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及其按键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2555发布日期:2018-07-20 22:38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及其按键开关,尤其指一种利用由弹性件延伸而出的可挠曲杆部与套筒件的凸肋干涉配合以提供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设备,以操作上述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按键结构为了要提供用户不同的按键按压手感(tactilefeedback),必须设计不同规格的按键开关来供用户选购;例如:电竞键盘会在包装盒上注明所使用按键开关是红轴、棕轴、黑轴或其他颜色轴;藉由不同颜色来告知用户该键盘按键的按压手感,例如可包含:触发弹臂与触发接点的导通位置高低、按键按压行程(traveldistance)、按压段落感(tactile或linear)、或按压声音回馈(clicky或non-clicky)等。

在按压声音回馈以及按压段落感设计方面,其通常需要在可与按键开关的套筒件上的凸肋干涉配合的位置上额外增设发声弹性件,藉此,当用户向下按压按键开关时,发声弹性件即可在按压过程中受到凸肋下压而挠曲变形,并且接着越过凸肋而产生段落感或是进一步地撞击按键开关内部组件而产生声响。然而,上述必须额外增设发声弹性件于按键开关内部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费时费工的按键制造组装流程。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由弹性件延伸而出的可挠曲杆部与套筒件的凸肋干涉配合以提供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及其按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按键开关,包含:底座、上盖、套筒件、弹性件以及触发弹臂。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以及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上盖设置于该底座上;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以可沿着该z轴方向上下运动于初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该套筒件穿出该上盖,该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肋以及第二凸肋;弹性件具有向上施力部、延伸杆部以及可挠曲杆部,该向上施力部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向上施力部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向上施力部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该延伸杆部自该向上施力部向外延伸连接至该可挠曲杆部,该可挠曲杆部位于该第一凸肋下方;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当该套筒件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与该触发弹臂错位;其中,当该套筒件接受外力沿着该z轴向下移动时,在该套筒件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该可挠曲杆部需要越过该第一凸肋,且该触发弹臂移动到与该第二凸肋错开的位置;当该套筒件沿着该z轴向下移动,且该可挠曲杆部受到该第一凸肋抵接下压所产生的挠曲变形不足以使该可挠曲杆部越过该第一凸肋时,该可挠曲杆部随着该第一凸肋向下挠曲变形;当该可挠曲杆部的挠曲变形足以使该可挠曲杆部越过该第一凸肋时,挠曲变形的该可挠曲杆部被释放且向上运动撞击到该上盖而发出声响;当该外力消失时,该向上施力部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z轴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被该第二凸肋偏压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按键开关,包含:底座、上盖、套筒件、弹性件以及触发弹臂。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以及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上盖设置于该底座上;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以可沿着该z轴方向上下运动于初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该套筒件穿出该上盖,该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肋以及第二凸肋;弹性件具有向上施力部、延伸杆部以及可挠曲杆部,该上盖以及该底座对应该可挠曲杆部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结构以及第二斜面结构,该第一斜面结构与该第二斜面结构彼此隔开相对以共同形成限位轨道,该向上施力部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向上施力部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向上施力部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该延伸杆部自该向上施力部向外延伸连接至该可挠曲杆部,该可挠曲杆部位于该第一凸肋下方且该可挠曲杆部可活动地插设于该限位轨道中;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当该套筒件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与该触发弹臂错位;其中,当该套筒件接受外力沿着该z轴向下移动时,在该套筒件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该可挠曲杆部需要越过该第一凸肋,且该触发弹臂移动到与该第二凸肋错开的位置;当该套筒件沿着该z轴向下移动,且该可挠曲杆部受到该第一凸肋抵接下压所产生的挠曲变形不足以使该可挠曲杆部越过该第一凸肋时,该可挠曲杆部随着该第一凸肋向下挠曲变形且该可挠曲杆部沿着该限位轨道相对于该套筒件向外移动;当该可挠曲杆部的挠曲变形足以使该可挠曲杆部越过该第一凸肋时,挠曲变形的该可挠曲杆部沿着该限位轨道相对于该套筒件向内移动;当该外力消失时,该向上施力部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z轴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被该第二凸肋偏压的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开关还包含:触发接点以及电路板。触发接点与该触发弹臂彼此相对;电路板分别电连接于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其中,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使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套筒件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到与该第二凸肋错开的位置,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触发该触发接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沿着该x轴以及该y轴所定义的平面延伸设置,当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时,该触发弹臂沿着该x轴以及该y轴所定义的平面挠曲变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开关进一步包含底板,其设置于该电路板下,该底座穿过该电路板以设置于该底板上。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按键开关,包含:底座、上盖、套筒件、弹性件、触发弹臂、触发接点以及电路板。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以及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上盖设置于该底座上;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以可沿着该z轴方向上下运动于初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该套筒件穿出该上盖,该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肋以及第二凸肋;弹性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弹性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当该套筒件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与该触发弹臂错位;触发接点与该触发弹臂彼此相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沿着该x轴以及该y轴所定义的平面延伸设置;电路板分别电连接于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其中,当该套筒件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使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套筒件接受外力沿着该z轴向下移动至该按压位置时,在该套筒件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移动到与该第二凸肋错开而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触发该触发接点;当该外力消失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z轴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被该第二凸肋偏压的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开关进一步包含底板,其设置于该电路板下,该底座穿过该电路板以设置于该底板上。