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1158阅读:7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规的化石燃料日益消耗殆尽,在所有的可持续能源中,太阳能无疑是一种最清洁、最普遍和最有潜力的替代能源之一。在所有的太阳能电池中,硅太阳能电池是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之一,这是由于硅材料在地壳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储量,同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其他类型的太阳能电池,有着优异的电学性能和机械性能。PERC电池(Passivatedemitterrearcontactsolarcells),即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太阳能电池。现有技术中,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包括背电极(银栅线)和局部背电场(铝栅线)。太阳能电池组件工作时,硅材料内产生的电流被铝栅线收集后汇聚到银背电极上,之后经由焊带流入下一个太阳能电池片。如图4所示,现有的技术中的背电极数量为电池片的主栅数量,背电极的形状为条状或分段的条状,铝背电场的形状为条状。现有的条状背电极,其银浆的耗量大,成本较高,采用分段的条状背电极时,由于焊带与铝无法形成良好的接触,在焊接后,远离银背电极处的电流收集比较困难,导致组件EL发黑,同时串阻增大。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其增加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输出电流,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输出功率。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包括若干列背电极以及栅线部,背电极包括若干个沿互联方向间隔设置的子电极段,同一列背电极中,相邻的两个子电极段的对称中心线设为A线,A线与背电极相垂直,子电极段的端部与相邻的A线之间设置有主栅部,相邻的两个子电极段通过两者之间的两个主栅部电连接,相邻的两列背电极的对称中心线设为B线,B线与背电极相平行,A线与B线的交点设为C点,子电极段的端部与相邻的C点之间设置有辅助部。辅助部的设置,使得远离子电极段的点能够通过辅助部进行电流汇集,并可将汇集后的电流直接传输到背电极上,避免了由主栅部作为中介再传输到背电极上的问题。互联方向是指电池串中电池电连接的方向。优选地,若干列背电极互相平行。进一步优选地,背电极与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其中一个边相平行。优选地,若干列背电极的长度均相等。其中,辅助部的宽度从子电极段的端部向C点的方向逐渐减小。其中,主栅部的中心线与背电极的中心线互相平行。优选地,主栅部设置有与子电极段相交叠的覆盖区,覆盖区沿互联方向的高度为0.05~5mm。进一步优选地,覆盖区沿互联方向的高度为0.1~2mm。其中,主栅部为等宽的线性结构。其中,主栅部的宽度从子电极段的端部向A线的方向逐渐减小。主栅部远离子电极段的一端的电流密度较小,主栅部靠近子电极段的一端的电流密度较大,主栅部的宽度从从子电极段的端部向A线的方向逐渐减小,即主栅部的宽度与电流密度相匹配,解决了电流传输的问题,避免EL发黑的现象。其中,子电极段的宽度小于等于主栅部的宽度。其中,子电极段两端的两个主栅部之间设置有副栅部,副栅部位于子电极段的外侧。其中,子电极段的宽度大于主栅部的宽度,子电极段与互联方向垂直的边线的延长线与相邻的辅助部的外侧的边线的交点设为D点,子电极段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两个D点之间的长度。其中,子电极段的宽度小于主栅部的最大宽度。优选地,主栅部的线宽为2mm~10mm。进一步优选地,主栅部的线宽为2.5mm~5mm。优选地,主栅部靠近子电极段的一端的线宽为3mm~10mm,主栅部远离子电极段的一端的线宽为0.05mm~5mm。进一步优选地,主栅部靠近子电极段的一端的线宽为3mm~6mm,主栅部远离子电极段的一端的线宽为0.1mm~3mm。优选地,栅线部的线宽为0.05mm~0.5mm。进一步优选地,栅线部的线宽为0.1mm~0.4mm。优选地,辅助部靠近子电极段的一端的线宽为2mm~10mm,辅助部远离子电极段的一端的线宽为0.05mm~1mm。进一步优选地,辅助部靠近子电极段的一端的线宽为3mm~5mm,辅助部远离子电极段的一端的线宽为0.1mm~0.6mm。优选地,背电极的总面积为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0.1%~3%。进一步优选地,背电极的总面积为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0.2%~2%。其中,背电极为背银,主栅部、辅助部和栅线部均为背铝。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种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包括若干列背电极以及栅线部,背电极包括若干个沿互联方向间隔设置的子电极段,同一列背电极中,相邻的两个子电极段的对称中心线设为A线,A线与背电极相垂直,子电极段的端部与相邻的A线之间设置有主栅部,相邻的两个子电极段通过两者之间的两个主栅部电连接,相邻的两列背电极的对称中心线设为B线,B线与背电极相平行,A线与B线的交点设为C点,子电极段的端部与相邻的C点之间设置有辅助部。辅助部的设置,使得远离子电极段的点能够通过辅助部进行电流汇集,并可将汇集后的电流直接传输到背电极上,避免了由主栅部作为中介再传输到背电极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增加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输出电流,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输出功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对比例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栅线部;2-子电极段;3-主栅部;31-覆盖区;4-辅助部;5-副栅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4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图1为一个单位单元的示意图,包括若干列背电极以及栅线部1,背电极包括若干个沿互联方向间隔设置的子电极段2,同一列背电极中,相邻的两个子电极段2的对称中心线设为A线,A线与背电极相垂直,子电极段2的端部与相邻的A线之间设置有主栅部3,相邻的两个子电极段2通过两者之间的两个主栅部3电连接,相邻的两列背电极的对称中心线设为B线,B线与背电极相平行,A线与B线的交点设为C点,子电极段2的端部与相邻的C点之间设置有辅助部4。本实施例中,若干列背电极互相平行,且背电极与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其中一个边相平行。