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触电模块及具有其的插座、插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6879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防触电模块及具有其的插座、插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触电模块及具有其的插座、插排。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现代家庭广泛使用的插座和插排,在水溅入或者金属物(非标准插头)插入插孔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触电风险。尤其是对于家中有安全意识比较单薄的小孩,可能会出现将手指插入插孔,或者拿着导电物体插入插孔的情况,由此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此,现有技术中,设计有带有防触电功能的插座,其用于与插头配合的夹件并未与电源线的接线端子直接连接,而是在夹件与接线端子之间设置中转回路,只有在插头的两个电极均插入插座时,才能够触发插座中的传动机构,驱动中转回路分别与夹件和电源线中的接线端子接通,实现夹件与接线端子之间电路的连通进行供电。

而随着插座的精巧化以及对于插座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现有技术具有防触电功能的插座,其为了实现防触电功能而涉及的零件较多且较为复杂,例如插座传动机构中就采用了转轴、复位弹簧、与转轴和复位弹簧配合的支架等部件,虽然在与电极、夹件等部件的配合中能够实现防触电功能,但是也占用了插座中不多的设计空间,提高了插座的制造成本,同时也导致插座的稳定性下降,出现故障的几率较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良好,兼顾具有防触电功能的防触电模块及具有其的插座、插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触电模块,包括:零线导电组件,具有与插头电极配合的第一夹件以及位于第一夹件两侧的零线接线端子和与第一夹件电连接的第一静触头;火线导电组件,具有与插头另一电极配合的第二夹件以及位于第二夹件两侧的火线接线端子和与第二夹件电连接的第二静触头;动触头组件,包括与零线接线端子间隔对应的第一弹性动触片、与第一静触头间隔对应的第二弹性动触片、与火线接线端子间隔对应的第三弹性动触片以及与第二静触头间隔对应的第四弹性动触片,第一弹性动触片与第四弹性动触片电性连接,第二弹性动触片与第三弹性动触片电性连接;

动触头驱动组件,包括与每一弹性动触片对应的绝缘推动组件,绝缘推动组件在插头的对应电极插入对应夹件时,受电极或夹件挤压,绝缘推动组件发生横向移动和/或向外侧转动,进而推动与之对应的弹性动触片发生弹性形变以接触对应的静触头或接线端子,在电极的挤压力消失时,绝缘推动组件在弹性动触片的弹性形变力下复位。

进一步地,绝缘推动组件受电极挤压而发生横向移动,绝缘推动组件包括:换向推板,具有用于将插头对应电极插入对应夹件方向进行换向的换向部,在插头的对应电极插入对应夹件时横向移动;绝缘护套,与换向推板配合并随换向推板横向移动,并具有与对应的弹性动触片抵接的抵接部。

进一步地,换向推板在换向部具有向换向推板推动方向倾斜的换向面。

进一步地,绝缘护套在抵接部具有用于与对应的弹性动触片抵接的凸起。

进一步地,换向推板采用不锈钢材料,绝缘护套采用聚甲醛材料。

进一步地,防触电模块还包括:对应每一绝缘推动组件设置的限位板,用于限定绝缘推动组件的横向移动行程。

进一步地,绝缘推动组件受电极挤压而发生横向移动,绝缘推动组件包括:由绝缘材料一体成型的绝缘推板,绝缘推板具有用于将插头对应电极插入对应夹件方向进行换向的换向部,以及与对应的弹性动触片抵接的抵接部。

进一步地,绝缘推板采用硬性塑料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绝缘推动组件受夹件挤压而发生横向移动,绝缘推动组件包括:推板,具有与对应的夹件配合的配合部;绝缘护套,随推板横向移动,并具有与对应的弹性动触片抵接的抵接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静触头,与零线接线端子连接,并用于与对应的第一弹性动触片配合;第四静触头,与火线接线端子连接,并用于与对应的第三弹性动触片配合。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动触片与第四弹性动触片通过导电连接片连接并一体成型;第二弹性动触片与第三弹性动触片通过导电连接片连接并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第一夹件和第一静触头一体成型;第二夹件和第二静触头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插座,包括:基座,用于安装防触电模块;

壳体,用于容纳基座;防触电模块为如上所述的防触电模块。

进一步地,壳体和基座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底座;盖住底座的盖体;其中,盖体与底座之间通过卡扣配合,基座卡接在底座上。

