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7227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共振线圈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共振波产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够使干涉波产生最大振幅的共振线圈结构,以利用波频产生器的调整使其两交叉波在叉交点同相,以提升波的振幅。



背景技术:

现代科技让我们对大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发现,脑波与我们的行为、意识、记忆甚至睡眠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过去,失眠者常常需要借助安眠药或镇定剂才能入睡,但是,服用药物往往会产生许多副作用;现在的学生考试压力繁重,尤其是英文之类的外语,由于不是自己的母语,往往要背诵大量的词汇、文法、词组,故记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现有的文献已经被证实,脑波的频率变化对于加强记忆能力及改善睡眠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1929年,脑波(Brain Waves)由德国精神科学家─汉斯博格(Dr.Freda Hansburg)首先提出。他发现了人类大脑的中的“电流脉动”,脑波的成因是脑中的神经细胞释放电流所引起的电气性脉冲,会因频率的不同而对人体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放电过度则造成癫痫(Epilepsy)。脑波也会随外界环境刺激而发生变化,例如光刺激、声波刺激等等。另外,脑波常被分为δ(Delta Wave)、θ(Theta Wave)、α(Alpha Wave)、β(Beta Wave)、γ(Gamma Wave)五种,但会因为定义而有所不同,此处采用一般常见的分法。

1、δ波是频率为0.5~4Hz的慢速、高振幅脑波,与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的第三、第四期有关,一般将它视为深层睡眠状态下的脑波。当δ波为优势脑波时,人体正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深度睡眠,处于无梦、无知觉状态,与睡眠质量有直接的关系。

2、θ波是频率为4~8Hz的脑波,主潜意识,与慢波睡眠第二期相关。这个脑波影响人的“不自主”态°、期望、信念及行为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催眠、冥想。当θ波为优势波时,意识属于“中断”状态,而且对外界的信息刺激高度接受。此外,θ波对长期记忆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又被称为“学习和记忆的通道”(The Gateway to Learning and Memory)。

3、α波是频率为8~12Hz的慢速波,当人的意识清醒,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α波属于优势波;在清醒、运动、焦虑时则减少。在α波始于优势波的情况下,身体的耗能低,相对脑部得到的能量就比较高,所以运算数据、创造灵感会更加流畅,所以科学上倡导α波为最佳学习状态。在医院的精神科,也会使用α波来治疗患者的焦虑、紧张等精神疾病,近年来有所谓的“α波音乐”,并指出其可使注意集中,增加学习及记忆力。

4、β波是频率在12~35Hz的快速、低振幅波,是清醒时呈现的脑波状态,与思考、焦虑、运算、注意力有关。高频率的β波会使情绪亢奋、焦虑,许多镇定剂如八比妥酸盐(Barbiturate)之类都是通过降低β波来达到镇定效果。当β波过强时,身心容易疲倦,若无充分休息则会堆积压力。

5、γ波是频率在40Hz以上的高频率波,与睡眠的快速动眼期(Rapid Eye Movement)有关,若人在REM期间觉醒,其脑波即为γ波。由于其频率较高,因而人在此状态下会精神饱满且保持警觉。

综上所述,依频率由小到大排列可排列出:δ、θ、α、β、γ;而意识状态即对应为“无意识”、“潜意识”、“间意识”、“清醒”、“警戒”五个层面,所以可知脑波的频率愈高则意识愈清楚。另外,最佳的学习状态应于α、β波之间;最佳的睡前状态应于θ、α波之间。

而中医系统中所提到的“气”,就是物理学里的“能量”,也就是“生物能”。生物能信息医学就是共振医学,频率科技就是以生物电能波为共振的信息。信息系统中的共振作用,来自于生物体有形的血液循环系统及无形的能量循环。血液循环起于心脏,载运血液至各器官与组织,将营养传送至各细胞,在不同的时间、血量以及各器官不同的功能下产生不同的电磁场,若依人体的实际需求而调节不同深度睡眠所需的脑波频率,将能够提升身体自愈力。

因此,在现有的医疗科学中,穴道通过经络与不同的器官、组织连络,适合各器官、组织的治疗频率为几百~几千赫兹的宽范围的频率,但是,不同的病态对应的合适频率也不同,所以用固定频率不能充分提高治疗效果。目前市面上开发有多种波频产生器,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共振波,这些共振波可以引导人体产生共振,以产生特定的效果,例如加强记忆力、改善睡眠质量、舒解精神压力、甚至治疗各种疾病等等。

