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产生装置、具备离子产生装置的空气调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0996发布日期:2018-12-22 08:09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离子产生装置、具备离子产生装置的空气调节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通过放电产生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以及具备离子产生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近几年,出现了在空调等的空气调节机上搭载了通过放电产生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空气调节机(例如专利文献1)。通常而言,为使由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的离子在期望的空间(卧室等)发挥其功效,通过将来自送风机的风触及通过放电产生的电场,使离子移动。为此,离子产生装置需要配置于空气调节机的送风风路内。

然而,离子产生装置中设有不让人的手直接接触施加电压的电极的保护罩。保护罩例如,如图2的(b)所示以覆盖电路基板上设置的离子产生元件的放电电极所产生的电场的方式安装于该电路基板的壁面,在内部形成触及电场的风流过的流动区域部。在该保护罩中,在触及电场的风的送风方向上游侧与下游侧,细长的条材向纵方向(从电路基板的壁面向下)形成,使得将来自外部的风导入至流动区域部,并从该流动区域部向外部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特许第4603085号公报(2010年10月8日登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现有的离子产生装置中,来自送风机的风通过保护罩的条材时受到扰乱,并形成乱流。因此,向离子产生装置的电极的离子所产生的电场的送风产生损失。

另外,例如如图2的(b)所示,相对由保护罩与电路基板所包围的空间,放电电极中产生的电场小时,只有经由保护罩的条材导入的风的一部分触及该电场,因此产生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变少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风向电场集中,从而增加触及整个电场的风,而使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增加的离子产生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基板,其配置了由电压施加产生电场的放电电极;

保护罩,其覆盖配置于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放电电极,并具有使风通过该电场的开口部,上述开口部形成了至少一根条材;

整流构件,其在上述保护罩覆盖了上述放电电极后形成的该保护罩与上述电路基板之间的流动区域部中,使风从形成了上述条材的开口部流向上述电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使风向电场集中,并将风触及整个电场,而起到使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增加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图1的比较例的图。

图3的(a)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单元的主视图,图3的(b)为右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室内单元的外观立体图,图4的(a)示出吹出方向设为向上的状态,图4的(b)是示出了吹出方向设为向下的状态的图。

图5是从图3的(a)的bb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图5的(a)示出吹出方向设为向上的状态,图5的(b)是示出了吹出方向设为向下的状态的图。

图6的(a)是离子产生装置的俯视图,图6的(b)是离子产生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从图6的(b)的dd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

图8是将图6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中包括了的保护罩从内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将图6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中包括了的保护罩从内侧观察的另一外观立体图。

图10是从图6的(a)的cc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概略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概略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罩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罩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罩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6是示出从图13的保护罩中的xx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从图14的保护罩中的yy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从图15的保护罩中的zz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发明的原理)

图1的(a)~(c)是示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中的用于放出离子的风的流动的图。

图2的(a)是将现有的离子产生装置从保护罩侧看的平面图,图2的(b)是从图2的(a)的aa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并示意地示出了用于放出离子的风的流动的图。

如上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一栏中说明的,如图2的(b)所示,在现有的离子产生装置中,相对由保护罩与电路基板所包围的流动区域部,放电电极中产生的电场小时,只有经由保护罩的条材导入的风的一部分触及该电场,因此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变少。例如,在放电电极的前端以靠近保护罩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由于该前端部靠近保护罩,能存在于保护罩内的电场变小,且在保护罩内的电场的分布产生偏移。

与此相对地,如图1的(a)~(c)所示,在本发明中,在保护罩上设置调整风的流动的整流构件(第一整流板、第二整流板、第三整流板),使得从送风的上游侧经由条材而导入的风向电场集中,从而降低因该保护罩产生的乱流,且将导入的风有效率地触及电场。

