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0495发布日期:2018-10-23 22:12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螺线管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6年4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91264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输出作用于轴向的推力的螺线管。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螺线管,周知利用通过对线圈通电而产生的磁通来输出推力的线性螺线管等,例如搭载于车辆来利用。在线性螺线管中,已知使在线圈的外周侧配置的外周侧磁轭向外部露出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然而,在该结构中,外周侧磁轭构成线性螺线管的最外周面,在轴暴露于工作油等时,对轴进行驱动的外周侧磁轭也暴露于工作油等,工作油等有可能穿过外周侧磁轭向外部泄漏。因此,需要在外周侧磁轭的内侧设置密封机构,防止工作油等向外部泄漏,密封构造有可能变得复杂。

在此,提出了通过以树脂制的壳体覆盖外周侧磁轭,来防止工作油等穿过外周侧磁轭向外部泄漏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该构成中,外周侧磁轭被壳体覆盖,因此外周侧磁轭不构成最外周面而无需在外周侧磁轭的内侧设置密封机构,因此能够简化密封构造。

然而,在该结构中,由于穿过树脂制的壳体的工作油等有可能向外部泄漏,因此需要用作为密封部件的橡胶制的O型垫圈等来将树脂制的壳体的外周面密封。这里,例如考虑向配置有O型垫圈的壳体的贯通孔等压入并固定线性螺线管。在该情况下,在O型垫圈与壳体接触的状态下压入线性螺线管时,树脂与橡胶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大,因此有可能需要较大的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118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72063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树脂制的壳体的螺线管,该树脂制的壳体具有使穿过密封部件时的压入负荷降低的构造。

本申请的第一方式的螺线管具备轴,利用对线圈的通电而产生的磁通来输出作用于轴向的推力。所述螺线管还具备保持所述轴的圆筒状的树脂制的罩体。所述罩体具有基部以及前端部,密封部件遍及基部的外周面的整周上地与所述基部紧贴,所述前端部在外周面设置有凹部。所述基部与所述前端部各自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地连续形成。

本申请的第二方式的螺线管具备轴,利用对线圈的通电而产生的磁通输出作用于轴向的推力。所述螺线管还具备保持所述轴的圆筒状的树脂制的罩体。所述罩体具有基部以及前端部,密封部件遍及基部的外周面的整周上地与所述基部紧贴,所述前端部具有直径随着外周面朝向端部而变小的锥面。所述基部与所述前端部各自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地连续形成。

附图说明

本申请所涉及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以及下述的详细记述而更加明确。该附图为:

图1是阀定时调整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实施例1),

图2是线性螺线管的整体结构图(实施例1),

图3中,(a)是线性螺线管的侧视图,(b)是主视图(实施例1),

图4中,(a)是线性螺线管的侧视图,(b)是主视图(实施例2),

图5中,(a)是线性螺线管的侧视图,(b)是主视图(实施例3),

图6是锥面的放大图(变形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申请的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实施例为本申请具体的一个例子,本申请当然不限定于实施例。

[实施例1]

使用图1对组装有实施例1的线性螺线管1的阀定时调整装置2进行说明。阀定时调整装置2通过向与未图示的内燃机的曲轴一体旋转的壳体3内的油压室5供给工作油,使与凸轮轴6一体旋转的轮叶转子7相对旋转,来调整未图示的吸排气阀的开闭定时。

利用油泵9从油盘8吸取的工作油穿过油压切换阀10被供给至油压室5。油压切换阀10的滑阀11以能够在套筒12内往返移动的方式设置,被弹簧13向一方侧施力。线性螺线管1配置于滑阀11的一方侧,抵抗弹簧13的作用力而向另一方侧驱动滑阀11。

这里,线性螺线管1安装于将油压切换阀10等保持在内部的箱体15的侧面。更具体而言,线性螺线管1从图示左侧向右侧压入到设置于箱体15的侧面的贯通孔16,并利用螺栓等螺纹紧固在箱体15的侧面,从而固定于箱体15。这里,在贯通孔16的内周面配置有作为密封部件的O型垫圈17,该O型垫圈17与线性螺线管1的外周面紧贴,从而封闭箱体15与线性螺线管1之间的缝隙以防止工作油向箱体15的外部泄露。

这里,线性螺线管1的与O型垫圈17直接接触的罩体20为圆筒状的树脂制,具有与O型垫圈17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周面。此外,由于O型垫圈17配置于箱体15侧,因此未在线性螺线管1形成用于保持O型垫圈17的槽等。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罩体20的轴向称作轴向,将与滑阀11抵接的一侧称作前端侧,将不与滑阀11抵接的一侧称作后端侧。

使用图2说明实施例1的线性螺线管1的结构。线性螺线管1利用对线圈22的通电而产生的磁通来产生磁性的吸引力,并作为推力输出。线性螺线管1具备以下说明的可动件23、第1、第2、第3固定件24、25、26,作为磁性的吸引力结构。

可动件23是圆筒状的磁性体,与线圈22同轴且在轴向上可动地组装在线圈22的内周。此外,在可动件23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呼吸路(未图示),该呼吸路在前端侧与后端侧之间供流体流入流出。

