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雷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9653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雷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电防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避雷针。



背景技术:

现有的避雷针是用来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的装置。即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但现有的避雷针普遍采用安装现场将接引线与金属棒焊接相连,需要在不受坏天气如风、潮湿和气流等干扰的区域施焊,焊接过程中还会出现焊接裂纹、孔穴、固体加杂、未熔合、未焊透等问题造成焊接件连接不牢固从而形成残次品,并为现场施工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避雷针,该避雷针不需要现场焊接且连接牢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避雷针,所述避雷针包括针体和接引线,所述针体包括针杆和针尖,所述针杆为圆柱体,所述针尖为圆锥体,所述圆柱体底面的直径与圆锥体底面直径相等,所述针杆的一端与圆锥体的底面相连,所述针杆侧面设有固定孔,所述接引线通过固定孔与针体相连且接引线与针体的针尖端成锐角,所述接引线两侧的圆柱体上对称设有压槽。

所述固定孔在针杆横截面上高度大于等于2/5针杆底面的直径小于等于针杆底面的直径。

所述固定孔的高度为针杆底面直径的4/5。

所述固定孔为方形孔。

所述针体的外表面设有金属涂层,所述金属涂层为银、铜、铬、锌任意一种金属所形成的金属层。

所述接引线为铜线。

所述接引线为多股铜线。

所述接引线中心与针体远离针尖端的距离大于等于40mm小于4/5针体的长度。

所述压槽为长条形。

所述接引线两侧的针杆上对称设有夹持孔,所述夹持孔在针杆横截面上高度小于等于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避雷针加工工艺简单,不易产生变形,易于配合安装,构件简单,无需现场安装,提高了施工效率,防雷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局部A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记:1.针体,2.压槽,3.夹持孔,4.接引线,5.金属涂层,11.针杆,12.针尖,13.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由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雷针,所述避雷针包括针体1和接引线4,所述针体1包括针杆11和针尖12,所述针杆11为圆柱体,所述针尖12为圆锥体,所述圆柱体底面的直径与圆锥体底面直径相等,所述针杆11的一端与圆锥体的底面相连,所述针杆11侧面设有固定孔13,所述接引线4通过固定孔13与针体1的针尖端成锐角相连,所述接引线4两侧的圆柱体上对称设有压槽2。

所述针杆11和针尖12可一体成型,所述针杆11和针尖12采用金属,优先采用Q235圆钢。

所述固定孔13在针杆11横截面上高度大于等于2/5针杆11底面的直径小于等于针杆11底面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固定孔13的高度为针杆11底面直径的4/5。

所述固定孔13为方形孔。

所述针体1的外表面设有金属涂层5,所述金属涂层5为银或铜或铬或锌所形成的金属层。

所述接引线4为铜线。

所述接引线4为优先采用多股铜线缠绕形成。

所述接引线4中心与针体1远离针尖端的距离大于等于40mm小于4/5针体1的长度。

所述压槽2为长条形。

所述接引线4两侧的针杆11上对称设有夹持孔3,所述夹持孔3在针杆11横截面上高度小于等于3mm。

所述夹持工具夹持在夹持孔3位置,在针杆11的压槽2位置进行挤压使接引线4通过固定孔13与针体1相连。

所述针体1直径常用规格为和所述针体1长度常用规格为500mm和1000mm,所述接引线4优先采用的多股铜线缠绕形成外表面。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涵盖之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