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479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尤其具备具有包含阀作用金属的烧结体的阳极的电容器元件、且被正面安装的树脂封装形式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因近年来电子机器的小型化或高功能化的发展,而对供给到该电子机器的电源要求在高频区域下的驱动。随之,需要噪音对策或电源电压的平流化,从而电子电路中的电容器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变得重要。其中,对小型且静电电容大、且频率特性优异、进而阻抗低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需求高涨。

一般来说,电容器的阻抗在比ESR(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等效串联电阻)与阻抗成为等效的自谐振频率低的低频区域中取决于静电电容与ESR。另外,在高于自谐振频率的高频区域中,因ESL(Equivalent Series Inductance:等效串联电感或引线电感)的影响而导致阻抗上升。此处,关于固体电解电容器的阻抗特性,ESR比ESL更起支配作用,因此在固体电解电容器中,通过谋求ESR的降低,能够有效率地且有效地使阻抗下降。

为了谋求固体电解电容器的ESR的降低,以往采用在封装内将2个电容器元件并联连接的对策。利用该对策,能够谋求ESR的降低,并且能够确保更大的静电电容。作为采用该对策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一例,例如可列举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揭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阴极端子的单面将2个电容器元件沿横向并联连接而成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一例。该固体电解电容器的阳极端子以从所述横向观察单一的引线框架时成为コ字状的方式被进行弯曲加工,且以连接电容器元件的阳极线的部分成为宽幅的方式形成。另外,所述阳极线相对于电容器元件的中心在所述横向上偏心而配置。根据这种构成,在通过电阻点焊将所述阳极线连接于所述阳极端子时,能够确保2个焊接部的间隔较宽,因此对于各个焊接部能够避免焊接不良,且能够获得充分的焊接强度。但是,在该固体电解电容器中,如果为了谋求ESR的降低而想要充分地确保阴极端子相对于电容器元件的连接面积,那么会将所述电容器元件制成扁平的形状,因此存在会导致由所述电容器元件的配置形态所引起的封装的大型化这一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阴极端子的两面将2个电容器元件沿纵向并联连接而成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一例。该固体电解电容器的阳极端子是在两面固定着一对间隔片,且在各个所述间隔片连接着电容器元件的阳极线。根据这种构成,相对于上文所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即便将电容器元件制成扁平的形状,也能够在不导致封装大型化的情况下充分地确保阴极端子相对于电容器元件的连接面积,因此可以说在谋求ESR的降低方面合适。但是,在将一对所述间隔片固定在所述阳极端子时,针对每个所述间隔片,通过电阻点焊进行固定。因此,存在该焊接次数的增加所伴随的制造效率下降的问题或因各个焊接部相互接近而导致的专利文献1中作为课题而示出的焊接不良及焊接强度下降的问题。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公开了将一对所述间隔片与所述阳极端子作为一体形成的例子或废弃所述间隔片并将所述阳极端子的前端部以成为所述间隔片的外形的方式进行复杂的弯曲加工的例子,但这些都存在实际制造方面较为困难这一问题。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3537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14723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鉴于所述情况,提供一种能够谋求ESR的降低并且有助于消除阳极端子中的焊接不良情况及提高制造效率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态样而提供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特征在于:其是2个电容器元件沿着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厚度方向即第1方向排列且并联连接而成,所述2个电容器元件分别具备:多孔质烧结体,包含阀作用金属,且构成阳极;阳极线,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多孔质烧结体;介电体层,覆盖所述多孔质烧结体;以及阴极部,覆盖所述介电体层,且构成阴极;且所述固体电解电容器具备:间隔片,具有导电性,且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着所述阳极线;阳极端子,固定在相对于所述间隔片与所述2个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间隔片具有形成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两端的一对槽部,且在所述一对槽部分别连接着所述阳极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一对槽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正面相对。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槽部的横截面形状为V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间隔片包含含有Cu的合金。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多孔质烧结体的形状在沿所述第1方向观察即俯视时为矩形状,且扁平。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阳极线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所述多孔质烧结体的中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阳极线在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宽度方向且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为直角的第2方向上位于所述多孔质烧结体的中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阀作用金属为Ta或Nb。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阳极线包含与所述多孔质烧结体相同的金属。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阴极部具有覆盖所述介电体层的固体电解质层、覆盖所述固体电解质层的第1阴极层、以及覆盖所述第1阴极层的第2阴极层,且所述第2阴极层包含Ag。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还具备导电性粘接层,所述导电性粘接层介置在所述阴极层与所述阴极端子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导电性粘接层含有Ag。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密封树脂包含含有玻璃料的环氧树脂。