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天然气发动机的顶置式高能量高压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1193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用于天然气发动机的顶置式高能量高压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的高压包,尤其是适用天然气燃料的汽车发动机。



背景技术:

柴油用货车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生产柴油用货车仍然是以柴油为单一燃料的发动机,随着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汽车的尾气排放要求越来越高。全球不断地越来越多地采用天然气动力来代替汽油单一燃料来应用于汽车动力燃料。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急需要一种能够用于天然气动力点火的高能量高压包。由于天然气的燃烧需要更大的能量才能达到稳定的点火。原有的用于汽油单一燃料的高压包满足不了柴油改天然气发动机的点火要求。因此需要一种能满足天然气点火的货车用高性能高压包。

传统的干式高压包结构如图1所示,其弊端在于:1.需要高压线5的连接才能实现点火,能量经过高压线5的传输,使得能量损耗大,而且存在较大电磁干扰,造成点火不稳定;2.传统的干式高压包由多个绕组组成,它们之间产生互感效应,相互影响其周围空间磁场的变化,增大了其磁阻,降低了点火能量;3.传统的干式高压包负责向几个缸点火,只要其中1个线圈损坏就会造成整只高压包报废;4.传统的干式高压包的封装胶体、漆包铜线耗量大,增大了用户的更换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专用于天然气点火的汽车发动机高压包,减少能量损失、结构合理、耐压性能好、成本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天然气发动机的顶置式高能量高压包,其特征在于,采用分体式机构,发动机的每个缸设置一个独立的高压包,每个高压包都包括装置在外壳内的高低压绕组和铁芯、装置在外壳外的低压插座和安装孔;高低压绕组输入端连接低压插座,高低压绕组输出端连接高压头;所述高压头装置在橡胶套内腔的一端,火花塞输入端套插在橡胶套内腔的另一端,高压头通过导电弹簧连接火花塞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不采用高压线,直接插入连接在缸体内的火花塞上,直接点火,减少能量损失;2.结构紧凑,比传统线圈体积都要小,可以节省原材料,如漆包铜线和封装胶体,成本小,减少资源的浪费;3.单个绕组的顶置式高压包,可有效地减少磁阻,提高点火能量,减少发动机内部积碳;4.由于是单个绕组形成的顶置式高压包,线圈承受的耐压性更强。而传统的干式高压包往往因高电压,线圈容易被击穿;5.高压包绕组设置在发动机顶上(置顶式),可以防止高压包因工作过热造成高压包损坏;6.具有能满足天然气点火的高电压、高能量的顶置式高压包。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1附图标注说明:1—安装孔,2—低压插座,3—外壳,4—高压头,5—高压线,6—火花塞。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结合了局部剖视);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结合了局部剖视)。

图2、3附图标注说明:101—安装孔,102—低压插座,103—外壳,104—高低压绕组,105—铁芯,106—环氧树脂,107—高压头,108—橡胶套,109—弹簧,110—火花塞。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3,反映本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结构。所述用于天然气发动机的顶置式高能量高压包,采用分体式机构,发动机的每个缸设置一个独立的高压包。

每个高压包都包括装置在外壳103内的高低压绕组104和铁芯105,每个顶置式高压包都有一对铁芯105,外壳103内灌封环氧树脂6起到固定、绝缘作用。

每个高压包还包括装置在外壳103外的低压插座102和安装孔101,安装螺栓通过安装孔101将高压包固定在汽车发动机上,低压插座2与汽车12V电源插头相连,高低压绕组104输入端连接低压插座102。

高低压绕组104输出端连接高压头107;所述高压头107装置在橡胶套108内腔的一端,火花塞110输入端套插在橡胶套108内腔的另一端,高压头107通过导电弹簧109连接火花塞110的输入端。

橡胶套108一方面是用来起密封作用的,主要是防水、防尘以及防异物掉落缸体内;另一方面起绝缘和引导作用,主要作用包括:①防止橡胶套和火花塞处高压向缸体爬电而损耗能量;②橡胶套插入缸体时,约束、引导橡胶套内腔的导电弹簧109与火花塞110连接;导电弹簧109固定在橡胶套8的内腔,使之与火花塞110的连接接触更为牢固可靠。

该高压包通过变压,使汽车12V电源转变为40KV以上的高压。高压头107经过导电弹簧109与发动机缸体内的火花塞110直接连接产生火花点火。是一种具有能满足天然气点火的高电压、高能量的顶置式高压包。

上述的实现方式仅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技术领域具有公知的多种替代或者变形,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意义的前提下,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