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波束高增益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0526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宽波束高增益天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设备与技术,特别是涉及宽波束高增益天线及其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部署密度不断增大,移动通信已基本实现信号广域连续覆盖。然而,受限于工作频带和覆盖区域的限制,宏蜂窝难以满足高数据传输率和大系统容量的需求。相比之下,5.8g频段带宽宽、容量大、传播特性好、天线尺寸小,非常适合用户密集的局域高速数据业务。这类基站天线需要具备较大带宽(4.97-5.85ghz,bw=16.27%)、高增益和宽(水平)波宽的特点,以覆盖较大区域、服务较多用户,从而获得良好的覆盖效果和较佳的经济性。除此之外,双极化和低剖面、平面化也是重要要求,以实现极化分集mimo效果和良好用户感受。宽带、低剖面和双极化天线,常用形式有微带贴片和半波振子,后者高度约四分之一波长。当工作于5.8g时,由于波长短,半波振子的剖面高度尚可接受。然而,两者的水平波宽仅60~70°,无法满足90°以上的超宽波宽要求,即使振子下垂也难以满足要求。而其他超宽波束天线,如小焦径比抛物面天线的介质辐射头,又不具备低剖面和超宽带特性,且馈电复杂、体积大。

鉴于半波阵子的诸多优点,只需克服波宽较窄的缺点,即可很好地满足应用需要。实现半波阵子波束展宽的常规方法是,振子两臂下垂和减小地板尺寸。然而,上述方法波宽展宽效果有限,仍不能满足整个带内90°以上的波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为通讯领域提供一种宽带宽、高增益、超宽波宽、双极化、高隔离、低剖面、低成本、易生产的小型定向基站天线。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通过采用下垂pcb振子设计方案,将pcb振子末端朝下弯折,并且在振子上侧对称设置一对寄生单元,实现了上述设计目标。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宽波束高增益天线,其包括设置在反射板上的多个组阵排列的交叉振子对,该交叉振子对包括分别印制在两块介质基板上的下垂宽带振子,两个下垂宽带振子交叉设置,该下垂宽带振子的两臂对称设置,该振子臂为倒l形片,包括竖直段,连接竖直段上端的水平段,水平段末端朝下成弯折段,该振子臂上侧设置寄生单元,该介质基板另一面设有微带线,该反射板正面或背面有两路印制馈电网络进行馈电。

本发明在常规pcb振子的基础上,通过在振子上侧设置寄生单元,实现了单振子在5.8g频段良好匹配(4.80-6.0ghz,bw=22.22%),带内波宽为95°~133°,交叉振子波宽85°~110°;组阵后水平波宽80°~114°,最高增益g=16dbi,剖面高度小于0.26·λc(λc为中心波长),xpd大于15db,隔离度优于-25db,前后比大于17.5db,sll低于-10.5db,达到了设计目标。另外,该方法还具有思路新颖、原理清晰、方法普适、实现简单、低成本、适合批量生产等特点,是取代常规宽波束微带贴片天线的优选方案,而且对于常规宽带、高增益振子天线的设计和改进也是适用和有效的。

优选的,竖直段与水平段拐角处外侧切斜角,竖直段上部分向内切出一平台。

优选的,振子臂的其中一臂的底端开有缺口。

优选的,该寄生单元在下垂宽带振子上部顺着振子两臂走向左右对称设置。

优选的,该寄生单元是从平台连接至弯折段尾段的细长条,与振子臂之间存有间隙。

优选的,该寄生单元是细线框,其下部中间位置处断开,在开口靠近振子臂外侧一端连接另一水平枝节,水平枝节末端朝下弯折,与振子切角边基本平行,然后连接平台。

优选的,该介质基板为厚度、介电常数和损耗角分别为t、εr和tanδ的介质基板,介质基板边缘与振子边走向基本平行。

优选的,该基质基板从底部两振子臂之间开设向上开槽,延伸至平台附近;或者,该基质基板从顶部两振子臂之间开设向下开槽,延伸至竖直段上部附近。

优选的,该微带线以该下垂振子竖直段为地平面,在介质基板另一面顺着其中心线方向设置,其线宽小于地平面宽度,且起始位置稍高于后者,微带线一臂底端向上延伸,微带线上部分稍窄,微带线竖直朝上延伸至振子竖直段上部平台处时,先朝振子臂水平段反向水平延伸,至靠近该臂平台时分出一路向下延伸的垂直支路;而水平延伸段则继续延伸至振子另一臂平台处,然后朝下直弯折并延伸一段长度,具体地是朝下顺着振子臂竖直段中心延伸至其中部后断开。