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阳极端子具有从所述密封树脂露出的阳极露出部,所述阴极端子具有从所述密封树脂露出的阴极露出部,且所述阳极露出部及所述阴极露出部均沿着所述密封树脂的树脂侧面及树脂底面弯曲。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阳极端子及所述阴极端子还具备外装镀敷层,所述外装镀敷层覆盖所述阳极露出部及所述阴极露出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外装镀敷层包含相互积层的Ni及含有Sn的合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2态样而提供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固体电解电容器是2个电容器元件沿着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厚度方向即第1方向排列且并联连接而成,所述2个电容器元件分别具有:多孔质烧结体,包含阀作用金属,且构成阳极;阳极线,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多孔质烧结体;介电体层,覆盖所述多孔质烧结体;以及阴极部,覆盖所述介电体层,且构成阴极;且所述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步骤:准备所述电容器元件;将间隔片固定在阳极引线;在阴极引线及所述间隔片连接2个所述电容器元件;以及形成覆盖2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密封树脂;在固定所述间隔片的步骤中,在将所述间隔片固定在所述阳极引线后,以所述间隔片沿着所述第1方向配置的方式对固定着所述间隔片的所述阳极引线的端部进行弯曲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固定所述间隔片的步骤中,通过激光点焊将所述间隔片固定在所述阳极引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固定所述间隔片的步骤中,所述弯曲加工是由引缩加工及凸轮成形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固定所述间隔片的步骤中包含如下步骤:在对固定着所述间隔片的所述阳极引线的端部进行弯曲加工之后,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间隔片的两端形成横截面形状为V型的槽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连接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步骤包含如下步骤:将所述阴极部连接于所述阴极引线;将所述阳极线连接于所述间隔片;以及将所述阳极线切断。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连接所述阳极线的步骤中,在使所述阳极线卡合在所述槽部之后,通过激光点焊将所述阳极线连接于所述间隔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连接所述阴极部的步骤中,在将导电性粘接剂涂布在所述阴极引线之后,使所述阴极部粘接在所述阴极引线,由此将所述阴极部连接在所述阴极引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连接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步骤之后,还具备使所述导电性粘接剂热硬化的步骤。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具备间隔片,所述间隔片是具有导电性且在电容器元件的厚度方向即第1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着所述电容器元件的阳极线的单一部件,固定在所述间隔片的阳极端子的阳极连接部沿着所述第1方向形成。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能够通过1次焊接将所述间隔片固定在所述阳极连接部,因此通过减少焊接次数而消除焊接部位的相互接近所伴随的焊接不良及焊接强度下降的问题。因此,能够谋求ESR的降低,并且有助于消除阳极端子中的焊接不良情况及提高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效率。

根据基于随附图式在下文中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及优点变得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右侧视图(省略密封树脂)。

图2是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俯视图(省略密封树脂)。

图3是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前视图(省略密封树脂)。

图4是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仰视图(省略密封树脂)。

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电容器元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间隔片及阳极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对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0是对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11是对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12是对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13是对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14是对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前视图。

图15是对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6是对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7是对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前视图。

图18是对图1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随附图式,对用来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于图1~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固体电解电容器A10具备2个电容器元件B、间隔片3、阳极端子4、阴极端子5、导电性粘接层59及密封树脂6。

图1是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右侧视图。图2是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俯视图。图3是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前视图。图4是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仰视图。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电容器元件B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间隔片3及阳极端子4的立体图。此外,图1~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而将密封树脂6省略,且以假想线(两点链线)表示。

