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77993发布日期:2019-01-02 23:4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包括绝缘壳体及端子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产品中,其包含用于接线的端子及容纳端子的绝缘壳体。

图1为一种现有的电源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该现有电源连接器的组合示意图,其公开于美国专利号us5458511。参照图1,该现有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a1及端子a3,其中端子a3包括止挡部a31。参照图2,绝缘壳体a1包括挡墙a11。当端子a3安装至绝缘壳体a1内时,是通过端子a3的止挡部a31抵靠于挡墙a11而固定。图3及图4为该现有电源连接器的端子a3的示意图。图3为端子a3夹线前状态,图4为端子a3夹线后状态。参照图3及图4,在端子a3夹线前,止挡部a31的两前端缘a311成水平状态;在端子a3夹线后,因夹线时的折弯压线工艺导致止挡部a31的两前端缘a311向前突出,此突出的程度随端子因折弯压线工艺的变异而有所不同,两前端缘a311个别的突出程度也可能不同。在端子a3安装至绝缘壳体a1内时,两前端缘a311的突出将提前抵靠于绝缘壳体a1的挡墙a11,造成端子a3无法安装至正确位置。

图5为一种现有的电源连接器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其公开于中国专利申请号cn01109445.1(中国授权公告号:cn100428577c)。参照图5,该现有电源连接器组包括第一绝缘壳体b1、第二绝缘壳体b2以及锁扣组件b11。第一绝缘壳体b1为例如一插孔式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b2为例如一插头式连接器的绝缘壳体。锁扣组件b11是安装在第一绝缘壳体b1外表面。第二绝缘壳体b2包括凸块b21。第一绝缘壳体b1以及第二绝缘壳体b2的组合为通过锁扣组件b11扣接于第二绝缘壳体b2的凸块b21而组合。图6为第一绝缘壳体b1以及锁扣组件b11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锁扣组件b11包括两支脚b111、压柄b112、两弹性臂b113以及扣持臂b114。锁扣组件b11增大了其压柄b112的刚性,以适度地加强相互保持力及提高连接器的机械强度。但于该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中,弹性臂b113由压柄b112向外延伸后直接向下连接第一绝缘壳体b1,导致锁扣组件b11的柔性不佳,使得压柄b112不易按压且操作难度大。此外,该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中的扣持臂b114为整块实心的构成,其厚度大将造成制造难度提高,特别模具注塑过程容易产生肉厚不均匀,导致之后缩水变形的问题。

