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化5G基站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0407发布日期:2018-08-14 13:42阅读:43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系统的信号收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小型化5G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5G将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它拥有比4G快十倍的传输速率。天线是通信系统的信号收发装置,5G时代对天线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基站而言,天线设计的一大原则就是小型化。不同系统的天线是设计在一起的,为了降低成本、节省空间就要做得足够小,所以就需要天线是多频段、宽频段、多波束、MIMO/Massive MIMO,MIMO对天线的隔离度,Massive MIMO对天线的混互耦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除此之外,5G移动通信的天线还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共存。实现Massive MIMO,收发都需要多天线,也就是同频多天线(8天线、16天线...),这样的多天线系统给终端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共存问题,怎样降低相互之间的影响及耦合,如何增加信道的隔离度这对5G终端天线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应用的基站天线主要采用偶极子振子天线技术为主,它有固有的缺点,偶极子振子天线的尺寸与工作波长成正比,因此天线整体笨重、高度高、体积较大、占用空间大、制造成本高、制作复杂。另外,偶极子振子天线增益通常较低。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小型化5G基站天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5G基站天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小型化5G基站天线,所述基站天线包括底板、固定于底板上且相互间隔的若干辐射单元、贯穿安装于底板上用于馈电的馈电柱、以及设于底板上且电性连接馈电柱与每个辐射单元的馈电网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的四周全部或部分安装有金属挡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辐射单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底板上的馈电板及贴片振子,所述馈电板包括第一介质层及设于第一介质层上的馈电片,所述贴片振子包括第二介质层及设于第二介质层上的辐射贴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介质层与底板之间、和/或第二介质层与底板之间、和/或第一介质层与第二介质层之间通过绝缘支撑柱进行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介质层与底板之间固定设有导电柱,所述导电柱的一端贯穿第一介质层与馈电片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底板上的馈电网络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介质层上对称设有两个馈电片,每个馈电片对应设有一个与馈电网络电性连接的导电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馈电网络包括连接不同辐射单元中导电柱的第一馈电网络、以及连接第一馈电网络和馈电柱的第二馈电网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辐射单元至少对应安装有三个绝缘支撑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站天线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辐射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辐射单元在底板上的排布方向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基站天线高度较低,节约了天线整体的空间,降低了成本;

基站天线的交叉极化较好,且增益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基站天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基站天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基站天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馈电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公开的一种小型化5G基站天线,该基站天线包括底板10、固定于底板上且相互间隔的若干辐射单元21、22、贯穿安装于底板上用于馈电的馈电柱30、以及设于底板上且电性连接馈电柱与每个辐射单元的馈电网络40。

其中,底板10的四周安装有金属挡板50,用以隔离电信号。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辐射单元以两个为例进行说明,分别为第一辐射单元21和第二辐射单元22,第一辐射单元21和第二辐射单元22在底板10上的排布方向一致,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辐射单元,其余的安装及连接结构均与本实施例类似。

具体地,结合图3所示,第一辐射单元2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底板上的馈电板及贴片振子,馈电板包括第一介质层211及设于第一介质层上的馈电片213,贴片振子包括第二介质层212及设于第二介质层上的辐射贴片214。同样地,第二辐射单元22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底板上的馈电板及贴片振子,馈电板包括第一介质层221及设于第一介质层上的馈电片223,贴片振子包括第二介质层222及设于第二介质层上的辐射贴片224。

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辐射单元21中,第一介质层211与底板30之间、和/或第二介质层212与底板30之间、和/或第一介质层211与第二介质层212之间通过绝缘支撑柱215进行固定。优选地,绝缘支撑柱215可贯穿第一介质层211、第二介质层213以及底板10设置,在第一辐射单元的一侧设置两根绝缘支撑柱215,另一侧设置一根绝缘支撑柱215,通过三根绝缘支撑柱215即可将第一介质层211和第二介质层213固定安装于底板10上方。

同样地,第二辐射单元22中,第一介质层221与底板30之间、和/或第二介质层222与底板30之间、和/或第一介质层221与第二介质层222之间也可通过绝缘支撑柱215进行固定,其可与第一辐射单元中的固定方式相同,也可不同,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另外,在第一辐射单元21中,第一介质层211与底板10之间固定设有导电柱216,导电柱216的一端贯穿第一介质层211与馈电片213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底板10上的馈电网络40电性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层211上对称设有两个馈电片213,每个馈电片213对应设有一个与馈电网络40电性连接的导电柱216,两个馈电片213自导电柱216相对向内倾斜分布。

同样地,在第二辐射单元22中,第一介质层221与底板10之间固定设有导电柱226,导电柱226的一端贯穿第一介质层221与馈电片223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底板10上的馈电网络40电性连接。导电柱226和馈电片223的安装与第一辐射单元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优选地,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馈电网络40包括连接不同辐射单元中导电柱的第一馈电网络41、以及连接第一馈电网络41和馈电柱30的第二馈电网络42。通过馈电柱30、馈电网络40、导电柱216、226及馈电片213、223的设置,可以实现馈电片213、223同时与馈电柱30的电性连接,以实现基站天线的馈电功能。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基站天线高度较低,节约了天线整体的空间,降低了成本;

基站天线的交叉极化较好,且增益较高。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