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组装构造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9445发布日期:2018-08-29 00:3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按键组装于面板的按键组装构造以及具备按键组装构造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将按键组装于面板的按键组装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中,使按键的钩部挠曲并钩挂于设置在面板的立壁的凹部。通过使钩部钩挂于凹部,使得按键不会从面板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129626号公报

现有的按键组装构造如上述那样构成,因而钩部的挠曲量与钩部跟凹部的卡挂量彼此具有关系。若增大卡挂量以使按键不脱落,则钩部的挠曲量也变大,因而存在难以将按键组装于面板的课题。另一方面,为了容易将按键组装于面板而缩小钩部的挠曲量,则卡挂量也变小,因而存在按键容易脱落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容易组装且难以脱落的构造。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是将按键组装于面板的按键组装构造,在该按键组装构造中,按键或面板中的一方具备:向另一方侧突出的两个臂部;从两个臂部各自的前端分别朝向对方突出的两个承接部;以及开设于两个承接部之间的间隙部,按键或面板中的另一方具备:向一方侧突出并在进入至间隙部的状态下能够旋转的旋转轴部;以及从旋转轴部的前端凸出并与两个承接部卡合的两个卡挂部,按键以进入至间隙部的旋转轴部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成为两个卡挂部与两个承接部卡合的状态。

另外,按键或面板中的一方具备以间隙部为中心的圆弧状的狭缝部,按键或面板中的另一方具备突起部,该突起部能够伴随着进入至间隙部的旋转轴部的旋转而在狭缝部内移动,并能够在两个卡挂部与两个承接部卡合的状态下与狭缝部的端部抵接,由此对按键与面板进行定位。

并且,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上述按键组装构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按键以进入至间隙部的旋转轴部为中心旋转,由此成为两个卡挂部与两个承接部卡合的状态,因而在将按键组装于面板时不存在挠曲的部件,能够任意地设定承接部与卡挂部的卡挂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按键容易组装且难以脱落的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示出按键的背面与面板的表面。

图2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按键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B是沿着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按键组装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B是沿着B-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组装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按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是沿着C-C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5A使用用于帮助本实用新型的理解的参考例的立体图,图5B是沿着D-D线剖切的剖面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变形例的立体图,示出按键的背面与面板的表面。

图7是表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面板;11...面板表面;12a;12b...臂部;13a、13b...承接部;14...间隙部;15a、15b...导光部;16...狭缝部;16a...一端部;16b...另一端部;20...按键;21...按键背面;22...旋转轴部;23a、23b...卡挂部;24a、24b...切口部;25a、25b...透光部;26...突起部;30a、30b...卡挂量;40...立壁;41a、41b...钩部;42a、42b...卡挂量;50...导航装置;51...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示出了按键背面21与面板表面11。图2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按键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B是沿着A-A线剖切的剖视图。图3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按键组装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B是沿着B-B线剖切的剖视图。图4A是表示组装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按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是沿着C-C线剖切的剖视图。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是将按键20从面板表面11侧组装于面板10的按键组装构造。此外,图1以及图4A所示的按键20处于正规的方向。图2A以及图3A所示的按键20处于自正规的方向旋转90度的状态。

面板10具备从面板表面11向按键背面21突出的两个臂部12a、12b。在臂部12a的前端形成有朝向另一个臂部12b突出的承接部13a。同样,在臂部12b的前端形成有朝向另一个臂部12a突出的承接部13b。在图示例中,承接部13a、13b各自的前端呈向面板表面11侧弯曲的形状,但也可以不弯曲。在承接部13a、13b之间设置有间隙部14。

另外,在面板表面11,在臂部12a、12b的上侧形成有导光部15a,在下侧形成有导光部15b。在图示例中,导光部15a、15b是从面板表面11向按键背面21突出的大致筒状的壁。在面板10的背面侧设置有未图示的光源,导光部15a、15b将未图示的光源所产生的光向按键20侧导光。并且,在面板表面11中形成于臂部12a、12b以及承接部13a、13b的附近的孔设置有未图示的开关。后述的按键20的旋转轴部22成为按压件而按压开关。

按键20具备从按键背面21向面板表面11突出的旋转轴部22。在组装按键20时,旋转轴部22在进入至承接部13a、13b的间隙部14的状态下旋转。由此,按键20以旋转轴部22为中心旋转。在旋转轴部22的前端形成有凸出的形状的两个卡挂部23a、23b。在旋转轴部22的前端,卡挂部23a、23b呈大致H字形状,具有上下两处凹陷的切口部24a、24b。卡挂部23a、23b相互平行,并且也与按键背面21平行。在组装按键20时,卡挂部23a、23b伴随着旋转轴部22的旋转而旋转,与承接部13a、13b卡合。卡挂部23a与承接部13a卡合,卡挂部23b与承接部13b卡合,由此即便按键20向远离面板10的方向移动也不会从面板10脱落。

另外,在按键20的上部形成有透光部25a,在下部形成有透光部25b。透光部25a使相对的导光部15a进行导光的光透过,使按键20的表面发光。同样,透光部25b使相对的导光部15b进行导光的光透过,使按键20的表面发光。

接下来,对按键20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作业人员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那样使按键20处于自正规的方向旋转了90度的状态。在使按键20旋转了90度状态下,承接部13a、13b与切口部24a、24b相对。

接下来,作业人员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地将旋转了90度的按键20的旋转轴部22置入至面板10的间隙部14。此时,面板10的承接部13a、13b通过按键20的切口部24a、24b内,因而不会与卡挂部23a、23b相碰。卡挂部23a、23b通过承接部13a、13b的上侧与下侧,向比承接部13a、13b靠里侧的部位进入。

