并将所述第一、第二组合体包覆于内。所述金属中板40的横向两侧缘则露出于所述第三绝缘体90的外侧。切除连接所述金属中板40的料带46。

将所述接地件30安装于所述第三绝缘体90的安装部92上,再将成型有防水圈13的金属外壳10套入所述第三绝缘体90外。

最后,在所述金属外壳10与所述第三绝缘体90后端进行第四次注塑成型形成第四绝缘体20,所述第四绝缘体20与所述金属外壳10的孔结构14结合固持。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1、图12所示的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依据USB-IF协会的标准规范,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50a,70a与第一、第二电源端子50b,70b前端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50c,70c前端的长度,长度差距为0.5mm,如此,导致实施例一中必须将所述金属中板40完全切开形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实施例二中,将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50a,70a与第一、第二电源端子50b,70b前端延伸的长度降低至只比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50c,70c长0.2mm的状态,再将所述金属中板40的前端设置连接部47,将实施例一中独立的两个金属中板40结构连为一体,以加强所述金属中板的强度。同时所述连接部47的内侧对应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50b,70b位置处设有凹陷的避让部48以防止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50b,70b的端部离所述连接部太近而产生风险。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正反插USB插座通过将第一、第二端子组50,70的端子厚度加厚以降低阻抗,进而降低端子的温升效应,同时,为保证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50,70不会因厚度增加而导致与所述金属中板40短路,将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50c,70c与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50b,70b之间的金属中板40切除,使所述金属中板40只存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50a,70a之间,以保证不会因端子厚度的增加而导致端子之间产生短路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