这些图所示的固体电解电容器A10是正面安装在各种电路基板的树脂封装形式的固体电解电容器。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分别将电容器元件B的厚度方向(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高度方向)定义为第1方向Z,将相对于第1方向Z为直角且电容器元件B的宽度方向定义为第2方向Y,将相对于第1方向Z及第2方向Y的任一方向均为直角且电容器元件B的长度方向定义为第3方向X。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形状在俯视(沿第1方向Z观察)时为矩形状。

[关于电容器元件B的构成]

对作为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主要构成要素的2个电容器元件B的构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电容器元件B包含第1电容器元件B1及第2电容器元件B2。此外,第1电容器元件B1及第2电容器元件B2均为相同的构成。

如图1~图4所示,2个电容器元件B分别具有上表面11、下表面12、一对第1侧面13及一对第2侧面14。另外,如图5~图7所示,2个电容器元件B分别具备多孔质烧结体21、阳极线22、介电体层23及阴极部24。

如图1~图4所示,上表面11是图1所示的电容器元件B的朝向第1方向Z上方的面,下表面12是图1所示的电容器元件B的朝向第1方向Z下方的面。上表面11及下表面12相互隔开,且朝向相反侧。上表面11及下表面12的面积大致相同。一对第1侧面13是夹在上表面11与下表面12之间且在第3方向X(电容器元件B的长度方向)上隔开的一对面。一对第1侧面13均沿着第2方向Y(电容器元件B的宽度方向)配置。棒状的阳极线22从一对第1侧面13中的一第1侧面13沿着第3方向X突出。一对第2侧面14是夹在上表面11与下表面12之间且在第2方向Y上隔开的一对面。一对第2侧面14均沿着第3方向X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除阳极线22以外的电容器元件B形成为将第2侧面14的面积设定为大于第1侧面13的面积的长方体状且扁平。因此,除阳极线22以外的电容器元件B的形状在俯视(沿第1方向Z观察)时为矩形状。

如图1所示,在固体电解电容器A10中,第1电容器元件B1及第2电容器元件B2沿着第1方向Z(电容器元件B的厚度方向)排列,且并联连接于阳极端子4及阴极端子5。第1电容器元件B1相对于第2电容器元件B2位于图1所示的第1方向Z上方。因此,第1电容器元件B1的下表面12与第2电容器元件B2的上表面11相互相对。第1电容器元件B1及第2电容器元件B2各自的阳极线22的前端经由间隔片3而与阳极端子4导通。另外,第1电容器元件B1的下表面12及第2电容器元件B2的上表面11分别经由导电性粘接层59而与阴极端子5导通。

如图5及图6所示,多孔质烧结体21是覆盖阳极线22的一部分的部分。多孔质烧结体21被介电体层23及阴极部24覆盖,且与阳极线22一起构成电容器元件B的阳极。在电容器元件B中,多孔质烧结体21、介电体层23及阴极部24的厚度都均匀,且多孔质烧结体21的厚度设定得充分厚于介电体层23及阴极部24的厚度。由此,除阳极线22以外的电容器元件B的形状成为基于多孔质烧结体21的形状的形状。因此,多孔质烧结体21的形状为长方体状且扁平。因此,多孔质烧结体21的形状在俯视(第1方向Z)时为矩形状。多孔质烧结体21包含阀作用金属,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阀作用金属包含Ta或Nb。如图7所示,多孔质烧结体21的表面形成着多个细孔211,因此多孔质烧结体21的表面积因细孔211而扩大。

如图5及图6所示,阳极线22是一部分插入到多孔质烧结体21的棒状且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状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阳极线22在第1方向Z及第2方向Y上,均位于多孔质烧结体21的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阳极线22包含与多孔质烧结体21相同的金属、也就是相同的阀作用金属即Ta或Nb。

如图5及图6所示,介电体层23是覆盖多孔质烧结体21的部分。另外,如图7所示,介电体层23是通过使多孔质烧结体21的表面氧化而形成。因此,介电体层23是阀作用金属的氧化物,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Ta2O5或Nb2O5

