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01109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缆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



背景技术:

承荷探测电缆作为下井仪器测量用连接线,在传递信号的同时,还具有承载设备的作用。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成品直径小,但需要其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在快速起井的过程中电缆抗拉强度达不到,传统的测井电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亟需做出改变,以满足市场对该电缆的需求。

现有测井电缆的缆芯结构是导体、绝缘、屏蔽、(包带)、金属铠装的形式,该类型的电缆在测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1、铠装钢丝稳定性差,受力后容易导致单根钢丝的跳丝、鼓包;

2、受油田现场使用要求,该类型电缆的抗拉强度仅能满足使用要求,限制了工作效率;

3、钢丝铠装电缆使用寿命低;

综上所述,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缆,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重量轻,抗拉强度大、柔韧性好的WMF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包括导体、绝缘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被绝缘层包裹,绝缘层外侧为编织层,所述编织层为凯芙拉纤维编织而成,编织层的外表面为纯圆型。

进一步的,所述编织层的外侧设有铠装层,所述铠装层由多根钢丝铠装而成,可以进一步增加电缆的强度,保护内部结构。

所述编织层的外侧也可设护套层,进一步保护电缆内部不受腐蚀。

所述导体为铜、铝或镀层金属。

所述绝缘层为聚丙烯、氟塑料、聚乙烯、交联聚乙烯或聚氯乙烯。

所述电缆的电缆芯为单芯、二芯、三芯、四芯或七芯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结构设计合理,最外层的编织层为凯芙拉纤维编织而成,代替钢丝铠装层作为电缆的保护、抗拉层,同等直径的凯芙拉编织电缆较铠装电缆相比较,电缆的抗拉强度、柔韧性提高3倍左右,电缆的自身重量减小2/5,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缆的自重,解决了传统电缆在快速起下井时导致的电缆破断的问题,同时凯芙拉纤维的编织方式较于合股的方式不存在跳丝、鼓包的问题,本发明外径无缝隙,起下井时电缆与阻流管紧密结合,不存在井下高压流体溢流到井面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体,2、绝缘层,3、编织层,4、铠装层,5、护套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附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包括导体1、绝缘层2,导体1位于电缆的中心,所述导体1被绝缘层2包裹,绝缘层2外侧为编织层3,所述编织层3为凯芙拉纤维编织而成,编织层3的外表面为纯圆型,与阻流管形成动密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下井流畅度。

实施例2

附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该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包括导体1、绝缘层2,导体1位于电缆的中心,所述导体1被绝缘层2包裹,绝缘层2外侧为编织层3,所述编织层3为凯芙拉纤维编织而成,编织层3的外侧设有铠装层4,铠装层4由多根钢丝铠装而成,可以进一步增加电缆的强度,保护内部结构。

实施例3

附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该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包括导体1、绝缘层2,导体1位于电缆的中心,所述导体1被绝缘层2包裹,绝缘层2外侧为编织层3,所述编织层3为凯芙拉纤维编织而成,编织层3的外侧设护套层5,进一步保护电缆内部不受腐蚀。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导体1为铜、铝或镀层金属;绝缘层2为聚丙烯、氟塑料、聚乙烯、交联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虽然上述实施例仅给出了单芯结构的附图,本发明电缆的电缆芯可以为二芯、三芯、四芯或七芯结构。根据实际需要绝缘层2与编织层3之间还可设屏蔽层和填充层,用以确保电缆信号传输的纯净,和防止井下高压流体顺电缆缝隙溢流到井面。

传统的承荷探测电缆采用双层钢丝铠装,弊端是钢丝与钢丝之间存在缝隙、重量大。本发明的WMF高强度高韧性边测边调承荷探测电缆,通过对电缆外层进行全新的设计,采用凯芙拉纤维编织而成,同等直径的凯芙拉编织电缆较铠装电缆相比较,电缆的抗拉强度、柔韧性提高3倍左右,电缆的自身重量减小2/5,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缆的自重,解决了传统电缆在快速起下井时导致的电缆破断的问题,同时凯芙拉纤维的编织方式较于合股的方式不存在跳丝、鼓包的问题,本发明外径无缝隙,起下井时电缆与阻流管紧密结合,不存在井下高压流体溢流到井面的情况。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