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绞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13637发布日期:2018-06-16 00:54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绞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生产技术领域,

尤其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绞线装置。



背景技术:

当钢丝穿过绞线机上的绞弓,由绞弓透过圆周运动方式,使得各单根的钢丝螺旋缠绕在一起;绞合钢丝为单根线最大用量之处,不同规格不同个数的钢丝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绞距绞合在一起后就变成直径较大的导体,这种绞合后的导体要比相同直径的单根钢丝柔软得多,做出的电缆其弯曲性能也较好。 单线沿着绞线的方向上每相隔固定距离出现一次,此相隔的固定距离即为绞线的节距。绞距的另外一个定义是:指被绞合线体沿绞合轴向每旋转360度后其前行的垂直距离,单位为mm,英文为pitch。在当多个钢丝进入绞线机进行复合工序前,钢丝会通过分线板的分隔后再汇聚到一起以保证同一根绞线的各局部上的绞距相同;但是在针对于大直径的高碳钢丝在绞制过程中,会有数量众多的钢丝通过分线板绞合成不同节距的绞合层,会出现钢丝松散,不定型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

例如中国专利发明专利CN103050193A公开了一种钢丝制备方法,其包括一机架以及设置于机架上方的旋转主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1)于所述旋转主轴后段设置一个或多个放线架;2)于所述旋转主轴靠近前端位置设置一分线板;于所述旋转主轴前端设置一导线机构,于所述导线机构前方设置一调整板,该调整板上设有一钢丝通孔;3)于所述机架后侧设置一驱动装置;4)于机架后方设置一中心线架;5)于机架前方设置一收料架;6)于机架前侧设置一控制箱;7)装料;8)引线;9)绞线。本发明还公开了实施该方法的多盘绞线机。本发明简化了钢丝多盘绞线步骤,更加便捷地实现钢丝的高效率、高质量多盘绞线,同时降低了多盘绞线设备的制造成本。

但是这种方式下,高碳钢铠装层在生产工序中,通过集线模具,绞线完成后,由于材质因素,依然很容易散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的绞线不反弹松散,结构简单,易生产使用的绞线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绞线装置,用于对线缆进行引导绞合,包括分线器和集线器,所述分线器和集线器之间设置有预绞部,所述预绞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拉线盘、第二拉线盘和第三拉线盘,所述第一拉线盘上环绕设置有第一拉线导轮,所述第二拉线盘上环绕设置有第二拉线导轮,所述第三拉线盘上环绕设置有第三拉线导轮,线缆在第一拉线导轮和第三拉线导轮上的绕线方向与线缆在第二拉线导轮上的绕线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预绞部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拉线盘、第二拉线盘和第三拉线盘的连接杆。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分线器的锁紧盘。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线导轮、第二拉线导轮和第三拉线导轮的数量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线导轮、第二拉线导轮和第三拉线导轮均包括连接柱和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的传动轮。

优选地,所述传动轮包括用于线缆通过的传导槽和设置于所述传导槽两侧的凸起部。

优选地,所述连接柱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定所述传动轮位置的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线盘、第二拉线盘和第三拉线盘均至少有一部分为弧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线盘距离所述分线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拉线盘距离所述分线器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线盘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第二拉线盘的外径,所述第二拉线盘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第三拉线盘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一种绞线装置有益效果在于:生产的绞线不反弹松散,装置结构简单,易生产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拉线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拉线导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分线器,2、集线器,3、预绞部,31、第一拉线盘,32、第二拉线盘,33、第三拉线盘,34、第一拉线导轮,341、连接柱,342、传动轮,343、传导槽,344、凸起部,345、限位部,35、第二拉线导轮,36、第三拉线导轮,37、连接杆,38、锁紧盘,00、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至3所示,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一种绞线装置,用于对线缆进行引导绞合,包括分线器1和集线器2,所述分线器1和集线器2之间设置有预绞部3,所述预绞部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拉线盘31、第二拉线盘32和第三拉线盘33,所述第一拉线盘31上环绕设置有第一拉线导轮34,所述第二拉线盘32上环绕设置有第二拉线导轮35,所述第三拉线盘33上环绕设置有第三拉线导轮36,线缆00在第一拉线导轮34和第三拉线导轮36上的绕线方向与线缆00在第二拉线导轮35上的绕线方向相反。

