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手柄旋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7422发布日期:2018-08-04 17:23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手柄旋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带手柄旋钮,包括芯子、复位弹簧、手柄、旋钮盖以及壳体,芯子可在壳体内滑动,手柄、旋钮盖以及芯子呈联动设置,转动手柄,使得芯子轴向下移,实现与带手柄按钮连接的电气元件实现电气连通,同时复位弹簧发生形变进行储能;再转动手柄,由于复位弹簧释放能量使得芯子快速复位,实现电气断开。

但是此种结构,存在防水性能差的缺点。如附图1中所示,由于外壳7上设有通孔71,外壳7套设在旋钮盖6上,旋钮盖6部分由通孔71漏出,由于旋钮盖6与外壳7呈转动设置,因此外壳7与旋钮盖6存在交接处,且交接处为缝隙67,缝隙67位于外壳7的上表面。当此种旋钮应用在有水的环境下时,水极易通过缝隙渗入旋钮中,造成旋钮下方控制线路短路,引起旋钮失效,并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带手柄旋钮。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手柄旋钮,包括手柄、旋钮盖以及壳体,手柄、旋钮盖呈联动设置;其中,旋钮盖包覆在壳体上且相对壳体转动设置,旋钮盖与壳体的交接处位于壳体侧壁上。

采用旋钮盖包覆壳体上的设置,相对比现有技术中,两者交接处位于壳体顶部,此种结构交接处位于壳体的侧壁上,使得防水性能大大增加,液体难以从侧壁流入至壳体内,保证防水效果。

其中,旋钮盖内设有环形凹腔,壳体上设有与环形凹腔对应的环形延伸部,环形延伸部伸入至环形凹腔中且相对转动设置。

环形延伸部与环形凹腔的配合,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防止液体从壳体侧壁渗漏至壳体内。

其中,还包括防水件,环形延伸部上设有凹槽,防水件安装在凹槽内且与旋钮盖内壁相抵,所述防水件为橡胶材质。

采用防水件的设置,使得旋钮盖与外壳交接处的缝隙可以忽略不计,保证防水效果。

其中,还包括芯子、复位弹簧以及卡圈,芯子设于壳体内,旋钮盖与芯子呈联动设置;壳体内壁上开设有至少一条纵向设置的行程槽;卡圈上设有伸入行程槽中的凸块,凸块与行程槽呈径向卡接,凸块可沿行程槽的纵向方向滑动;卡圈套设于芯子上,卡圈内壁上设有齿状凸起Ⅱ,齿状凸起Ⅱ的齿面朝下设置;芯子上设有与齿状凸起Ⅱ适配的齿状凸起Ⅰ;旋转旋钮盖时,芯子的齿状凸起Ⅰ作用于卡齿状凸起Ⅱ使卡圈上升;复位弹簧套设于壳体内用于卡圈复位。

卡圈采用此种结构的设置,使得卡圈与壳体呈径向卡接,并且可沿壳体纵向滑动;卡圈套设在芯子上,并且齿状凸起Ⅰ与齿状凸起Ⅱ适配,当手柄转动时,带动芯子移动,由于齿状凸起Ⅰ当前齿部的齿面作用在齿状凸起Ⅱ当前齿部的齿面上,此时由于卡圈上的凸块伸入到行程槽中,在这几者共同作用下,将芯子转动方向的力转换为卡圈纵向移动的力,此时复位弹簧压缩。当卡圈不断上升,齿状凸起Ⅱ当前的齿部越过齿状凸起Ⅰ当前的齿部时,复位弹簧复位,促使齿状凸起Ⅱ当前的齿部卡入齿状凸起Ⅰ相邻的齿部中。此种结构使得卡圈与芯子之间形成低强度的自锁结构,防止误触碰导致旋钮启用。

其中,其中一行程槽的槽底上设有沿壳体纵向方向设置的导向凸起,与该行程槽对应的凸块上设有导向槽,导向凸起伸入导向槽中形成卡圈与壳体安装时的导向结构。

此种结构可以起到壳体与卡圈快速安装的效果。

其中,齿状凸起Ⅰ以及齿状凸起Ⅱ的齿面为斜面或弧面。

斜面或弧面的设置,此种结构设计有利于齿状凸起Ⅱ在转动时推动齿状凸起Ⅰ滑动。

其中,旋钮盖设有固定柱,芯子上设有与固定柱适配的固定槽,固定柱可深入至固定槽内。

采用固定柱的方式,有利于旋钮盖与芯子安装并且相卡实现联动,保证了联动的稳定性。

其中,固定柱上设有定位凸起,固定槽内设有定位槽,定位凸起伸入定位槽中实现定位。

便于旋钮盖与芯子的定位配合,实现快速定位、快速安装。

其中,旋钮盖与手柄为一体式结构。

旋钮盖与手柄的一体式结构设计,降低了安装步骤,使得安装更为方便;同时一体式结构使得生产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带手柄旋钮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旋钮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壳体与卡圈配合的仰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齿部Ⅰ受力转动作用于齿部Ⅱ使齿部Ⅱ上移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齿部Ⅱ越过齿部Ⅰ受复位弹簧回复力归位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2-8所示,一种带手柄旋钮,包括芯子1、卡圈2、防水件3、复位弹簧4、手柄5、旋钮盖6以及壳体7,手柄5与旋钮盖6呈一体式结构,手柄5上设有用于放置指示件的指示槽51,放入指示件后手柄5转动过程中可起到指示作用。

