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侧键结构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333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的侧键结构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产品,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侧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如今在电子设备技术领域中,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作为一种便携式设备,为了满足用户的轻薄化和价格需求,导致移动终端的结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侧键开关的设计方式无疑会影响移动终端的结构设计,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目前,终端设备的常规侧键形式主要包括按压式侧键及拨动式侧键。其中,拨动式侧键的结构通常由拨动开关和侧键本体构成,但是为了能够使侧键本体在实现与后壳固定的同时,还能够与拨动开关的开关触点进行连接,以保证用户在操作时可通过滑动侧键本体有效带动拨动开关的开关触点进行来回拨动,就需要在侧键本体上设置专门的与后壳固定的扣件,和专门的与开关触点连接的连接件,从而造成整个侧键的结构非常复杂,不但不利于加工,而且结构过为复杂的侧键本体还会影响整机的厚度。

因此,如何在不影响侧键功能性的同时,还可简化整个侧键的结构,使其更方便加工,以进一步降低整机的厚度是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键开关的设计方式,可在不影响侧键功能性的同时,还可简化整个侧键的结构,在方便对其进行加工的同时,还可进一步降低整机的厚度。

在不影响移动终端整体强度、不占用太多设计空间、不提高终端设计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开关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侧键结构,包含设置在移动终端后壳侧壁上的侧键本体、设置在主板上的拨动开关,且所述拨动开关上具有开关触点;

其中,所述后壳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侧键本体的侧键安装位,且所述侧键本体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侧键安装位内,所述侧键安装位用于连通所述后壳内和所述后壳外,所述侧键本体朝向所述拨动开关的一侧还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开关触点的触头;

其中,所述触头上有用于扣住所述后壳侧壁的扣位,且所述触头通过所述扣位抵住所述后壳侧壁的内侧,且所述侧键本体在所述侧键安装位内滑动时通过所述触头拨动所述拨动开关的开关触点。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含如上所述的侧键结构。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侧键本体上设有与拨动开关的开关触点连接的触头,同时该触头上还具有用于扣住后壳侧壁的扣位,从而使得侧键本体在安装到后壳的侧键安装位后,通过侧键本体上的触头可同时实现对侧键本体在后壳上的固定和与开关触点的连接。从而当用户在侧键安装位内滑动侧键本体时,侧键本体可直接通过触头拨动开关的开关触点,使得在不影响整个侧键功能性的同时,还能够简化整个侧键的结构,使其更便于加工和装配,同时由于侧键结构的简化还能够使得整机的厚度得到有效降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整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的,从所述后壳侧壁的外侧到内侧,所述侧键安装位依次包含开设在所述后壳侧壁上用于容纳所述侧键本体的侧键槽、N个开设在所述后壳侧壁上与所述侧键槽连通的侧键孔;其中,所述侧键槽的长度大于所述侧键本体的长度,且所述侧键槽和所述侧键本体的长度方向为所述侧键本体的滑动方向;

所述触头包含M个用于连接所述开关触点的连接部,且所述M等于所述N为自然数,并一一对应;其中,各连接部有部分向外凸出构成用于抵住所述后壳侧壁内侧的凸缘,另有部分从所述后壳内穿过各自所对应的侧键孔与所述侧键本体连接,且各连接部的凸缘朝向所述侧键本体的一侧构成用于扣住所述后壳侧壁的所述扣位,且各连接部在各自所对应的侧键孔内沿所述侧键本体的滑动方向为可活动的。使侧键本体拥有了一个固定的行程,方便用户的操作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M、N为大于1的偶数,各连接部和各侧键孔均两两沿所述侧键槽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其中,位于所述中心线一侧的各连接部构成用于连接所述开关触点的触头第一主体,位于所述中心线另一侧的各连接部构成用于连接所述开关触点的触头第二主体,且所述触头第一主体配合所述触头第二主体在所述开关触点的拨动方向上夹住所述开关触点。从而当用户在滑动侧键本体时,可通过由多个连接部构成的触头第一主体和由多个连接部构成的触头第二主体对开关触点的夹持实现对开关触点的拨动。这样开关触点就与连接其触头的第一主体以及第二主体契合,实现驱动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触头的各连接部上还具有用于对所述开关触点进行卡合的卡合位。