上文的“背景技术”说明仅提供背景技术,并未承认上文的“背景技术”说明公开本发明的目的,不构成本发明的背景技术,且上文的“背景技术”的任何说明均不应作为本申请的任一部分。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的描述,本发明包含以下目的:改善现有电源连接器中端子于折弯压线工艺导致止挡部前端缘突出的问题,使端子能被安装至绝缘壳体中的正确位置;改善现有电源连接器中锁扣组件的柔性不佳的问题,使得保持机械强度同时,增加锁扣组件的弹性与柔性;以及通过端子的夹持臂与绝缘壳体的肋部的设计,加强公端端子的固定,保证电源连接器接触性能完好。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以及一端子。该绝缘壳体于其中界定出一端子收容槽,该绝缘壳体包括一挡墙。该端子位于该绝缘壳体的该端子收容槽中,该端子包括:一插接部;一止挡部,与该插接部相连接,该止挡部抵靠于该绝缘壳体的该挡墙,包括:一第一水平部,其包括:一第一前端缘;一第一后端缘,相对于该第一前端缘,其中该第一前端缘及该第一后端缘位于一前后方向上;以及一第一自由端缘,连接该第一前端缘及该第一后端缘,且沿该前后方向延伸;一第二水平部,相对于该第一水平部,其中该第一水平部及该第二水平部位于一左右方向上,该第二水平部包括:一第二前端缘;一第二后端缘,相对于该第二前端缘,其中该第二前端缘及该第二后端缘位于该前后方向上;以及一第二自由端缘,连接该第二前端缘及该第二后端缘,且沿该前后方向延伸;一第一垂直部,垂直该第一水平部,且沿一上下方向延伸;一第二垂直部,垂直该第二水平部,且沿该上下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垂直部及该第二垂直部位于该左右方向上;一第一折弯部,连接该第一水平部与该第一垂直部;以及一第二折弯部,连接该第二水平部与该第二垂直部;以及一接线部,连接该止挡部;其中该第一水平部的该第一前端缘与该第二水平部的该第二前端缘相互平行延伸或分别往后延伸;其中该端子的该止挡部的该第一垂直部及该第二垂直部间的距离越往后越窄;其中该端子的该止挡部的该第一自由端缘及该第二自由端缘间的距离越往后越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端子的该止挡部的该第一后端缘及该第二后端缘分别往前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还包括一斜坡,该斜坡位于该绝缘壳体的该端子收容槽的一底部,且于该前后方向上由后往前爬升;该绝缘壳体的该挡墙位于该端子收容槽的一顶部;该端子收容槽的该顶部与该底部位于该上下方向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端子的该插接部还界定有一接合开口;该绝缘壳体还包括一弹性臂,位于该绝缘壳体的该端子收容槽内,该弹性臂包括:一第一端,连接于该绝缘壳体;一第二端,为一自由端;以及一接合凸部,形成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且往该端子收容槽内凸伸,该接合凸部卡合于该端子的该插接部的该接合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端子的该插接部还界定有一接合开口;该绝缘壳体还包括一弹性臂,位于该绝缘壳体的该端子收容槽内,该弹性臂包括:一第一端,连接于该绝缘壳体;一第二端,连接于该绝缘壳体;一接合凸部,形成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且往该端子收容槽内凸伸,该接合凸部卡合于该端子的该插接部的该接合开口。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一锁扣组件,设置于该绝缘壳体的上表面且与该绝缘壳体位于一上下方向上,该锁扣组件包括:一框体,其中界定有一开口,该框体包括:一前支架;一后支架,隔着该开口相对于该前支架,且该前支架及该后支架位于一前后方向上;一第一侧支架,沿该前后方向延伸,并连接该前支架及该后支架;以及一第二侧支架,隔着该开口相对于该第一侧支架,并连接该前支架及该后支架,该第一侧支架及该第二侧支架位于一左右方向上,其中该开口由该前支架、该后支架、该第一侧支架、以及该第二侧支架所构成;以及一第一支脚,位于该框体的该前支架及该后支架之间,且由该框体的该第一侧支架沿该上下方向延伸至连接该绝缘壳体;一第二支脚,位于该框体的该前支架及该后支架之间,且由该框体的该第二侧支架沿该上下方向延伸至连接该绝缘壳体;一第一弹性臂,由该框体的该后支架的一第一端沿该左右方向向外延伸,再沿该前后方向朝该框体的该前支架延伸,再沿该上下方向延伸至连接该绝缘壳体;以及一第二弹性臂,由该框体的该后支架的一第二端沿该左右方向