具体而言,如图1的(a)所示,在靠近保护罩的送风方向上游侧的条材的外侧的电路基板的壁面的一侧形成第一整流板,并在从该电路基板的内侧的离子产生元件形成面远离的一侧形成第二整流板。第一整流板将引导至由保护罩与电路基板所包围的流动区域部内的风之中靠近电路基板的一侧的风,在导入至该流动区域部之前整流,第二整流板将远离电路基板面的一侧的风,在导入至该流动区域部之后整流,从而分别使整流后的风导入至电场。在此,第一整流板为用于将导入至流动区域部内的风向下、即流向电场侧所需要的构成。

第一整流板优选上侧设置到电路基板为止,下侧形成至与第二整流板稍微重叠的位置为止。由此,能将用第一整流板向下整流的风,用第二整流板适当地引导至电场,因此所导入的风能够有效率地触及电场。

另外,如图1的(b)所示,代替图1的(a)所示的第二整流板,在由保护罩与电路基板包围的流动区域部中,在该保护罩的、与电路基板相对的位置上形成第三整流板,该第三整流板调整经由条材导入并被第一整流板向下整流的风的流动。第三整流板为在与保护罩的电路基板相对的位置上,沿着送风方向,从送风方向上游侧的条材延伸设置至下游侧的条材为止的肋状的构件。第三整流板中,高度越高则越有整流效果,但若越高过于靠近放电电极,则对电场有影响,因此优选对该电场没有影响的量的高度。由该第三整流板,起到能从送风方向上游侧至下游侧调整风的流动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的(c)所示,也可以组合图1的(a)所示的第一整流板、和第二整流板与图1的(b)所示的第三整流板。此时,第二整流板形成于第三整流板之上。在像这样的组合了的情况下,能起到第一整流板以及第二整流板的效果与第三整流板的效果的双方的效果,因此向电场的送风没有产生损失,且使更多的风集中来增加触及电场的风,从而能抑制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的降低。

并且,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首先,如图1的(a)所示,说明在保护罩设置了第一整流板与第二整流板的例子,接着,作为第二实施方式,如图1的(b)所示,说明在保护罩仅设置了第三整流板的例子,进一步地,作为第三实施方式,如图1的(c)所示,说明在保护罩设置了第一整流板、第二整流板、第三整流板的例子。

<第一实施方式>

在下面,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下所述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搭载于作为空气调节机中的一种的空调的室内单元的例子。

(空调的概要)

图3的(a)是室内单元的主视图,图3的(b)是右视图。图4是室内单元的外观立体图,图4的(a)示出吹出方向设为向上的状态,图4的(b)为示出了吹出方向设为向下的状态的图。图5是从图3的(a)的bb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图5的(a)示出吹出方向设为向上的状态,图5的(b)是示出了吹出方向设为向下的状态的图。

如图3的(a)、(b)所示,室内单元包括有从前面到底面而形成弯曲面的机箱1。机箱1包括热交换器3以及室内风扇4,并在上表面形成吸入口5,弯曲面形成吹出口6。进一步地,机箱1的弯曲面中设有开关吹出口6的百叶板2。如图4的(a)、(b)所示,百叶板2能够上下双开。关于百叶板2为上下双开的结构是公知的。并且,通过采用例如专利第4603085号公报(2010年10月8日登录)中记载的导风板20的结构、辅助百叶板30也能够实现。

如图5的(a)、(b)所示,机箱1的内部形成从吸入口5至吹出口6的空气通道7,该空气通道7中配置了热交换器3与室内风扇4。进一步地,空气通道7中,离子产生装置101可拆装地配置在吹出口6附近。如图4的(b)所示,用户进行离子产生装置101的拆装是在百叶板2向下打开的状态下进行。

离子产生装置101配置于空气通道7,因此由该空气通道7内的送风而使产生的离子从吹出口6排出。

(离子产生装置的概要)

图6的(a)是离子产生装置的俯视图,图6的(b)是离子产生装置的主视图。图7是从图6的(b)的dd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