第1固定件24是被固定的部件之一的第1磁性体28的一部分,且设置为圆柱状。并且,第1固定件24配置于可动件23的内周侧,从内周侧沿轴向滑动自如地支承可动件23并且沿径向对可动件23传递磁通。

第2固定件25是第2磁性体29的一部分,且设置为圆筒状,该第2磁性体是相对于第1磁性体28独立的磁性体。并且,第2固定件25配置于可动件23的外周侧并与第1固定件24一同沿径向夹持可动件23,沿径向对可动件23传递磁通。此外,第2固定件25的内周面与可动件23的外周面之间沿径向形成有规定的缝隙,可动件23不与第2固定件25滑动接触地沿轴向移动。

第3固定件26是第3磁性体30的一部分,且设置为圆筒状,该第3磁性体是相对于第1、第2磁性体28、29独立的磁性体。第3固定件26与第2固定件25同轴且向前端侧离开第2固定件25而配置。并且,第3固定件26利用产生的磁通将可动件23向前端侧磁吸引并引入至自身的内周。

另外,第3固定件26的前端侧的内周开口被盖体32封闭,该盖体32是相对于第1~第3磁性体28~30独立的磁性体。盖体32为有底圆筒状,且防止异物从线性螺线管1的外部向内部进入,主要利用底部防止异物的进入。另外,在盖体32设置有被压入第3固定件26的内周的圆筒部,通过圆筒部,与磁通的传递相关的面积增加。

另外,关于在第1~第3磁性体28~30间的磁通的传递,在线性螺线管1具备以下说明的第1、第2传递构造α、β。首先,第1传递构造α是指,使第2磁性体29内的与第2固定件25不同的磁性部和第3磁性体30内的与第3固定件26不同的磁性部接触来传递磁通的构造。

这里,第2磁性体29具有圆环板状的后端侧磁轭33,该后端侧磁轭33从第2固定件25的后端向外周侧扩展并覆盖线圈22的后端侧。另外,第3磁性体30具有圆环板状的前端侧磁轭34和圆筒状的外周侧磁轭35,该前端侧磁轭34从第3固定件26的前端向外周侧扩展并覆盖线圈22的前端侧,该外周侧磁轭35从前端侧磁轭34的外周缘向后端侧延伸并覆盖线圈22的外周侧。并且,第3磁性体30具有从外周侧磁轭35的后端向外周侧扩展的圆环板状的凸缘部36。并且,根据第1传递构造α,通过后端侧磁轭33的外周部38与凸缘部36面接触来传递磁通。

接下来,第2传递构造β是指,使第1磁性体28内的与第1固定件24不同的磁性部和第2磁性体29内的与第2固定件不同的磁性部接触来传递磁通的构造。这里,第1磁性体28具有从第1固定件的后端向外周侧扩展的圆环板状的凸缘部39。并且,根据第2传递构造β,通过使后端侧磁轭33的内周部40与凸缘部39的外周部41面接触来传递磁通。

另外,线性螺线管1具备以下说明的轴承45和输出部件47。轴承45固定于可动件23的内周并直接与第1固定件24滑动接触,可动件23经由轴承45间接地与第1固定件24滑动接触。另外,在轴承45内,外周侧的部分为磁性体制成,内周侧的部分为非磁性体制成。并且,与第1固定件24的外周面直接滑动接触的内周面由非磁性材料构成。

输出部件47为非磁性体制成,且固定于可动件23并与可动件23一体向前端侧移动来输出推力。另外,输出部件47从外部的设备例如滑阀11接受弹性力,利用弹性力与可动件23一体地向后端侧移动。并且,输出部件47具有呈圆筒状的部分且与可动件23同轴地固定的固定部48、以及向前端侧突出的圆柱状的轴49。

并且,线性螺线管1通过对线圈22、第1~第3磁性体28~30、安装托架50等喷射熔融树脂来实施铸模成形,并利用射出的熔融树脂来形成罩体20、连接器52等。这里,罩体20覆盖外周侧磁轭35的外周侧且覆盖前端侧磁轭34的外周部。此外,由于铸模成形时的模具被沿轴向分割,因此不会在罩体20的外周面产生模具的分割线。

[实施例1的特征]

使用图3中的(a)、(b)对实施例1的线性螺线管1的特征性的结构进行说明。罩体20具备基部20a和前端部20b,橡胶制的O型垫圈17遍及外周面的整周与该基部20a紧贴,该前端部20b在外周面设置有凹部53。这里,凹部53设置有多个。此外,由于各个凹部53形成为前端开放,因此也不会妨碍向轴向的脱模。

并且,前端部20b与基部20a各自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地连续地形成。这里,前端部20b是指下述的罩体20的部位,即在罩体20与O型垫圈17的配置关系中,在对基部20a配置O型垫圈17时O型垫圈17首先穿过的罩体20的部位。即,基部20a、前端部20b在与O型垫圈17的配置关系中是确定的。

[实施例1的效果]