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按键,包含:键帽、底座、上盖、套筒件、弹性件以及触发弹臂。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以及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上盖设置于该底座上;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该套筒件穿过该上盖以连接于该键帽,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z轴上下移动于初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该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肋以及第二凸肋;弹性件具有向上施力部、延伸杆部以及可挠曲杆部,该向上施力部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向上施力部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向上施力部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该延伸杆部自该向上施力部向外延伸连接至该可挠曲杆部,该可挠曲杆部位于该第一凸肋下方;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与该触发弹臂错位;其中,当该键帽接受外力以带动该套筒件沿着该z轴向下移动时,在该套筒件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该可挠曲杆部需要越过该第一凸肋,且该触发弹臂移动到与该第二凸肋错开的位置;当该套筒件沿着该z轴向下移动,且该可挠曲杆部受到该第一凸肋抵接下压所产生的挠曲变形不足以使该可挠曲杆部越过该第一凸肋时,该可挠曲杆部随着该第一凸肋向下挠曲变形;当该可挠曲杆部的挠曲变形足以使该可挠曲杆部越过该第一凸肋时,挠曲变形的该可挠曲杆部被释放且向上运动撞击到该上盖而发出声响;当该外力消失时,该向上施力部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z轴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被该第二凸肋偏压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按键,包含:键帽、底座、上盖、套筒件、弹性件以及触发弹臂。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以及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上盖设置于该底座上;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该套筒件穿过该上盖以连接于该键帽,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z轴上下移动于初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该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肋以及第二凸肋;弹性件具有向上施力部、延伸杆部以及可挠曲杆部,该上盖以及该底座对应该可挠曲杆部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结构以及第二斜面结构,该第一斜面结构与该第二斜面结构彼此隔开相对以共同形成限位轨道,该向上施力部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向上施力部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向上施力部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该延伸杆部自该向上施力部向外延伸连接至该可挠曲杆部,该可挠曲杆部位于该第一凸肋下方且该可挠曲杆部可活动地插设于该限位轨道中;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与该触发弹臂错位;其中,当该键帽接受外力以带动该套筒件沿着该z轴向下移动时,在该套筒件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该可挠曲杆部需要越过该第一凸肋,且该触发弹臂移动到与该第二凸肋错开的位置;当该套筒件沿着该z轴向下移动,且该可挠曲杆部受到该第一凸肋抵接下压所产生的挠曲变形不足以使该可挠曲杆部越过该第一凸肋时,该可挠曲杆部随着该第一凸肋向下挠曲变形且该可挠曲杆部沿着该限位轨道相对于该套筒件向外移动;当该可挠曲杆部的挠曲变形足以使该可挠曲杆部越过该第一凸肋时,挠曲变形的该可挠曲杆部沿着该限位轨道相对于该套筒件向内移动;当该外力消失时,该向上施力部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z轴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被该第二凸肋偏压的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进一步包含触发接点以及电路板。触发接点与该触发弹臂彼此相对;电路板分别电连接于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使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触发弹臂改移动到与该第二凸肋错开的位置,该触发弹臂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触发该触发接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沿着该x轴以及该y轴所定义的平面延伸设置,当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时,该触发弹臂沿着该x轴以及该y轴所定义的平面挠曲变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底板,其设置于该电路板下,该底座穿过该电路板以设置于该底板上。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升降机构,其连接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该键帽经由该升降机构相对于该底板在该初始位置与该按压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机构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第二支撑件可活动连接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且与该第一支撑件交叉枢接,以使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在该初始位置与该按压位置之间移动。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按键,包含:键帽、底座、上盖、套筒件、弹性件、触发弹臂、触发接点以及电路板。底座具有定位柱,该定位柱沿着z轴延伸,该z轴与x轴以及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上盖设置于该底座上;套筒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该套筒件穿过该上盖以连接于该键帽,以使该键帽可沿着该z轴上下移动于初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该套筒件具有环状外表面,该环状外表面具有第一凸肋以及第二凸肋;弹性件套设于该定位柱上且该弹性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该弹性件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触发弹臂邻近于该定位柱,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与该触发弹臂错位;触发接点与该触发弹臂彼此相对,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沿着该x轴以及该y轴所定义的平面延伸设置;电路板分别电连接于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其中,当该键帽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第二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使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键帽接受外力沿着该z轴向下移动至该按压位置时,在该套筒件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该触发弹臂移动到与该第二凸肋错开而变形量减少,使该触发弹臂抵接触发该触发接点;当该外力消失时,该弹性件驱动该套筒件相对于该定位柱沿着该z轴向上移动,以使该触发弹臂移动回被该第二凸肋偏压的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底板,其设置于该电路板下,该底座穿过该电路板以设置于该底板上。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升降机构,其连接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该键帽经由该升降机构相对于该底板在该初始位置与该按压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机构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第二支撑件可活动连接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且与该第一支撑件交叉枢接,以使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在该初始位置与该按压位置之间移动。