离子产生装置101成为电路基板16收容于由盖11与保护罩12所形成的保护壳内的构造。电路基板16具有正离子产生用的离子产生元件10a、负离子产生用的离子产生元件10b以及其他未图示的高压变压器、高电压电路、电源电路等。并且,上述保护罩12是用于保护电路基板16的离子产生元件10a、10b的放电电极13的罩子,使得用户不直接接触它们。

每个离子产生元件10a、10b具有放电电极13与感应电极(未图示),以便例如通过电晕放电产生正离子以及负离子。在此,放电电极13在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配置。放电电极13是前端为刷子状的电极。并且,放电电极13只要是前端位于远离电路基板16的壁面的位置的构成,也可以是其他电极。

离子产生元件10a具有的放电电极13为产生正离子的正侧放电电极,离子产生元件10b具有的放电电极13为产生负离子的负侧放电电极。

由此,在电路基板16中,从包括了产生高电压的升压变压器的未图示高压发生电路,向离子产生元件10a以及离子产生元件10b的放电电极13施加高电压时,在放电电极13的针尖发生电晕放电产生离子。生成的离子通过作为收容这些离子产生元件10a以及离子产生元件10b的保护罩12的开口部即条材12a而排出。

为了增多该离子的产生量,在上述构成的离子产生装置101中,在保护罩12覆盖了放电电极13时所形成的流动区域部(由保护罩12与电路基板16所包围的区域)中设有整流构件,所述整流构件使经由形成上述条材12a的开口部而导入的风,流向由上述放电电极13产生的电场。该整流构件使通过形成有上述条材12a的开口部的风,流向上述放电电极13的前端与上述保护罩12之间的区域(电场15产生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保护罩12中形成了作为整流构件的第一整流板12b、第二整流板12c的例子。并且,整流构件也可以设置于保护罩12,也可以设置于电路基板16。

在下面,说明保护罩12的细节。

(保护罩的详细说明)

图8、9是从内侧观察保护罩的外观立体图。图10是从图6的(a)的cc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图8~10中记载的箭头表示由未图示送风机送风的风的风向(送出方向)。

保护罩12中,如图8所示,多个条材12a形成于送风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以使风穿过,在送风方向上游侧的条材12a的外侧形成第一整流板(整流构件)12b,同时如图9所示,上述条材12a的内侧形成有第二整流板(整流构件)12c。

如图8所示,第一整流板12b为形成于保护罩12的送风方向上游侧的条材12a的外侧,且具有与形成于上述保护罩12与电路基板16之间的流动区域部平行的面的板状的构件。由此,第一整流板12b将导入到被保护罩12与电路基板16包围的流动区域部内的风在导入该流动区域部之前整流,并使整流后的风引导至电场。换言之,被第一整流板12b整流后的风根据流体的特性,导入到流动区域部之后,在电路基板16侧风速变慢,并导入至远离电路基板16的方向(形成电场15的方向)。

并且,为了防止用户直接触摸放电电极13,保护罩12如上所述覆盖放电电极13,严格地说优选覆盖由放电电极13产生的电场15。该电场15示出了具有产生成为送风的移动对象的离子的电场强度的区域。由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保护罩12作为覆盖电场15构成来说明。

另外,第一整流板12b沿着上述条材12a形成至该条材12a的上端为止。进一步地,上述第一整流板12b成为如下形状:从送风方向上游侧的端部至上述条材12a的距离,从该条材12a的上端向下端逐渐变短。如此,在保护罩12与电路基板16(的与流动区域部面平行的面)之间的流动区域部中,在保护罩12和电路基板16之间的流动区域部中,通过在流体特性而言风的流动变差的电路基板16附近形成第一整流板12b,从而流过整流后的风。由此,将电路基板16侧的风速变得更慢,随着远离电路基板16而风速变快,因此导入到流动区域部的风能够集中在远离电路基板16的方向(电场15的位置)。

上述第一整流板12b设为从送风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到上述条材12a的距离从该条材12a的上端向下端逐渐变短的形状,因此,除了起到如上所述使风速的分布偏移的效果以外,还起到相对放电电极13在左右方向上的整流效果。