进一步的,各连接部用于夹住所述开关触点的一侧有部分被挖除形成缺口,所述缺口为用于卡合所述开关触点的卡合位。卡合位与开关触点的卡合,使得拨动开关与侧键能够更紧密地与各连接部进行连接,以确保侧键本体不会在后壳上产生松动,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或者,当所述M、N均为1,且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开关触点的一侧开设有用于被所述开关触点插入的凹槽。使得开关触点在与触头的连接部进行连接时,可通过连接部的凹槽实现对开关触点的固定,从而实现侧键本体对开关触点的拨动。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四周的槽壁与所述触点四周完全抵持,使得拨动开关与侧键能够更紧密地与连接部进行连接,以确保侧键本体不会在后壳上产生松动,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进一步的,所述侧键本体背离所述触头的一侧具有N个隆起部;其中,所述N为自然数。隆起部能增加手指对于按键的摩擦力,使用户操作更为便利。

进一步的,所述拨动开关为贴片式拨动开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侧键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拨动开关与侧键本体结合时沿侧键本体宽度方向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拨动开关与侧键本体结合时沿侧键本体长度方向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拨动开关沿移动终端后壳侧壁长度方向拨动时侧键槽和侧键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拨动开关沿移动终端后壳侧壁厚度方向拨动时侧键槽和侧键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侧键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侧键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侧键槽和侧键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侧键结构的主视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侧键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含设置在移动终端后壳5侧壁上的侧键本体2、设置在主板上的拨动开关4,拨动开关上具有开关触点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该拨动开关4可以为贴片式拨动开关,并以贴片的方式固定在主板8上。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后壳5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安装侧键本体2的侧键安装位,且此侧键安装位用于连通后壳5内外,同时,在实际装配的过程中,侧键本体2可滑动地设置在侧键安装位内,并且该侧键本体2朝向拨动开关4的一侧还设有触头3,且该触头3用于连接开关触点6。同时,该触头3上还设有用于扣住后壳5侧壁的扣位10,因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触头3可通过其触头3上的扣位抵住后壳5侧壁的内侧,且侧键本体2在侧键安装位内滑动时,可通过触头3拨动拨动开关的开关触点6。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侧键本体2上设有与拨动开关4的开关触点6连接的触头3,同时该触头3上还具有用于扣住后壳5侧壁的扣位10,从而使得侧键本体2在安装到后壳5的侧键安装位后,通过侧键本体2上的触头3可同时实现对侧键本体2在后壳5上的固定和与开关触点6的连接。从而当用户在侧键安装位内滑动侧键本体2时,侧键本体2可直接通过触头3拨动开关的开关触点6,使得在不影响整个侧键功能性的同时,还能够简化整个侧键的结构,使其更便于加工和装配,同时由于侧键结构的简化还能够使得整机的厚度得到有效降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整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从后壳侧壁的外侧到内侧,侧键安装位为依次开设在后壳5侧壁上用于容纳侧键本体2的侧键槽1、多个开设在后壳5侧壁上的侧键孔7,且该侧键孔7贯穿后壳侧壁,并与侧键槽1连通。其中,侧键槽1的长度要大于侧键本体2的长度,用以预留出侧键滑动的空间,且侧键槽1和侧键本体2的长度方向为侧键本体2的滑动方向。

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图5和图6可知,侧键本体2的触头3主要是由多个连接部3-1构成,且连接部3-1的数量与侧键孔7数量相同。其中,每个连接部3-1有部分向外凸出,并构成用于抵住后壳5侧壁内侧的凸缘3-2,另有部分从后壳5内穿过各自所对应的侧键孔7,并与侧键本体2连接。同时,各连接部3-1上还具有用于对开关触点6进行卡合的卡合位,且各连接部3-1的凸缘3-2朝向侧键本体2的一侧构成用于扣住后壳5侧壁的扣位10,且各连接部3-1在穿过各自所对应的侧键孔7后,在各自所对应的侧键孔7内可以沿侧键本体2的滑动方向进行活动。

由此可知,由于侧键的各连接部3-1均具有一个凸缘3-2,且各凸缘3-2朝向侧键本体2的一侧均具有用于扣住后壳5侧壁内侧的扣位,并且,在各连接部3-1的在穿过各自所对应的侧键孔7后,各连接部3-1可沿侧键本体2的滑动方向进行活动,从而通过侧键孔7对各自对应的连接部3-1的限位,以及各连接部3-1上的凸缘3-2与后壳5侧壁内侧的相互抵持,可在确保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使侧键本体2拥有了一个固定的行程,方便用户的操作使用。

