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车记录仪的电源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1973阅读:36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车记录仪的电源插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特别涉及一种行车记录仪的电源插头。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起来,随着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汽车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行车记录仪作为汽车上的黑匣子,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响及声音,当意外发生时,立刻提出证据,保障驾驶人的权利,在移动终端设备中,行车记录仪作为一种新生势力正以迅猛的势头轰然而至。

目前,一般的行车记录仪插头采用一般USB的数据线作为供电线路,而非行车记录仪专用电源线,在使用过程中会对设备的供电造成一定影响,使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影响设备正常功能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行车记录仪的电源插头,可做到防止插拔过多而导致插座脱落,增强实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行车记录仪的电源插头,包括电源供电公头、电源供电母头,所述电源供电公头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孔,所述电源供电公头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输电线,所述第一输电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稳压器,所述电源供电母头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的顶部设置有按钮,所述第二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输电线,所述第二输电线的一端设置有插线,所述插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插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插孔与第一稳压器通过第一输电线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孔与第一外壳通过固定板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输电线与第二插孔通过插线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孔可以有效防止拔插过多导致供电插座脱落,影响设备使用,通过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上设计一定弧度,能有效防止电源供电插头插反导致设备烧坏。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电源供电公头的俯视图;

图2是电源供电公头的侧视图;

图3是电源供电母头的俯视图;

图4是电源供电母头的侧视图;

图中:1、电源供电公头;2、固定板;3、固定孔;4、第一外壳;5、第一插孔;6、第一输电线;7、第一稳压器;8、第二外壳;9、按钮;10、第二输电线;11、插线;12、第二插孔;13、电源供电母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车记录仪的电源插头,包括电源供电公头1、电源供电母头13,电源供电公头1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2,固定板2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孔3,电源供电公头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外壳4,第一外壳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插孔5,第一插孔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输电线6,第一输电线6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稳压器7,电源供电母头13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外壳8,第二外壳8的顶部设置有按钮9,第二外壳8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输电线10,第二输电线10的一端设置有插线11,插线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插孔12。

进一步的,第一插孔5与第一稳压器7通过第一输电线6相连接,第一插孔5连接电源通过第一输电线6将电源传输至第一稳压器7。

固定孔3与第一外壳4通过固定板2相连接,固定孔3协助固定板2将电源供电公头1固定。

第二输电线10与第二插孔12通过插线11相连接,第二插孔12连接电源通过插线11将电源传输至第二输电线10处,再通过第二输电线10将电力传输。

具体的,通过固定孔3将电源供电公头1固定在结构件上,使用第一插孔5连接电源,第一插孔5连接电源通过第一输电线6将电源传输至第一稳压器7,最终传输至结构件上,使行车记录仪能够正常工作。

将第二插孔12连接电源,第二插孔12连接电源通过插线11将电源传输至第二输电线10处,再通过第二输电线10将电力传输,行车记录仪得到电力的支持能够正常工作,电源供电母头13的外部结构具有一定的弧度,能够有效防止电源供电母头13插反导致设备烧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孔3可以有效防止拔插过多导致供电插座脱落,影响设备使用,通过在第一外壳4和第二外壳8上设计一定弧度,能有效防止电源供电插头插反导致设备烧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