但现有的电磁波的波频在释放时,存在其干涉波难以协调产生最大振幅,且不易被有效的送出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波频发散效果,造成不少问题,故有必要进一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有鉴于此,本案发明人针对上述现有波频输出的问题深入探讨,并根据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研发与制造经验,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经不断努力的研究与试作,终于成功的开发出一种共振线圈结构,以有效克服现有的波频产生器输出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振线圈结构,以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并通过波频产生器调整,使干涉波产生最大的振幅。

又,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振线圈结构,其能有效使波频产生共振,并可迅速、且完整的输出,以诱发人体脑波协同共振。

据此,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下列技术手段来具体实现上述目的:其由一低电阻的金属导线在一圆形或椭圆形的限定范围内缠绕成一线圈,该金属导线两端分别具有相隔设定间隔且分别垂直往下延伸及垂直往上延伸的一第一连接端及一第二连接端,该金属导线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间绕曲形成有至少两层相邻的发射层,且各发射层分别具有四个连续曲绕的发散段,同一发射层的发散段呈等角分布,且同一发射层的发散段除了于中心点依序交错外、各发散段的外侧缘互不重迭,该发射层的发散段位于相邻发射层的两相邻发散段间,且该发射层的发散段两外侧缘与该相邻发射层的两个发散段对应外侧缘相互重迭交叉,相邻重迭的发散段最高点与中心点所连成的轴线间形成有一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为35°~55°。

藉此,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利用线圈中呈相对面的发散段分别形成独立的空间维向,且上层发射层的发散段与下层发射层的发散段分别形成有重迭交叉点,使各独立的空间维向分别要同时和相邻的空间维向交叉,利用干涉原理,并利用连接的波频产生器调整两交叉波在该点同相,进一步可使得干涉波产生最大的振幅效果,令其可与人体脑波产生最佳的共振,以促进人体健康,故能大幅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并提高产品经济效益与竞争力。

为使审查员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构成、特征及其他目的,以下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同时让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具体实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的外观示意图,供显示其构成及相对关系;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包覆于护壳内的外观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包覆于护壳内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实际使用于波频产生器的状态参考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的共振波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线圈;10-金属导线;11-第一连接端;12-第二连接端;20-发射层;15、25-发散段;251-第一发散段;252-第一发散段;253-第一发散段;254-第一发散段;255-第一发散段;256-第一发散段;257-第一发散段;258-第一发散段;30-保护体;32-导管;35-容置空间;50-可程控器;51-电源;52-人机界面;53-石英震荡器;60-波形产生器;61-脉波宽度调变器;62-波形整形电路;63-正弦波/方波输出元件;64-频率输出元件;65-电场磁场转换元件;θ-夹角;L-轴线;X-交叉点;A-限定范围;20A、20B-发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共振线圈结构,随附图例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其构件中,所有关于前与后、左与右、顶部与底部、上部与下部、以及水平与垂直的参考,仅用于方便进行描述,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亦非将其构件限制于任何位置或空间方向。图式与说明书中所指定的尺寸,当可在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设计与需求而进行变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的详细构成,如图1、图2所示,其由一低电阻的金属导线10在一圆形或椭圆形的限定范围A内缠绕成一线圈100,其中该限定范围A可以为椭圆形,则短轴与长轴的比例为1:1~1.5,又该金属导线10可以选自金、银、铜或其合金,该金属导线10两端分别具有相隔设定间隔、且分别垂直往下延伸及垂直往上延伸的一第一连接端11及一第二连接端12,同时该金属导线10于第一、二连接端11、12间绕曲形成有至少两层相邻的发射层20,且各发射层20分别具有四个连续曲绕的发散段25,各发散段25由限定范围A的中心点往外再往内曲绕成外扩内收束的长椭环状,同一发射层20的发散段25呈等角分布,且同一发射层20的发散段25除了于中心点依序交错外、各发散段25的外侧缘互不重迭,该发射层20B的发散段25位于相邻发射层20A的两相邻发散段25间,且该发射层20B的发散段15两外侧缘与该相邻发射层20A的两个发散段25对应外侧缘相互重迭交叉;