如图5~图7所示,阴极部24具有固体电解质层241、第1阴极层242及第2阴极层243,且是这些层相互积层而成的部分。阴极部24覆盖介电体层23,且构成电容器元件B的阴极。固体电解质层241是填埋多孔质烧结体21的细孔211并且覆盖介电体层23的部分。固体电解质层241例如包含MnO2或导电性聚合物。在固体电解电容器A10作动时,电荷累积在介电体层23与固体电解质层241的界面。第1阴极层242是覆盖固体电解质层241且与固体电解质层241导通的部分。第1阴极层242例如包含石墨(black lead)。第2阴极层243是覆盖第1阴极层242且经由第1阴极层242与固体电解质层241导通的部分。电容器元件B的表面成为第2阴极层243露出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阴极层243包含Ag。

[关于其他构成]

接下来,对固体电解电容器A10中的除2个电容器元件B以外的构成要素即间隔片3、阳极端子4、阴极端子5、导电性粘接层59及密封树脂6各自的构成进行说明。

间隔片3是具有导电性且在第1方向Z上的两端分别连接着阳极线22的单一部件。如图3及图8所示,间隔片3具有上端31、下端32及一对槽部33。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片3为平板状,且包含含有Cu的合金。上端31是图3所示的间隔片3的朝向第1方向Z上方的面,且在中央形成着槽部33。在形成在上端31的槽部33连接着第1电容器元件B1的阳极线22。另外,下端32是图3所示的间隔片3的朝向第1方向Z下方的面,且在中央形成着槽部33。在形成在下端32的槽部33连接着第2电容器元件B2的阳极线22。因此,一对槽部33在第1方向Z上正面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33的横截面形状为V型。

阳极端子4是固定在相对于间隔片3与2个电容器元件B相反的一侧且成为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阳极的导电性部件。如图1~图5所示,阳极端子4具有阳极连接部41、阳极露出部42、阳极中间部43及外装镀敷层44。阳极端子4是源自下述引线框架81的部件,例如包含表面实施了镀Cu的42合金等Ni-Fe合金。阳极连接部41是固定在间隔片3的阳极端子4的前端。阳极连接部41沿着第1方向Z形成。阳极露出部42是从密封树脂6露出的部分,且按照密封树脂6的形状弯曲。在将固体电解电容器A10安装在各种电路基板时,经由焊料将阳极露出部42连接于该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阳极中间部43是沿着第3方向X延伸的部分,一端与阳极连接部41相连,另一端与阳极露出部42相连。阳极中间部43与阳极连接部41一并被密封树脂6覆盖。如图5所示,外装镀敷层44是覆盖阳极露出部42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镀敷层44包含相互积层的Ni及含有Sn的合金。在将固体电解电容器A10安装在各种电路基板时,外装镀敷层44发挥保护阳极露出部42免受回流焊等所致的热冲击伤害并且使焊料润湿性良好的作用。

阴极端子5是从第1方向Z的两侧连接着2个电容器元件B各自的阴极部24且成为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阴极的导电性部件。如图1~图5所示,阴极端子5具有阴极连接部51、阴极露出部52及外装镀敷层54。阴极端子5与阳极端子4相同,是源自下述引线框架81的部件,且包含与阳极端子4相同的材质。阴极连接部51是沿着第3方向X延伸且连接2个电容器元件B即第1电容器元件B1及第2电容器元件B2的部件。相当于第1电容器元件B1的下表面12的阴极部24经由导电性粘接层59而连接于图1及图5所示的阴极连接部51的朝向第1方向Z上方的面。另外,相当于第2电容器元件B2的上表面11的阴极部24同样地经由导电性粘接层59而连接于图1及图5所示的阴极连接部51的朝向第1方向Z下方的面。阴极露出部52与阳极露出部42同样地,是从密封树脂6露出的部分,且按照密封树脂6的形状弯曲。在将固体电解电容器A10安装在各种电路基板时,经由焊料将阴极露出部52连接于该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如图5所示,外装镀敷层54是覆盖阴极露出部52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镀敷层54为与外装镀敷层44相同的构成,且发挥相同的作用。

导电性粘接层59是介置在2个电容器元件B各自的阴极部24与阴极端子5的阴极连接部51之间且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性粘接层59包含作为含有Ag的合成树脂的Ag糊剂。通过导电性粘接层59使2个电容器元件B即第1电容器元件B1及第2电容器元件B2分别与阴极端子5连接且导通。

