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齐及粘接油道撑条的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75580发布日期:2018-10-16 20:01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力变压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齐及粘接油道撑条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变压器线圈内设置的油道,是利用变压器油的对流作用,降低线圈温度,从而提高线圈绕组的散热性能。油道撑条帘是在点胶纸上均匀地粘上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油道撑条,用于防止线圈被压装时油道被堵。油道撑条的条状方向称为油道撑条的长度,横截面长方形的长称为油道撑条的宽度,截面的宽称为油道撑条的厚度。行业标准规定与点胶纸粘接的面,是油道撑条的长和宽构成的两个面之一。由于宽度和厚度差别较小,如宽度6mm,厚度5mm,导致机械化粘接时宽与厚的较难分辨。变压器工厂普遍采用人工分辨宽边和厚边,再粘接到点胶纸上的方式,生产效率亟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粘接油道撑条时,使用人工分辨宽边和厚边,速度慢;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对齐及粘接油道撑条的装置及方法,在油道撑条粘接机械化中,把厚边与辊轮径向不一致的油道撑条翻滚一定角度,实现各油道撑条摆放一致和正确。因滚套可根据油道撑条的大小更换,提高了本发明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对齐及粘接油道撑条的装置,包括上料板、辊轮和辊瓦,辊轮可沿中心轴旋转,辊轮由辊轮体和辊套组成,辊套套设在辊轮体的圆周上,辊套的外侧面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放置油道撑条的辊轮槽,辊轮槽的深度等于油道撑条的厚边的长度,辊轮槽的宽度大于油道撑条的宽边的长度;辊瓦包括瓦体和翻转装置,瓦体为一弧形板,瓦体内侧设置有用于翻转油道撑条的翻转装置,翻转装置的底端固定在瓦体内侧;所述瓦体内侧表面到辊轮的中心轴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使得翻转装置的顶端与辊套的外侧面的距离从上到下也逐渐减小,翻转装置的顶端与辊套的外侧面的最小距离为0,翻转装置的顶端与辊套的外侧面的最大距离为油道撑条的宽边和厚边的长度之差;瓦体位于辊轮向下旋转的一侧;上料板为一矩形板,位于辊轮向上旋转的一侧的上方,与辊套形成倒三角区域,待对齐的油道撑条储存在所述倒三角区域内。

所述瓦体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瓦体的螺栓孔,螺栓孔与螺栓和螺母配合,用于调节瓦体与辊轮的中心轴的距离和/或翻转装置与辊轮外侧面的距离。

所述瓦体和螺母之间设置有垫片。

所述翻转装置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锥体、倒刺或半球组成。

所述瓦体的厚度大于油道撑条的长边的长度。

所述辊轮体和辊套之间为过盈配合。

不同的辊套上的辊轮槽的尺寸不同,辊轮槽的尺寸与相应的油道撑条的尺寸相匹配。

利用上述的对齐及粘接油道撑条的装置对齐及粘接油道撑条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油道撑条上槽:辊套的外侧面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放置油道撑条的辊轮槽,在辊轮体向上旋转的一侧,经过上料板与辊套形成的倒三角区域时,每个辊轮槽内被装上油道撑条;因为是随机装入,辊轮槽内的油道撑条或者宽边与辊轮体径向一致,或者厚边与辊轮体径向一致,或者厚边与宽边都不与辊轮体径向一致;随着辊轮体的旋转,待对齐的油道撑条被连续不断的补入倒三角区域,保证倒三角区域内油道撑条的数量;

②初步对齐:辊轮槽旋转经过辊轮体的竖直直径的延长线后,到达辊瓦之前,油道撑条在重力作用下,被初步对齐,厚边与宽边都不与辊轮体径向一致的油道撑条或者被转变成宽边与辊轮体径向一致,或者被转变成厚边与辊轮体径向一致;

③翻转:辊轮体旋转时,在向下旋转的一侧,厚边与辊轮体径向方向不一致的油道撑条在翻转装置的阻力、自身重力、辊套的支撑力和辊套的摩擦力的合力作用下轴向翻滚一定角度,使得油道撑条的厚边与辊轮体的径向方向同向;

