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2558发布日期:2018-07-20 22:38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可分区发光的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发光键盘的组成,由上而下大致包含按键组、遮光层、导光板、光源与反光层,其中,遮光层、导光板、光源与反光层可合称为背光模组。按键组上具有多个由透光材料制成的透光键帽。一般而言,光源由多个发光组件组成,而作为发光键盘光源通常会选择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以符合省电要求。导光板收集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然后藉由导光板的传导和散射后向按键组发出光线。另外,遮光层设于导光板的上方,且在对应各个透光键帽处设置透孔,导光板内部传导的光线能够经由各透孔射向所对应的透光键帽,而使透光键帽发光而照亮以显示其上的识别符号。

随着技术的发展,发光键盘已可分区发光,甚至,可让发光键盘上不同发光区域的按键组,分别发出不同色泽的光线,以符合发光键盘的功能性或客户要求,然而,不同色泽的光线在导光板内部的传导很容易发生混光,使得发光键盘上不同发光区域的按键组的发光效果无法如同预期,甚至,使得发光键盘上各发光区域的按键组发出光线的色泽趋于一致而无法达成分区发光。

是以,如何解决不同色泽的光线在导光板内部传导而发生混光的问题,以提升发光键盘整体的发光效果,遂为现在业界亟欲挑战克服的技术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利用导光板上不同导光区域之间形成槽沟,并通过邻近导光板的薄膜提供延伸进入槽沟的凹凸结构来衰减导光板上跨区光线的强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上薄膜层,上薄膜层具有第一透光区、第二透光区与第一下凹结构;

导光板,导光板具有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槽沟,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分别各自位于第一透光区、第二透光区下方,第一槽沟于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之间延伸,第一下凹结构延伸进入第一槽沟,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藉第一连接结构而保持彼此相连;

第一光源,第一光源可对第一导光区提供第一光线;

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可对第二导光区提供第二光线;其中,

当第一光线离开第一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衰减第一光线的强度;以及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一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衰减第二光线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光源电路板,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分别设置于光源电路板;光源电路板具有折弯结构,折弯结构可折弯光源电路板的本体,使得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分别各自位于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的邻近位置,以分别各自对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提供第一光线、第二光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上薄膜层还具有第二下凹结构;

导光板还具有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二槽沟,第二槽沟于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之间延伸,第二下凹结构延伸进入第二槽沟,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连接而构成s形结构,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藉s形结构而保持彼此相连;

其中,当第一光线离开第一导光区进入第二槽沟内,而朝第二连接结构或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二下凹结构衰减第一光线的强度;以及

其中,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二槽沟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一导光区行进时,第二下凹结构衰减第二光线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下薄膜层,下薄膜层位于导光板的下方,下薄膜层具有第一上凸结构,第一上凸结构延伸进入第一槽沟;

其中,当第一光线离开第一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上凸结构衰减第一光线的强度;以及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一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上凸结构衰减第二光线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下薄膜层具有第二上凸结构;

导光板还具有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二槽沟,第二槽沟于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之间延伸,第二上凸结构延伸进入第二槽沟,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连接而构成s形结构,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藉s形结构而保持彼此相连;

其中,当第一光线离开第一导光区进入第二槽沟内,而朝第二连接结构或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二上凸结构衰减第一光线的强度;以及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二槽沟内,而朝第二连接结构或第一导光区行进时,第二上凸结构衰减第二光线的强度。

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上薄膜层,上薄膜层具有第一透光区与第二透光区;

导光板,导光板具有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槽沟,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分别各自正对第一透光区、第二透光区,第一连接结构位于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之间,第一槽沟设于邻近第一连接结构的位置;

下薄膜层,下薄膜层位于导光板的下方且具有第一上凸结构,第一上凸结构延伸进入第一槽沟;

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可分别各自对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提供第一光线、第二光线,而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可分别各自引导第一光线、第二光线分别对第一透光区、第二透光区提供光亮;其中,

当第一光线离开第一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上凸结构衰减第一光线的强度;以及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一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上凸结构衰减第二光线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导光板还具有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二槽沟,第二连接结构位于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之间,第二槽沟设于邻近第二连接结构的位置,第二槽沟与第一槽沟隔开而不连通;

下薄膜层还具有第二上凸结构,第二上凸结构延伸进入第二槽沟;