密封树脂6是覆盖2个电容器元件B、间隔片3、阳极端子4及阴极端子5的一部分(阳极连接部41、阳极中间部43及阴极连接部51)且包含合成树脂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树脂6包含含有玻璃料的环氧树脂。如图1~图6所示,密封树脂6具有树脂主面61、树脂底面62及树脂侧面63。树脂主面61是图5及图6所示的密封树脂6的朝向第1方向Z上方的面。树脂底面62是图5及图6所示的密封树脂6的朝向第1方向Z下方的面。树脂主面61及树脂底面62的俯视(沿第1方向Z观察)时的形状均为矩形状。树脂侧面63是夹在树脂主面61与树脂底面62之间且朝向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外侧的4个面。此外,阳极露出部42及阴极露出部52均沿着树脂侧面63及树脂底面62弯曲。

其次,基于图9~图18,对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图9~图18中除图10~图14及图17以外的图均为对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该剖视图中的截面位置与图5所示的截面位置相同。图10~图13是对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14及图17均为对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从下述阳极引线811观察时的前视图。

首先,如图9所示,分别形成2个电容器元件即第1电容器元件831及第2电容器元件841。第1电容器元件831相当于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第1电容器元件B1,第2电容器元件841相当于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第2电容器元件B2。首先,以覆盖第1阳极线831a及第2阳极线841a各自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包含阀作用金属且构成阳极的多孔质烧结体21。多孔质烧结体21是通过将Ta或Nb等阀作用金属的微粉末与第1阳极线831a及第2阳极线841a一起装填到模具中并进行加压成形而形成。在此情况下,第1阳极线831a及第2阳极线841a优选为与多孔质烧结体21相同的阀作用金属。其后,通过焊接等将第1阳极线831a及第2阳极线841a各自的端部固定在长条状的支撑部件87。此时,多孔质烧结体21成为经由第1阳极线831a或第2阳极线841a悬挂支撑在支撑部件87的状态。

接着,形成覆盖多孔质烧结体21的介电体层23。介电体层23是通过使多孔质烧结体21浸渍在磷酸水溶液等化学转化处理液中对多孔质烧结体21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而形成。

接着,形成覆盖介电体层23且构成阴极的阴极部24。在形成阴极部24时是在形成覆盖介电体层23的固体电解质层241后,积层覆盖固体电解质层241的第1阴极层242及第2阴极层243而形成。所述包含MnO2的固体电解质层241是通过使被介电体层23覆盖的多孔质烧结体21浸渍在硝酸锰水溶液中后进行焙烧处理而形成。另外,所述包含导电性聚合物的固体电解质层241是通过聚合反应而形成,所述聚合反应是通过使被介电体层23覆盖的多孔质烧结体21浸渍在氧化剂溶液中后,浸渍在具有导电性的单体溶液中,然后进行干燥处理而产生。第1阴极层242是通过使被介电体层23及固体电解质层241覆盖的多孔质烧结体21浸渍在将有机溶剂作为溶剂的石墨溶液中后,进行干燥或焙烧处理而形成。第2阴极层243是通过使被介电体层23、固体电解质层241及第1阴极层242覆盖的多孔质烧结体21浸渍在将有机溶剂作为溶剂的Ag填料溶液中后,进行干燥或焙烧处理而形成。通过经过以上步骤,分别形成第1电容器元件831及第2电容器元件841。

接着,如图10所示,将间隔片82固定在作为引线框架81的一部分的阳极引线811的端部811a。阳极引线811相当于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阳极端子4,间隔片82相当于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间隔片3。引线框架81具有阳极引线811及下述阴极引线812,它们均沿着图10所示的第3方向X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激光点焊将间隔片82固定在阳极引线811的端部811a。引线框架81例如包含在表面实施了镀Cu的42合金等Ni-Fe合金。另外,间隔片82是包含含有Cu的合金且具有导电性的平板。

