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8019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插座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插座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智能插座。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生活中,电器或电子产品是人们经常接触或使用的器具,由于这些电器或电子产品使用均需以电力提供其动作的功力,因此,在人们的周周围环境中多预设有可以连接电源的插座,如壁上插座、延长插座式插座组件、分接插座式插座组件等,以提供这些电器或电子产品连接电源。

上述各式插座虽可使电器或电子产品的插头插接于其上电接于电源,然其插孔外露,灰尘易附着积留其中,或易为好奇的儿童以异物插入其中,而造成触电的意外事故,因此,有人另设计一种以塑胶材质制成的防尘盖,用以将未使用的插孔予以封闭,以防尘及防止异物的插入。外加式防尘头虽具有将插座上不使用的插孔暂时予以封闭的功能,但该防尘盖使用时,需由使用者手动将其装设在插头上,当使用者欲将电器的插头插入插座时,需手动将该防尘盖拆除,且拆下防尘盖的为避免遗失,需另外储放,在使用操作上都有诸多不便之处,且这种防尘盖不具有防水的功能。同时,当这些插座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一段时间后,潮湿的空气会对插座进行腐蚀,从而缩短插座的使用寿命,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插座,能够显著提高插座的安全使用性能,当插座内部湿度较大时能够智能断电,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本发明的壳体内设有干燥剂,干燥剂可保证壳体内的干燥,从而防止壳体内金属元件的锈蚀;同时,壳体内设有脱氧剂,脱氧剂可将壳体内的氧气取出,从而避免插拔插头时电弧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插座,能够对插座内部的金属元件进行保护,防止金属元件的锈蚀;同时,本发明能够提高插座的安全使用性能,当插座内部湿度较大时能够智能断电,避免人们的使用,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插座,包括壳体、面板和接线板,所述面板密封安装在壳体上方,面板上设置有外插孔;所述接线板位于壳体内部,接线板上设置有与外插孔相对应的内插孔,内插孔内设有与电源相连的电极片,所述壳体内设有湿度传感器、电磁继电器、安全隔板和控制器,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壳体内的湿度,当壳体内部湿度较大时,如果继续使用插座,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例如漏电,同时壳体内湿度较大,容易造成壳体内金属元件锈蚀,缩短插座的使用寿命,并且锈蚀的金属元件易造成安全事故,例如引起火灾,因此需要湿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测壳体内的湿度;所述电磁继电器用于控制接线板上电路的导通与断开;湿度传感器和电磁继电器与控制器电连接,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壳体内湿度较大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电磁继电器使接线板上电路断开,从而使电极片不带电,进而避免了人们的使用,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湿度传感器的阈值在出厂时由工厂调节好;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片处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电极片的温度,当电极片的温度持续升高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电磁继电器使接线板上电路断开,从而使电极片不带电,进而避免电极片的损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所述安全隔板位于面板与接线板之间,安全隔板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插孔与内插孔的中间插孔,安全隔板上设置有位于中间插孔左侧的滑槽,滑槽内设有楔形滑块,楔形滑块在弹簧的作用下将中间插孔堵上,楔形滑块可将壳体内部与外界隔开,从而防止外部的潮湿空气或者水进入壳体内,同时,楔形滑块可防止儿童误将手指或者导电金属插入到内插孔中而造成安全事故。插入插头引脚时,插头引脚先穿过外插孔,然后插头引脚通过楔形滑块上的斜面将楔形滑块推到滑槽内,进而使插头引脚插入到内插孔中,插头引脚与位于内插孔中的电极片接触,此时用电器便可使用。

优选的,所述壳体侧边设有抽出式的储物盒,储物盒与壳体密封连接,储物盒内存放有干燥剂,干燥剂可以对壳体内部进行干燥,从而可避免壳体内金属元件的锈蚀。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有脱氧剂,脱氧剂可放置在储物盒内,也可单独放置,脱氧剂可吸收壳体内的氧气,当壳体内没有氧气时,在插拔插头时,可避免产生电弧,进而避免失火的危险和电弧对插头引脚和电极片的损坏。