其中,当第一光线离开第一导光区进入第二槽沟内,而朝第二连接结构或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二上凸结构衰减第一光线的强度;以及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二槽沟内,而朝第二连接结构或第一导光区行进时,第二上凸结构衰减第二光线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上薄膜层还具有第一下凹结构,第一下凹结构延伸进入第一槽沟;

其中,当第一光线离开第一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衰减第一光线的强度;以及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一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衰减第二光线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导光板还具有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二槽沟,第二连接结构位于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之间,第二槽沟设于邻近第二连接结构的位置,第二槽沟与第一槽沟隔开而不连通;

上薄膜层还具有第二下凹结构,第二下凹结构延伸进入第二槽沟;

其中,当第一光线离开第一导光区进入第二槽沟内,而朝第二连接结构或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二下凹结构衰减第一光线的强度;以及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二槽沟内,而朝第二连接结构或第一导光区行进时,第二下凹结构衰减第二光线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导光板还具有第三导光区和第三槽沟,第三导光区位于第二导光区中,且和第二导光区断开分离不相连,第三槽沟环绕第三导光区而延伸,以构成封闭环状结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二槽沟由导光板的端缘延伸进入邻近第二连接结构的位置。

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上薄膜层,上薄膜层具有第三下凹结构;

导光板,导光板具有第二导光区、第三导光区与第三槽沟,第三导光区位于第二导光区中,第三槽沟环绕第三导光区而延伸,以构成封闭环状结构,使得第三导光区与第二导光区断开分离不相连,第三下凹结构延伸进入第三槽沟;

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可对第二导光区提供第二光线;

第三光源,第三光源可对第三导光区提供第三光线;其中,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三槽沟内而朝第三导光区行进时,第三下凹结构衰减第二光线的强度;以及

当第三光线离开第三导光区进入第三槽沟内而朝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三下凹结构衰减第三光线的强度。

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导光板具有第二导光区、第三导光区与第三槽沟,第三导光区位于第二导光区中,第三槽沟环绕第三导光区而延伸,以构成封闭环状结构,使得第三导光区与第二导光区断开分离不相连;

下薄膜层,下薄膜层位于导光板的下方且具有第三上凸结构,第三上凸结构延伸进入第三槽沟;

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可对第二导光区提供第二光线;以及

第三光源,第三光源可对第三导光区提供第三光线;其中,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三槽沟内而朝第三导光区行进时,第三上凸结构衰减第二光线的强度;以及

当第三光线离开第三导光区进入第三槽沟内而朝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三上凸结构衰减第三光线的强度。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发光键盘,包括:

按键模组,按键模组包含第一按键组与第二按键组;

导光板,导光板具有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槽沟,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分别各自位于第一按键组、第二按键组下方,第一槽沟延伸于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之间,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藉第一连接结构而保持彼此相连;

上薄膜层,上薄膜层位于导光板与按键模组之间,上薄膜层具有第一下凹结构,第一下凹结构延伸进入第一槽沟内;

第一光源,第一光源可对第一导光区提供第一光线,使得第一按键组发光;

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可对第二导光区提供第二光线,使得第二按键组发光;其中,

当第一光线离开第一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衰减第一光线进入第二导光区的强度;以及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一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衰减第二光线进入第一导光区的强度。

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发光键盘,包括:

按键模组,按键模组包含第一按键组与第二按键组;

导光板,导光板具有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槽沟,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分别各自位于第一按键组、第二按键组下方,第一槽沟延伸于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之间,第一导光区、第二导光区藉第一连接结构而保持彼此相连;

下薄膜层,下薄膜层位于导光板下方,下薄膜层具有第一上凸结构,第一上凸结构延伸进入第一槽沟内;

第一光源,第一光源可对第一导光区提供第一光线,使得第一按键组发光;

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可对第二导光区提供第二光线,使得第二按键组发光;其中,

当第一光线离开第一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上凸结构衰减第一光线进入第二导光区的强度;以及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一槽沟内,而朝第一导光区行进时,第一上凸结构衰减第二光线进入第一导光区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按键模组包含由第1行排列到第n行的n行按键、光衰减区与连接区,而所述n为大于2的正整数值;

第一按键组位于n行按键的左半段部分;