向外延伸,再沿该前后方向朝该框体的该前支架延伸,再沿该上下方向延伸至连接该绝缘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与一外部电源连接器的一外部绝缘壳体沿该前后方向相对应结合,该外部绝缘壳体的外表面具有一凸块,扣接于该绝缘壳体的该锁扣组件的该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还包括位于该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壁,该两侧壁分别具有位于该上下方向上的两卡块,该两侧壁的各该两卡块中间,分别具有沿该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导引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框体的该前支架、该后支架、该第一侧支架、以及该第二侧支架皆为薄柱体,其尺寸为可避免制作框体时模具注塑的肉厚不均匀所造成的缩水变形。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于其中界定出一端子收容槽,该绝缘壳体包括:一肋部,从该绝缘壳体凸伸至该端子收容槽内;以及一端子,位于该绝缘壳体的该端子收容槽中,该端子包括:一插接部;一夹持部,与该插接部连接,该夹持部包括: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相对于该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位于一左右方向上;一第一夹持臂,具有两第一端部及位于该两第一端部间的一第一中间部,其中该两第一端部分别连接该第一侧壁,该第一中间部往该第二侧壁方向凸伸;以及一第二夹持臂,具有两第二端部及位于该两第二端部间的一第二中间部,其中该两第二端部分别连接该第二侧壁,该第二中间部往该第一侧壁方向凸伸;其中该第一夹持臂的该第一中间部及该第二夹持臂的该第二中间部夹持固定于该绝缘壳体的该肋部;以及一接线部,连接该夹持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还包括位于该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壁,该两侧壁分别具有一挡块往端子收容槽内延伸,该两侧壁的挡块承靠该端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于该端子的该止挡部的该第一前端缘与该第二前端缘的结构是通过切去该第一水平部与该第二水平部各者的前端的一部分而形成,因此当该端子夹线时,该第一前端缘与该第二前端缘不会往前外张而突出,而是呈现相互平行延伸或分别往后延伸,因而能够避免因该突出的干涉造成该端子的该止挡部提前抵靠于该第一绝缘壳体的该挡墙的情形。因此,本发明的该端子能够安装至该第一绝缘壳体中的正确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端子的该止挡部的该第一水平部与该第二水平部的切去部分,是由该第一折弯部与该第二折弯部前缘的左右根部开始,相向且向后延伸。相比于只有切去该第一水平部与该第二水平部的一部分,本实施例可还有效地避免因该端子的折弯压线工艺导致该止挡部往前外张而突出。还确保该端子能够安装至该第一绝缘壳体中的正确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通过该第一弹性臂及该第二弹性臂兼顾该锁扣组件的机械强度及柔性。与现有技术不同地,该第一弹性臂及该第二弹性臂并非由该锁扣组件的该后支架的左右两端向外延伸后直接向下连接该第一绝缘壳体,而是先向前延伸一适当距离,再向下连接该第一绝缘壳体。此设计可增加该锁扣组件的柔性,避免现有技术中锁扣组件的压柄难以按压的问题。亦即,本发明使该第一绝缘壳体及该第二绝缘壳体的组合或分解时的操作更轻松。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于上下方向上,该锁扣组件的该框体的开口占据该框体相对大的面积。此外,该框体的该前支架、该后支架、该第一侧支架以及该第二侧支架皆为薄柱体。据此,可避免制作该框体时,模具注塑的肉厚不均匀所造成的缩水变形。现有技术的锁扣件为厚实块体或小开口结构,因肉太厚而导致射出成形时的填充不均,伴随之后的热涨冷缩而容易产生变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端子可为一公端端子。通常在电源连接器的设计上,为了保证接触性能完好,母端端子在塑料本体中为可活动的,公端端子则是活动越少越好。本发明利用该端子的该第一夹持臂及该第二夹持臂与该第二绝缘壳体的该肋部特征的组合,加强该端子的固定。