接着,如图11所示,通过利用模块881a及推块881b将阳极引线811从第1方向Z的两侧夹持后,使弯曲冲头881c从第1方向Z上方接触于间隔片82的引缩加工,而对固定着间隔片82的阳极引线811的端部811a进行弯曲加工。此时,第3方向X与端部811a沿着的方向的交叉角即端部811a的弯曲角α例如成为60°。

接着,如图12所示,通过在利用模块882a及推块882b将阳极引线811从第1方向Z的两侧夹持后,使弯曲冲头882c从第1方向Z上方接触于间隔片82的凸轮成形,而对端部811a进行弯曲加工。此时,所述端部811a的弯曲角α成为92°。该弯曲角α中的2°是考虑到端部811a的弹回的角度。然后,在使弯曲冲头882c远离间隔片82时,端部811a的弯曲角α成为90°。因此,通过进行这种由引缩加工及凸轮成形所构成的弯曲加工,而成为间隔片82沿着图12所示的第1方向Z(第1电容器元件831及第2电容器元件841的厚度方向)配置且端部811a沿着第1方向Z的状态。

接着,如图13所示,在第1方向Z上的间隔片82的两端即上端821及下端822分别形成横截面形状为V型的槽部823。如果将阳极引线811配置在模块883a,并将推块883b从第1方向Z上方朝向阳极引线811及间隔片82压抵,那么通过下部V凹口冲头883c而在上端821形成槽部823。如果保持着该状态将上部V凹口冲头883d朝向间隔片82压抵,那么在下端822形成槽部823。将在上端821及下端822形成槽部823时的状态示于图14。

接着,如图15所示,将第1电容器元件831连接于作为引线框架81的一部分的阴极引线812及间隔片82。阴极引线812相当于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阴极端子5。首先,将第1电容器元件831的阴极部24连接于阴极引线812。第1电容器元件831的阴极部24向阴极引线812的连接例如是通过在将Ag糊剂等第1导电性粘接剂832涂布在阴极引线812后使第1电容器元件831的阴极部24粘接在阴极引线812而进行。然后,如图17所示,在使第1阳极线831a卡合在形成于间隔片82的上端821的槽部823后,通过激光点焊将第1阳极线831a连接于间隔片82。最后,将固定在支撑部件87的第1阳极线831a的无用部分切断。

接着,如图16所示,与第1电容器元件831同样地,将第2电容器元件841连接于阴极引线812及间隔片82。首先,在使引线框架81上下翻转后,将第2电容器元件841的阴极部24连接于阴极引线812。第2电容器元件841的阴极部24向阴极引线812的连接例如是通过将Ag糊剂等第2导电性粘接剂842涂布在阴极引线812后使第2电容器元件841的阴极部24粘接在阴极引线812而进行。接着,如图17所示,在使第2阳极线841a卡合在形成于间隔片82的下端822的槽部823之后,通过激光点焊将第2阳极线841a连接于间隔片82。最后,将固定在支撑部件87的第2阳极线841a的无用部分切断。通过经过以上步骤,从而第1电容器元件831及第2电容器元件841沿着第1方向Z排列,且并联连接于阴极引线812及间隔片82。

接着,将图16所示的连接着第1电容器元件831及第2电容器元件841的引线框架81放入到固化炉内,使第1导电性粘接剂832及第2导电性粘接剂842热硬化。通过该步骤,第1电容器元件831及第2电容器元件841均固接在阴极引线812。此外,硬化后的第1导电性粘接剂832及第2导电性粘接剂842均相当于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导电性粘接层59。

接着,如图18所示,在引线框架81形成覆盖第1电容器元件831及第2电容器元件841的密封树脂85。密封树脂85相当于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密封树脂6。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树脂85是通过利用转注成形使混入了玻璃料且具有流动性的环氧树脂热硬化而形成。此时,成为阳极引线811及阴极引线812各自的一部分从密封树脂85的侧面露出的状态。然后,以覆盖从密封树脂85露出的阳极引线811及阴极引线812的部分的方式,通过电解镀敷形成外装镀敷层86。外装镀敷层86相当于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阳极端子4的外装镀敷层44及阴极端子5的外装镀敷层54。在形成镀Ni层之后,形成含有Sn的合金镀敷层,由此形成外装镀敷层86。