壳体7设有上腔室71以及下腔室72,上、下腔室71、72之间通过通孔73打通;上、下腔室71、72均具有开口,上腔室71的开口位于壳体7上端面,下腔室72的开口位于壳体7下端面。下腔室72的侧壁上设有四条行程槽721,四条行程槽721沿着下腔室72纵向方向设置,并且四条行程槽721之间为圆周阵列关系。

旋钮盖6内设有环形凹腔61,上腔室71上设有与环形凹腔61对应的环形延伸部711,环形延伸部711伸入至环形凹腔61中,使得旋钮盖6套设在上腔室71上,旋钮盖6侧壁部分超过上腔室71外表面。环形延伸部711上设有凹槽712,防水件3安装在凹槽712内且与旋钮盖6内壁相抵,所述防水件3为橡胶材质。由于此种设置使得旋钮盖6与壳体7的交接处(即缝隙713)位于壳体7的侧表面,此种结构旋钮在应用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水分不容易由缝隙713渗入旋钮内部。

旋钮盖6的下端面设有固定柱62、加强筋63、支撑架64、凸台65以及环形凸筋66。固定柱62位于旋钮盖6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柱62以及支撑架64通过加强筋63相连,支撑架64通过凸台65与环形凸筋66的侧壁相抵,环形凸筋66与旋钮盖6的外沿形成环形凹腔61.此处加强筋63数量为六个,三个加强筋63与一个支撑架64以及凸台62连接,支撑架64高度低于加强筋63高度且支撑架64与上腔室71底面相抵;凸台62为三角凸台;固定柱62上还设有定位凸起621。

芯子1位于下腔室72中,芯子1顶面设有与固定柱62适配的固定槽11,固定槽11的侧壁开设有定位槽111,定位凸起621穿过通孔73沿着定位槽111伸入至固定槽11内,此处固定柱62与芯子1之间可以通过固定螺栓相连,实现芯子1与旋钮盖6之间的联动。

卡圈2套设在芯子1上,卡圈2的外壁上设有伸入行程槽721中的凸块21,此处凸块21的总数量为四个,凸块21与行程槽721之间形成径向卡接,但由于行程槽721为纵向开设,因此凸块21可沿纵向方向在行程槽721中纵向滑动。为了节省材料,凸块21由间隔设置的凸块Ⅰ211以及凸块Ⅱ212形成,凸块Ⅰ211以及凸块Ⅱ212之间形成导向槽。其中一个行程槽721的槽底上设有导向凸起722,导向凸起722与导向槽配合实现卡圈与壳体安装时的导向机构。卡圈2的内壁上设有齿状凸起Ⅱ22,此处齿状凸起Ⅱ22具有四个齿部Ⅱ22a,四个齿部Ⅱ22a呈阵列设置,并且四个齿部Ⅱ22a的齿面均朝下设置,每个齿部Ⅱ22a包含两个齿面Ⅱ22b,齿面Ⅱ22b为斜面或者弧面,两个齿面Ⅱ22b的最高点相交从而形成齿部Ⅱ22a。

芯子1的侧面上设有齿状凸起Ⅰ66,齿状凸起Ⅰ66与齿状凸起Ⅱ22相吻合。此种结构设计,当芯子1转动时,齿部Ⅰ66a的齿面Ⅰ66b会作用在齿部Ⅱ22a的齿面Ⅱ22b上,由于卡圈2与壳体7为径向卡接,因此在两个齿面作用下,将芯子1转动方向的力转换为卡圈2纵向方向运动的力,从而使得卡圈2上移。

复位弹簧4套设在芯子1与旋钮盖6的连接位置处,并且复位弹簧4的一端与下腔室72上顶面相抵,另一端与卡圈2上顶面相抵,用于驱动卡圈2失去作用力时复位。

其工作原理为:初始状态时,齿部Ⅰ66a与齿部Ⅱ22a为交错设置;当手柄5转动,带动芯子1移动,由于齿部Ⅰ66a的齿面Ⅰ66b与齿部Ⅱ22a的齿面Ⅱ22b作用,卡圈2与壳体7之间又采用的是径向卡接设置,因此卡圈2会受力上移,此时复位弹簧4逐步收缩;随着手柄5的继续转动,当齿部Ⅱ22a越过齿部Ⅰ66a的最高点时,在复位弹簧4回复力作用下,卡圈2下降,使得齿部Ⅱ22a迅速落入相邻的齿部Ⅰ66a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