罩体20具备基部20a和前端部20b,橡胶制的O型垫圈17遍及外周面的整周与该基部20a紧贴,该前端部20b在外周面设置有凹部53。并且,前端部20b与基部20a各自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地连续地形成。

由此,在向配置有O型垫圈17的箱体15的贯通孔16等配置线性螺线管1时,设置于前端部20b的外周面的凹部53不与O型垫圈17接触,能够减少罩体20与O型垫圈17的接触部位。另外,跨过凹部53的部分的O型垫圈17被抑制了扩径,因此能够降低伴随O型垫圈17的扩径的压缩力。因此,具有树脂制的罩体20的线性螺线管1中,能够降低穿过O型垫圈17时的压入负荷。

此外,前端部20b中的未设置凹部53的部分成为压入时的引导部分。另外,由于前端部20b与基部20a各自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地连续地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将O型垫圈17向基部20a引导。

[实施例2的特征]

以与实施例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使用图4的(a)、(b)对实施例2的线性螺线管1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功能构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罩体20具备基部20a和前端部20b,橡胶制的O型垫圈17遍及外周面的整周与该基部20a紧贴,该前端部20b具有直径随着外周面朝向端部而变小的锥面54。并且,基部20a与前端部20b各自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地连续地形成。

由此,由于成为伴随O型垫圈17的扩径的压缩力缓慢地增加,因此能够抑制压入负荷的急剧增加,能够降低压入负荷。此外,为了发挥压入时的引导的功能,考虑前端部20b的前端的外周径与O型垫圈17的内周径大致相等。

[实施例3的特征]

以与实施例2不同的部分为中心,使用图5的(a)、(b)对实施例3的线性螺线管1进行说明。在罩体20的前端部20b设置有凹部55。

由此,罩体20的表面积增大,能够增大冷却效果。因此,能够提高线性螺线管1的冷却效率,能够降低对线圈22等的热损伤。此外,实施例3,凹部55沿轴向贯穿设置于与工作油接触的机会较多的前端部20b的前端。此外,在铸模成形时的模具被沿轴向分割的情况下,更容易在前端部20b形成凹部55。

本申请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在实施例中,锥面54在两端与其他的面具有角度地连接,但也可以使锥面54经由曲面部57与其他的面圆滑地连接(参照图6)。由此,相对于O型垫圈17在轴向的移动的扩径的变化率变得更加缓慢,能够使O型垫圈17更容易穿过。

此外,考虑锥面54相对于基部20a的母线的倾斜角度为30度以下,以使O型垫圈17的扩径缓慢且发挥O型垫圈17的引导。

在实施例中,使用线性螺线管1作为螺线管,但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使用输出部件47的位置根据通电的接通断开而变化的通断螺线管作为螺线管。另外,在实施例中,使用O型垫圈17作为密封部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橡胶制的剖面X形状的X密封圈等作为密封部件。即,只要是以密封为目的,则也可以是其他的环状的密封部件。

上述的螺线管具备对轴进行保持的圆筒状的树脂制的罩体,该轴利用对线圈的通电而产生的磁通从而向轴向输出推力。这里,罩体具备基部和前端部,密封部件遍及外周面的整周与该基部紧贴,该前端部在外周面设置有凹部。并且,基部与前端部各自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地连续形成。

由此,在向配置有O型垫圈等的密封部件的壳体的贯通孔等配置螺线管时,在前端部的外周面设置的凹部不与密封部件接触,能够减少壳体与密封部件的接触部位。另外,由于跨过凹部的部分的密封部件被抑制扩径,因此能够降低伴随密封部件的扩径的压缩力。因此,在具有树脂制的壳体的螺线管中,能够降低在穿过密封部件时的压入负荷。此外,在前端部中的未设置有凹部的部分成为压入时的引导部分。

这里,前端部是指下述的罩体的部位,即在罩体与密封部件的配置关系中,在对基部配置密封部件时密封部件首先穿过的罩体的部位。另外,密封部件主要以密封为目的,虽然能够稍微进行扩径但并不能过度扩径。

此外,各自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地连续形成意指,除去锥面等,在前端部以及基部未设置有槽等的外周面的直径发生变化的部位。这里,若设置槽等则在脱模时必须在径向分割模具,在各自的外周面产生模具的分割线而使密封性能变差。另一方面,若通过其他工序设置槽等则致使工序增加。

另外,上述的罩体具备基部以及前端部,密封部件遍及外周面的整周上地与该基部紧贴,该前端部具有直径随着外周面朝向端部而变小的锥面。并且,基部与前端部各自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地连续形成。这里,前端部与基部各自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地连续形成。

由此,由于成为伴随密封部件的扩径的压缩力缓慢地增加,因此能够抑制压入负荷的急剧增加,能够降低压入负荷。此外,为了发挥压入时的引导的功能,考虑前端部的前端的外周径与密封部件的内周径大致相等。

本申请以实施例为基准进行了记述,但应理解为本申请不限于该实施例及构造。本申请也包括各种变形例及均等范围内的变形。并且,各种组合、方式以及包括其中仅一个要素、一个以上、或者一个以下的其他组合及方式也进入本申请的范围或思想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