优选的,两个交叉设置的下垂宽带振子,以±45°或h/v交叉对称,交叉处的两微带线水平延伸段上下排列,并在两介质基板中心线开互补槽,两槽总深度等于介质基板的高度。该反射板正面或背面有两路印制馈电网络,分别对阵列的两正交极化子阵进行馈电,网络的总输入端连接同轴电缆。

优选的,该反射板为金属板,用作地板兼反射板,其上开孔以固定直立的交叉振子对。优选的,该地板两侧边缘设置金属边界。

优选的,在地板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一组至少由两种构形的金属薄片组成的复合体,且按周期方式排列于地板两侧边缘。

优选的,该多个交叉振子对排列长度顺着阵列延伸的方向。优选的,该多个交叉振子对排成直线阵或平面阵。

优选的,在振子阵列外设有天线罩,以保护天线辐射体及其他部件。优选的,该天线罩为abs、asa、pc、tp、pvc、玻璃钢等常见介质材料成形的薄壳腔体。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通过采取下列措施:1)优化pcb振子形状和尺寸;2)选择合适的pcb基板参数,如介电常数、损耗角和厚度;3)优化振子微带馈线的几何参数,包括变换段节数及长宽、短路枝节尺寸等;4)优化振子寄生单元位置、形状及尺寸;5)两振子正交时,精调微带线参数;6)优化金属地板尺寸、位置,及边界形状、尺寸和排列方式,获得了较常规方案难以实现的:一、宽频带,完全覆盖5.8g频段(4.86-5.98ghzz,bw=20.66%);二、超宽水平波宽、高增益,五单元阵列水平波宽为hpbw=80°~144°,增益最高达16dbi;三、±45°或h/v双线极化,高交叉极化比(xpd>15db)、高隔离度(|s21|<-25db);四、较高前后比和较低旁瓣电平,ftbr大于17.5db,sll低于-10.5db。五、较低剖面,高度小于0.26·λc。另外,该方法还具有思路新颖、原理清晰、方法普适、加工容易、低成本、适合批量生产等特点,是实现宽波束高增益smallcell天线的优选方案,而且对于常规宽带交叉振子天线的设计和改进也是适用和有效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天线模型所采用的直角坐标系定义的示意图。

图2为下垂宽带振子单元模型的正视图。

图3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下垂宽带振子单元模型的正视图。

图4为带细线框并联枝节的下垂宽带振子单元模型的正视图。

图5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pcb交叉振子单元一模型的正视图。

图6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pcb交叉振子单元二模型的正视图。

图7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微带馈电pcb交叉振子单元一模型的正视图。

图8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微带馈电pcb交叉振子单元二模型的正视图。

图9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两正交组合、微带馈电的pcb振子单元模型的侧视图。

图10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垂直/水平正交、微带馈电的pcb交叉振子置于地板上的模型正视图。

图11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垂直/水平正交、微带馈电的pcb交叉振子置于地板上的模型俯视图。

图12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模型俯视图。

图13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模型正视图。

图14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模型侧视图。

图15为带复合边界方案二的±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模型俯视图。

图16为带复合边界方案三的±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模型俯视图。

图17表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两±45°正交组合、微带馈电的pcb振子单元的输入阻抗zin频率特性曲线。

图18表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两±45°正交组合、微带馈电的pcb振子单元的驻波比vswr曲线。

图19表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两±45°正交组合、微带馈电的pcb振子单元的半功率波束宽度hpbwvs.频率变化关系。

图20表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两±45°正交组合、微带馈电的pcb振子单元的增益gvs.频率变化关系。

图21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单元s参数曲线。

图22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单元驻波比vswr曲线。

图23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1=5.15ghz增益方向图。

图24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1=5.15ghz增益方向图。

图25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2=5.50ghz增益方向图。

图26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2=5.50ghz增益方向图。

图27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3=5.85ghz增益方向图。

图28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3=5.85ghz增益方向图。

图29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水平/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hbpwvs.f变化特性。

图30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增益gvs.f变化特性。

图31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前后比ftbrvs.f变化特性。

图32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归一化旁瓣电平sllvs.f变化特性。

本文附图是用来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阐述和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或限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发明专利的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这里,将给出相应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子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或限定本本发明。

请参阅图1~16,所述宽波束高增益天线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见图1;

步骤二,构造下垂宽带振子。首先,在xoz平面,顺着+z轴方向构建一倒l形片,其下部为竖直段10,顶部为水平段11,其末端朝下成弯折段12;竖直段10与水平段11拐角处外侧切斜角13,竖直段10上部分向内切出一平台14,这样构成振子的一臂。然后,将倒l形片以z轴为对称轴左右镜像复制,得到振子的另一臂;其中一臂的底端开一小缺口16,靠近轴线部分保留,见图2的部分10~16;