通过上述设计,由于本发明采用可挠曲杆部经由延伸杆部连接至向上施力部的弹性件一体成型设计,因此,本发明可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到的需要额外增设发声弹性件而导致按键制造组装流程费时费工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按键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按键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的按键的内部示意图。

图5为图1的按键省略键帽与上盖后的俯视图。

图6为图3的键帽被按压至较低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1的按键沿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第一凸肋随着套筒件的向下移动下压可挠曲杆部向下挠曲变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可挠曲杆部越过第一凸肋而被释放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第一凸肋随着套筒件的向下移动下压可挠曲杆部向下挠曲变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可挠曲杆部越过第一凸肋而被释放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开关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按键开关的爆炸示意图。

图16为图14的按键开关沿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图14的按键开关沿剖面线d-d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在以下实施例中,在不同的图中,相同部分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以及图6,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按键10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1的按键10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的按键10的内部示意图,图5为图1的按键10省略键帽12与上盖16后的俯视图,图6为图3的键帽12被按压至较低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按键10包含键帽12、底座14、上盖16、套筒件18、弹性件20以及触发弹臂22。底座14具有定位柱24,定位柱24沿着如图2所示的z轴延伸,z轴与x轴以及y轴三者彼此相互垂直,触发弹臂22邻近于定位柱24。上盖16设置于底座14上。套筒件18套设于定位柱24上,套筒件18穿过上盖16以连接于键帽12,以使键帽12可沿着z轴上下移动于较高位置(或称为初始位置,下同)与较低位置(或称为按压位置,下同)之间,套筒件18具有环状外表面26,环状外表面26具有第一凸肋28以及第二凸肋30。弹性件20具有向上施力部32、延伸杆部34以及可挠曲杆部36,向上施力部32(可较佳地为弹簧,但不受此限)套设于定位柱24上且向上施力部32分别抵接套筒件18以及底座14,向上施力部32使套筒件18朝远离底座14方向运动,延伸杆部34自向上施力部32向外延伸连接至可挠曲杆部36,可挠曲杆部36位于第一凸肋28下方(如图4所示)。

