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接收机天线及GNSS接收机天线接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8268阅读:14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GNSS导航与定位天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GNSS接收机天线及应用该天线的GNSS接收机天线接地结构。



背景技术:

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全球的、区域的和增强的,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相关的增强系统。在GNSS接收机中,天线的接地结构是指天线的PCB信号地和接收机金属外壳地之间的连接结构,PCB信号地和接收机金属外壳地需要良好的接触才能保证接收机的性能。现有技术中,天线的PCB信号地通过接收机中壳、导电材料(如导电棉)与接收机外壳相接触,这种多节点的连接结构,导致接地阻抗高,并存在接触不良的风险,同时接地路径长,影响了天线性能。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就需要对现有的GNSS接收机天线接地结构进行改进,以降低接地阻抗,提高接触可靠性,提升天线和接收机整机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GNSS接收机天线及应用该天线的GNSS接收机天线接地结构,以降低接地阻抗,提高接触可靠性,提升天线和接收机整机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GNSS接收机天线,包括天线PCB,所述天线PCB的信号地上连接有用于与接收机外壳相接触导电件。

进一步,所述导电件采用金属制成。

进一步,所述导电件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天线PCB上。

进一步,所述导电件为片状结构,且所述导电件通过自身形变弹性与接收机外壳紧密接触。

进一步,所述导电件包括依次相连的PCB连接部、中间连接部及外壳接触部,所述中间连接部呈向下弯曲的弧形状,所述外壳接触部呈向外弯曲的弧形状。

进一步,所述中间连接部与外壳接触部的顶面之间还设有球形触点。

进一步,所述天线PCB呈椭圆形或者圆形,所述天线PCB上分布有多个所述导电件。

进一步,所述导电件沿天线PCB的周向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GNSS接收机天线接地结构,包括接收机天线和接收机外壳,所述接收机天线采用上述GNSS接收机天线。

本实用新型的GNSS接收机天线及其GNSS接收机天线接地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一、天线PCB的信号地通过导电件与接收机外壳直接接触,减少了接触节点,缩短了接地路径,有效降低了接地阻抗;

二、导电件与接收机外壳弹性接触,不仅方便装拆和维护,而且电接触可靠稳定,提高了接触可靠性,提升了天线和接收机整机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GNSS接收机天线包括天线PCB1,应用该接收机天线的GNSS接收机天线接地结构则还包括接收机外壳2,所述天线PCB1的信号地上连接有导电件3,所述导电件3与接收机外壳2相接触;天线PCB1上设有信号地;接收机外壳2上至少设有金属部分,以供天线PCB1接地;导电件3可为任意的实现电连接的部件,优选地,所述导电件3采用金属制成;此时天线PCB1的信号地通过导电件3与接收机外壳2直接接触,减少了接触节点,缩短了接地路径,有效降低了接地阻抗;为提高导电件3的连接稳固性,所述导电件3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天线PCB1上,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合理方式相连接;所述天线PCB1可呈椭圆形或者圆形,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合理形状,所述天线PCB1上分布有多个所述导电件3;所述导电件3优选沿天线PCB1的周向均匀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件3优选为片状结构,且所述导电件3通过自身形变弹性与接收机外壳2紧密接触;导电件3与接收机外壳2弹性接触,不仅方便装拆和维护,而且电接触可靠稳定,提高了接触可靠性,提升了天线和接收机整机性能;具体地,所述导电件3包括依次相连的PCB连接部31、中间连接部32及外壳接触部33,所述中间连接部32呈向下弯曲的弧形状,所述外壳接触部33呈向外(即朝向接收机外壳2的方向)弯曲的弧形状;PCB连接部31用于与天线PCB1相连,外壳接触部33用于与接收机外壳2相接触,中间连接部32则用于连接PCB连接部31与外壳接触部33;弧形的中间连接部32使导电件3具有向内(即朝向天线PCB1的方向)压缩的形变,从而产生紧压接收机外壳2的形变;弧形的外壳接触部33有效提高了其与接收机外壳2的接触面,提高接触的可靠性;此外,所述中间连接部32与外壳接触部33的顶面之间还设有球形触点34,球形触点34可保证导电件3与接收机外壳2的有效接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