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夹接线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1745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夹接线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双夹接线片。



背景技术:

接线片是一种用于连接导线,并使电流在导线与接线片之间连通,从而达到通电的目的的一种金属片。

公告号为CN20293057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夹接线片,该接线片包括有中间带孔的圆片以及用于固定导线的线夹,所述线夹包括导线托片,所述导线托片形成与导线适应的弧形凹槽,所述导线托片与圆片连接,所述导线托片两侧延伸有线夹片,所述导线托片上自远离圆片一端沿其轴向依次并列设置有第一线夹片和第二线夹片,所述第一线夹片两分片之间的开口大于第二线夹片两分片之间的开口,且所述第一线夹片横向展开的宽度大于第二线夹片横向展开的宽度。

但是该接线片在固定电线至该接线片上后,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电线在被第一夹片与第二夹片抱紧的电线会产生松动的现象,进而导致接线片与电线的分离,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夹接线片,该双夹接线片具有稳固的抱紧电线的效果,从而避免电线在使用过程中与接线片分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夹接线片,包括接线部、呈“U”形的中置卡紧部以及后置卡紧部,所述中置卡紧部的内侧底部设置有垂直于所述中置卡紧部的两侧壁的底凹槽,所述中置卡紧部的两侧壁的内侧均设置有与所述底凹槽相匹配的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该双夹接线片固定连接电线时,通过弯折中置卡紧部,进而使得位于中置卡紧部的两侧壁内侧的凸起朝向底部的底凹槽移动,进而使得电线受凸起的压力形变卡入底凹槽内,并通过凸起对该弯折的电线定位,令电线稳固的与该双夹接线片抱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电线与该双夹接线片分离而导致的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位于所述中置卡紧部两侧的内侧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凸起位于下端进而在凸起与中置卡紧部的下端面卡紧而导致的难以对中置卡紧部弯折的现象发生,从而易于对中置卡紧部的弯折并对电线起到卡紧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置卡紧部的两侧壁的内侧上端设置有多个卡紧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线穿过后置卡紧部以及中置卡紧时,首先通过中置卡紧部对电线的线芯产生抱紧作用,再使用后置卡紧部自己卡紧凸起对电线进行卡紧,避免电线在与接线片连接后发生相对移动,从而起到提升电线与该接线片的连接稳固性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置卡紧部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呈“回”形的限线部,所述限线部的上端面与所述中置卡紧部的上端面齐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线在安装至该双夹接线片上时,首先穿过限线部,再通过中置卡紧部以及后置卡紧部对电线卡紧;与此同时,弯折限线部也可对电线起到卡紧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置卡紧部、后置卡紧部和限线部的两侧壁的内侧下端均设置有横向的凹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对中置卡紧部、后置卡紧部和限线部实施弯折的难度,同时避免电线在卡紧时发生断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线部的两侧侧壁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凹面平行的外折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弯折限线部对电线实施固定时,通过利用外折槽可降低弯折限线部的难度,从而提升施工人员安装该接线片与电线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中置卡紧部在弯折卡紧电线时,凸起朝向底凹槽运动并使得为凸起下端的电线部分形变并卡入底凹槽内,进而使得电线与底凹槽卡紧,避免电线在使用过程中与该双夹接线片分离;与此同时,通过凹面减低对中置卡紧部以及后置卡紧部进行弯折的难度,因此该双夹接线片具备优秀的使用性能以及出色的抱紧电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接线部;2、中置卡紧部;21、外凹槽;22、凸起;23、底凹槽;3、后置卡紧部;31、卡紧凸起;4、限线部;41、外折槽;5、凹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双夹接线片,依次包括接线部1、呈“U”形的中置卡紧部2、呈“U”形的后置卡紧部3以及呈“回”形的限线部4。限线部4在安装电线与该双夹接线片时对电线的插入起到限位的作用;与此同时,避免电线偏离中置卡紧部2以及后置卡紧部3,从而起到降低固定电线与该双夹接线片难度的作用。

如图1所述,在限线部4的两侧外侧壁上设置有水平的外折槽41。利用外折槽41可对限线部4向内部弯折,进而起到对电线的固定作用。需要提及的是,在中置卡紧部2、后置卡紧部3以及限线部4的两侧内侧壁上均设置有凹面5,进而使得中置卡紧部2、后置卡紧部3以及限线部4的两侧侧壁厚度减小,起到降低弯折进而固定电线难度的作用。

如图1、图2所示,在中置卡紧部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外凹槽21。外凹槽21起到增加外侧壁摩擦的作用。在中置卡紧部2的内侧底壁上设置有三道垂直于中置卡紧部2两侧侧壁的底凹槽23;与此同时,在中置卡紧部2的两侧内侧壁上端设置有与底凹槽23位置、大小相匹配的凸起22。进而在对中置卡紧部2两侧侧壁向内部弯折时,位于底凹槽23上的电线经由凸起22的挤压进而发生形变,卡入底凹槽23内,从而起到对电线的加强固定作用,避免电线在使用过程中与该双夹接线片分离。除此之外,在后置卡紧部3的两侧内侧壁的上端设置多个卡紧凸起31,进而在固定电线与该双夹接线片时,通过弯折后置卡紧部3进而使得卡紧凸起31嵌入电线内部,从而使得电线与该双夹接线片形成一体,起到增加电线固定的牢固性的作用。

在使用时,电线穿过限线部4后进入到中置卡紧部2以及后置卡紧部3内,再由凸起22与底凹槽23相互配合进而使得电线更为牢固的卡紧在该双夹接线片内,起到避免电线在使用过程中与该双夹接线片分离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但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修改和润饰,这些修改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