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柜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5159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电柜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储能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柜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储能方式即电池储能,在电池储能中,为了能够使储能系统更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热管理系统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电池在运行过程中,会持续对外释放热量,若热量未及时导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电池的性能,不利于储能系统的正常运行。

现有储能系统的冷却技术一般是通过密闭电柜整体抽风或各电箱分别设置风扇抽风实现。然而,出于产品兼容性、可靠性、加工工艺简便,以及低成本等因素考虑,越来越多的电柜设计为开放式电柜,开放式电柜无法进行整体抽风设计;若在各电箱内分别设置电扇,使用的电扇数量多,降低了产品可靠性及空间利用率,增加了产品成本,同时也对电箱的设计及加工工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空间利用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电柜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空间利用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电柜散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柜散热装置,其包括:

风机,设有第一出风口;

与风机的第一出风口连通的风道结构,风道结构为中空的管道结构,其面向收容于电柜中的电箱一侧设有与电箱对应的第二出风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设有第一进风口的风道主体和导风管,导风管一端与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风机的第一出风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柜中收容有多个电箱,所述风道主体面向电箱一侧设有与多个电箱对应的多个第二出风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多个第二出风口的尺寸自风道主体设有第一进风口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另一端逐渐递增。如此设计可保证各第二出风口出来的冷空气流量接近,散热效果均匀。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风道主体为两端封闭的中空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风道主体包括多个两端开口并依次可拆卸密封连接的风道单体,位于风道主体两端的风道单体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有封盖,第一进风口设于位于风道主体一端的风道单体,多个第二出风口分别设于多个风道单体面向电箱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风道单体的数量与电箱的数量相对应。风道单体的数量与电箱的数量相对应,可根据电箱的数量增减风道单体的数量,每个风道单体上都设有第二出风口,每个第二出风口对应一个电箱,保证每个电箱的散热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相邻风道单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柜为开放式电柜。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柜为封闭式电柜,电柜还包括抽风机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风机与风道结构的配合,只需一个风机就可将风引至各电箱进行散热,提升了产品可靠性及空间利用率,简化了产品设计及加工工艺。

2)风道结构采用多个风道单体拼接而成,风道单体可根据电箱配置数量进行增减调节,无需另做设计,产品兼容性好。

3)多个第二出风口的尺寸自与风机连通一端向另一端递增的设计,保障了各第二出风口冷空气流量接近,防止各电箱散热程度不同而导致相互间温差过大。

4)结构简单,制作改装方便,成本低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柜散热装置中风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10-电箱;20-风机;30-风道结构;32-第二出风口;34-风道主体;342-风道单体;344-封盖;36-导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柜散热装置,其包括:

风机20,设有第一出风口(图中未示出);

与风机20的第一出风口连通的风道结构30,风道结构30为中空的管道结构,其面向收容于电柜中的电箱10一侧设有与电箱10对应的第二出风口32。

电柜中收容有多个电箱10,多个电箱10在电柜内部竖直方向多层排列,根据实际需要,电箱10的数量可进行增减。风道结构30沿电箱10的排列方向延伸,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风道结构30在竖直方向延伸。

风道结构30与风机20的第一出风口连通,将外部冷空气经风机20引至风道结构30中,而风道结构30沿电箱10排列方向延伸,第二出风口32与电箱10对应,被引至风道结构30的冷空气可通过第二出风口32对电箱10进行散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风机20可以设置于电柜的下方或上方,以及其它合适的位置。如此设计,可只设置一个风机20,再结合风道结构30的作用,就可实现对电柜内的多个电箱10的散热,而且第二出风口32与电箱10对应设置,散热效果好,大大提升了产品可靠性和空间利用率,广泛适用于开放式电柜和封闭式电柜。尤其是解决了开放式电柜的散热问题,简化了产品设计与加工工艺,而且降低了成本。图示实施方式中,电柜为开放式电柜。

风道结构30包括风道主体34和导风管36,风道主体34的一端设有第一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导风管36一端与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风机20的第一出风口连通。风道主体34面向电箱10的一侧设有与多个电箱10对应的多个第二出风口32。导风管36的存在降低了对风机20与风道主体34的安装位置以及角度的要求,可更好的适用于各种电柜。导风管36为中空导风结构,冷空气经风机20通过导风管36引至风道主体34内(图1中“→”代表冷空气的流动方向),再通过第二出风口32对电箱10进行散热。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风道主体34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进风口设于风道主体34的下端,风机20的第一出风口通过导风管36将冷空气引到风道主体34中。当然,第一进风口也可设于风道主体34的上端,风机20的第一出风口通过导风管36与位于上端的第一进风口连通。

针对固定规格的电柜以及数量和排列固定的电箱10,风道主体34可为两端封口的中空结构,这样风道主体34为一个整体,两端的密闭性好,使得进入风道主体34的冷空气都从第二出风口32出去,而不会从两端出去,保证了对电箱10的散热效果。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针对电柜中电箱10的数量不固定,风道主体34可包括多个两端开口的风道单体342,多个风道单体342依次可拆卸密封连接形成两端开口的风道主体34,位于风道主体34两端的风道单体342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有封盖344,位于风道主体34一端的风道单体342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多个第二出风口32分别设于多个风道单体342面向电箱10一侧。如此设计,可根据实际使用中电箱10数量的不同,增减风道单体342的数量,使风道主体34基本与电箱10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保证每个电箱10都能得到散热,适用性更强。封盖344将风道主体34两端封口,用于风道主体34的密封,使得冷空气只能从第二出风口32出去,保证散热效果。

风道单体342的数量与电箱10的数量相同,即风道单体342可与电箱10一一对应,每个风道单体342上的第二出风口32对应于一个电箱10,散热效果好。

相邻风道单体342之间可通过螺栓锁付等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密封连接,相邻风道单体342的连接处可设有密封垫(图中未示出),对风道主体34进行密封,防止冷空气从连接处溢出而降低散热效果。

请参照图2所示,多个第二出风口32的尺寸自风道本体34设有第一进风口的一端向远离第一进风口的另一端逐渐递增。用于保障各第二出风口32出来的冷空气流量接近,散热效果均匀,防止因散热程度不同而导致各电箱10温差过大。

电柜也可为封闭式电柜,电柜还包括抽风机构。在封闭式电柜中,风道结构30能针对每个电箱10进行散热,再结合抽风结构将热空气抽出,散热效果好,而且不占用空间。

结合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结构的使用过程为:

当系统检测电柜内的电箱10温度达到报警值时,开启风机20,外部冷空气经过导风管36送入风道主体34,冷空气由风道主体34上的多个第二出风口32吹向电箱10,对电箱10进行散热。由于各第二出风口32尺寸由靠近第一进风口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递增,保障了各第二出风口32冷空气流量接近一致,各电箱10散热程度相同,温差较小。当电箱10温度降低至正常值时,关闭风机20。

结合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柜散热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风机20与风道结构30的配合,只需一个风机20就可将风引至各电箱10进行散热,提升了产品可靠性及空间利用率,简化了产品设计及加工工艺。

2)风道结构30采用多个风道单体342拼接而成,风道单体342可根据电箱10配置数量进行增减调节,无需另做设计,产品兼容性好。

3)多个第二出风口32的尺寸自与风机20连通一端向另一端递增的设计,保障了各第二出风口32冷空气流量接近,防止各电箱10散热程度不同而导致相互间温差过大。

4)结构简单,制作改装方便,成本低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上述原理,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