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详细构成,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该线圈100的金属导线10于限定范围A的中心点形成有一向下垂直延伸的第一连接端11,且金属导线10由该第一连接端11以水平方向由该中心点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一发散段251,并于第一发散段251相对面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二发散段252,之后于第一、二发散段251、252的左侧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三发散段253,接着于第三发散段253的相对面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四发散段254,从而形成下层的发射层20A,紧接着进一步往第一发散段251与第四发散段254所夹的范围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五发散段255,,又前述第一发散段251最高点与中心点所连成的轴线L与该第五发散段255的轴线L间形成有一夹角θ,该夹角θ的范围为35°~55°,而本实用新型以45°为最佳实施例,并使该第五发散段255与下层的第一、四发散段251、254的外侧缘相互重迭形成交叉点X,接着于第五发散段255相对面往外再往内曲绕成一第六发散段256,且回到中心点,之后于第五、六发散段255、256的右侧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七发散段257,接着于第七发散段257的相对面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八发散段258,从而形成上层的发射层20B,最后令该金属导线10的另一端向上垂直延伸形成第二连接端12;

该线圈100进一步设于一保护体30内部,且该保护体30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35,供线圈100设置于其中,保护体30周缘具有一导管32,供该线圈100的第一、二连接端11、12延伸穿出,用于连接一波频产生器,如图6所示,如此当该波频产生器输出波频时可由该线圈100散发;

如图6所示,该波频产生器具有一可程控器50,该可程控器50可供连接有一波形产生器60,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共振线圈100产生诱导人体波频共振的波频,其中该可程控器50可供记忆、写入、分析、比对及处理各项数据与波频输出程序,该可程控器50电气连接有一电源51,该电源51可以是蓄电池、连接市电或其组合,以提供整个波频产生装置的电力,该可程控器50的输入端连接有一人机界面52,该人机界面52可以是输入用的功能按钮、显示器或具输出入功能的触控屏幕,以供用户进行功能设定及使用状态显示,该可程控器50的另一输入端连接有一石英震荡器53,该石英震荡器53用于提供可程控器50的程序运转的时间与频率计算;该波形产生器60连接于该可程控器50的其中一输出端,用于根据可程控器50内的程序依序、时间长短、频率而产生各种波频或其混合,例如δ波、θ波、α波、β波、γ波或其混合等,该波形产生器60的输出端连接有一脉波宽度调变器61、一波形整形电路62、一正弦波/方波输出元件63、一频率输出元件64及一电场磁场转换元件65,并通过该电场磁场转换元件65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共振线圈100,其中脉波宽度调变器61、正弦波/方波输出元件63及电场磁场转换元件65分别连接该可程控器50的输出端,可供该可程控器50直接调控;

藉此,通过波频产生器的连接及调整,可利用干涉波形成较大的振幅效果,从而组构成一共振线圈结构。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于实际使用时,可如图6及图7所示,该波频产生装置可通过连接可程控器50的人机界面52挑选对应个人所需的波频输出程序,例如加强记忆力、改善睡眠质量、舒解精神压力等,以改善睡眠为例,可利用其波频诱导人体逐步产生放松精神、入睡【入睡开始梦境(Sleep-onset dreaming)】、浅眠【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深度睡眠【快速眼动期(Rapid-eye movement sleep,REM)】的睡眠周期(sleep cycle)的共振波频。从而将前述的诱导波频经由波形产生器60的脉波宽度调变器61、波形整形电路62、正弦波/方波输出元件63、频率输出元件64及电场磁场转换元件65,并经由该共振线圈100输出,以供诱导人体产生睡眠周期的共振波频,且该可程控器50经波形产生器60的脉波宽度调变器61、正弦波/方波输出元件63及电场磁场转换元件65调控波频的波形、频率、脉波宽度等,使波形产生器60输出的诱导波频更符合实际的需求,让人体获得有效的睡眠,从而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如图2所示,由于线圈100中呈相对面的第一发散段251与第二发散段252形成第一个空间维向、第三发散段253与第四发散段254形成第二个空间维向、第五发散段255与第六发散段256形成第三个空间维向及第七发散段257与第八发散段258形成第四个空间维向,且上层发射层20B的第五发散段255与下层发射层20A的第一、四发散段251、254分别形成有重迭交叉点X,上层发射层20B的第六发散段256与下层发射层20A的第二、三发散段252、253也分别形成有重迭交叉点X,上层发射层20B的第七发散段257与下层发射层20A的第一、三发散段251、253亦分别形成有重迭交叉点X,至于且上层发射层20B的第八发散段258与下层发射层20A的第四、二发散段254、252另外分别形成有重迭交叉点X。也就是说第三、四个空间维向分别要同时和第一、二个空间维向交叉,利用干涉原理,并利用连接的波频产生器调整两交叉波在该点同相,如如图7所示,进一步可使得干涉波产生最大的振幅,令其可与人体脑波产生最佳的共振,以促进人体健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