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发射接收对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1624阅读:3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外发射接收对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红外发射接收对管。



背景技术:

红外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发出红外线的二极管,通常应用于遥控器、光电自动控制等场合。红外线发射与接收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直射式,其二是反射式。直射式指发光管和接收管相对安放在发射与受控物的两端,中间相距一定距离;反射式指发光管与接收管并列一起,平时接收管无光照,只在发光管发出的红外光线遇到反射物时,接收管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线产生光电信号。现有的红外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的封装结构是使用透明环氧树脂进行包封,这种封装形式具有成本低廉和工艺成熟的优点,但是工作过程中,被检测物体在其顶部经过,使用长久后,顶部容易出现磨损现象,会影响发射接收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发射接收对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顶端易磨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红外发射接收对管,包括红外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所述红外发射管由胶体层、芯片、透明玻璃珠和微引线和多根平行设置的引脚组成,其中一根引脚的一端设有芯片,且芯片设置在引脚一端的凹腔内,多根引脚通过微引线与芯片上的电极相互连通,相互连通的引脚的那端外部设有胶体层进行包裹,胶体层采用透明环氧树脂制成,胶体层的一端呈半圆形且内部封装有透明玻璃珠;所述光敏接收管的结构和组成与红外发射管相同,其区别在于,其区别在于,光敏接收管内的芯片是固定在引脚的一端的平面上,红外发射管的芯片固定在引脚一端的凹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引脚的直径优选为0.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胶体层的直径优选为4.8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透明玻璃珠封装在胶体层的顶部,由于透明玻璃珠的硬度较环氧树脂大,耐磨性强,能有效的提升红外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顶部的耐磨性,保证其发射接收效率,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红外发射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光敏接收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引脚、2-胶体层、3-芯片、4-透明玻璃珠、5-微引线、11-红外发射管、12-光敏接收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红外发射接收对管,包括红外发射管11和光敏接收管12,所述红外发射管11由胶体层2、芯片3、透明玻璃珠4和微引线5和多根平行设置的引脚1组成,本实施例中的引脚1数量设置为两根,其中一根引脚1的一端设有芯片3,芯片3设置在引脚1一端的凹腔内,多根引脚1通过微引线5与芯片3上的电极相互连通,且相互连通的引脚1的那端外部设有胶体层2进行包裹,将芯片3、微引线5和部分引脚1包裹在内部,胶体层2采用透明环氧树脂制成,对内部芯片3、微引线5等重要部件进行固定和防护,胶体层2的一端呈半圆形且内部封装有透明玻璃珠4,透明玻璃珠4的硬度较环氧树脂大,耐磨损,能有效的提升红外发射管11顶部的耐磨性,保证红外发射管11的发射接收效率;所述光敏接收管12的结构和组成与红外发射管11相同,其区别在于,光敏接收管12内的芯片是固定在引脚1的端面上,用于接收信号。

所述引脚1的直径优选为0.5mm。

所述胶体层2的直径优选为4.8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胶体层2一端设有透明玻璃珠4,由于透明玻璃珠4的硬度较环氧树脂大,耐磨性强,能有效的提升红外发射管11和光敏接收管12顶部的耐磨性,保证红红外发射管11和光敏接收管12的发射接收效率。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