附图说明

由以下详细说明与附随附图得以最佳了解本申请公开内容的各方面。注意,根据产业的标准实施方式,各种特征并非依比例绘示。实际上,为了清楚讨论,可任意增大或缩小各种特征的尺寸。

图1为表示一种现有的电源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表示图1的现有电源连接器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表示图1的现有电源连接器的端子夹线前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图1的现有电源连接器的端子夹线后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一种现有的电源连接器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表示图5的电源连接器组的绝缘壳体以及锁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电源连接器组的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表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表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的组装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表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的另一视角的组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表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的部分剖面平面示意图。

图12为表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的部分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13为表示图7的端子夹线后的示意图。

图14为表示图7的端子夹线前的示意图。

图15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端子夹线后的示意图。

图16为表示图15的端子夹线后的示意图。

图17为表示端子正向组装至第一绝缘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表示端子反向组装至第一绝缘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9为表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的第一绝缘壳体及第二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表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的组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表示图9的电源连接器组的上视示意图。

图22为表示图7的端子与第二绝缘壳体的组合的后视图。

图23为表示图22的端子与第二绝缘体的组合沿剖面线y-y的剖示图。

图24为表示图7的端子与第二绝缘壳体的组合的剖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第一绝缘壳体

10电源连接器

12端子收容槽

13锁扣组件

132框体

1321开口

1322前支架

1324后支架

1326第一侧支架

1328第二侧支架

134第一支脚

135第二支脚

136第一弹性臂

137第二弹性臂

14弹性臂

142第一端

144第二端

1442接合凸部

15斜坡

16挡墙

18侧壁

182卡块

184导引肋

3端子

32插接部

322接合开口

34止挡部

36接线部

342第一水平部

344第二水平部

346第一垂直部

348第二垂直部

341第一折弯部

3411根部

3413前端缘

3433前端缘

343第二折弯部

3422第一前端缘

3424第一后端缘

3426第一自由端缘

3442第二前端缘

3444第二后端缘

3446第二自由端缘

2第二绝缘壳体

22端子收容槽

26侧壁

262挡块

27肋部

29凸块

4端子

42插接部

44夹持部

46接线部

442第一侧壁

444第二侧壁

446第一夹持臂

4462第一端部

4464第一中间部

448第二夹持臂

4482第二端部

4484第二中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公开内容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范例,用于实施本申请的不同特征。元件与配置的特定范例的描述如下,以简化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当然,这些仅为范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例如,以下描述在第二特征上或上方形成第一特征可包含形成直接接触的第一与第二特征的实施例,亦可包含在该第一与第二特征之间形成其他特征的实施例,因而该第一与第二特征并非直接接触。此外,本申请可在不同范例中重复元件符号和/或字母。此重复是为了简化与清楚的目的,而非支配不同实施例和/或所讨论架构之间的关系。

再者,本申请可使用空间对应语词,例如“之下”、“低于”、“较低”、“高于”、“较高”等类似语词的简单说明,以描述附图中一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对应语词是用以包含除了附图中描述的位向之外,装置于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位向。装置或可被定位(旋转90度或是其他位向),并且可相应解释本申请使用的空间对应描述。可理解当一特征形成于另一特征或基板上方时,可有其他特征存在于其间。

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电源连接器组10的分解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10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10的组装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10的另一视角的组合的立体示意图。参照图7至图10,电源连接器组10包括一第一绝缘壳体1、一锁扣组件13、一第二绝缘壳体2、多个端子3、多个端子4、多个接线7、多个端子固定部5以及多个端子固定部6。第一绝缘壳体1、锁扣组件13、多个端子3以及多个端子固定部5构成一插座连接器的一部分。第二绝缘壳体2、多个端子4以及多个端子固定部6构成一插头连接器的一部分。应注意在说明本发明的特征时,所使用的实施例可能为插头连接器或插座连接器,但各特征皆可视需求应用于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

在本发明中,电源连接器组10的元件,例如端子3及4,可为多个,但为了方便说明,当适当时,会以单一个元件进行说明。第一绝缘壳体1及第二绝缘壳体2分别具有多个端子收容槽12及多个端子收容槽22。端子收容槽12及端子收容槽22用以分别容纳端子3以及端子4。更详细来说,以端子3为例,端子3沿着一前后方向d1容纳进端子收容槽22。

图11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10的部分剖面平面示意图。图12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10的部分剖面立体示意图。参照图11与图12,第一绝缘壳体1包括一挡墙16以及一弹性臂14。挡墙16用于挡止端子3,其将详细描述于下方。弹性臂14位于第一绝缘壳体1的端子收容槽12内。弹性臂14包括一第一端142、一第二端144以及一接合凸部1442,其中接合凸部1442形成于第一端142与第二端144之间,且往端子收容槽12内凸伸,以卡合于端子3的接合开口32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142与第二端144皆连接至第一绝缘壳体1。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端142连接到第一绝缘壳体1,第二端144为一自由端,其不连接于第一绝缘壳体1而是往端子收容槽内延伸,使弹性臂14形成一悬臂梁。

端子3包括一插接部32、一止挡部34、一接线部36。插接部32、止挡部34、接线部36为沿前后方向d1排列并依序连接。插接部32于其中界定出一接合开口322,接合开口322与第一绝缘壳体1的接合凸部1442互相卡合。端子固定部5包括一固定片体52。端子3的止挡部34被固定片体52前端所支撑而抵靠且固定于第一绝缘壳体1的挡墙16,由此将端子3挡止在第一绝缘壳体1中。

在本发明中,若无特别说明端子的状态,则端子的状态将为“夹线状态”。更详细来说,“夹线状态”指的是,端子3的接线部36已经过折弯压线工艺而夹持接线7所呈现的状态。

图13为图7的端子3夹线后的示意图。图14为图7的端子3夹线前的示意图。参照图13,止挡部34包括相互对立的一第一水平部342及一第二水平部344、相互对立的一第一垂直部346(参照图12)及一第二垂直部348(参照图12)、相互对立的一第一折弯部341以及一第二折弯部343。

第一水平部342垂直于第一垂直部346,并通过第一折弯部341连接至第一垂直部346。类似地,第二水平部344垂直于第二垂直部348,并通过第二折弯部343连接至第二垂直部34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弯部341以及第二折弯部343具有一弧度。