至于在开关触发设计方面,由图2可知,按键10可进一步包含触发接点38以及电路板40,触发弹臂22与触发接点38彼此相对,且电路板40分别电连接于触发弹臂22与触发接点38,在此实施例中,触发弹臂22与触发接点38可较佳地沿着x轴以及y轴所定义的平面延伸设置(如图4以及图5所示,但不受此限),藉以进一步地缩减按键10的整体结构高度。更详细地说,当键帽12位于如图3所示的较高位置时,第二凸肋30偏压触发弹臂22沿着x轴以及y轴所定义的平面挠曲变形,使触发弹臂22与触发接点38分离;当键帽12被外力按压而从如图3所示的位置向下移动至如图6所示的较低位置时,触发弹臂22改移动到与第二凸肋30错开的位置,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22变形量减少,从而使触发弹臂22抵接导通触发接点38而产生相对应的输入信号传送至电路板40,从而使按键1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另一方面,当上述外力消失时,向上施力部32驱动套筒件18沿着z轴向上移动,以使键帽12回到较高位置且触发弹臂22移动回被第二凸肋30偏压的位置而与触发接点38分离(如图3所示),进而产生键帽12可自动回位以供使用者再次按压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所示,按键10可进一步包含底板42,底板42设置于电路板40下以供支撑安装之用,且底座14穿过电路板40而设置于底板42上,藉以进一步地缩减底座14与电路板40以及底板42的整体结构厚度而达到薄型化功效。除此之外,按键10可进一步地采用升降机构设计以应用在一般具有由上盖与下壳体组成的开合机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如笔记本电脑键盘或折叠式键盘装置),如图2所示,按键10可进一步包含升降机构44,升降机构44连接于底板42以及键帽12,在此实施例中,升降机构44可较佳地采用剪刀脚升降机构设计(但不受此限,其亦可采用其他常见按键升降机构设计,例如蝴蝶翼升降机构等),升降机构44包含第一支撑件46以及第二支撑件48,第一支撑件46可活动地连接于底板42以及键帽12,第二支撑件48可活动连接于底板42以及键帽12且与第一支撑件46交叉枢接,以使键帽12相对于底板42在较高位置与较低位置之间更加稳定地上下移动。

在完成上述操作且将键帽12经由套筒件18组装于底座14上之后,按键10即可在用户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提供具有顿挫感与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更详细地说,请参阅图3、图6、图7、图8以及图9,图7为图1的按键10沿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图7的第一凸肋28随着套筒件18的向下移动下压可挠曲杆部36向下挠曲变形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图8的可挠曲杆部36越过第一凸肋28而被释放的剖面示意图,当键帽12位于如图3所示的较高位置(此时,由图7可知,第一凸肋28位于可挠曲杆部36上方)且键帽12接受外力以带动套筒件18沿着z轴向下移动时,在套筒件18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可挠曲杆部36需要越过第一凸肋28;在上述过程中,当键帽12沿着z轴向下移动,且可挠曲杆部36受到第一凸肋28抵接下压所产生的挠曲变形不足以使可挠曲杆部36越过第一凸肋28时,可挠曲杆部36随着第一凸肋28向下挠曲变形(如图8所示)。接下来,当可挠曲杆部36的挠曲变形产生的向上恢复力增加,足以使可挠曲杆部36越过第一凸肋28时,由于挠曲变形的可挠曲杆部36已不再被第一凸肋28抵接下压,因此,可挠曲杆部36可相对应地被释放,进而向上运动回到如图9所示的位置并撞击到上盖16而发出声响,如此一来,按键10可提供在第一凸肋28下压可挠曲杆部36挠曲变形且接着可挠曲杆部36被释放时所产生的顿挫感以及在可挠曲杆部36撞击到上盖16时发出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最后,当键帽12移动至如图6所示的较低位置且触发弹臂22自如图3所示的被第二凸肋30偏压的位置移动到如图6所示的与第二凸肋30错开的位置时,触发弹臂22变形量减少以使触发弹臂22抵接触发接点38,从而使按键1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通过上述设计,由于本发明采用可挠曲杆部经由延伸杆部连接至向上施力部的弹性件一体成型设计,因此,本发明可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到的需要额外增设发声弹性件而导致按键制造组装流程费时费工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亦可采用按键仅提供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的设计,请参阅图10、图11以及图12,图10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0的剖面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第一凸肋28随着套筒件18的向下移动下压可挠曲杆部36向下挠曲变形的剖面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可挠曲杆部36越过第一凸肋28而被释放的剖面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组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如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按键100包含上盖102、底座104、键帽12、套筒件18、弹性件20(仅显示对应可挠曲杆部36的部分)、电路板40、底板42以及升降机构44(于图10至图12中未显示触发弹臂22以及触发接点38),上盖102以及底座104对应可挠曲杆部36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结构106以及第二斜面结构108,第一斜面结构106与第二斜面结构108彼此隔开相对以共同形成限位轨道110,可挠曲杆部36可活动地插设于限位轨道110中。