优选的,所述面板上设有可显示红色和绿色的指示灯,当指示灯显示红色时,表明插座内湿度大,存在安全隐患,不可使用,当指示灯显示绿色时,表明插座可安全使用。

优选的,所述楔形滑块的右侧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宽度等于插头引脚的宽度,凹槽可对插头引脚进行定位,防止插头晃动,所述安全隔板上设置有与凹槽相对应的凸块,所述凹槽和凸块表面均设有一层硅胶层。当插头引脚插入到内插孔后,插头引脚位于凹槽内,硅胶层可将插头引脚周围的空间封闭,防止水或者潮湿的空气进入到壳体内,同时,当插头引脚上粘附水珠时,硅胶层可将插头引脚上粘附的水珠吸附,避免水珠进入壳体内造成短路。进一步的,每个中间插孔处设有两个楔形滑块,两个楔形滑块上下布置,上下布置的两个楔形滑块可进一步增强壳体内部与外界的密封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插座,能够显著提高插座的安全使用性能,当插座内部湿度较大时能够智能断电,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本发明的壳体内设有干燥剂,干燥剂可保证壳体内的干燥,从而防止壳体内金属元件的锈蚀;同时,壳体内设有脱氧剂,脱氧剂可将壳体内的氧气取出,从而避免插拔插头时电弧的产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中:壳体1、面板2、外插孔21、指示灯22、接线板3、内插孔31、电极片32、湿度传感器41、电磁继电器42、温度传感器43、安全隔板5、中间插孔51、滑槽52、楔形滑块53、凹槽531、凸块532、硅胶层533、弹簧54、控制器6、储物盒7、插头8、插头引脚8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插座,包括壳体1、面板2和接线板3,所述面板2密封安装在壳体1上方,面板2上设置有外插孔21;所述接线板3位于壳体1内部,接线板3上设置有与外插孔21相对应的内插孔31,内插孔31内设有与电源相连的电极片32,所述壳体1内设有湿度传感器41、电磁继电器42、安全隔板5和控制器6,所述湿度传感器41用于检测壳体1内的湿度,当壳体1内部湿度较大时,如果继续使用插座,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例如漏电,同时壳体1内湿度较大,容易造成壳体1内金属元件锈蚀,缩短插座的使用寿命,并且锈蚀的金属元件易造成安全事故,例如引起火灾,因此需要湿度传感器41来实时监测壳体1内的湿度;所述电磁继电器42用于控制接线板3上电路的导通与断开;湿度传感器41和电磁继电器42与控制器6电连接,当湿度传感器41检测到壳体1内湿度较大时,控制器6通过控制电磁继电器42使接线板3上电路断开,从而使电极片32不带电,进而避免了人们的使用,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湿度传感器41的阈值在出厂时由工厂调节好;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片32处设有温度传感器43,温度传感器43用于监测电极片32的温度,当电极片32的温度持续升高时,控制器6通过控制电磁继电器42使接线板3上电路断开,从而使电极片32不带电,进而避免电极片32的损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所述安全隔板5位于面板2与接线板3之间,安全隔板5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插孔21与内插孔31的中间插孔51,安全隔板5上设置有位于中间插孔51左侧的滑槽52,滑槽52内设有楔形滑块53,楔形滑块53在弹簧54的作用下将中间插孔51堵上,楔形滑块53可将壳体1内部与外界隔开,从而防止外部的潮湿空气或者水进入壳体1内,同时,楔形滑块53可防止儿童误将手指或者导电金属插入到内插孔31中而造成安全事故。插入插头引脚81时,插头引脚81先穿过外插孔21,然后插头引脚81通过楔形滑块53上的斜面将楔形滑块53推到滑槽52内,进而使插头引脚81插入到内插孔31中,插头引脚81与位于内插孔31中的电极片32接触,此时用电器便可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壳体1侧边设有抽出式的储物盒7,储物盒7与壳体1密封连接,储物盒7内存放有干燥剂,干燥剂可以对壳体1内部进行干燥,从而可避免壳体1内金属元件的锈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壳体1内设有脱氧剂,脱氧剂可放置在储物盒7内,也可单独放置,脱氧剂可吸收壳体1内的氧气,当壳体1内没有氧气时,在插拔插头8时,可避免产生电弧,进而避免失火的危险和电弧对插头引脚81和电极片32的损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面板2上设有可显示红色和绿色的指示灯22,当指示灯22显示红色时,表明插座内湿度大,存在安全隐患,不可使用,当指示灯22显示绿色时,表明插座可安全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楔形滑块53的右侧设置有凹槽531,凹槽531的宽度等于插头引脚81的宽度,凹槽531可对插头引脚81进行定位,防止插头8晃动,所述安全隔板5上设置有与凹槽531相对应的凸块532,所述凹槽531和凸块532表面均设有一层硅胶层533。当插头引脚81插入到内插孔31后,插头引脚81位于凹槽531内,硅胶层533可将插头引脚81周围的空间封闭,防止水或者潮湿的空气进入到壳体1内,同时,当插头引脚81上粘附水珠时,硅胶层533可将插头引脚81上粘附的水珠吸附,避免水珠进入壳体1内造成短路。进一步的,每个中间插孔51处设有两个楔形滑块53,两个楔形滑块53上下布置,上下布置的两个楔形滑块53可进一步增强壳体1内部与外界的密封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