第二按键组位于n行按键的右半段部分;

光衰减区位于n行按键的第2行中段延伸至第n-1行中段的部分;

连接区位于n行按键的第1行中段与第n行中段的部分;

第一槽沟位于光衰减区的下方位置;以及

第一连接结构位于连接区的下方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n行按键的第n行中段的部分包含空格键。

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发光键盘,包括:

按键模组,按键模组包含由第1行排列到第n行的n行按键,n行按键中排列于第2行至第n-1行的按键可定义出第三按键组与第二按键组;

导光板,导光板具有第三导光区、第二导光区与第三槽沟,第三导光区、第二导光区分别各自位于第三按键组、第二按键组下方,第三槽沟延伸而包围第三导光区,使第三导光区、第二导光区两者完全分离;

上薄膜层,上薄膜层位于导光板与按键模组之间,上薄膜层具有第三下凹结构,第三下凹结构延伸进入第三槽沟内;

第三光源,第一光源可对第三导光区提供第三光线,使得第三按键组发光;

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可对第二导光区提供第二光线,使得第二按键组发光;其中,

当第三光线离开第三导光区进入第三槽沟内,而朝第二导光区行进时,第三下凹结构衰减第三光线进入第二导光区的强度;以及

当第二光线离开第二导光区进入第三槽沟内,而朝第三导光区行进时,第三下凹结构衰减第三光线进入第三导光区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三按键组至少包含符号“w”按键、符号“a”按键、符号“s”按键与符号“d”按键;

第二按键组包含第三按键组以外的其他英文字母按键;

第三导光区为t字形区域,t字形区域位于第二导光区中;

第二光源的第一部分设置于n行按键的第1行与第三导光区之间,以对第二导光区位于n行按键的第1行与第三导光区之间的第一区域提供第二光线;以及

第二光源的第二部分设置于第三导光区与n行按键的第n行之间,以对第二导光区位于第三导光区与n行按键的第n行之间的第二区域提供第二光线。

综上所述,本发明用于可分区发光的发光键盘,主要是在导光板上不同导光区域之间形成槽沟,并通过邻近导光板的薄膜提供延伸进入槽沟的凹凸结构来衰减导光板上跨区光线的强度,以降低导光板上不同导光区域的光线彼此干扰的程度,进而解决不同色泽的光线在导光板内部传导发生混光的问题,提升发光键盘分区发光的整体效果,而增加发光键盘的产品竞争力。另外,为使导光板上跨区光线强度的衰减效果符合预期,本发明在导光板上形成的槽沟数量不限。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发光键盘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背光模组中上薄膜层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背光模组中下薄膜层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背光模组中光源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背光模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分解图;

图11为图9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沿线段aa截切的截面图;

图12为图9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沿线段bb截切的截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分解图;

图15为图13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沿线段cc截切的截面图;

图16为图13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沿线段dd截切的截面图;

图17为本发明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分解图;

图19为图17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沿线段ee截切的截面图;

图20为图17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沿线段ff截切的截面图;

图21为本发明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分解图;

图23为图21所示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沿线段gg截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内容将搭配图式,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尤其是,于图式中各个组件的比例关系及相对位置仅具示范性用途,并非代表本发明实施的实际状况。

针对本发明的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组的技术思想,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20暨下文的实施例说明:

于图1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发光键盘1具有按键模组10与背光模组16,按键模组10包含光衰减区14、连接区15,其中,按键模组10包含多个按键13;沿着发光键盘1长轴方向上,这些按键13对齐排列成n行;沿着发光键盘1短轴方向上,依序是第1行排列到第n行,而所述n为代表大于2的正整数值,举例而言,若发光键盘具有6行的按键,则前述n为6的正整数值。于本实施例中,按键模组10中n行按键13的左半段部分定义为第二按键组12,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二按键组12可包含:标示有z、x、c、1、2、3...等字符按键;按键模组10中n行按键13的右半段部分定义为第一按键组11,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意,第一按键组11可包含:标示有m、j、k、8、9、0...等字符按键;光衰减区14延伸于n行按键13中第2行的中段至第n-1行中段部分,亦即,光衰减区14位于图5所示符号1625的正上方位置;连接区15分别位于n行按键13中第1行中段与第n行中段部分,亦即,连接区15位于图5所示符号1623的正上方位置。再者,如图1所示,n行按键13的第n行中段部分包含有空格键131。