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干列背电极也可以发生偏移,也可以不与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边相平行。本实施例中,若干列背电极的长度均相等。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长度的背电极。本实施例中,辅助部4的宽度从子电极段2的端部向C点的方向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的中心线与背电极的中心线互相平行。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设置有与子电极段2相交叠的覆盖区31,覆盖区31沿互联方向的高度为1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覆盖区31沿互联方向的高度。例如,覆盖区31沿互联方向的高度可以为0.05mm、0.1mm、0.5mm、1.5mm、2mm、3mm、4mm或者5mm等。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为等宽的线性结构。子电极段2的宽度小于等于主栅部3的宽度,子电极段2两端的两个主栅部3之间设置有副栅部5,副栅部5位于子电极段2的外侧。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的线宽为3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主栅部3的线宽。例如,主栅部3的线宽可以为2mm、2.5mm、4mm、5mm、8mm或者10mm等。本实施例中,栅线部1的线宽为0.3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栅线部1的线宽。例如,栅线部1的线宽可以为0.05mm、0.1mm、0.2mm、0.4mm或者0.5mm等。本实施例中,辅助部4靠近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为3mm,辅助部4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为0.3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辅助部4靠近和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例如,辅助部4靠近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可以为2mm、4mm、5mm、6mm、8mm或者10mm;辅助部4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可以为0.05mm、0.1mm、0.2mm、0.4mm、0.6mm、0.8mm或1mm等。本实施例中,背电极的总面积为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1%。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背电极的总面积占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百分比。例如,背电极的总面积可以为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0.1%、0.2%、0.5%、2%或3%等。本实施例中,背电极为背银,主栅部3、辅助部4和栅线部1均为背铝。在其他实施例中个,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材质的背电极、主栅部3和栅线部1。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一种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图2为一个单位单元的示意图,包括若干列背电极以及栅线部1,背电极包括若干个沿互联方向间隔设置的子电极段2,同一列背电极中,相邻的两个子电极段2的对称中心线设为A线,A线与背电极相垂直,子电极段2的端部与相邻的A线之间设置有主栅部3,相邻的两个子电极段2通过两者之间的两个主栅部3电连接,相邻的两列背电极的对称中心线设为B线,B线与背电极相平行,A线与B线的交点设为C点,子电极段2的端部与相邻的C点之间设置有辅助部4。本实施例中,若干列背电极互相平行,且背电极与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其中一个边相平行。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干列背电极也可以发生偏移,也可以不与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边相平行。本实施例中,若干列背电极的长度均相等。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长度的背电极。本实施例中,辅助部4的宽度从子电极段2的端部向C点的方向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的中心线与背电极的中心线互相平行。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设置有与子电极段2相交叠的覆盖区31,覆盖区31沿互联方向的高度为1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覆盖区31沿互联方向的高度。例如,覆盖区31沿互联方向的高度可以为0.05mm、0.1mm、0.5mm、1.5mm、2mm、3mm、4mm或者5mm等。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为等宽的线性结构。子电极段2的宽度大于主栅部3的宽度,子电极段2与互联方向垂直的边线的延长线与相邻的辅助部4的外侧的边线的交点设为D点,子电极段2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两个D点之间的长度。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的线宽为2mm~10mm。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的线宽为3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主栅部3的线宽。例如,主栅部3的线宽可以为2mm、2.5mm、4mm、5mm、8mm或者10mm等。本实施例中,栅线部1的线宽为0.3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栅线部1的线宽。例如,栅线部1的线宽可以为0.05mm、0.1mm、0.2mm、0.4mm或者0.5mm等。本实施例中,辅助部4靠近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为3mm,辅助部4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为0.3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辅助部4靠近和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例如,辅助部4靠近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可以为2mm、4mm、5mm、6mm、8mm或者10mm;辅助部4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可以为0.05mm、0.1mm、0.2mm、0.4mm、0.6mm、0.8mm或1mm等。