最后,作业人员以旋转轴部22为中心使按键20向图3A的箭头的方向旋转90度,使按键20处于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正规的方向。在图示例的情况下,旋转轴部22呈长方体状,因而在使其旋转90度的中途,需要用于供旋转轴部22使臂部12a、12b以及承接部13a、13b挠曲来扩大间隙部14的间隔的力,能够使作业人员感受到旋转了90度。此外,例如在旋转轴部22呈圆柱状的情况下,在旋转轴部22的旋转中,臂部12a、12b以及承接部13a、13b不挠曲。臂部12a、12b以及承接部13a、13b在旋转轴部22的旋转中的挠曲量和卡挂部23a、23b与承接部13a、13b的卡挂量30a、30b无关。

若按键20旋转,则卡挂部23a、23b的方向改变了90度,进入至比承接部13a、13b靠里侧的、夹在臂部12a、12b之间的空间,由此与承接部13a、13b卡合。如图4B的放大图所示,卡挂部23a与承接部13a卡合的部分为卡挂量30a,卡挂部23b与承接部13b卡合的部分为卡挂量30b。使旋转轴部22的长度比承接部13a、13b的厚度长,从而按键20能够向面板10侧移动,由此旋转轴部22的前端按压未图示的开关。

这里,图5A以及图5B表示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参考例。图5A是表示参考例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立体图,图5B是沿着D-D线剖切的剖面的放大图。在参考例中,在面板表面11形成有向按键背面21突出的立壁40。在按键背面21形成有向面板表面11突出的钩部41a、41b。作业人员一边使钩部41a、41b挠曲一边向立壁40进行组装,使钩部41a、41b前端的爪钩挂于立壁40的端部。若为了使按键20不脱落而增大钩部41a的爪与立壁40的端部的卡挂量42a以及钩部41b的爪与立壁40的端部的卡挂量42b,即增大爪,则组装按键20时钩部41a、41b的挠曲量也变大。因此,难以将按键20组装于面板10。另一方面,若为了容易组装按键20而缩小钩部41a、41b的爪来缩小挠曲量,则卡挂量42a、42b也变小,因而按键20容易从面板10脱落。

另一方面,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在将按键20组装于面板10时不需要像参考例那样使臂部12a、12b以及承接部13a、13b挠曲,能够自由地设定卡挂量30a、30b的大小。因此,在增大承接部13a、13b与卡挂部23a、23b的卡挂量30a、30b以使按键20不脱落的情况下,不会存在按键20难以组装于面板10的情况。因此,能够设定足够大小的卡挂量30a、30b以使得按键20不脱落。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变形例的立体图,示出按键背面21与面板表面11。在图6中,在面板表面11形成有狭缝部16。狭缝部16是以供旋转轴部22进入的间隙部14为中心的90度的圆弧。另一方面,在按键背面21形成有进入至狭缝部16的突起部26。

在图3A以及图3B所示的状态下,突起部26进入至狭缝部16的一端部16a。若按键20向图3A的箭头的方向旋转90度,则突起部26伴随着该旋转而在狭缝部16内从一端部16a向另一端部16b移动。在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状态下,突起部26与狭缝部16的另一端部16b抵接,由此进行按键20与面板10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另外,突起部26与狭缝部16的另一端部16b抵接,由此按键20在上下方向上不移动,能够防止上下方向的脱落。

接下来,对应用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的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按键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7以及图8中,作为电子设备例示了导航装置50。在导航装置50的正面配置有显示器51、面板10以及按键20等。在导航装置50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为了承受行驶时的振动,因而要求按键20具有耐振性。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按键组装构造能够不破坏按键20的组装容易度而充分确保卡挂量30a、30b,因而能够满足按键20所要求的耐振性。

从以上可知,实施方式1的面板10具备:向按键20侧突出的两个臂部12a、12b;从两个臂部12a、12b各自的前端朝向这两个臂部12a、12b突出的两个承接部13a、13b;以及开设于两个承接部13a、13b之间的间隙部14。按键20具备:向面板10侧突出并在进入至间隙部14的状态下能够旋转的旋转轴部22;以及从旋转轴部22的前端凸出并与两个承接部13a、13b卡合的两个卡挂部23a、23b。而且,对于按键组装构造而言,按键20以进入至间隙部14的旋转轴部22为中心旋转,由此成为两个卡挂部23a、23b与两个承接部13a、13b卡合的状态。因此,在将按键20组装于面板10时不存在挠曲的部件,能够任意地设定承接部13a、13b与卡挂部23a、23b的卡挂量30a、30b。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按键20组装容易且难以脱落的构造。

另外,实施方式1的面板10具备以间隙部14为中心的圆弧状的狭缝部16。按键20具备突起部26,该突起部26能够伴随着进入至间隙部14的旋转轴部22的旋转而在狭缝部16内移动,并能够在两个卡挂部23a、23b与两个承接部13a、13b卡合的状态下与狭缝部16的另一端部16b抵接来对按键20与面板10进行定位。由此,能够对按键20与面板10进行定位以及放置按键20在上下方向上的脱落。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该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能够实现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的变形或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的省略。

在图示例中,示出了如下结构,即:面板10具备臂部12a、12b、承接部13a、13b、间隙部14以及狭缝部16,按键20具备旋转轴部22、卡挂部23a、23b、切口部24a、24b以及突起部26,但也可以相反地构成为:面板10具备旋转轴部22、卡挂部23a、23b、切口部24a、24b以及突起部26、按键20具备臂部12a、12b、承接部13a、13b、间隙部14以及狭缝部16等。在构成为面板10具备旋转轴部22等的情况下,按键20也以旋转轴部22为中心旋转,由此使承接部13a、13b与卡挂部23a、23b卡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