如图2及图4至图8所示,背光模组16具有上薄膜层161、导光板162、光源电路板163与下薄膜层164。光源电路板163具有第一光源1631与第二光源1632。导光板162具有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第一连接结构1623与第一槽沟1625。如图19所示,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分别各自位于第一按键组11、第二按键组12的下方。如图18所示,第一槽沟1625延伸于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之间,且位于光衰减区14的下方位置。第一连接结构1623位于连接区15的下方位置,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藉由第一连接结构1623而保持彼此相连。

于本发明中,如图2所示,上薄膜层161位于导光板162与按键模组10之间,可例如为用于遮光的遮光层,如图4所示,上薄膜层161具有第一透光区1612、第二透光区1613与第一下凹结构1614,其中,第一下凹结构1614如图19所示可延伸进入第一槽沟1625内。如图6所示,下薄膜层164位于导光板162的下方,可例如为用于反光的反光层,下薄膜层164具有第一上凸结构1642,第一上凸结构1642如图19所示可延伸进入第一槽沟1625内。

如图7至图8所示,光源电路板163为可挠性电路板,其具有折弯结构1633,如图19所示,折弯结构1633为可折弯光源电路板163的本体,使第一光源1631、第二光源1632可分别各自位于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的邻近位置。如图19所示,第一光源1631可对第一导光区1621提供第一光线r1,而第一导光区1621可引导第一光线r1对第一透光区1612提供光亮,使得第一按键组11发光。如图19所示,第二光源1632可对第二导光区1622提供第二光线r2,而第二导光区1622可引导第二光线r2对第二透光区1613提供光亮,使得第二按键组12发光。

针对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6的具体运作,说明如下:

当第一光线r1离开第一导光区1621进入第一槽沟1625内,而朝第二导光区1622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1614及/或第一上凸结构1642可衰减第一光线r1进入第二导光区1622的强度,以减少第一光线r1对第二导光区1622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使第二按键组12的发光效果符合预期。另外,当第二光线r2离开第二导光区1622进入第一槽沟1625内,而朝第一导光区1621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1614及/或第一上凸结构1642可衰减第二光线r2进入第一导光区1621的强度,以减少第二光线r2对第一导光区1621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使第一按键组11的发光效果符合预期。

此外,如图1~图8所示,亦可将按键模组10左半段部分中的w、a、s、d四个字符按键定义为第三按键组11',相应地,按键模组10左半段部分中扣除第三按键组11'以外的其他按键定义为第二按键组12。

接着,光源电路板163还具有第三光源1631'。导光板162还具有第三导光区1621'与第三槽沟1625'。如图22所示,第三导光区1621'位于第三按键组11'的下方,如图8及图22所示,第三槽沟1625'环绕第三导光区1621'而延伸,以构成封闭环状结构,使位于第三按键组11'下方的第三导光区1621'构成t字形区域,而所述t字形区域位于第二导光区1622中,且和第二导光区1622断开分离不相连。虽然第三导光区1621'和第二导光区1622断开分离不相连,但可借着在第三导光区1621'涂布小区域黏胶,使第三导光区1621'黏贴在上薄膜层161下表面或下薄膜层164上表面而完成定位。

如图4所示,上薄膜层161还具有第三透光区1612'与第三下凹结构1614',如图23所示,第三下凹结构1614'可延伸进入第三槽沟1625'内。如图6所示,下薄膜层164还具有第三上凸结构1642',如图23所示,第三上凸结构1642'可延伸进入第三槽沟1625'内。

如图7、图8及图23所示,光源电路板163的折弯结构1633可折弯光源电路板163的本体,使第三光源1631'、第二光源1632可分别各自位于第三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的邻近位置。第三光源1631'可对第三导光区1621'提供第三光线r1',而第三导光区1621'可引导第三光线r1'对第三透光区1612'提供光亮,使得第三按键组11'发光。另外,第二光源1632可对第二导光区1622提供第二光线r2,而第二导光区1622可引导第二光线r2对第二透光区1613提供光亮,使得第二按键组12发光。

针对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6的另一具体运作,说明如下:

当第三光线r1'离开第三导光区1621进入第三槽沟1625'内,而朝第二导光区1622行进时,第三下凹结构1614'及/或第三上凸结构1642'衰减第三光线r1'进入第三导光区1622'的强度,以减少第三光线r1'对第二导光区1622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使第二按键组12的发光效果符合预期。

当第二光线r2离开第二导光区1622进入第三槽沟1625'内,而朝第三导光区1621'行进时,第三下凹结构1614'及/或第三上凸结构1642'衰减第二光线r2进入第三导光区1621'的强度,以减少第二光线r2对第三导光区1621'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使第三按键组11'的发光效果符合预期。

另外,应当说明的是,第二光源1632可分成多个部分对第二导光区1622提供第二光线r2,如图1所示,第二光源1632的第一部分16321设置于n行按键13的第1行与第三导光区1621'之间,以对第二导光区1622位于n行按键13的第1行与第一导光区1621之间的第一区域a1提供第二光线r2;第二光源1632的第二部分16322设置于第三导光区1621'与n行按键13的第n行之间,以对第二导光区1622位于第三导光区1621'与n行按键13的第n行之间的第二区域a2提供第二光线r2。

此外,于图9至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薄膜层161具有第一下凹结构1614与第二下凹结构1615,导光板162具有第一连接结构1623、第二连接结构1624、第一槽沟1625与第二槽沟1626。第一槽沟1625、第二槽沟1626分别于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之间延伸,第一槽沟1625、第二槽沟1626分别设于邻近第一连接结构1623、第二连接结构1624的位置,第二槽沟1626由导光板162的端缘延伸进入邻近第二连接结构1624的位置,并与第一槽沟1625隔开而不连通。由于第二槽沟1626由导光板162的端缘延伸进入邻近第二连接结构1624的位置,故第二槽沟1626可完全截断光线通过第一连接结构1623及第二连接结构1624直线传导。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导光板162上第一导光区1621和第二导光区1622的光线彼此干扰的程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不同色泽的光线在导光板162内部传导发生混光的现象。另,第一下凹结构1614、第二下凹结构1615分别各自延伸进入第一槽沟1625、第二槽沟1626。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藉由第一连接结构1623、第二连接结构1624连接所构成的s形结构而保持彼此相连。

针对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6的具体运作,说明如下:

如图11所示,当第一光线r1离开第一导光区1621进入第一槽沟1625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1623或第二导光区1622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1614可于第一槽沟1625内衰减第一光线r1的强度,以减少第一光线r1对第二导光区1622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如图11所示,当第二光线r2离开第二导光区1622进入第一槽沟1625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1623或第一导光区1621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1614可于第一槽沟1625内衰减第二光线r2的强度,以减少第二光线r2对第一导光区1621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如图12所示,当第一光线r1离开第一导光区1621进入第二槽沟1626内,而朝第二连接结构1624或第二导光区1622行进时,第二下凹结构1615可衰减第一光线r1的强度,以减少第一光线r1对第二导光区1622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如图12所示,当第二光线r2离开第二导光区1622进入第二槽沟1626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1623或第一导光区1621行进时,第二下凹结构1615可于第二槽沟1626内衰减第二光线r2的强度,以减少第二光线r2对第一导光区1621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另外,于图13至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下薄膜层164具有第一上凸结构1642与第二上凸结构1643,导光板162具有第一连接结构1623、第二连接结构1624、第一槽沟1625与第二槽沟1626。第一槽沟1625、第二槽沟1626分别于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之间延伸,第一槽沟1625、第二槽沟1626分别各自设于邻近第一连接结构1623、第二连接结构1624的位置,第二槽沟1626与第一槽沟1625隔开而不连通。第一上凸结构1642、第二上凸结构1643分别各自延伸进入第一槽沟1625、第二槽沟1626。第一连接结构1623、第二连接结构1624连接而构成s形结构,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藉由第一连接结构1623、第二连接结构1624所连接构成的s形结构而保持彼此相连。

针对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6的具体运作,说明如下:

如图15所示,当第一光线r1离开第一导光区1621进入第一槽沟1625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1623或第二导光区1622行进时,第一上凸结构1642可于第一槽沟1625内衰减第一光线r1的强度,以减少第一光线r1对第二导光区1622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如图15所示,当第二光线r2离开第二导光区1622进入第一槽沟1625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1623或第一导光区1621行进时,第一上凸结构1642可于第一槽沟1625内衰减第二光线r2的强度,以减少第二光线r2对第一导光区1621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如图16所示,当第一光线r1离开第一导光区1621进入第二槽沟1626内,而朝第二连接结构1624或第二导光区1622行进时,第二上凸结构1643可于第二槽沟1626内衰减第一光线r1的强度,以减少第一光线r1对第二导光区1622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如图16所示,当第二光线r2离开第二导光区1622进入第二槽沟1626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1623或第一导光区1621行进时,第二上凸结构1643可于第二槽沟1626内衰减第二光线r2的强度,以减少第二光线r2对第一导光区1621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另外,于图17至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薄膜层161具有第一下凹结构1614与第二下凹结构1615,下薄膜层164具有第一上凸结构1642与第二上凸结构1643,相应地,导光板162具有第一连接结构1623、第二连接结构1624、第一槽沟1625与第二槽沟1626。第一槽沟1625、第二槽沟1626分别于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之间延伸,第一槽沟1625、第二槽沟1625分别各自设于邻近第一连接结构1623、第二连接结构1624的位置,第二槽沟1626与第一槽沟1625隔开而不连通。第一下凹结构1614、第一上凸结构1642分别延伸进入第一槽沟1625。第二下凹结构1615、第二上凸结构1643分别延伸进入第二槽沟1626。第一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藉第一连接结构1623、第二连接结构1624连接所构成的s形结构而保持彼此相连。

针对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6的具体运作,说明如下:

如图19所示,当第一光线r1离开第一导光区1621进入第一槽沟1625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1623或第二导光区1622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1614与第一上凸结构1642分别于第一槽沟1625内衰减第一光线r1的强度,以减少在第二导光区1622中第一光线r1、第二光线r2混光的程度;当第二光线r2离开第二导光区1622进入第一槽沟1625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1623或第一导光区1621行进时,第一下凹结构1614与第一上凸结构1642分别于第一槽沟1625内衰减第二光线r2的强度,以减少第二光线r2对第一导光区1621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如图20所示,当第一光线r1离开第一导光区1621进入第二槽沟1626内,而朝第二连接结构1624或第二导光区1622行进时,第二下凹结构1615与第二上凸结构1643分别于第二槽沟1626内衰减第一光线r1的强度,以减少第一光线r1对第二导光区1622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如图20所示,当第二光线r2离开第二导光区1622进入第二槽沟1626内,而朝第一连接结构1623或第一导光区1621行进时,第二下凹结构1615与第二上凸结构1643分别于第二槽沟1626内衰减第二光线r2的强度,以减少第二光线r2对第一导光区1621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再者,于图21至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薄膜层161具有第三下凹结构1614',下薄膜层164具有第三上凸结构1642',相应地,导光板162具有第三槽沟1625'。第三槽沟1625'于第三导光区1621'、第二导光区1622之间延伸。第三下凹结构1614'、第三上凸结构1642'分别延伸进入第三槽沟1625'。

针对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6的具体运作,说明如下:

如图23所示,当第三光线r1'离开第三导光区1621'进入第三槽沟1625'内,而朝第二导光区1622行进时,第三下凹结构1614'与第三上凸结构1642'分别于第三槽沟1625'内衰减第三光线r1'的强度,以减少第三光线r1'对第二导光区1622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如图23所示,当第二光线r2离开第二导光区1622进入第三槽沟1625'内,而朝第三导光区1621'行进时,第三下凹结构1614'与第三上凸结构1642'分别于第三槽沟1625'内衰减第二光线r2的强度,以减少第二光线r2对第三导光区1621'发光色彩或发光强度所造成的改变。

综上所述,本发明用于可分区发光的发光键盘,主要是在导光板上不同导光区域之间形成槽沟,并通过邻近导光板的薄膜提供延伸进入槽沟的凹凸结构来衰减导光板上跨区光线的强度,以降低导光板上不同导光区域的光线彼此干扰的程度,进而解决不同色泽的光线在导光板内部传导发生混光的问题,提升发光键盘分区发光的整体效果,而增加发光键盘的产品竞争力。另外,为使导光板上跨区光线强度的衰减效果符合预期,本发明在导光板上形成的槽沟数量不限。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