如图9所示,第二整流板12c为形成于保护罩12的送风方向上游侧的条材12a的内侧,且具有平行于该送风方向的面的板状的构件。由此,尤其是在容易产生乱流即保护罩12的送风方向上游侧的条材12a的内侧,形成第二整流板12c,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乱流。

另外,第二整流板12c沿着条材12a形成至该条材12a的下端为止。进一步地,第二整流板12c设为从送风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至条材12a的距离从该条材12a的下端向上端逐渐变短的形状。如此,通过在离开流体的特性而言风的流动变差的电路基板16的风速稳定的位置上形成第二整流板12c,从而能引导整流后的风。由此,使风触及整个电场15,并起到能进一步增加从保护罩12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的效果。

上述第二整流板12c设成从送风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至上述条材12a的距离从该条材12a的下端向上端逐渐变短的形状,因此除了起到如上所述使风速的分布偏移的效果以外,还起到相对放电电极13在左右方向上的整流效果。

然而,为了将风更均匀地触及由放电电极13的电压施加产生的电场15,需要将第二整流板12c以尽量接近电场15的方式形成,但若第二整流板12c过于接近电场15,则不能适当地进行该电场15的产生。因此,如图10所示,上述第二整流板12c的高度与送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对由上述放电电极13的电压施加产生的电场15没有影响的长度。由此,可以不影响电场15,且能将风更均匀地触及电场15。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起到该效果的第二整流板12c的送风方向的长度,以从放电电极13的前端至第二整流板12c的送风方向端部为止的距离设为10mm方式设定。然而,该距离配合电场15的大小等能适当变更,并非限定的构成。

另外,第一整流板12b的下端侧与第二整流板12c的上端侧也可以经由条材12a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效果)

若将上述构成的保护罩12安装至电路基板16,则从该保护罩12的外部送风出的风,在导入至流动区域部之前,被形成于条材12a的外侧的第一整流板12b整流,并在导入至流动区域部之后,被形成于条材12a的内侧的第二整流板12c整流。由此,被第一整流板12b整流的风在流动区域部内以远离电路基板16的方式流动,被第二整流板12c整流的风在流动区域部内笔直地流动,因此向保护罩12的底面侧集中。由此,只要在保护罩12的底面侧存在由电路基板16的放电电极13形成的电场15,则增加被第一整流板12b以及第二整流板12c整流的风,从而能够触及该电场15,因此,能使从保护罩12排出的离子的量大幅地增加。

由此,通过使用上述构成的保护罩12,能起到抑制从该保护罩12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的降低的效果。由此,能起到使从搭载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101的空调的室内单元排出的离子量增加的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保护罩12内形成了第一整流板12b与第二整流板12c的双方的例子,但为了能得到整流效果,且使风向电场15集中,作为整流构件,也可以在保护罩12仅形成第一整流板12b,另外,也可以在保护罩12仅形成第二整流板12c。

另外,在图8、9中,示出有一部分条材12a上形成了第一整流板12b以及第二整流板12c的例子,但也可以仅形成在需要的位置,也可以在全部条材12a上形成。

<第二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如下所述进行详细说明。并且,为便于说明,对于具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功能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几乎相同的构成。在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离子产生装置不同的方面。

(离子产生装置的概要说明)

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102的概略剖面图。

离子产生装置102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0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101几乎相同的构成,不同点在于没有形成第二整流板12c,而形成新的第三整流板12d。换言之,在离子产生装置102中,作为整流构件使用第一整流板12b、第三整流板12d。

如图11所示,第三整流板12d为与保护罩12的电路基板16相对的面上具有平行于上述送风方向的面的肋状的构件。由此,使导入至保护罩12的风能沿着具有平行于送风方向的面的肋状的第三整流板12d排出,能增多从保护罩12排出的离子的量。