最后,将阳极引线811及阴极引线812从引线框架81分离,并按照密封树脂85的形状对被外装镀敷层86覆盖的阳极引线811及阴极引线812进行弯曲加工。通过经过以上步骤,而制造固体电解电容器A10。

接下来,对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固体电解电容器A10具备间隔片3,该间隔片3为具有导电性且在第1方向Z上的两端分别连接着阳极线22的单一部件,固定在间隔片3的阳极端子4的阳极连接部41沿着第1方向Z形成。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能够通过1次焊接将间隔片3固定在阳极连接部41,因此焊接次数比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制造方法减少,并且焊接部位的相互接近所伴随的焊接不良及焊接强度下降的问题得以消除。因此,能够谋求ESR的降低,并且有助于消除阳极端子4中的焊接不良情况及提高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制造效率。

在间隔片3的第1方向Z上的两端(上端31及下端32)形成着横截面形状为V型的一对槽部33。这种形状的槽部33在如下方面合适,即:在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制造中,将第1阳极线831a及第2阳极线841a连接到正确位置上的间隔片82,且通过进行该连接,而谋求对强度相对较低的第1阳极线831a及第2阳极线841a赋予的弯曲所导致的机械附加的减少。

2个电容器元件B即第1电容器元件B1及第2电容器元件B2的多孔质烧结体21的形状在沿第1方向Z观察即俯视时为矩形状,且扁平。另外,在阴极端子5,从第1方向Z的两侧连接着第1电容器元件B1及第2电容器元件B2各自的阴极部24。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能够在不导致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封装的大型化的情况下充分地确保阴极端子5相对于第1电容器元件B1及第2电容器元件B2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有效率地谋求ESR的降低。

在假设密封树脂6产生了龟裂的情况下,如果该龟裂扩展到第1电容器元件B1或第2电容器元件B2的阴极部24内,那么有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ESR增加的顾虑。因此,通过将密封树脂6的材质设为混入了玻璃料的环氧树脂,能够谋求密封树脂6的强度的增加,且抑制在密封树脂6产生龟裂。

在固体电解电容器A10的制造中,以固定在阳极引线811的端部811a的间隔片82沿着第1方向Z配置的方式进行端部811a的弯曲加工。另外,该弯曲加工是由引缩加工及凸轮成形构成。通过进行这种弯曲加工,能够减少因加工而对端部811a赋予的机械负载,并且能够以间隔片82沿着第1方向Z配置的方式高效率地使端部811a弯曲。因此,能够比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制造方法更容易地对阳极引线811进行加工,且能够以较少的焊接次数有效率地配置间隔片82。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各部分的具体构成自如地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符号的说明]

A10 固体电解电容器

B 电容器元件

B1 第1电容器元件

B2 第2电容器元件

11 上表面

12 下表面

13 第1侧面

14 第2侧面

21 多孔质烧结体

211 细孔

22 阳极线

23 介电体层

24 阴极部

241 固体电解质层

242 第1阴极层

243 第2阴极层

3 间隔片

31 上端

32 下端

33 槽部

4 阳极端子

41 阳极连接部

42 阳极露出部

43 阳极中间部

44 外装镀敷层

5 阴极端子

51 阴极连接部

52 阴极露出部

54 外装镀敷层

59 导电性粘接层

6 密封树脂

61 树脂主面

62 树脂底面

63 树脂侧面

81 引线框架

811 阳极引线

811a 端部

812 阴极引线

82 间隔片

821 上端

822 下端

823 槽部

831 第1电容器元件

831a 第1阳极线

832 第1导电性粘接剂

841 第2电容器元件

841a 第2阳极线

842 第2导电性粘接剂

85 密封树脂

86 外装镀敷层

87 支撑部件

881a 模块

881b 推块

881c 弯曲冲头

882a 模块

882b 推块

882c 弯曲冲头

883a 模块

883b 推块

883c 下部V凹口冲头

883d 上部V凹口冲头

Z 第1方向

Y 第2方向

X 第3方向

α 弯曲角。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