进一步地,底座上还包括导水孔,用于将溅入在壳体中的水导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插排,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多个防触电模块,防触电模块为如上的所述防触电模块。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防触电模块及具有其的插座、插排中,防触电功能的实现是通过电极推动动触头驱动组件横向移动,进而驱动弹性动触片与对应的静触头配合实现电路的接通,同时通过巧妙地设置弹性动触片,利用弹性动触片的弹性形变力,在插头电极拔出,受力取消情况下自动复位实现插座中电路的断开。上述过程无须在防触电模块中设置转轴、复位弹簧等部件,简化了防触电模块的结构,降低了插座的制造成本,同时由于结构的简化,防触电模块的稳定向性更好,出现故障的几率较小,降低了长时间使用后的安全隐患,适用于该种具有防触电功能的防触电模块在工业上的大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插座沿第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插座沿第二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防触电模块装配图1所示插座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插座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插座的剖视示意图,其中插座电极插入对应夹件;

图6为图1所示插座中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插座中第一夹件和第一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插座中第二夹件和第二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插座中换向推板和绝缘护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插座中绝缘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插座中换向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插座中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插座中第三弹性动触片和第二弹性动触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插座中第一弹性动触片和第四弹性动触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所示插座中第三静触头或第四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三孔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为:

10-底座;20-盖体;21-插孔;30-基座;31-导水孔;

40-夹件;41-第一夹件;42-第二夹件;

63-换向推板;631-换向面;632-作用面;65-绝缘护套;651-凸起;652-卡柱;653-卡槽;

70-静触头;71-第一静触头;72-第二静触头;;73-第三静触头74-第四静触头;

80-弹性动触片;81-第一弹性动触片;82-第二弹性动触片;83-第三弹性动触片;84-第四弹性动触片;

91-限位板;92-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防触电模块装配在基座30上,同基座30一同装配在插座的底座10和盖体20中,用于实现插座的防触电功能,即导电物体插入两个插孔21中的任一插孔21,插座中的电流都不会导通导致触电。

进一步参见图3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实现防触电功能的防触电模块具体包括:零线导电组件、火线导电组件、动触头组件以及动触头驱动组件,通过模块中上述组件的相互配合,实现只有当插头的两电极92均插入对应的插孔21,才能够使插座正常供电。下面将对零线导电组件、火线导电组件、动触头组件以及动触头驱动组件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零线导电组件具有与插头的零线电极92配合的第一夹件41,以及位于第一夹件41两侧的零线接线端子和与第一夹件41电连接的第一静触头71。其中,零线接线端子并非直接设置在第一夹件41的一侧,而是通过与零线接线端子电连接的第三静触头73,设置在第一夹件41的一侧的更具体为第三静触头73。进一步参见图7,第一夹件41和另一侧的第一静触头71在本实施例中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形成一整体,减少了防触电模块中零件的数量,使防触电模块的结构更加精简。

火线导电组件具有与插头另一火线电极92配合的第二夹件42以及位于第二夹件42两侧的火线接线端子和与第二夹件42电连接的第二静触头72。其中,零线接线端子并非直接设置在第二夹件42的一侧,而是通过与火线接线端子电连接的第四静触头74,设置在第二夹件42的一侧的更具体为第四静触头74。进一步参见图8,第二夹件42和另一侧的第二静触头72在本实施例中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形成一整体,减少了防触电模块中零件的数量,使防触电模块的结构更加精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防触电模块除了分设在第一夹件41和第二夹件42两侧的第一静触头71、第二静触头72、第三静触头73以及第四静触头74外,还包括与上述静触头70对应的动触头组件。

动触头组件具体包括与零线接线端子间隔对应的第一弹性动触片81、与第一静触头71间隔对应的第二弹性动触片82、与火线接线端子间隔对应的第三弹性动触片83以及与第二静触头72间隔对应的第四弹性动触片84,上述每一弹性动触片80均具有与其对应的静触头70接触的第一工作位置和与其对应的静触头70分离的第二工作位置。除此之外,第一弹性动触片81与第四弹性动触片84电性连接,第二弹性动触片82与第三弹性动触片83电性连接,即第一弹性动触片81在导电时,与之电性连接的第四弹性动触片84必然也导电,在第二弹性动触片82导电时,与之电性连接的第三弹性动触片83也必然导电。

进一步参见图13和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动触片81与第四弹性动触片84通过导电连接片连接并一体成型,第二弹性动触片82与第三弹性动触片83电性通过导电连接片连接并一体成型,这样减少了防触电模块中零件的数量,使防触电模块的结构更加精简,使防触电模块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防触电模块除了动触头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动触头组件中弹性动触片80从与其对应的静触头70分离的第二工作位置运动至与其对应的静触头70接触的第一工作位置的动触头驱动组件。