另外,上述第二整流板12c从保护罩12的送风方向上游侧的条材12a形成位置延伸设置到下游侧的条材12a成位置为止。由此,第二整流板12c从保护罩12的送风方向上游侧的条材12a形成位置延伸设置至下游侧的条材12a形成位置为止,从而能将风有效率地引导至被保护罩12覆盖的电场15。由此,使风有效率地触及电场15,并起到能使从保护罩12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进一步增加的效果。

然而,为了将风更均匀地触及电场,需要将第三整流板12d的肋的高度以尽可能靠近电场15的方式形成,但是若第三整流板12d过于靠近电场15,则不能适当地进行该电场15的产生。因此,上述第三整流板12d的肋的高度设定为对由上述放电电极13的电压施加产生的电场15没有影响的高度。由此,不影响电场,且能将风更有效率地触及电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起到该效果的第三整流板12d的肋的高度,以从放电电极13的前端至第三整流板12d的肋的前端的距离设为10mm的方式设定。然而,该距离配合电场15的大小等能适当变更,并非限定的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如下所述进行详细说明。并且,为便于说明,对于具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构件相同功能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几乎相同的构成。在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离子产生装置不同的方面。

(离子产生装置的概要说明)

图1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103的概略剖面图。

离子产生装置103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0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101几乎相同的构成,区别在于进一步形成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三整流板12d。换言之,离子产生装置103作为整流构件使用第一整流板12b、第二整流板12c、第三整流板12d。并且,由于第一整流板12b、第二整流板12c、第三整流板12d在上述第一、二实施方式中已进行说明,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由此,在离子产生装置103中,可以起到使分别被三个整流板整流的风触及形成于流动区域部内的电场15,并使从保护罩12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进一步增加的效果。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流动区域部内所形成的电场15在相对地偏向保护罩12侧的底面时有效。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限定地说明了第一整流板12b、第二整流板12c以及第三整流板12d的剖面形状,但在下面的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第一整流板12b、第二整流板12c以及第三整流板12d的剖面形状。

<第四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如下所述进行详细说明。并且,为便于说明,对于具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构件相同功能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保护罩的详细说明)

图13是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8所示的保护罩12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图。

图14、图15是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图9所示的保护罩12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图。

图16从图13的xx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从图14的yy线箭头观察的剖面图,从图15的zz箭头观察的剖面图。

第一整流板12b、第二整流板12c从抑制乱流的观点来看,优选朝向与送风方向或送风方向相反方向形成锥状的构成。由此,第一整流板12b、第二整流板12c的剖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5的(a)所示,具有到前端位置为平行的壁面且前端部为剖面三角形状,也可以是如图15的(b)所示以送风方向的前端部作为顶点的剖面三角形状,也可以是如图15的(c)所示,具有到前端为止为平行的壁面且前端部为剖面大致半圆形状。

并且,关于第一整流板12b、第二整流板12c、第三整流板12d的剖面形状,没有限定于图15的(a)~(c)所示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总结>

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基板16,其配置了由电压施加产生电场15的放电电极13;保护罩12,其覆盖配置于上述电路基板16的上述放电电极13,并具有使风通过该电场15的开口部,上述开口部形成了至少一根条材12a;整流构件(第一整流板12b、第二整流板12c、第三整流板12d),其在上述保护罩12在覆盖了放电电极13后形成的该保护罩12与上述电路基板16之间的流动区域部中,使经由形成上述条材12a的开口部而导入的风流向上述电场15。

根据上述构成,使风向流动区域部内的电场集中,并增加触及整个该电场的风,从而能使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增加。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一个方面中,上述整流构件使通过形成上述条材的开口部的风,流向上述放电电极的前端与上述保护罩之间的区域。

根据上述构成,使风向流动区域部内的电场集中,并能够增加触及整个该电场的风,其结果是能使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增加。

本发明第三个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一或第二个方面中,上述整流构件包含有第一整流板12b,所述第一整流板12b为形成于上述保护罩12的送风方向上游侧的上述条材12a的外侧,且具有平行于上述流动区域部的送风方向的面的板状。