步骤三,附设振子并联枝节。在步骤二的下垂宽带振子上部,顺着振子两臂走向,设置一对左右对称的寄生单元,枝节有两种构造形式,第一种为细长条20,见图3,从平台14连接至弯折段12尾段,与振子臂之间存有间隙23;另一种为细线框21,其下部中间位置处断开,在开口靠近振子臂外侧一端连接另一水平枝节22,其末端也朝下弯折,与步骤二的振子切角边基本平行,然后连接平台14,见图4;

步骤四,设置振子衬底基板。在步骤二、步骤三的下垂振子和寄生单元的一侧,设置一层厚度、介电常数和损耗角分别为t、εr和tanδ的介质基板30、40,介质基板边缘与振子边走向基本平行,一种实施方式见图5,基质基板30从底部两振子臂之间开设向上开槽31,延伸至平台14附近;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基质基板40从顶部两振子臂之间开设向下开槽41,延伸至竖直段10上部附近;

步骤五,振子平衡馈电。见图7和图8,以步骤二下垂振子竖直段为地平面,在介质基板另一面顺着其中心线方向设置一条微带线50、60,其线宽小于地平面宽度,且起始位置稍高于后者,微带线50、60一臂底端向上延伸,微带线上部分51、61稍窄,微带线竖直朝上延伸至振子竖直段上部平台处时,先朝振子臂水平段反向有水平延伸段52、62,靠近该臂平台向下延伸出垂直支路53、63,而水平延伸段则继续延伸至振子另一臂平台处之后,然后朝下有直弯折段54、64,并顺着振子臂竖直段中心延伸至其中部后断开。

步骤六,构造交叉振子对。将步骤五的下垂宽带振子,以其对称中心为轴线旋转+/-90°,构成一个±45°或h/v交叉振子对,为避免两振子的馈线相交,交叉处的两微带线水平延伸段52、62上下排列,并在两pcb介质基板中心线开互补槽,两槽总深度等于pcb介质基板的高度,见图9、图10和图11;

步骤七,设置底部反射板。在步骤六的交叉振子对底端,设置一块金属板,用作地板兼反射板,其上开孔以固定直立的交叉振子对。地板两侧边缘设置金属边界80,多个交叉振子对排列,长度顺着阵列延伸的方向;在地板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一组至少由两种构形的金属薄片组成的复合体70、71,且按周期方式排列于地板两侧边缘,其中一种复合体为如图所示的门状复合体71,另一种为隔板状复合体70,见图12、13、14、15和16;

步骤八,交叉振子对组阵。将上述交叉振子对,作为一个基本辐射单元排成直线阵或平面阵,然后,在步骤七的地板正面或背面设计两路印制馈电网络,分别对阵列的两正交极化子阵进行馈电,网络的总输入端连接同轴电缆,见图13、14、15、16;

步骤九,添加天线罩。设计一个薄壳介质腔体作为天线罩810,将上述pcb振子、金属地板、印制馈电网络包覆住,作为天线罩以保护天线辐射体及其他部件,见图14。

由上述方法构建所得的本发明宽波束高增益天线,其包括设置在反射板上的多个组阵排列的交叉振子对,该交叉振子对包括印制在两个介质基板上的下垂宽带振子,两个下垂宽带振子交叉设置,该下垂宽带振子的两臂对称设置,该振子臂为倒l形片,包括竖直段10,连接竖直段上端的水平段11,水平段末端朝下成弯折段12,该介质基板另一面设有微带线,该反射板正面或背面有两路印制馈电网络进行馈电。该多个交叉振子对排列长度顺着阵列延伸的方向。

该振子臂的竖直段10与水平段11拐角处外侧切斜角13,竖直段10上部分向内切出一平台14,振子两臂的竖直段之间存有间隙15。振子臂的其中一臂的底端开有缺口16。

该寄生单元在下垂宽带振子上部顺着振子两臂走向左右对称设置。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该寄生单元是从平台14连接至弯折段12尾段的细长条20,与振子臂之间存有间隙23。另一种实施方式,该寄生单元是细线框21,其下部中间位置处断开,在开口靠近振子臂外侧一端连接另一水平枝节22,水平枝节22末端朝下弯折,与振子切角边基本平行,然后连接平台14。