如图4和图5所示,动触头驱动组件具体包括与每一弹性动触片80对应的绝缘推动组件,绝缘推动组件在插头的对应电极92插入对应夹件40时,受电极92直接挤压,此时绝缘传动组件受电极92驱动先向外侧横向移动,在移动一定行程后再向外侧转动(对于如何从移动向转动切换,将会在下面的说明中进行说明),进而推动与绝缘推动组件对应的弹性动触片80发生弹性形变以接触对应的静触头70或接线端子。在插头拔出,对应电极92的挤压力消失时,绝缘推动组件在弹性动触片80的弹性形变力下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触电模块中,只有插头的两电极92均插入与两插孔21对应的第一夹件41和第二夹件42,方能够触发零线导电组件和火线导电组件带电与插头的两电极92接通。在上述防触电功能的实现过程中,通过电极92推动动触头驱动组件横向移动,进而驱动弹性动触片80与对应的静触头70配合实现电路的接通,同时通过巧妙地设置弹性动触片80,利用弹性动触片80的弹性形变力,在插头电极92拔出,受力取消情况下自动复位实现插座中电路的断开。上述过程无须在防触电模块中设置转轴、复位弹簧等部件,简化了防触电模块的结构,降低了插座的制造成本,同时由于结构的简化,防触电模块的稳定向性更好,出现故障的几率较小,降低了长时间使用后的安全隐患,适用于该种具有防触电功能的防触电模块在工业上的大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

对于上面提到的绝缘推动组件,下面将结合9至图11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推动组件在扁头电极92(图5示出的是扁头电极92的情况)的直接挤压而发生横向移动,也可在圆头电极(未图示)挤压夹件40进而通过夹件40挤压绝缘推动组件横向移动。图示实施例中插头中的电极92插入夹件40的同时,也会与绝缘推动组件接触。其中,绝缘推动组件包括:换向推板63,具有用于将插头对应电极92插入对应夹件40方向进行换向的换向部,实现电极92插入插孔21时力的转换,在插头的对应电极92插入对应夹件40时驱动绝缘推动组件横向移动;绝缘护套65,用于实现整个绝缘推动组件的绝缘,避免电极92通过绝缘推动组件、弹性动触片80与静触头70接通,绝缘护套65与换向推板63配合并随换向推板63横向移动,并具有与对应的弹性动触片80抵接的抵接部。其中,本实施例中换向推板63采用不锈钢材料,绝缘护套65采用聚甲醛材料,两种材料相结合,在实现绝缘功能的同时,绝缘护套65具有良好的硬度、润滑性和绝缘性,换向推板63不易生锈和具有很高的硬度,并且表面光滑,这样频繁与电极92接触配合的情况下,上述材料的应用可以避免防触电模块疲劳损坏,长时间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性能。

更具体地,换向推板63在换向部具有向换向推板63推动方向倾斜的换向面631,该换向面631由换向推板63的腹板弯折倾斜形成,并在换向推板63的底板上设置有安装孔,对应的在绝缘护套65上开设有与安装孔配合的卡柱652,并形成有卡住换向推板63的卡槽653,在换向推板63和护套装配好后会装入基座30的滑槽中,在滑槽中可往复移动。

优选地,在绝缘护套65的抵接部具有用于与对应的弹性动触片80抵接的凸起651,便于对弹性动触片80推动。凸起651优选抵住对应弹性动触片80的中部,这样绝缘推动组件可以产生超程,以较小的移动距离就可以实现弹性动触片80顶部较大距离的转动,从而在实现弹性动触片80顶部与对应的静触头70接触后,还可以产生超程力,使弹性动触片80受力弯曲,弹性动触片80的顶部对静触头70可以产生一个预压紧的作用力,保证弹性动触片80和静触头70之间的可靠接触。

进一步参见图3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防触电模块还包括:对应每一绝缘推动组件设置的限位板91,用于限定绝缘推动组件的横向移动行程。限位板91具体是安装在基座30上,并设置在弹性动触片80和换向推板63之间,在绝缘推动组件横向移动至一定距离后,换向推板63会和限位板91相抵接,从而限定绝缘推动组件的横向移动行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限位板91除了限位作用,还能够实现上述说明中提到的将绝缘推动组件从移动向转动切换的功能。具体地,在换向推板63和限位板91相抵接时,绝缘推动组件受到限位板91抵接不能够横向移动,但此时电极92与换向推板63上的作用面632相接触,电极92推动作用面632,可以使绝缘推动组件以换向推板63和限位板91的抵接点为转动中心转动,进而推动与之对应的弹性动触片80发生弹性形变以接触对应的静触头70。上述绝缘推动组件向外侧转动方案,可以使绝缘护套65上的凸起651产生超程,可以使弹性动触片80的顶部对静触头70产生一个预压紧的作用力,保证弹性动触片80和静触头70之间的可靠接触。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限位板91的材料为环氧玻璃纤维板,具有很好的强度和绝缘性能。