本实施例中,背电极的总面积为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1.5%。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背电极的总面积占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百分比。例如,背电极的总面积可以为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0.1%、0.2%、0.5%、2%或3%等。本实施例中,背电极为背银,主栅部3、辅助部4和栅线部1均为背铝。在其他实施例中个,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材质的背电极、主栅部3和栅线部1。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一种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图3为一个单位单元的示意图,包括若干列背电极以及栅线部1,背电极包括若干个沿互联方向间隔设置的子电极段2,同一列背电极中,相邻的两个子电极段2的对称中心线设为A线,A线与背电极相垂直,子电极段2的端部与相邻的A线之间设置有主栅部3,相邻的两个子电极段2通过两者之间的两个主栅部3电连接,相邻的两列背电极的对称中心线设为B线,B线与背电极相平行,A线与B线的交点设为C点,子电极段2的端部与相邻的C点之间设置有辅助部4。本实施例中,若干列背电极互相平行,且背电极与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其中一个边相平行。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干列背电极也可以发生偏移,也可以不与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边相平行。本实施例中,若干列背电极的长度均相等。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长度的背电极。本实施例中,辅助部4的宽度从子电极段2的端部向C点的方向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的中心线与背电极的中心线互相平行。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设置有与子电极段2相交叠的覆盖区31,覆盖区31沿互联方向的高度为1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覆盖区31沿互联方向的高度。例如,覆盖区31沿互联方向的高度可以为0.05mm、0.1mm、0.5mm、1.5mm、2mm、3mm、4mm或者5mm等。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的宽度从子电极段2的端部向A线的方向逐渐减小。子电极段2的宽度小于主栅部3的最大宽度,子电极段2两端的两个主栅部3之间设置有副栅部5,副栅部5位于子电极段2的外侧。本实施例中,主栅部3靠近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为5mm,主栅部3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为2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主栅部3靠近和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例如,主栅部3靠近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可以为3mm、4mm、6mm、8mm或10mm等,主栅部3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可以为0.05mm、0.1mm、1mm、3mm、4mm或5mm等。本实施例中,栅线部1的线宽为0.3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栅线部1的线宽。例如,栅线部1的线宽可以为0.05mm、0.1mm、0.2mm、0.4mm或者0.5mm等。本实施例中,辅助部4靠近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为3mm,辅助部4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为0.3m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辅助部4靠近和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例如,辅助部4靠近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可以为2mm、4mm、5mm、6mm、8mm或者10mm;辅助部4远离子电极段2的一端的线宽可以为0.05mm、0.1mm、0.2mm、0.4mm、0.6mm、0.8mm或1mm等。本实施例中,背电极的总面积为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1%。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背电极的总面积占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百分比。例如,背电极的总面积可以为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背面总面积的0.1%、0.2%、0.5%、2%或3%等。本实施例中,背电极为背银,主栅部3、辅助部4和栅线部1均为背铝。在其他实施例中个,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材质的背电极、主栅部3和栅线部1。对比例一如图4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背面栅线结构,图4为一个单位单元的示意图。对比例一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一未设置实施例一中的辅助部4,其他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将本实用新型的三个实施例的输出功率与对比例一的输出功率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表1Pmax(W)实施例一298.5实施例二297.5实施例三299.0对比例一296.0由表1可知,与现有的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输出功率明显提升。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