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改良的三插梅花尾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8438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改良的三插梅花尾内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线尾插,尤其是指一种结构改良的三插梅花尾内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源线尾插的类型有很多,其中传统的电源线三插尾插的内架机构为由三个端子和插套组成;将端子插入插套孔中,然后送入下一工序进行成型外模加工。在成型外模加工时,传统的插套外周围一般呈圆柱状,其周围附着力小,在注塑成型时,由于塑胶压力加大会从端子的后端冲胶进入端子孔内,影响导电或失去导电功能,生产出不良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三插梅花尾内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结构改良的三插梅花尾内架,包括内架体和三根设置于内架体中的导电端子,所述内架体由三个圆形插套连接而成,所述圆形插套的外侧至少凸出设置有一根定位筋条,所述导电端子的末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后端冲胶的阻挡片,且阻挡片与导电端子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有接触部、插接部和接线部,所述接触部位于圆形插套的中间,插接部与圆形插套的内壁过盈配合。

优选的,所述接触部为三瓣式接触片。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部的一侧凸起设有用于限定插入长度的限位块。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部为U型线夹,所述U型线夹的两侧间隔对称设置有两片夹线片。

进一步的,所述阻挡片是从接线部冲压出来的圆形挡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三插梅花尾内架,包括内架体和三根设置于内架体中的导电端子,所述内架体由三个圆形插套连接而成,所述圆形插套的外侧至少凸出设置有一根定位筋条,所述导电端子的末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后端冲胶的阻挡片,且阻挡片与导电端子一体成型。本三插梅花尾内架在圆形插套上增设定位筋条,成型外模加工后,内架体与外模包胶之间具有较强的附着力,电器性能更加稳定;在导电端子的末端设置阻挡片,可避免注塑三插梅花尾时冲胶进入导电端子的内部,降低注塑成型的不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改良的三插梅花尾内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改良的三插梅花尾内架的结构分解图。

在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1—圆形插套 2—定位筋条 3—接触部 4—插接部 5—接线部 6—限位块 7—夹线片 8—圆形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三插梅花尾内架,包括内架体和三根设置于内架体中的导电端子,如图1所示,所述内架体由三个圆形插套1连接而成,所述圆形插套1的外侧至少凸出设置有一根定位筋条2,通过在圆形插套1上增设定位筋条2,成型外模加工后,内架体与外模包胶之间具有较强的附着力,电器性能更加稳定;注塑成型时,所述定位筋条2稍微凸出一点外模包胶的上表面。将三插梅花尾与电源插接时,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即使经常插拔也不会影响其接触稳定性。所述导电端子的末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后端冲胶的阻挡片,且阻挡片与导电端子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在导电端子的末端设置阻挡片,可避免注塑三插梅花尾时冲胶进入导电端子的内部,降低注塑成型的不良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有接触部3、插接部4和接线部5,所述接触部3位于圆形插套1的中间,插接部4与圆形插套1的内壁过盈配合。优选的,所述接触部3为三瓣式接触片,三瓣式接触片与电源插头连接时呈三点接触,比较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部4的一侧凸起设有用于限定插入长度的限位块6;目前的生产工艺一般是使用自动组装机来插装导电端子,限位块6可以防止导电端子插得过深,而且便于观察是否插接到位。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部5为U型线夹,所述U型线夹的两侧间隔对称设置有两片夹线片7。将电源线放置于接线部5的中间,然后使用夹具将两片夹线片7向中间靠拢压紧电源线,在夹线时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阻挡片是从接线部5冲压出来的圆形挡片8,所述导电端子由一块金属片经过多次冲压而成,圆形挡片8成型后,直接折弯阻挡插接部4的后端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