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9664发布日期:2018-09-04 23:10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连接线的集成线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逐渐成为了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自于电池系统,动力输出则源于电机系统。电机系统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新能源汽车的控制器与动力电池通过连接线电连接。电池系统设有正负极,而电机系统对接入也有正负极要求。

目前,新能源汽车中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连接线的一般为常规的电缆,根据电池的正负极和控制器的正负接口进行连接,通常正负极的判断通过线缆的颜色以及短距离情况下直接观察连接线连接的正负极来区分。

但是,通过区分颜色的方式进行判断,在安装过程中,连接过程需要进行两次的颜色识别,识别的效率低,若当连线复杂无法直接看到电线连接的是那个电极的情况下识别发生失误,并且每次进行接线操作,耗时久,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和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包括电源接头、控制器接头和线缆,所述的电源接头设有定位连接块,控制器接头设有定位外罩,所述的定位连接块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的定位外罩设有区分槽和定位柱。

在上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中,所述的电源接头包括在定位连接块的两侧对应设置的两个电源连接头和两个线缆连接头,电源连接头固定连接在定位连接块上,所述的定位连接块设有固定孔并且在靠近电源连接头的一面设有定位柱。

在上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中,定位连接块侧面设有弹性连接片,线缆连接头设有与弹性连接片配合的连接口,线缆连接头还设有与定位连接块的连接面配合的挖槽。

在上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中,所述的定位连接块上设有连接卡环,所述的连接卡环呈波浪形设置并固定环绕在电源连接头的底部。

在上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中,所述的控制器接头包括两个电连接触点和对应的线缆连接头,所述的定位外罩包围在两个电连接触点外,所述的区分槽分别设置在电连接触点连线的两侧,并且两侧区分槽的数量和/或形状不同。

在上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中,定位外罩在不设置区分槽的两侧对称的可拆卸的连接两个区分捏头,所述的区分捏头在电连接触点连线的一侧设有连接板,定位外罩设有滑动槽,区分捏头设有与滑动槽配合的滑动块。

在上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中,所述的线缆上设有束线器和固定器,所述的固定器包括套设在线缆上并与线缆固定连接的固定圈和第一固定头,所述束线器包围在所有线缆外,所述的束线器包括自锁束线圈和第二固定头。

在上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中,所述的自锁束线圈横截面为圆角矩形,自锁束线圈设有与线缆配合的束线槽,自锁束线圈包括两个由弹性连接片连接的束线半体,其中一个束线半体设有自锁扣,另一个束线半体设有与自锁扣配合的自锁头,当自锁头与自锁扣配合连接时,两个束线半体合围成一个闭环。

在上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中,所述的第一固定头和第二固定头分别设有与固定对象配合的吻合槽和相对吻合槽对称设置的两个弹性片。

在上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中,所述的定位连接块、定位外罩、束线器以及固定器均为绝缘材料。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在电源接头和控制器接头上均设置定位结构,连接方式固定,杜绝正负极反接;

2、提供一种专属的连接线束,通过最简单的配合后进行固定达到电源和控制器之间的电连接,提高了安装效率;

3、线缆上设有束线器和固定器,线缆在长线程的安装中可以固定位置,防止布线凌乱。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电源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控制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束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电源接头1,控制器接头2,线缆3,定位连接块4,定位外罩5,定位柱6,区分槽7,电源连接头8,线缆连接头9,固定孔10,第一弹性连接片11,连接口12,连接卡环13,电连接触点14,区分捏头15,连接板16,滑动槽17,滑动块18,束线器19,固定器20,固定圈21,第一固定头22,自锁束线圈23,第二固定头24,束线槽25,第二弹性连接片26,自锁扣27,自锁头28,吻合槽29,弹性片30。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电池和控制器的集成线束,包括电源接头1、控制器接头2和线缆3,所述的电源接头1设有定位连接块4,控制器接头2设有定位外罩5,所述的定位连接块4上设有定位柱6,所述的定位外罩5设有区分槽7和定位柱6。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线缆3,两端分别与电源接头1和控制器接头2连接,使得三者形成一个整体的集成线束,简化了安装步骤;本领域工作人员应当理解,待连接的电源和控制器应设有与区分槽7和定位柱6相配合的配合块和配合孔等设计,因此在使用时,通过区分槽7和定位柱6直接进行吻合,无需判断正负极连接方向,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杜绝了判断失误产生的故障。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接头1包括在定位连接块4的两侧对应设置的两个电源连接头8和两个线缆连接头9,电源连接头8顶端为带孔的扁齿型,有利于与电源连接。电源连接头8固定连接在定位连接块4上,定位连接块4在靠近电源连接头8的一面设有定位柱6并设有固定孔10。电源接头1与电源进行连接时,根据定位柱6将电源连接头8与电源连接后,通过固定孔10将电源接头1与电源固定连接,防止使用过程发生松动,造成接触不良。并且进一步提高安全绝缘性能。