④粘接:无需翻转和经翻转的油道撑条随着辊轮体的旋转,当油道撑条旋转到辊轮体下方时,在重力作用下油道撑条脱离辊轮槽并掉落到移动中的点胶纸上,脱离时油道撑条的厚边与点胶纸的纸面垂直,保证油道撑条与点胶纸的接触面是油道撑条的长和宽构成的两个面之一。

当辊轮槽被油道撑条磨损失效后,更换辊套,无需更换辊轮体;或者当油道撑条的尺寸发生改变时,也可更换辊套,使辊轮槽的尺寸与油道撑条的尺寸相匹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油道撑条粘接的辊瓦,其瓦体上设置的翻转装置,在辊轮向下旋转的一侧,对厚边不与辊轮径向一致的油道撑条突出部位形成阻力。厚边不与辊轮径向一致的油道撑条在上述阻力、自身重力、辊轮支撑力和辊轮摩擦力的合力作用下轴向翻滚一定角度,实现厚边与辊轮径向一致,达到粘接要求。避免了人工分辨宽边和厚边,提高了生产效率。

(2)本发明的一种对齐油道撑条装置,可完成油道撑条的上槽、初步对齐、翻转和粘接。确保了不需翻转的和后翻转的油道撑条保持正确的姿态到达点胶纸,实现了油道撑条粘接的机械化。

(3)采用了辊套与辊轮体配合的结构,不同辊套上的辊轮槽的尺寸可以不同,辊轮槽的尺寸与相应的油道撑条的尺寸相匹配,这样,既能实现油道撑条对齐和粘接的机械化,也能根据油道撑条的尺寸不同更换与其相匹配的辊套进行生产,还能在辊轮槽磨损失效后,更换辊套而不是报废整个辊轮,节约了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辊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工作原理示意图。

其中,1是辊瓦;2是翻转装置;3是螺栓孔;4是辊轮;5是油道撑条;6是瓦体;7是辊轮槽;8是上料板;9是辊套;10是辊轮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对齐及粘接油道撑条的装置,包括上料板8、辊轮4和辊瓦1,辊轮4可沿中心轴旋转,辊轮4由辊轮体10和辊套9组成,辊套9套设在辊轮体10的圆周上,辊套9的外侧面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放置油道撑条5的辊轮槽7,辊轮槽7的深度等于油道撑条5的厚边的长度,辊轮槽7的宽度大于油道撑条5的宽边的长度;辊瓦1包括瓦体6和翻转装置2,瓦体6为一弧形板,瓦体6内侧设置有用于翻转油道撑条5的翻转装置2,翻转装置2的底端固定在瓦体6内侧;所述瓦体6内侧表面到辊轮4的中心轴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使得翻转装置2的顶端与辊套9的外侧面的距离从上到下也逐渐减小,翻转装置2的顶端与辊套9的外侧面的最小距离为0,翻转装置2的顶端与辊套9的外侧面的最大距离为油道撑条5的宽边和厚边的长度之差;瓦体6位于辊轮4向下旋转的一侧;上料板8为一矩形板,位于辊轮4向上旋转的一侧的上方,与辊套9形成倒三角区域,待对齐的油道撑条5储存在所述倒三角区域内。

辊轮体10和辊瓦1不共圆心,使得瓦体6内侧表面到辊轮体10的中心轴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小,翻转装置2的顶端与辊套9的外侧面的距离从上到下也逐渐减小,这样可使得各种状态下的油道撑条5都可以被翻转至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方向同向。

油道撑条5在被放入辊轮槽7内时的状态各异,可能是油道撑条5的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也可能是油道撑条5的宽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也可能是油道撑条5斜放在辊轮槽7内,油道撑条5的厚边与辊轮槽7底面的有一定夹角。

瓦体6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瓦体6的螺栓孔3,螺栓孔3与螺栓和螺母配合,用于调节瓦体6与辊轮4的中心轴的距离和/或翻转装置2与辊轮4外侧面的距离。

螺栓上设置2个螺母,用于固定瓦片6在螺栓上的位置,当工作时间较长后,翻转装置2的顶部会磨损,这时,可拧松螺母,调节瓦片6在螺栓上的位置,以调节翻转装置2的顶端到辊轮4边沿的距离,使其符合工作需要。