通过上述设计,当键帽12位于如图10所示的较高位置(此时,第一凸肋28位于可挠曲杆部36上方)且键帽12接受外力以带动套筒件18沿着z轴向下移动时,在套筒件18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可挠曲杆部36需要越过第一凸肋28;在上述过程中,当键帽12沿着z轴向下移动,且可挠曲杆部36受到第一凸肋28抵接下压所产生的挠曲变形不足以使可挠曲杆部36越过第一凸肋28时,可挠曲杆部36随着第一凸肋28向下挠曲变形且沿着限位轨道110相对于套筒件18向外移动(如图11所示)。接下来,当可挠曲杆部36的挠曲变形产生的向上恢复力增加,足以使可挠曲杆部36越过第一凸肋28时,由于挠曲变形的可挠曲杆部36已不再被第一凸肋28抵接下压,因此,挠曲变形的可挠曲杆部36可沿着限位轨道110相对于套筒件18向内移动,也就是说,可挠曲杆部36可沿着限位轨道110越过第一凸肋28而产生顿挫感,从而在使用者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提供具有段落感的按压手感。

除此之外,本发明亦可采用按键提供不具有段落感与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的设计,请参阅图13,其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10’的立体示意图,为了清楚地显示按键10’的内部机构设计,图13省略键帽12与上盖16的绘示,在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组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按键10’包含键帽12、底座14、上盖16、套筒件18、弹性件20’、触发弹臂22、触发接点38、电路板40、底板42以及升降机构44,在此实施例中,弹性件20’可较佳地为弹簧(但不受此限)且分别抵接套筒件18以及底座14,以提供弹性力驱动套筒件18朝远离底座14方向运动,且由上述实施例可知,触发弹臂22与触发接点38可较佳地沿着x轴以及y轴所定义的平面延伸设置,藉以进一步地缩减按键10’的整体结构高度。通过上述设计,由图13可知,由于弹性件20’不具有可与套筒件18干涉配合的可挠曲杆部,因此,在使用者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按键10’可提供不具有段落感与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

需注意的是,本发明的按键可省略键帽的配置而仅为可提供上述按压手感的按键开关,举例来说,请参阅图14、图15、图16以及图17,图1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按键开关200的立体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按键开关200的爆炸示意图,图16为图14的按键开关200沿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图17为图14的按键开关200沿剖面线d-d的剖面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组件具有相同名称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结构功能,简言之,如图14至图17所示,按键开关200可包含底座202、上盖204、套筒件206、弹性件208以及触发弹臂210。触发弹臂210邻近于底座202的定位柱212,上盖204设置于底座202上,套筒件206套设于定位柱212上以可上下移动于较高位置与较低位置之间,套筒件206具有环状外表面214,环状外表面214具有第一凸肋216以及第二凸肋218,弹性件208具有向上施力部220、延伸杆部222以及可挠曲杆部224,延伸杆部222自向上施力部220向外延伸连接至可挠曲杆部224,可挠曲杆部224位于第一凸肋216下方(如图17所示);另外,按键开关200可进一步包含触发接点226,触发弹臂210与触发接点226彼此相对且分别朝上盖204伸出(但不受此限,其亦可采用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触发弹臂22与触发接点38平面延伸设置的设计)。

通过上述设计,简言之,当套筒件206位于如图16所示的较高位置时,第二凸肋218偏压触发弹臂210挠曲变形,使触发弹臂210与触发接点226分离;当套筒件206被外力按压时,触发弹臂210改移动到与第二凸肋218错开的位置,从而使触发弹臂210抵接导通触发接点226,从而使按键开关20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另一方面,当上述外力消失时,向上施力部220驱动套筒件206向上移动,进而产生套筒件206可自动回位以供使用者再次按压的功效。

除此之外,当套筒件206位于如图17所示的较高位置时,在套筒件206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可挠曲杆部224会越过第一凸肋216并撞击到上盖204而发出声响,如此一来,按键开关200可提供具有顿挫感以及按压声响的按压手感。至于针对其他衍生变化实施例(例如可挠曲杆部沿限位轨道越过套筒件的凸肋而仅提供段落感的设计等)的相关描述,其系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于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按键及其按键开关,由于采用可挠曲杆部经由延伸杆部连接至向上施力部的弹性件一体成型设计,因此,可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到的需要额外增设发声弹性件而导致按键制造组装流程费时费工的问题。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