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音微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1444发布日期:2018-08-10 21:08阅读:12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动开关,尤其涉及一种静音微动开关。



背景技术:

微动开关是一种常用的开关机构,其是一种具有微小接点间隔和快动机构,用规定的行程和规定的力进行开关动作的接点机构,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电子、机械、治金、电力等领域中。

现有微动开关的工作原理是:外机械力通过传动元件(按销、按钮、杠杆、滚轮等)将力作用于动作簧片上,当动作簧片位移到临界点时产生瞬时动作,使动作簧片末端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快速接通或断开。

现有的这种微动开关,通常采用将动触点设置于动作簧片上的方式,在动作簧片被按压的前后,动触点分别与位于动作簧片上方或下方的静触点相接触,实现导通或断开的功能。采用这种导通方式,由于微动开关经常被施加较大的按压力,相应的动作簧片具有较大的弹性恢复力,因此,导致动触点对静触点施加了过大的作用力,导致寿命明显减少,一般寿命仅有1000万次。

同时,现有的这种微动开关,动作簧片的上下弹动会伴随相应的触点接触响声,导致在上下按压的过程中,发出较大的声音,无法适用于较安静的环境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音微动开关,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无过大的作用力,大幅提高寿命,且寿命提高到8000万次;同时,在弹性体上下弹动时,受到了缓冲力作用,使弹性体的振动减小,发出的声音大幅减小,进一步达到静音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静音微动开关,包括一基座、及盖合于基座上的一盖子,该盖子盖合于基座上并形成一容置腔,在该容置腔内设置有一导芯,在该盖子上开设有供导芯上端穿过的一上开口,在该基座上插设有一第一脚端子与一第二脚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容置腔内且供导芯下端穿过的一上缓冲片、及设置于上缓冲片与基座之间且位于导芯下方的一弹性体,其中,该上缓冲片的一端与第一脚端子接触,另一端位于第二脚端子上方,且在该第二脚端子上端面设置有一静触点,在该上缓冲片另一端下端面设置有与静触点相对应的一动触点,同时,在该弹性体靠近第二脚端子的一端部上设置有一缓冲上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脚端子上具有位于基座上端面的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外侧边开设有一第一卡槽,该第二连接部外侧边开设有一第二卡槽,该上缓冲片一端与第一连接部上端接触;所述弹性体主要由一弹性片、及一体成型于弹性片一端下部且向下弯折的一下弯弹片组成,其中,在该弹性片上开设有供第一连接部穿过的一左开口,且该弹性片的左开口内壁卡入第一卡槽中,该下弯弹片端部卡入第二卡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弹性片上还开设有一右开口,该下弯弹片由右开口内壁向下弯折形成;所述导芯主要由一上按压部、及设置于上按压部下端的一下插入部组成,该上按压部的宽度大于下插入部的宽度,该导芯的下插入部插入右开口中,使该上按压部位于左开口与右开口之间的连接部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缓冲片一端具有一下倾斜部,该下倾斜部与第一脚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上端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体为簧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设置于基座上且位于弹性体下方的一下缓冲片,所述缓冲上顶部上端面设置有用于与上缓冲片接触的一缓冲接触点,该缓冲上顶部下端面设置有用于与下缓冲片接触的一缓冲接触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上缓冲片上且位于缓冲接触点上方设置有一上缓冲接触片,在所述下缓冲片上且位于缓冲接触部下方设置有一下缓冲接触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缓冲片主要由一体成型的一连接片与一上折片组成,该连接片设置于基座上,该上折片位于缓冲上顶部下方,且该下缓冲接触片设置于上折片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供连接片端部卡入的一侧卡槽、及供连接片套设的一上凸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增设一上缓冲片,作为第一脚端子与第二脚端子之间的导通连接件,而通过增设弹性体(簧片)上的缓冲上顶部与导芯相结合,作为静触点与动触点之间导通与断开的触发件,在弹性体(簧片)下弹与上弹复位的两个过程中,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无过大的作用力,从而大幅提高寿命,且寿命提高到8000万次。

(2)通过在弹性体(簧片)上方增设上缓冲片,下方增设下缓冲片,两者相结合,在弹性体上下弹动时,弹性体直接接触上缓冲片与下缓冲片,上缓冲片与下缓冲片对弹性体施加了缓冲力,使弹性体的振动减小,发出的声音大幅减小,进一步达到静音效果。