第一水平部342包括一第一前端缘3422、一第一后端缘3424以及一第一自由端缘3426。第一自由端缘3426大致沿前后方向d1延伸,以连接相对且位于前后方向d1上的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一后端缘3424。类似地,第二水平部344包括一第二前端缘3442、一第二后端缘3444以及一第二自由端缘3446。第二自由端缘3446大致沿前后方向d1延伸,以连接相对且位于前后方向d1上的第二前端缘3442与第二后端缘3444。

在本发明中,术语“前”指的是前后方向d1上的前侧,术语“后”指的是前后方向d1上的后侧。举例来说,第一前端缘3422相对于前后方向d1上的后侧,较靠近前后方向d1上的前侧。

如图13所示,当端子3夹线后,接线部36经折弯压线工艺而弯曲并挤压止挡部34,使第一垂直部346及第二垂直部348因挤压而向前外张,造成第一垂直部346及第二垂直部348的左右方向d2上的距离越往后越窄,并将第一水平部342与第二水平部344向前推。此时,止挡部34的第一后端缘3424及第二后端缘3444分别往前延伸,第一自由端缘3426及第二自由端缘3446间的距离越往后越窄。但,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二前端缘3442仍不会往前外张而突出,而是呈现相互平行延伸或分别往后延伸。

当端子3与第一绝缘壳体1组合时(参照图11及图12),因为止挡部34的结构的设计,其将详细图示说明于图14,在端子3夹线后,端子3的第一水平部342的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二水平部344的第二前端缘3442能够呈现相互平行延伸(参照图15)或分别往后延伸(参照图13),使得端子3的第一前端缘3422及第二前端缘3442。不会像现有技术一样的向前突出而提前抵靠于挡墙16,而能够使端子3安装至正确位置在另一实施例中,端子3的第一水平部342的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二水平部344的第二前端缘3442不往前突出超过第一垂直部346与第二垂直部348的前端缘,且第一前端缘3422及第二前端缘3442分别往后延伸时,则由第一垂直部346与第二垂直部348的前端缘及/或第一折弯部341与第二折弯部343的前端缘抵靠于挡墙16。

参照图14,端子3的接线部36未经夹线的折弯压线工艺而为打开状态,此时止挡部34未因折弯压线工艺而被向前挤压。止挡部34的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二前端缘3442并非分别沿第一折弯部341的前端缘3413以及第二折弯部343的前端缘3433延伸,因此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二前端缘3442并非平行。确切来说,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二前端缘3442是分别相向且向后延伸;据此,当端子3夹线时,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二前端缘3442不会往前外张而突出,而是呈现相互平行延伸或分别往后延伸,因而能够避免因该突出的干涉造成端子3的止挡部34提前抵靠于第一绝缘壳体1的挡墙16的情形。因此,本发明的端子3能够安装至第一绝缘壳体1中的正确位置。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二前端缘3442的结构通过切去第一水平部342与第二水平部344各者的前端的一部分而形成。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另一端子3夹线后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该另一端子3夹线后的示意图。参照图15及16,端子3的止挡部34类似于图13及图14图示说明的止挡部3,差别在于,图15及16的止挡部34的第一水平部342与第二水平部344,以及第一折弯部341与第二折弯部343,皆有部分切去。更详细地来说,切去的部分是由第一折弯部341与第二折弯部343前缘的左右根部3411开始,相向且向后延伸。相比于只有切去第一水平部342与第二水平部344的一部分,本实施例可还有效地避免因端子3夹线的折弯压线工艺导致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二前端缘3442往前外张而突出。如图15所示,止挡部34的第一前端缘3422与第二前端缘3442呈现水平状态,并未向前突出。需注意,相比于图15及16的实施例,在图13及图14的实施例中,虽然第一折弯部341与第二折弯部343并无切去一部分,但其位于止挡部34的左右根部。因此当端子3夹线时造成的变形量微乎其微,不会影响到端子3于第一绝缘壳体1中的正确定位。

图17为图示说明端子3正向组装至第一绝缘壳体1的剖面示意图。图18为图示说明端子3反向组装至第一绝缘壳体1的剖面示意图。参照图17,第一绝缘壳体1包括一斜坡15,位于第一绝缘壳体1的端子收容槽12的于上下方向d3上相对于挡墙16的底部,且由后往前爬升。当端子3正向组装时,端子3的止挡部34不会被斜坡15干涉,因此端子3能顺利插入端子收容槽12。参照图18,当端子3被上下倒置使得端子3反向组装至第一绝缘壳体1时,端子3的止挡部34将与斜坡15干涉,造成端子3无法插入端子收容槽12。在本发明中,由于第一绝缘壳体1的斜坡15搭配端子3的止挡部34的配置,可保证端子3与第一绝缘壳体1之间,除正确位置之外的90度/180度/270度的偏转角度插入都不可组装。