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定位连接块4与线缆连接头9 通过弹性连接片1直接插接固定,定位连接块4侧面设有第一弹性连接片11,线缆连接头9设有与第一弹性连接片11配合的连接口12,第一弹性连接片11与连接口12连接后第一弹性连接片 11与线缆连接头9外壁相平,线缆连接头9还设有与定位连接块 4的连接面配合的挖槽。通过第一弹性连接片11进行连接,连接快速,并且连接后除非两个第一弹性连接片11同时受到准确指向第一弹性连接片11的外力才会松动,在简单快捷的基础上保证安全性。

定位连接块4与电源通过连接卡环13暂时连接后再固定,如图2所示,定位连接块4上设有连接卡环13,所述的连接卡环13 呈波浪形设置并固定环绕在电源连接头8的底部。本实施例中连接卡环13设有两处开口,在一处开口处连接卡环13的两个端口上下交叠,在另一处开口处两个端口相互连接。当电源连接头8 与电源连接时,电源与线缆的接口与连接卡环13接触并卡设在连接卡环13内,因此电源与电源接头1达成固定连接,但是连接的密封绝缘性不足,后续需要进行紧固,但是连接卡环13为后续的安装提供了暂时的稳定,便于后续的继续加固等操作。

如图3所示,控制器接头2包括两个电连接触点14和对应的线缆连接头9,所述的定位外罩5包围在两个电连接触点14外,所述的区分槽7分别设置在电连接触点14连线的两侧,并且两侧区分槽7的数量和形状都不同。控制器接头2与控制器连接时通过区分槽7进行方向的区分,按照正确配合去连接即可得到正确电路连接。

本实施例中,定位外罩5在不设置区分槽7的两侧对称的可拆卸的连接两个区分捏头15,所述的区分捏头15在电连接触点 14连线的一侧设有连接板16,定位外罩5设有滑动槽17,区分捏头15设有与滑动槽17配合的滑动块18。区分捏头15的设置便于人操作时手持的方便和安全性,防止触电,并且有助于辨别区分方向。

如图1所示,线缆3上设有束线器19和固定器20用于将线缆3合并成一条线束,并将该线束的位置进行固定。

结合图5所示,固定器20包括套设在线缆3上并与线缆3 固定连接的固定圈21和第一固定头22,并且固定器在两根线缆3 上对称设置。

结合图4所示,束线器19包围在所有线缆3外,所述的束线器19包括自锁束线圈23和第二固定头24。所述的自锁束线圈23 横截面为圆角矩形,自锁束线圈23设有与线缆3配合的束线槽 25,自锁束线圈23包括两个由第二弹性连接片26连接的束线半体,其中一个束线半体设有自锁扣27,另一个束线半体设有与自锁扣27配合的自锁头28,当自锁头28与自锁扣27配合连接时,两个束线半体合围成一个闭环。自锁头28与自锁扣27设有配合的卡口,可以固定连接,并且固定效果好,并且束线器19本体为塑料,具有弹性,可以压迫后解除自锁,便于后续维修更换配件。

上述的第一固定头22和第二固定头24分别设有与固定对象配合的吻合槽29和相对吻合槽29对称设置的两个弹性片30。所述弹性片30一端与第一固定头22或第二固定头24的侧部固定连接,另一端相对侧部向远离第一固定头22和第二固定头24的方向张开并且张开角度为锐角。在需要线缆3进行固定的位置设有与第一固定头22或第二固定头24配合的固定插接点,通过吻合槽29导入,弹性片30插入后保持张开位置达到固定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插座符合GB/T 20234.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20234.3-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2、高压电缆符合QC/T1037-2016《道路车辆用高压电缆》;绝缘电阻≥500MΩ;耐压按50HZ、AC3000V/1min,要求无击穿闪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电源接头1,控制器接头2,线缆3,定位连接块4,定位外罩5,定位柱6,区分槽7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