上述是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缓冲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弹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导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脚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微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微动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静音微动开关,包括一基座1、及盖合于基座1上的一盖子2,该盖子2盖合于基座1上并形成一容置腔,在该容置腔内设置有一导芯3,在该盖子2上开设有供导芯3上端穿过的一上开口21,在该基座1上插设有一第一脚端子4与一第二脚端子5。本实施例微动开关还包括设置于容置腔内且供导芯3下端穿过的一上缓冲片6、及设置于上缓冲片6与基座1之间且位于导芯3下方的一弹性体7,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该弹性体7为簧片,该上缓冲片6的一端与第一脚端子4接触,另一端位于第二脚端子5上方,且在该第二脚端子5上端面设置有一静触点51,在该上缓冲片6另一端下端面设置有与静触点51相对应的一动触点61,同时,在该弹性体7靠近第二脚端子5的一端部上设置有一缓冲上顶部71。

如图9所示,在所述第一脚端子4上具有位于基座上端面的一第一连接部41与一第二连接部42,该第一连接部41外侧边开设有一第一卡槽411,该第二连接部42外侧边开设有一第二卡槽421,该上缓冲片6一端与第一连接部41上端接触;如图4与图7所示,所述弹性体7主要由一弹性片72、及一体成型于弹性片72一端下部且向下弯折的一下弯弹片73组成,其中,在该弹性片72上开设有供第一连接部41穿过的一左开口721,且该弹性片72的左开口721内壁卡入第一卡槽411中,该下弯弹片73端部卡入第二卡槽421中。

如图7所示,在所述弹性片72上还开设有一右开口722,该下弯弹片73由右开口722内壁向下弯折形成;如图8所示,所述导芯3主要由一上按压部31、及设置于上按压部31下端的一下插入部32组成,该上按压部31的宽度大于下插入部32的宽度,该导芯3的下插入部32插入右开口722中,使该上按压部31位于左开口721与右开口722之间的连接部上方。

如图3与图6所示,所述上缓冲片6一端具有一下倾斜部62,该下倾斜部62与第一脚端子4的第一连接部41上端接触。

本实施例微动开关的工作原理为:

如图10所示,未按压导芯3时,上缓冲片6的一端与第一脚端子4的第一连接部41接触,同时上缓冲片6受到弹性体7上缓冲上顶部71向上的作用力约束限制,使上缓冲片6下端面上的动触点61与第二脚端子5上端面上的静触点51分离,此时,第一脚端子4与第二脚端子5处于断开状态,即微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当向下按压导芯3时,导芯3往下压弹性体7,使其随之下弹,弹性体7下弹的同时,缓冲上顶部71下移,使其施加在上缓冲片6上的力消失,则上缓冲片6下移复位,使其下端的动触点61下移与第二脚端子5上端面上的静触点51接触,此时,第一脚端子4与第二脚端子5处于导通状态,即微动开关处于导通状态,如图11所示。

当撤销对导芯3的下压力时,导芯3恢复到原位时,弹性体7往上弹,弹性体7上的缓冲上顶部71碰到上缓冲片6,使上缓冲片6往上移动,使上缓冲片6下端面上的动触点61与第二脚端子5上端面上的静触点51分离,第一脚端子4与第二脚端子5恢复至断开状态,即微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如图10所示。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图3、图4、图5所示,微动开关还包括设置于基座1上且位于弹性体7下方的一下缓冲片8,所述缓冲上顶部71上端面设置有用于与上缓冲片6接触的一缓冲接触点711,该缓冲上顶部71下端面设置有用于与下缓冲片8接触的一缓冲接触部712。

在所述上缓冲片6上且位于缓冲接触点711上方设置有一上缓冲接触片63,在所述下缓冲片8上且位于缓冲接触部712下方设置有一下缓冲接触片81。

如图4与图5所示,所述下缓冲片8主要由一体成型的一连接片82与一上折片83组成,该连接片82设置于基座1上,该上折片83位于缓冲上顶部71下方,且该下缓冲接触片81设置于上折片83上。

如图5所示,在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供连接片82端部卡入的一侧卡槽11、及供连接片82套设的一上凸点12。

通过在弹性体7(簧片)上方增设上缓冲片6,下方增设下缓冲片8,两者相结合,在弹性体7上下弹动时,弹性体7直接接触上缓冲片6与下缓冲片8,上缓冲片6与下缓冲片8对弹性体7施加了缓冲力,使弹性体7的振动减小,发出的声音大幅减小,进一步达到静音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