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面板的旋按按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2998阅读:781来源:国知局
用于控制面板的旋按按键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的操控按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控制面板的旋按按键。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一般都设有控制面板,通过各种按键来实现操控功能。传统的按键设计有三种方式:

1、按压、旋钮两种功能分别设计按键,缺点是面板上布满按键,外观复杂,功能不能整合;

2、按压、旋钮功能做成一体,但不能实现顶部背光显示字符,缺点是功能指示不明确;

3、使用价格高昂的旋按编码器以实现旋按功能集成,缺点是成本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控制面板的旋按按键,能够在同一个按键内实现按压和旋转功能且成本低廉。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用于控制面板的旋按按键,所述控制面板包括面壳和位于面壳下方的PCB板,所述旋按按键包括:

设置于PCB板上的中空的旋转编码器;

设置于PCB板上所述旋转编码器的中空空间内的轻触开关;

与所述旋转编码器卡扣连接以带动所述旋转编码器旋转的中空的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从面壳上的安装孔伸出面壳外部;

容置于所述旋转组件的中空空间内并以弹性加载的方式支撑于PCB板上的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具有正对所述轻触开关的按压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组件包括中空的旋转柱和中空的旋钮,所述旋转柱与旋转编码器卡扣连接以同步转动且所述旋转柱的上端伸出面壳外部,所述旋钮安装固定于所述旋转柱的上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钮呈截头圆锥形,所述面壳绕所述安装孔向上延伸出一插入所述旋钮和旋转柱之间的空隙内的凸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支撑于PCB板上所述旋转编码器的中空空间内的限位架、通过弹簧支撑于所述限位架上的按压柱、和安装固定于所述按压柱上端的按压帽,所述按压帽的上表面与所述旋钮的上表面基本持平,所述按压帽与所述旋钮之间存在一定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架呈中空的阶梯柱状,所述轻触开关位于所述限位架的中空空间内;所述按压柱套装在所述限位架外,且所述按压柱内设有一限位板,所述弹簧安装于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限位架之间,所述按压头从所述限位板向下延伸以正对所述轻触开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柱的底部还设有插入PCB板上对应开设的防呆孔内的防呆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按按键还包括设置于PCB板上所述旋转编码器的中空空间内的至少一个贴片LED;所述限位架、按压柱和按压帽均为透明件,且所述按压帽的上表面镭雕有功能指示字符和/或图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按按键还包括设置于面壳和PCB板之间以包围所述旋转编码器和所述旋转组件的固定套。

本实用新型的旋按按键采用廉价可靠的旋转编码器及轻触开关,使按压和旋钮功能在同一个按键内实现,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相对于高昂的旋按编码器可以节约90%左右的成本。该旋按按键与面板上的凸缘配合可以具有防水功能,且通过背光能够把功能指示显示在按键帽上,使控制面板外观整洁漂亮,功能指示明确。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旋按按键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旋按按键的PCB板布置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旋按按键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旋按按键的结构剖视图。该旋按按键用于由面壳11和PCB板12构成的控制面板上,同时实现旋钮和按压的功能。如图1所示,该旋按按键主要由旋转编码器21、轻触开关22、多个LED23、旋转组件24和按压组件25构成。结合图1和图2所示,旋转编码器21设置在PCB板12上。为了有足够的空间放置轻触开关22和LED 23,旋转编码器21选用中空形式的,轻触开关22设置在PCB板12上旋转编码器21的中空空间内的中部,多个LED 23则围绕轻触开关22的周围均匀分布在PCB板12上。具体实现时,该多个LED 23优选为贴片式LED,用于为整个旋按按键提供背光。

再如图1所示,旋转组件24的下端与旋转编码器21卡扣连接,旋转组件24的上端从面壳11上的安装孔111伸出面壳11外面,通过旋转旋转组件24的上端,便可带动旋转编码器21旋转,从而实现旋按按键的旋钮功能。具体如图1所示,旋转组件24包括中空的旋转柱241和中空的旋钮242。旋转柱241的下端设有凸块2412卡入旋转编码器21上对应开设的卡槽211内,实现与旋转编码器21的卡扣连接,这样,当旋转柱241转动时,旋转编码器21随之同步转动。旋转柱241的上端从安装孔111伸出面壳11外部。旋钮242呈截头圆锥形,其内壁上开设有卡槽2421,旋转柱241的上端外壁上伸出凸块2411卡入该卡槽2421内,实现旋钮242安装固定在旋转柱241的上端,这样,当使用者旋转旋钮242时,便可带动旋转柱241和旋钮242一起转动,进而带动旋转编码器21一起转动,实现旋转操作。进一步如图1所示,由于旋钮242呈截头圆锥形,旋钮242的下端内壁与旋转柱241的外壁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面壳11上围绕安装孔111向上延伸出一凸缘112插入该旋钮242和旋转柱241之间的空隙内,便可实现防水功能,阻止液体从安装孔111流入控制面板内部。

再如图1所示,按压组件25容置在旋转组件24的中空空间内,与旋转组件25不产生任何干涉,并且按压组件25以弹性加载的方式支撑于PCB板12上,通过正对轻触开关22的按压头2513完成对轻触开关22的按压,从而实现旋按按键的旋钮功能。具体如图1所示,按压组件25包括按压柱251、按压帽252和限位架253。其中,限位架253呈中空的阶梯柱状,支撑于PCB板12上旋转编码器21的中空空间内。按压柱251的下端套装在限位架253外,按压柱251内正对限位架253设有限位板2512,并在限位板2512与限位架253之间套装一弹簧254,通过该弹簧254将按压柱251弹性支撑在限位架253上。按压头2513正对位于限位架253的中空空间内的轻触开关22从限位板2512向下延伸。按压帽252安装固定在按压柱251的上端,具体如图1所示,按压帽252的外壁设有凸块2521卡入按压柱251上开设的卡槽2511内,便可实现按压帽252固定于按压柱251上,使按压柱251与按压帽252一起上下移动。下压按压帽252时,便可带动按压柱251下部的按压头2513一起下压,按压轻触开关22,实现旋按按键的按压功能。由于弹簧254的存在,按压后按压帽252便可在弹簧254的弹力作用下迅速顶起复位,使得按压操作具有良好的反馈。

进一步如图1所示,按压帽252的上表面与旋钮242的上表面基本持平,这样能够使得整个旋按按键外形更加一体和美观(参见图3所示)。并且,按压帽252与旋钮242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使得按压帽252下压时不会干涉到旋钮242,同样,旋钮242旋转时不会干涉到按压帽252。进一步,按压柱251的底部还设有防呆柱2514,该防呆柱2514插入PCB板12上对应开设的防呆孔121内,这样使得按压柱251和按压帽252只能上下运动,不会随旋转组件24一起旋转。

再如图1所示,多个LED 23围绕轻触开关22的周围均匀分布在PCB板12上,用于为整个旋按按键提供背光。限位架253、按压柱251和按压帽252均为透明塑胶材料制成的透明件,以便于LED 23的光透出。并且,如图3所示,按压帽252的上表面可采用喷漆镭雕技术形成功能指示字符和/或图案,在LED 23的背光作用下,按压帽252上表面的功能指示字符和/或图案清晰明确,而且还能始终正向面对使用者,不会随着旋钮242的转动而转动。

进一步如图1所示,面壳11和PCB板12之间还设有一固定套26,该固定套26将旋转编码器21和旋转柱251包围起来,用于在维修拆卸时保护旋转编码器21不被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