根据上述构成,能由第一整流板整流导入至流动区域部之前的风,因此向该流动区域部内导入整流后的风。在远离流动区域部内的电路基板的一侧,整流后的风的风速没有衰减而笔直地流动。

由此,导入至流动区域部内的风向从该流动区域部内的电路基板远离的位置集中。若电场形成于从该电路基板远离的位置,则能够增加触及整个该电场的风,因此能使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增加。

本发明第四个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三个方面中,上述第一整流板12b沿着上述条材12a,形成至该条材12a的上端。

根据上述构成,第一整流板沿着条材形成至该条材的上端,从而在保护罩与上述电路基板之间所形成的流动区域部中,第一整流板能进行导入至与电路基板更近的一侧的风的整流。由此,使比保护罩更上游侧的风速慢的风从电路基板流入至远离的一侧。

本发明第五个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一至第四个方面的任一个方面中,上述整流构件包含有第二整流板12c,所述第二整流板12c为形成于上述保护罩12的送风方向上游侧的上述条材12a的内侧,且具有平行于该送风方向的面的板状。

根据上述构成,能由第二整流板整流导入至流动区域部的风,因此整流后的风在流动区域部内笔直地流动。

由此,导入至流动区域部内的风触及形成于该流动区域部的电场,因此能使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增加。

本发明第六个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五个方面中,上述第二整流板12c沿着上述条材12a形成至该条材12a的下端。

根据上述构成,第二整流板形成至条材的下端,从而能有效地抑制因条材引起的乱流的发生,导入至流动区域部的风有效率地触及形成于流动区域部的电场,因此能使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增加。

本发明第七个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五或第六个方面中,上述第二整流板12c的送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对由上述放电电极13的电压施加产生的电场15没有影响的长度。

根据上述构成,为了将风更均匀地触及电场,需要将第二整流板以尽可能靠近电场的方式形成,但若第二整流板过于靠近电场,则不能适当地进行该电场的产生。因此,如上述构成,通过将第二整流板的送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对由放电电极的电压施加产生的电场没有影响的长度,既不影响电场,且能更均匀地将风触及电场。

本发明第八个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一至第七个方面的任一个方面中,上述整流构件包含有第三整流板12d,所述第三整流板12d为形成于与上述保护罩12的上述电路基板16相对的面,且具有平行于送风方向的面的肋状。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可以使导入至保护罩的风沿着平行于送风方向的面的肋状的第三整流板排出,因此能增多从保护罩排出的离子的量。

本发明第九个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是在上述第八个方面中,上述第三整流板12d从上述保护罩12的送风方向上游侧的条材12a形成位置延伸设置到下游侧的条材12a形成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从第三整流板从保护罩的送风方向上游侧的条材形成位置延伸设置到下游侧的条材形成位置,从而能有效地将风引导至被保护罩覆盖的电场。由此,使风有效率地触及电场,起到能使从保护罩向外部排出的离子的量进一步增加的效果。

本发明第十个方面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是在上述第八或第九个方面中,上述第三整流板12d的肋的高度设定为对由上述放电电极13的电压施加产生的电场15没有影响的高度。

为了将风更均匀地触及电场,需要将第三整流板的肋的高度以尽可能靠近电场的方式形成,但是若第三整流板过于靠近电场,则不能适当地进行该电场的产生。因此,如上述构成,将第三整流板的肋的高度设定为对由放电电极的电压施加产生的电场没有影响的高度,从而不影响电场,且能均匀地将风触及电场。

本发明第十一个方面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也可以是包括了在上述第一至第十个方面的任一个方面中的离子产生装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使来自空气调节机的离子的产生稳定,作为结果,能使离子的产生量增加。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在所要保护技术方案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而且,通过组合在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也能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1机箱

2百叶板

3热交换器

4室内风扇

5吸入口

6吹出口

7空气通道

10a离子产生元件

10b离子产生元件

11盖

12保护罩

12a条材

12b第一整流板

12c第二整流板

12d第三整流板

13放电电极

15电场

16电路基板

101离子产生装置

102离子产生装置

103离子产生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