该介质基板30、40设置在下垂振子和寄生单元的一侧,厚度、介电常数和损耗角分别为t、εr和tanδ,介质基板边缘与振子边走向基本平行。

两个交叉设置的下垂宽带振子,以±45°或h/v交叉对称,交叉处的两微带线水平延伸段52、62上下排列,并在两介质基板中心线开互补槽,两槽总深度等于介质基板的高度。具体地,在交叉振子对中的两个基质基板30其中一个从底部两振子臂之间开设向上开槽31,延伸至平台14附近,另一个基质基板40从顶部两振子臂之间开设向下开槽41,延伸至竖直段10上部附近,两个介质基板相互配合交叉设置。该反射板正面或背面有两路印制馈电网络,分别对阵列的两正交极化子阵进行馈电,网络的总输入端连接同轴电缆。

该微带线50、60以该下垂振子竖直段为地平面,在介质基板另一面顺着其中心线方向设置,其线宽小于地平面宽度,且起始位置稍高于后者,微带线50、60一臂底端向上延伸,微带线上部分51、61稍窄,微带线竖直朝上延伸至振子竖直段上部平台处时,先朝振子臂水平段反向有水平延伸段52、62,靠近该臂平台向下延伸垂直支路53、63,水平延伸段继续延伸至振子另一臂平台处之后,然后朝下有直弯折段54、64,并顺着振子臂竖直段中心延伸至其中部后断开。

该反射板为金属板,用作地板兼反射板,其上开孔以固定直立的交叉振子对。

该地板两侧边缘设置金属边界80。在地板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一组至少由两种构形的金属薄片组成的复合体70、71,且按周期方式排列于地板两侧边缘。

在振子阵列外设有天线罩,以保护天线辐射体及其他部件。该天线罩为abs、asa、pc、tp、pvc、玻璃钢等常见介质材料成形的薄壳腔体。

本发明通过:1)优化pcb振子形状和尺寸;2)选择合适的pcb基板参数,如介电常数、损耗角和厚度;3)优化振子微带馈线的几何参数,包括变换段节数及长宽、短路枝节尺寸等;4)优化振子寄生单元位置、形状及尺寸;5)两振子正交时,精调微带线参数;6)优化金属地板尺寸、位置,及边界形状、尺寸和排列方式,获得了较常规方案难以实现的:一、宽频带,完全覆盖5.8g频段(4.86-5.98ghzz,bw=20.66%);二、超宽水平波宽、高增益,五单元阵列水平波宽为hpbw=80°~144°,增益最高达16dbi;三、±45°或h/v双线极化,高交叉极化比(xpd>15db)、高隔离度(|s21|<-25db);四、较高前后比和旁瓣电平,ftbr大于17.5db,sll低于-10.5db。五、较低剖面,高度小于0.26·λc。具体参数请参阅图17~32。

图17表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两±45°正交组合、微带馈电的pcb振子单元的输入阻抗zin频率特性曲线。其中,横轴(x轴)是频率f,单位为ghz;纵轴(y轴)是阻抗zin,单位为ω;黑线表示+45°极化,灰线表示-45°极化;实线表示实部rin,虚线表示虚部xin。由图知,在4.80-6.0ghz频段,两极化的实部和虚部变化范围分别为:+43~+70ω、-28~-5ω和+34~+63ω、-35~0ω,具有较好的超宽带阻抗特性。

图18表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两±45°正交组合、微带馈电的pcb振子单元的驻波比vswr曲线。其中,横轴(x轴)是频率f,单位为ghz;纵轴(y轴)是vswr;实线表示+45°极化,虚线表示-45°。由图知,单元天线在4.80-6.0ghz频段(bw=1.2ghz,22.2%),实现了较好的阻抗匹配,驻波比vswr≤2.0,最低达1.04;相对带宽分别为22.2%,接近超宽带。

图19表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两±45°正交组合、微带馈电的pcb振子单元的半功率波束宽度hpbwvs.频率变化关系。其中,横轴(x轴)是频率f,单位为ghz;纵轴(y轴)是波束宽度,单位为deg;实线表示水平面,虚线表示竖直面;光滑线表示+45°极化,点线表示-45°极化。由图知,两极化在4.80-6.0ghz频段(bw=1.2ghz,22.2%)频段,水平面和竖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hpbw分别为85~108°/6066°、94~110°/64~78°,两极化在水平面波宽hpbw最大超过100°,竖直面波宽超过60°。

图20表示带长条形并联枝节的两±45°正交组合、微带馈电的pcb振子单元的增益gvs.频率变化关系。其中,横轴(x轴)是频率f,单位为ghz;纵轴(y轴)是增益,单位为dbi;光滑线表示+45°极化,点线表示-45°极化。由图知,两极化在4.80-6.0ghz频段(bw=1.2ghz,22.2%)频段,增益分别为6.90~8.54dbi、6.80~8.25dbi,两极化的增益一致性很好。