具体的说,结合5和图6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拨动开关4可采用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拨动开关4的开关触点6可沿着移动终端后壳5侧壁的长度方向A进行拨动,另一种类型的拨动开关4的开关触点6可为沿着移动终端后壳5侧壁的厚度方向B进行拨动,当拨动开关采用沿着移动终端后壳5侧壁的长度方向A进行拨动时,如图5所示,移动终端上开设的侧键槽1,以及安装在侧键槽1内的侧键本体2的长度方向与移动终端后壳5侧壁的长度方向A保持一致,且各连接部3-1和各侧键孔7均两两沿侧键槽1宽度方向的中心线M对称分布。其中,位于该中心线M一侧的各连接部3-1构成用于连接开关触点6的触头第一主体,而位于中心线M另一侧的各连接部3-1则构成用于连接开关触点6的触头第二主体,并且由图4和图6可知,触头第一主体和触头第二主体可以相互配合,并在开关触点6的拨动方向上,从开关触点6的左右两侧对其进行挟持。

当拨动开关采用沿着移动终端后壳侧壁的厚度方向B进行拨动时,如图7所示,移动终端上开设的侧键槽1,以及安装在侧键槽1内的侧键本体2的长度方向与移动终端后壳5侧壁的厚度方向B保持一致,且各连接部3-1和各侧键孔7均两两沿侧键槽1宽度方向的中心线N对称分布。相应的,位于该中心线N一侧的各连接部3-1构成用于连接开关触点6的触头第一主体,而位于中心线N另一侧的各连接部3-1则构成用于连接开关触点6的触头第二主体,并且由图4和图6可知,触头第一主体和触头第二主体可以相互配合,并在开关触点6的拨动方向上,从开关触点6的上下两侧对其进行挟持。

由此不难发现,结合图6和图7可知,当用户在滑动侧键本体2时,可通过由多个连接部3-1构成的触头第一主体和由多个连接部3-1构成的触头第二主体对开关触点6的夹持,实现对开关触点6的拨动。并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对于侧键槽1和侧键本体2的长度方向是与移动终端后壳侧壁的长度方向A保持一致,还是与其宽度方向B保持一致,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此外,作为优选,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1与侧键孔7的数量均为四个,而在实际应用中,连接部3-1与侧键孔7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六个等偶数个的,因而连接部3-1与侧键孔7的具体个数可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设定,在此就不作过多的阐述。

另外,由图4和图5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键本体2背离所述触头的一侧具有多个隆起部9。

由此可知,由于该隆起部9可以增加手指对于侧键的摩擦力,因而可便于用户操控侧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隆起部9的个数为5个,而在实际应用中,隆起部9的个数还可以为其他个数的,在此就不作过多的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侧键结构,第二实施方式是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触头3的各连接部3-1中,用于夹住开关触点6的一侧有部分被挖除形成缺口11,且缺口11为用于卡合拨动开关4开关触点6的卡合位。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通过将缺口作为各连接部3-1与开关触点6卡合的卡合位,可较好的使得各连接部3-1对开关触点6进行容纳,从而在各连接部3-1与开关触点6相互卡合后,使得拨动开关与侧键能够更紧密地联系,侧键的操作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侧键结构,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侧键安装位中开设单个侧键孔7,而触头3只包含一个连接部3-1,且该连接部3-1朝向开关触点6的一侧开设有用于被开关触点6插入的凹槽12。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在实际装配的过程中,使得开关触点6在与触头的连接部3-1进行连接时,可通过连接部3-1的凹槽实现对开关触点6的固定,从而实现侧键本体2对开关触点6的拨动。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上述所提到的凹槽12四周的槽壁与开关触点6四周完全抵持,使得拨动开关4与侧键能够更紧密地与连接部3-1进行连接,以确保侧键本体2不会在后壳上产生松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含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侧键结构。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侧键本体2上设有与拨动开关的开关触点6连接的触头,同时该触头上还具有用于扣住后壳侧壁的扣位,从而使得侧键本体2在安装到后壳的侧键安装位后,通过侧键本体2上的触头可同时实现对侧键本体2在后壳上的固定和与开关触点6的连接。从而当用户在侧键安装位内滑动侧键本体2时,侧键本体2可直接通过触头拨动开关的开关触点6,使得在不影响整个侧键功能性的同时,还能够简化整个侧键的结构,使其更便于加工和装配,同时由于侧键结构的简化还能够使得整机的厚度得到有效降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整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而本实施方式仅以手机作为移动终端为例说明,在此就不作过多的阐述。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