图19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10的第一绝缘壳体1及第二绝缘壳体2的立体示意图。第一绝缘壳体1可为一插座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2可为一插头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图20为图7的电源连接器组10的组合的立体示意图。参照图19及图20,电源连接器组10包括一锁扣组件13配置于第一绝缘壳体1的上表面。第二绝缘壳体2的上表面具有一凸块29。第一绝缘壳体1及第二绝缘壳体2为通过锁扣组件13与凸块29的扣接而组合。

锁扣组件13包括一框体132、一第一支脚134(参照图21)、一第二支脚135、一第一弹性臂136以及一第二弹性臂137。框体132于其中界定有一开口1321。当第一绝缘壳体1及第二绝缘壳体2组合时,是通过框体132的开口132与凸块29的扣接而组合。

框体132包括一前支架1322、一后支架1324、一第一侧支架1326、以及一第二侧支架1328。前支架1322、后支架1324、第一侧支架1326、以及第二侧支架1328构成开口1321。前支架1322与后支架1324隔着开口1321相对且位于前后方向d1上。前支架1322连接第一侧支架1326的前端及第二侧支架1328的前端。后支架1324连接第一侧支架1326的后端及第二侧支架1328的后端。第一侧支架1326与第二侧支架1328隔着开口1321相对且位于左右方向d2上。

锁扣组件13的第一支脚134(参照图21)位于框体132的前支架1322及后支架1324之间,且由框体132的第一侧支架1326沿上下方向d3延伸至连接第一绝缘壳体1的上表面。锁扣组件13的第二支脚135位于框体132的前支架1322及后支架1324之间,且由框体132的第二侧支架1328沿上下方向d3延伸至连接第一绝缘壳体1的上表面。

锁扣组件13的第一弹性臂136由框体132的后支架1324左端沿左右方向d2向外延伸一适当距离,再沿前后方向d1向前延伸一适当距离,再沿上下方向d3延伸至连接第一绝缘壳体1的上表面。锁扣组件13的第二弹性臂137由框体132的后支架1324右端沿左右方向d2向外延伸一适当距离,再沿前后方向d1向前延伸一适当距离,再沿上下方向d3延伸至连接第一绝缘壳体1的上表面。

本发明通过第一弹性臂136及第二弹性臂137增加锁扣组件13的机械强度。与现有技术不同地,第一弹性臂136及第二弹性臂137并非由锁扣组件13的后支架1324的左右两端向外延伸后直接向下连接第一绝缘壳体1,而是先向前延伸一适当距离,再向下连接第一绝缘壳体1。此设计可增加锁扣组件13的柔性,避免现有技术中锁扣组件的压柄难以按压的问题。亦即,本发明使第一绝缘壳体1及第二绝缘壳体2的组合或分解时的操作更轻松。

此外,第一绝缘壳体1的左右两侧壁分别具有位于上下方向d3上排列的两卡块182,各两卡块182之间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d1延伸的一导引肋184。端子固定部5具有开口51。当端子固定部5与第一绝缘壳体1组合时,端子固定部5是通过导引肋184的引导至使端子固定部5的开口51与第一绝缘壳体1的卡块182卡合,同时通过固定片体52固定端子3与第一绝缘壳体1的组合(参照上述图11的说明)。相同地,第二绝缘壳体2的左右两侧壁分别具有位于上下方向d3上排列的两卡块182,各两卡块182之间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d1延伸的一导引肋184。

端子固定部6与第二绝缘壳体2的组合类似于端子固定部5与第一绝缘壳体1的组合。端子固定部6具有开口61。当端子固定部6与第二绝缘壳体2组合时,端子固定部6是通过导引肋184的引导至使开口61与卡块182卡合。此外,虽然图24未绘示出端子固定部6的固定片体,然而也是同时通过端子固定部6的固定片体固定端子4与第二绝缘壳体2的组合。在本发明中,由于卡块182及导引肋184的相互配置,因此能够防止端子固定部5及6与绝缘壳体1及2组合时的错位问题。