图21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单元s参数曲线。其中,横轴(x轴)是频率f,单位为ghz;纵轴(y轴)是s参数幅度,单位db;实线为反射系数|s11|/|s22|,虚线为隔离度|s22|;光滑线为,实点线为+45°极化,虚线为-45°极化。由图知,单元天线在4.86-5.98ghz频段(bw=1.12ghz,20.66%),实现了较好的阻抗匹配,反射系数|s11|/|s22|≤-10db,最低达-45db,相对带宽分别为20.66%,与孤立情形差异很小。而且,±45°极化端口隔离度小于-25db,隔离度比较理想。

图22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单元驻波比vswr曲线。其中,横轴(x轴)是频率f,单位为ghz;纵轴(y轴)是vswr;光滑线表示+45°极化,点线表示-45°。由图知,单元天线在4.86-5.98ghz频段(bw=1.12ghz,20.66%),实现了较好的阻抗匹配,驻波比vswr≤2.0,最低达1.02;相对带宽分别为20.66%,接近超宽带。

图23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1=5.15ghz增益方向图。其中,实线为主极化,虚线为交叉极化;光滑线为水平面,点线为竖直面。由图知,水平面波宽较宽、竖直面波宽较窄,主瓣内交叉极化xpd>15db,极化纯度较好。

图24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1=5.15ghz增益方向图。其中,实线为主极化,虚线为交叉极化;光滑线为水平面,点线为竖直面。由图知,水平面波宽较宽、竖直面波宽较窄,主瓣内交叉极化xpd>18db,极化纯度较好。

图25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2=5.50ghz增益方向图。其中,实线为主极化,虚线为交叉极化;光滑线为水平面,点线为竖直面。由图知,水平面波宽较宽、竖直面波宽较窄,主瓣内交叉极化xpd>15db,极化纯度较好。

图26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2=5.50ghz增益方向图。其中,实线为主极化,虚线为交叉极化;光滑线为水平面,点线为竖直面。由图知,水平面波宽较宽、竖直面波宽较窄,主瓣内交叉极化xpd>18db,极化纯度较好。

图27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3=5.85ghz增益方向图。其中,实线为主极化,虚线为交叉极化;光滑线为水平面,点线为竖直面。由图知,水平面波宽较宽、竖直面波宽较窄,主瓣内交叉极化xpd>15db,极化纯度较好。

图28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45°极化在f3=5.85ghz增益方向图。其中,实线为主极化,虚线为交叉极化;光滑线为水平面,点线为竖直面。由图知,水平面波宽较宽、竖直面波宽较窄,主瓣内交叉极化xpd>18db,极化纯度较好。

图29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水平/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hbpwvs.f变化特性。其中,横轴(x轴)是频率f,单位为ghz;纵轴(y轴)是波束宽度,单位是度(deg);实线为水平面,虚线为竖直面;光滑线为+45°极化,点线为-45°极化。由图知,在4.86~6.0ghz频带内,±45°两极化的水平/垂直面半功率波宽分别为:hpbw=80~114°/11.8~14.8°,两极化的波宽一致性较好。

图30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增益gvs.

f变化特性。其中,横轴(x轴)是频率f,单位为ghz;纵轴(y轴)是增益,单位为dbi;光滑线表示+45°极化,点线表示-45°极化。由图知,两极化在4.80-6.0ghz频段(bw=1.2ghz,22.2%)频段,增益分别为13.65~15.80dbi、13.85~16.35dbi,两极化的增益一致性很好。

图31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前后比ftbrvs.

f变化特性。其中,横轴(x轴)是频率f,单位为ghz;纵轴(y轴)是ftbr,单位为db;光滑线表示+45°极化,点线表示-45°极化。由图知,两极化在4.80-6.0ghz频段(bw=1.2ghz,22.2%)频段,ftbr分别为17.5~22.0dbi、18.5~23.0dbi,两极化的前后比较高。

图32表示带复合边界方案一的五单元±45°双极化pcb交叉振子阵列的归一化旁瓣电平sllvs.

f变化特性。其中,横轴(x轴)是频率f,单位为ghz;纵轴(y轴)是归一化sll,单位为db;光滑线表示+45°极化,点线表示-45°极化。由图知,两极化在4.80-6.0ghz频段(bw=1.2ghz,22.2%)频段,归一化sll分别为-11.25~16.50db、10.5~17.5db,两极化的sll较好。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或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研究或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所声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