缆线以钢丝线为例,由于钢丝线的移动过程中会发生径向的跳动,使得绞线上局部的绞距不一,即各铜丝的分布不均匀,或者是由于钢丝线的材质原因,在多股钢丝线绞合成缆之后,会很容易散开,那么成型的电缆的使用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钢丝线的绞合,需要经过分线器1分离每一条线,然后集合在集线器2处引导,然后绞合,现有技术也都是在分线器1和集线器2上做优化,以改善线缆成型的性能,但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绞线装置不同,为了使电缆成型之后钢丝线不易分散,在绞合之前先进行一次预绞,也就是在分线器1和集线器2之间增加一个预绞部3。

本实用新型中,预绞部3包括三个拉线盘,从分线器1至集线器2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拉线盘31、第二拉线盘32和第三拉线盘33,且所述第一拉线盘31上环绕设置有第一拉线导轮34,所述第二拉线盘32上环绕设置有第二拉线导轮35,所述第三拉线盘33上环绕设置有第三拉线导轮36,钢丝线从分线器1导出来,依次经过第一拉线导轮34、第二拉线导轮35和第三拉线导轮36之后集中至集线器2,然后进行绞合,这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线缆00在第一拉线导轮34和第三拉线导轮36上的绕线方向与线缆00在第二拉线导轮35上的绕线方向相反,也就是线缆00在三个拉线盘处,经历一次弯曲预绞的过程。

当然,若线缆00在第二拉线导轮35上的绕线方向为顺时针绕向,则线缆00在第一拉线导轮34和第三拉线导轮36上的绕线方向为逆时针绕向。

反之,若线缆00在第二拉线导轮35上的绕线方向为逆时针绕向,则线缆00在第一拉线导轮34和第三拉线导轮36上的绕线方向为顺时针绕向。

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果想要线缆00可以顺畅的进过第一拉线导轮34、第二拉线导轮35和第三拉线导轮36进行传输,那么第一拉线导轮34、第二拉线导轮35和第三拉线导轮36应该可以自由转动,减少传输阻力。

首先,所述第一拉线导轮34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拉线盘31的外圈表面;第二拉线导轮35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拉线盘32的外圈表面;第三拉线导轮36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拉线盘33的外圈表面.

然后,所述第一拉线导轮34、第二拉线导轮35和第三拉线导轮36均包括连接柱341和与所述连接柱341连接的传动轮342。

连接柱341既起到连接拉线盘与传动轮342的作用,也作为传动轮342的转动轴柱,为传动轮342的转动提供基础。

传动轮342则绕连接柱341进行转动,供线缆00经过并传导。

又为了线缆00的传动不会发生偏转,所述传动轮342包括用于线缆00通过的传导槽343和设置于所述传导槽343两侧的凸起部344。

线缆00在传导槽343上经过,且被凸起部344限制于传导槽343处,线缆00的传动不会发生偏转。

最后,所述连接柱341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定所述传动轮342位置的限位部345。

可以有效防止传动轮342在线缆00的压力下导致脱落,增加了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实用寿命。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一拉线导轮34的数量、第二拉线导轮35的数量和第三拉线导轮36的数量相同。

那么每一根缆线00均可以经过一个第一拉线导轮34、第二拉线导轮35和第三拉线导轮36进行传导,不会造成绕线混乱甚至绕线打结的情况,缆线00的传导更加方便有序。

实施例三:仍如图1至3所示,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装置更加方便生产和使用,还有以下设计:

首先,所述预绞部3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拉线盘31、第二拉线盘32和第三拉线盘33的连接杆37。

而且,所述连接杆37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分线器1的锁紧盘38。

连接杆37将第一拉线盘31、第二拉线盘32和第三拉线盘33连接在一起,锁紧盘38则将分线器1和预绞部3连接在一起,使整个绞线装置更加牢固。

然后,所述第一拉线盘31、第二拉线盘32和第三拉线盘33均至少有一部分为弧形。

第一拉线盘31、第二拉线盘32和第三拉线盘33最好均为圆盘状,那么其上设置的拉线导轮分部会更均匀,拉线的效果会更佳。

其中,所述第一拉线盘距离所述分线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拉线盘距离所述分线器的距离。

又由于第一拉线盘31、第二拉线盘32和第三拉线盘33为依次设置的。也就是说,第一拉线盘31、第二拉线盘32和第三拉线盘33沿着分线器1至集线器2的方向依次设置的。

最后,所述第一拉线盘31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第二拉线盘32的外径,所述第二拉线盘32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第三拉线盘33的外径。

实际上,第一拉线盘31、第二拉线盘32和第三拉线盘33依次由大至小设置,由于分线器1的大小大于集线器2的大小,线缆00从分线器1导出,经过三个依次缩小拉线盘之后导入至集线器2,线缆00的引导方向更合适,线缆00的拉线过程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一种绞线装置生产的绞线不反弹松散,装置结构简单,易生产使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