图21为图9的电源连接器组10的上视示意图。参照图21,于上下方向上,框体132的开口1321占据框体132相对大的面积。此外,框体132的前支架1322、后支架1324、第一侧支架1326、以及第二侧支架1328皆为薄柱体。据此,此设计可避免制作框体时,模具注塑的肉厚不均匀所造成的缩水变形。现有技术的锁扣件为厚实块体或小开口结构,因肉太厚而导致射出成形时的填充不均,伴随之后的热涨冷缩而容易产生变形。

图22为图7的端子4与第二绝缘壳体2的组合的后视图。图23为图22的端子4与第二绝缘体2的组合沿剖面线y-y的剖示图。参照图22及图23,第二绝缘壳体2于其中界定有一端子收容槽22。第二绝缘壳体2包括一肋部27及一悬臂梁23,肋部27从第二绝缘壳体2凸伸至端子收容槽22内。端子4位于端子收容槽22之中。端子4包括一插接部42、一夹持部44以及一接线部46。插接部42、夹持部44以及接线部46沿前后方向d1排列并依序连接。夹持部44包括一第一侧壁442、一第二侧壁444、一第一夹持臂446以及一第二夹持臂448。

第一夹持臂446包括两第一端部4462以及一第一中间部4464。第一中间部4464位于两第一端部4462之间,并往第二侧壁444方向凸伸。两第一端部4462分别连接第一侧壁442。第二夹持臂448包括两第二端部4482以及一第二中间部4484。第二中间部4484位于两第二端部4482之间,并往第一侧壁442方向凸伸。两第二端部4482分别连接第二侧壁444。

当端子4与第二绝缘壳体2组合时,第一夹持臂446的第一中间部4464与第二夹持臂448的第二中间部4484共同夹持第二绝缘壳体2的肋部27以将端子4固定于第二绝缘壳体2上。

在本发明中,端子4可为一公端端子。通常在电源连接器的设计上,为了保证接触性能完好,母端端子在塑料本体中为可活动的,公端端子则是活动越少越好。本发明利用端子4的第一夹持臂446及第二夹持臂448与第二绝缘壳体2的肋部27特征的组合,加强端子的固定。

图24为图7的端子4与第二绝缘壳体2的组合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22及图24,第二绝缘壳体2另包括两侧壁26。两侧壁26互相相对且位于左右方向d2上。两侧壁26分别具有一挡块262往端子收容槽22内延伸且承靠端子4。现有技术通常仅用悬臂梁23的设计以支撑并固定端子在绝缘壳体中的上下方向d3的位置,但悬臂梁23随使用时间变长会弹性疲乏且变形,将导致端子上下方向d3的位置变化。在本发明中,利用挡块262还进一步固定端子4于第二绝缘壳体2中的上下方向位置。相对更佳的加强端子上下方向的固定。

本发明,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将端子3的止挡部34的第一水平部342及第二水平部344切去一部分;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将第一水平部342、第二水平部344、第一折弯部341以及第二折弯部343皆切去一部分,使得端子3经折弯压线工艺后其止挡部34不会往前外张突出,避免端子3与第一绝缘壳体1组合时端子3的止挡部34提前抵靠第一绝缘壳体1的挡墙16的情形,使端子3能够安装至第一绝缘壳体1的正确位置。

本发明在锁扣组件13中增加第一弹性臂136及第二弹性臂137的设计,与现有技术不同地,第一弹性臂136及第二弹性臂137并非由锁扣组件13的后支架1324的左右两端向外延伸后直接向下连接第一绝缘壳体1,而是先向前延伸一适当距离,再向下连接第一绝缘壳体1。此设计可增加锁扣组件13的柔性,改善现有技术中锁扣组件的压柄难以按压的问题。

本发明利用端子4的第一夹持臂446及第二夹持臂448与第二绝缘壳体2的肋部27的设计,加强端子4的固定,保证电源连接器接触性能完好。

前述内容概述一些实施例的特征,因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更加理解本发明的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可轻易使用本发明作为基础,用于设计或修饰其他结构而实现与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具有相同目的和/或达到相同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应理解此均等架构并不脱离本发明公开内容的精神与范围,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各种变化、取代与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的,而非为限制性的。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权利要求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