与上述绝缘推动组件先横向移动后向外侧转动方案相并列,在一未图示方案中,限位板具体是安装在基座上,在电极未插入插孔时,限位板直接与换向推板相抵接,在电极或者夹件的推动下,绝缘推动组件直接发生转动,进而推动与之对应的弹性动触片发生弹性形变以接触对应的静触头。在另一未图示方案中,防触电模块中并未设置限位板,在电极或者夹件的推动下,绝缘推动组件直接以横向移动的方式推动与之对应的弹性动触片发生弹性形变以接触对应的静触头。上述未图示方案也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防触电模块的防触电的原理进行说明:

第三静触头73和零线接线端子连接,第四静触头74和火线接线端子连接,要使火线接线端子与第一夹件41导通,零线接线端子与第二夹件42导通,必须满足第一动触片、第二动触片、第三动触片以及第四动触片分别与对应的静触头70接触。而在前面已经提到,上述每一弹性动触片80与其对应的静触头70接触的第一工作位置和与其对应的静触头70分离的第二工作位置之间的切换,是在动触头驱动组件受电极92驱动或弹性动触片80弹性形变力的作用下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的防触电模块中,防触电模块和实施例一中的区别点在于:绝缘推动组件包括由绝缘材料一体成型的绝缘推板(未图示),绝缘推板具有用于将插头对应电极插入对应夹件方向进行换向的换向部,以及与对应的弹性动触片抵接的抵接部。绝缘推板上换向部和抵接部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实施例一中的换向部和抵接部,在此就不在赘述。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绝缘推板采用硬性塑料一体成型。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的防触电模块中,防触电模块和实施例一中的区别点在于:绝缘推动组件是受夹件挤压而发生横向移动,通过电极92与夹件配合,挤压夹件向外扩张,从而使夹件挤压绝缘传动组件,在该实施例中,绝缘组件中的推板无需换向部,只需具有与对应的夹件抵接的配合部即可,对应的绝缘组件还包括绝缘护套65,随推板横向移动,并具有与对应的弹性动触片抵接的抵接部。需说明的是,实施例一中的绝缘组件的换向部在可以实现换向的同时,也与夹件相抵接,即既可以通过扁头的电极92直接驱动绝缘推动组件,也可以是通过圆头的电极92带动夹件驱动绝缘推动组件。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除了提供一种防触电模块,还提供一种插座,包括:基座30,用于安装防触电模块;壳体,用于容纳基座30;防触电模块为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防触电模块。从而插座在实现防触电功能的同时,无需设置转轴、复位弹簧等部件,简化了插座的结构,降低了插座的制造成本,同时由于结构的简化,插座的稳定向性更好,出现故障的几率较小,降低了长时间使用后的安全隐患,适用于该种插座在工业上的大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壳体具体包括底座10;盖住底座10的盖体20;其中,盖体20与底座10之间通过卡扣配合,基座30卡接在底座10上,这样讲壳体分成了不同的部件,便于制造。而本实施例中的基座30、底座10、盖体20的材料均可以采用PC材料制成。

优选地,进一步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的插座中,在底座10上还开设有导水孔31,用于将溅入在所述壳体中的水导出,进而避免漏电,插座的防触电性能更高。

当然,除了底座10,在基座30上也可以设置有导水孔31,同时基座30在静触头70与弹性动触片80之间有可以设置储水槽,储水槽内有导水孔31,可以避免短时间水流过多导致水位上升后引起的短路风险。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插座中的壳体和基座一体成型(未图示),即可以理解为防触电模块是直接装配在插座中的壳体上的。

实施例6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插座与实施例四中的插座的区别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插座是三孔插座。本实施例中三孔插座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防触电模块,从而本实施例中的插座也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良好的优点。

实施例7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插排,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多个防触电模块,防触电模块为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防触电模块。从而插排在实现防触电功能的同时,无需设置转轴、复位弹簧等部件,简化了插排的结构,降低了插排的制造成本,同时由于结构的简化,插排的稳定向性更好,出现故障的几率较小,降低了长时间使用后的安全隐患,适用于该种插排在工业上的大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