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6440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尤其是应用于三相智能电表中作为负荷开关使用的并由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于2016年10月申请了一项申请号为“201621112298.6”、名称为“一种电机驱动的三相继电器”的实用新型专利,如图1、图2所示,点画线A—A为分层示意线,该实用新型专利采用的是将三组触点簧片系统设置在分层示意线下面,而将电机驱动系统设置在分层示意线上面,形成上下两层的结构,这种结构产生的缺陷在于使得该产品存在“高度尺寸更大”的特点,由此导致电机驱动的三相继电器在三相智能电表中所占空间更大,不利于三相智能电表中其他元器件的布局,同时更大的体积和上下分层的结构也增加了生产难度,提高了产品成本,也不利于实现一次性完成产品装配的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电机驱动的三相继电器“高度尺寸更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设计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驱动装置、动触点驱动支架、一组动触点,一组静触点;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个电机、蜗杆、蜗轮、圆柱齿轮、异形齿轮和连杆;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的移动轨道,所述驱动装置通过连杆驱动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沿移动轨道带动所述一组动触点同步同向直线移动;

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的三个拨杆孔等距设在动触点驱动支架的横杆上并与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同一层面上,在动触点驱动支架的横杆上面的中部设有一个与所述连杆连接的轴杆;

所述一组动触点有三个动触点,每个动触点分别固定在动簧片的一端,该端装有缓冲片的部分分别对应插入所述拨杆的孔内,每个动簧片的另一端分别与引出片的一端固定在壳体内,所述引出片的一端引出壳体外,作为所述动触点的对外连接端;

所述一组静触点有三个静触点,每个静触点的一端分别通过一个静簧片固定在壳体内,并分别通过一个引出片引出壳体外,作为所述静触点的对外连接端;

所述动触点分别与静触点一一对应;

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上的拨杆孔的形状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各部件的结构关系及工作原理是: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壳体内,电机轴上装有一个蜗杆;蜗轮轴固定安装在壳体内,蜗轮轴上装有一个蜗轮和一个圆柱齿轮,蜗杆与蜗轮啮合;异形齿轮轴固定安装在壳体内,异形齿轮装在异形齿轮轴上,异形齿轮与蜗轮轴上的圆柱齿轮啮合;异形齿轮端面没有轮齿的部位有一个轴杆,连接连杆的一端,连杆的另一端与动触点驱动支架的轴杆连接;

当动触点与静触点处于断开位置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蜗杆驱动蜗轮正向旋转,蜗轮通过安装在壳体内的蜗轮轴带动装在蜗轮轴上的圆柱齿轮旋转,圆柱齿轮通过轮齿带动异形齿轮旋转,异形齿轮通过连杆驱动动触点驱动支架带动动触点与静触点结合后,电机停止转动;

当动触点与静触点处于结合位置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蜗杆驱动蜗轮反向旋转,蜗轮通过安装在壳体内的蜗轮轴带动装在蜗轮轴上的圆柱齿轮旋转,圆柱齿轮通过轮齿带动异形齿轮旋转,异形齿轮通过连杆驱动动触点驱动支架带动动触点与静触点脱开至预定安全位置后,电机停止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横杆的三个拨杆孔等距设在动触点驱动支架的横杆上,因此,本实用新型获得的有益效果是:使得该产品的高度尺寸为现有技术产品高度尺寸的二分之一,由此导致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在三相智能电表中所占空间减半,利于三相智能电表中其他元器件的布局,同时薄形结构降低了生产难度和产品成本,利于实现一次性完成产品装配的自动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所述一种电机驱动的三相继电器驱动装置与动触点驱动支架拨杆孔的位置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所述一种电机驱动的三相继电器驱动装置与动触点驱动支架拨杆孔装入动触点动簧片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驱动装置与动触点驱动支架拨杆孔的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驱动装置与动触点驱动支架拨杆孔装入动触点动簧片的示意图。

图5为电机驱动的三相继电器现有技术与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外形厚度对比示意图,其中,图5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的外形厚度,图5b为现有技术所述一种电机驱动的三相继电器的外形厚度。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驱动部分与推动片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驱动部分与触点簧片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3、图4、图6、图7所示,设计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驱动装置2、动触点驱动支架3、一组动触点4,一组静触点5;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一个电机21、蜗杆211、蜗轮221、圆柱齿轮222、异形齿轮23和连杆24;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3的移动轨道,所述驱动装置2通过连杆24驱动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3沿移动轨道带动所述一组动触点4同步同向直线移动;

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3的三个方形拨杆孔31、32、33等距设在动触点驱动支架3的横杆上并与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同一层面上,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3的横杆上面的中部设有一个与所述连杆24连接的轴杆34;

所述一组动触点4有411、421、431三个动触点,每个动触点分别固定在动簧片413、423、433的一端,该端装有缓冲片的部分分别对应插入所述拨杆孔31、32、33内,每个动簧片的另一端分别与引出片412、422、432的一端固定在壳体1内,所述引出片的一端引出壳体1外,作为所述动触点的对外连接端;

所述一组静触点有511、521、531三个静触点,每个静触点的一端分别通过一个静簧片固定在壳体1内,并分别通过一个引出片512、522、532引出壳体1外,作为所述静触点的对外连接端;

所述动触点411、421、431分别与静触点511、521、531一一对应;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中,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拨杆孔31、32、33的形状孔为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一种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各部件的结构关系及工作原理是:所述电机21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电机轴上装有一个蜗杆211;蜗轮轴22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蜗轮轴22上装有一个蜗轮221和一个圆柱齿轮222,蜗杆211与蜗轮221啮合;异形齿轮轴23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异形齿轮231装在异形齿轮轴23上,异形齿轮231与蜗轮轴上的圆柱齿轮222啮合;异形齿轮231的端面没有轮齿的部位有一个轴杆232,连接连杆24的一端,连杆24的另一端与动触点驱动支架3的轴杆34连接;

当动触点与静触点处于断开位置时,启动电机21,电机21带动蜗杆211驱动蜗轮221正向旋转,蜗轮221通过安装在壳体1内的蜗轮轴22带动装在蜗轮轴22上的圆柱齿轮222旋转,圆柱齿轮222通过轮齿带动异形齿轮231旋转,异形齿轮231通过连杆24驱动动触点驱动支架3带动动触点411、421、431分别与静触点511、521、531结合后,电机21停止转动;

当动触点与静触点处于结合位置时,启动电机21,电机21带动蜗杆211驱动蜗轮221反向旋转,蜗轮221通过安装在壳体1内的蜗轮轴22带动装在蜗轮轴22上的圆柱齿轮222旋转,圆柱齿轮222通过轮齿带动异形齿轮231旋转,异形齿轮231通过连杆24驱动动触点驱动支架3带动动触点411、421、431分别与静触点511、521、531脱开至预定安全位置后,电机21停止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所述动触点驱动支架横杆的三个拨杆孔等距设在动触点驱动支架的横杆上并与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同一层面上,因此,本实用新型获得的有益效果是:使得该产品的高度尺寸为现有技术产品高度尺寸的二分之一,由此导致电机驱动的薄形三相继电器在三相智能电表中所占空间减半,利于三相智能电表中其他元器件的布局,同时薄形结构降低了生产难度和产品成本,利于实现一次性完成产品装配的自动化生产。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