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渐变结构的宽带带状线腔体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1618阅读:7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渐变结构的宽带带状线腔体耦合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渐变结构的宽带带状线腔体耦合器。



背景技术:

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无源器件以其环保无污染、低功耗和可靠性高而被广泛使用。腔体耦合器是无源器件中十分常用的器件。腔体耦合器的主要特点是耦合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计,具有工作频带宽、带内插损小、隔离度高、驻波比小、外形美观等优点。由于耦合器对设计、装配要求高,目前很多企业生产的带状线腔体耦合器成本高、带宽不够。因此设想提供一种采用渐变结构的带状线腔体耦合器,能大大展开带宽、缩小腔体体积,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渐变结构的宽带带状线腔体耦合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渐变结构的宽带带状线腔体耦合器,包括:一腔体、一第一耦合杆以及一第二耦合杆;所述第一耦合杆的输入端连接至设置于所述腔体第一侧壁通孔内的第一耦合器输入端;所述第一耦合杆的输出端连接至设置于所述腔体第二侧壁通孔内的耦合器输出端;所述第二耦合杆的输入端连接至设置于所述腔体第三侧壁通孔内的耦合端;所述第二耦合杆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侧壁内侧壁相连;所述第一耦合杆以及所述第二耦合杆的中部下端面设置有一对用于固定及改善指标的所述第一耦合杆以及所述第二耦合杆的介质条。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耦合杆的输入端经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内侧上且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耦合杆的第一介质座垫连接至所述第一耦合器输入端;所述第一耦合杆的输出端经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内侧上且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耦合杆的第二介质座垫连接至所述耦合器输出端;所述第二耦合杆的输入端经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内侧上且用于固定所述第二耦合杆的第三介质座垫连接至所述耦合端;所述第二耦合杆的输出端与一用于固定所述第二耦合杆的第四介质座垫相连;所述第四介质座垫经一T型功率电阻连接至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内侧上的金属台阶。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耦合杆包括一连接于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第一耦合件,该第一耦合件的横截面宽度从与输入端相连的端部至与输出端相连的端部逐渐递减。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耦合杆输入端为一直条状输入端,且输入端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耦合件与该输入端相连的端部的宽度;所述第一耦合件与所述第一耦合杆的输出端相连的端部的宽度等于该输出端对应连接端部的宽度,且小于该输出端与所述耦合器输出端连接的端部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耦合杆的包括一连接于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第二耦合件,该第二耦合件的横截面宽度从与输入端相连的端部至与输出端相连的端部逐渐递减。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耦合杆输入端为一拐型输入端,且该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耦合件连接的端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耦合件与该输入端相连的端部的宽度;所述第二耦合杆的输出端为一拐型输出端,且该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耦合件连接的端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耦合件与该输出端相连的端部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耦合件与所述第二耦合件等长,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根据耦合度进行耦合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条相对所述第一侧壁平行设置,且长度等于所述第一侧壁内侧壁长度。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渐变阻抗结构的宽带带状线腔体耦合器。具有材料低成本、低损耗、缩小腔体体积、展宽频带等优点。主要用于通信系统信号分配及合成,以及信号取样以进行测量和监测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渐变结构的宽带带状线腔体耦合器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耦合杆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耦合杆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1-腔体;2-第一耦合器输入端;3-耦合器输出端;4-耦合端;5-金属台阶;6-第一介质条;7-第二介质条;8-第一耦合杆;81-第一耦合杆输入端;82-第一耦合杆8输出端;83-第一耦合件;9-第二耦合杆;91-第二耦合杆输入端;92-第二耦合杆输出端;93-第二耦合件;10-第一介质座垫;11-第二介质座垫;12-第三介质座垫;13-第四介质座垫;14-功率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以供一种采用渐变结构的宽带带状线腔体耦合器,包括:一腔体1、一第一耦合杆8以及一第二耦合杆9;第一耦合杆8的输入端81连接至设置于腔体1第一侧壁通孔内的第一耦合器输入端2;第一耦合杆8的输出端82连接至设置于腔体第二侧壁通孔内的耦合器输出端3;第二耦合杆9的输入端91连接至设置于腔体第三侧壁通孔内的耦合端4;第二耦合杆9的输出端92与第三侧壁内侧壁相连;第一耦合杆8以及第二耦合杆9的中部下端面设置有一对用于固定及改善指标的第一耦合杆8以及第二耦合杆9的介质条。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腔体1的横截面为矩形框。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平行设置。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垂直设置。第一耦合杆以及第二耦合杆均采用铜镀银材质。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耦合杆8的输入端81经设置于第一侧壁内侧上且用于固定第一耦合杆8的第一介质座垫10连接至第一耦合器输入端2;第一耦合杆8的输出端82经设置于第二侧壁内侧上且用于固定第一耦合杆8的第二介质座垫11连接至耦合器输出端3。

第二耦合杆9的输入端91经设置于第三侧壁内侧上且用于固定第二耦合杆9的第三介质座垫12连接至耦合端4;第二耦合杆9的输出端92与一用于固定第二耦合杆的第四介质座垫13相连;第四介质座垫经一T型的50欧功率电阻14连接至设置于第三侧壁内侧上的金属台阶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座垫、第二介质座垫、第三介质座垫以及第四介质座垫均为白色PE材料。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耦合杆8包括一连接于输入端81与输出端82之间的第一耦合件83,该第一耦合件83的横截面宽度从与输入端相连的端部至与输出端相连的端部逐渐递减,也即由宽到窄渐变,该宽度渐变趋势根据实际信号参数确定。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耦合杆8输入端81为一直条状输入端,且输入端81横截面宽度小于第一耦合件83与该输入端81相连的端部的宽度;第一耦合件83与第一耦合杆8的输出端82相连的端部的宽度等于该输出端82对应连接端部的宽度,且小于该输出端82与耦合器输出端3连接的端部的宽度。输入端81、输出端82以及第一耦合件83的宽度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确定。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耦合杆9的包括一连接于输入端91与输出端92之间的第二耦合件93,该第二耦合件93的横截面宽度从与输入端91相连的端部至与输出端92相连的端部逐渐递减,也即由宽到窄渐变,该宽度渐变趋势根据实际信号参数确定。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耦合杆9输入端91为一拐型输入端,且该输入端91与第二耦合件93连接的端部的宽度等于第二耦合件93与该输入端91相连的端部的宽度;第二耦合杆9的输出端92为一拐型输出端,且该输出端92与第二耦合件93连接的端部的宽度等于第二耦合件93与该输出端92相连的端部的宽度。输入端91、输出端92以及第二耦合件93的宽度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确定。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耦合件83与第二耦合件93等长,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根据耦合度进行耦合匹配。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介质条相对第一侧壁平行设置,且长度等于第一侧壁内侧壁长度。如图1所示,第一介质条6与第二介质条7平行设置,且均与第一侧壁平行设置。在两条渐变结构的耦合杆8和9以及介质条6和7的作用下,大大的展宽了频带实用范围,实现了宽频带工作,且降低加工成本和缩小腔体尺寸。第一以及第二介质条采用白色聚乙烯材料。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