瓦体6和螺母之间设置有垫片。

翻转装置2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锥体、倒刺或半球组成。

瓦体6的厚度大于油道撑条5的长边的长度。

辊轮体10和辊套9之间为过盈配合。

不同的辊套9上的辊轮槽7的尺寸不同,辊轮槽7的尺寸与相应的油道撑条5的尺寸相匹配。

利用上述的对齐及粘接油道撑条的装置对齐及粘接油道撑条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油道撑条上槽:辊套9的外侧面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放置油道撑条5的辊轮槽7,在辊轮体10向上旋转的一侧,经过上料板8与辊套9形成的倒三角区域时,每个辊轮槽7内被装上油道撑条5;因为是随机装入,辊轮槽7内的油道撑条5或者宽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或者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或者厚边与宽边都不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随着辊轮体10的旋转,待对齐的油道撑条5被连续不断的补入倒三角区域,保证倒三角区域内油道撑条5的数量;

②初步对齐:辊轮槽7旋转经过辊轮体10的竖直直径的延长线后,到达辊瓦1之前,油道撑条5在重力作用下,被初步对齐,厚边与宽边都不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的油道撑条5或者被转变成宽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或者被转变成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

③翻转:辊轮体10旋转时,在向下旋转的一侧,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方向不一致的油道撑条8在翻转装置2的阻力、自身重力、辊套9的支撑力和辊套9的摩擦力的合力作用下轴向翻滚一定角度,使得油道撑条5的厚边与辊轮体10的径向方向同向;

④粘接:无需翻转和经翻转的油道撑条5随着辊轮体10的旋转,当油道撑条5旋转到辊轮体10下方时,在重力作用下油道撑条5脱离辊轮槽7并掉落到移动中的点胶纸上,脱离时油道撑条5的厚边与点胶纸的纸面垂直,保证油道撑条5与点胶纸的接触面是油道撑条5的长和宽构成的两个面之一。

当辊轮槽7被油道撑条5磨损失效后,更换辊套9,无需更换辊轮体4;或者当油道撑条5的尺寸发生改变时,也可更换辊套9,使辊轮槽7的尺寸与油道撑条5的尺寸相匹配。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辊轮4的左上方设置有油道撑条5的上料板8,将油道撑条5储存在上料板8与辊套9形成的倒三角区域内,在辊轮体10向上旋转的一侧,经过上料板8与辊套9形成的倒三角区域时,油道撑条5依次放置在辊轮槽7内,每个辊轮槽7内放置一个油道撑条5,辊轮槽7平行于辊轮体10的中心轴,油道撑条5在被放入辊轮槽7内时的状态各异,可能是油道撑条5的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也可能是油道撑条5的宽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也可能是油道撑条5斜放在辊轮槽7内,油道撑条5的厚边与辊轮槽7底面的有一定夹角。

油道撑条5随辊轮体10的旋转而旋转,辊轮槽7旋转经过辊轮体10的竖直直径的延长线后,到达辊瓦1之前,油道撑条5在重力作用下,被初步对齐,厚边与宽边都不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的油道撑条5或者被转变成宽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或者被转变成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当油道撑条5随辊轮体10的旋转到达辊瓦1处时,若油道撑条5的厚边不与辊轮体10径向方向一致,则油道撑条5会凸出到辊轮槽7外一部分,翻转装置2的顶端接触到油道撑条5,在翻转装置2的阻力、油道撑条5自身重力、辊套9的支撑力和辊套9的摩擦力的合力作用下轴向翻滚一定角度,使得油道撑条5的厚边与辊轮体10的径向方向一致;辊套9下方设置有移动中的点胶纸,当油道撑条旋转到辊套9下方时,在重力作用下,油道撑条会从辊轮槽7内掉落到点胶纸上,保证油道撑条5与点胶纸的接触面是油道撑条5的长和宽构成的两个面之一。

实施例1:

选择与工艺要求一致的辊套9,装在辊轮体10上。辊瓦1与辊轮4装配时,瓦体6到辊轮体10中心轴的距离从上到下依次减小,翻转装置2为圆锥状,从上到下,圆锥状顶端到辊轮体10外侧面的距离也是依次减小。油道撑条宽6mm,厚5mm。圆锥状顶端到辊套9外侧面的最大距离为1mm,最小距离为0mm。平行于中心轴的辊轮槽7均布在辊套9的外侧面上。上料板8和辊套9之间形成一个倒三角区域,辊套9向上旋转经过此倒三角区域,每个辊轮槽7内被装上油道撑条5。辊轮向上旋转的一侧,每个辊轮槽7内被装油道撑条5。在辊轮体10向下方旋转的一侧,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的油道撑条5不与凸点接触,顺利通过,厚边不与辊轮体10径向方向一致的油道撑条5凸出到辊轮槽7外的部分受到圆锥状顶端的阻力。在圆锥状顶端的阻力、油道撑条5自身重力、辊套9支撑力和辊套9摩擦力的合力作用下,油道撑条5轴向翻滚一定角度后,使得厚边与辊轮体4径向一致,通过辊瓦1到达点胶纸上粘接时,厚度方向与点胶纸垂直,对齐了油道撑条,满足粘接要求。

实施例2:

选择与工艺要求一致的辊套9,装在辊轮体10上。辊瓦1与辊轮体10装配时,瓦体6到辊轮体10中心轴的距离从上到下依次减小,翻转装置2为倒刺状,顶端向上;从上到下,倒刺状顶端到辊套9外侧面的距离也是依次减小。油道撑条宽5.7mm,厚5.2mm。倒刺状顶端到辊套9外侧面的最大距离为0.5mm,最小距离为0mm。平行于中心轴的辊轮槽7均布在辊套9的外侧面上。上料板8和辊套9之间形成一个倒三角区域,辊轮4向上旋转经过此倒三角区域,每个辊轮槽7内被装上油道撑条5。辊轮体10向上旋转的一侧,每个辊轮槽7内被装上油道撑条5。在辊轮体10向下方旋转的一侧,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的油道撑条5不与凸点接触,顺利通过,厚边不与辊轮体10径向方向一致的油道撑条5凸出到辊轮槽7外的部分受到圆锥状顶端的阻力。在圆锥状顶端的阻力、油道撑条5自身重力、辊套9支撑力和辊套9摩擦力的合力作用下,油道撑条5轴向翻滚一定角度后,使得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通过辊瓦1到达点胶纸上粘接时,厚度方向与点胶纸垂直,对齐了油道撑条,满足粘接要求。

实施例3:

选择与工艺要求一致的辊套9,装在辊轮体10上。辊瓦1与辊轮体10装配时,瓦体6到辊轮体10中心轴的距离从上到下依次减小,翻转装置2为半球状;从上到下,半球状顶端到辊套9外侧面的距离也是依次减小。油道撑条宽6.2mm,厚4.6mm。倒刺状顶端到辊套9外侧面的最大距离为1.3mm,最小距离为0mm。平行于中心轴的辊轮槽7均布在辊套9的外侧面上。上料板8和辊轮4之间形成一个倒三角区域,辊轮向上旋转经过此倒三角区域,每个辊轮槽7内被装上油道撑条5。辊轮4向上旋转的一侧,每个辊轮槽7内装有油道撑条5。在辊轮体10向下方旋转的一侧,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的油道撑条5不与凸点接触,顺利通过,厚边不与辊轮体10径向方向一致的油道撑条5凸出到辊轮槽7外的部分受到圆锥状顶端的阻力。在圆锥状顶端的阻力、油道撑条5自身重力、辊套9支撑力和辊套9摩擦力的合力作用下,油道撑条5轴向翻滚一定角度后,使得厚边与辊轮体10径向一致,通过辊瓦1到达点胶纸上粘接时,厚度方向与点胶纸垂直,对齐了油道撑条,满足粘接要求。

本发明在电力变压器制造中,油道撑条经上槽、初步对齐,然后选择性地把部分油道撑条5轴向翻滚一定角度,使得粘接时,全部油道撑条厚度方向与点胶纸纸面方向垂直,实现了油道撑条粘接机械化。能够显著地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在电力变压器制造中,采用辊套与辊轮体配合,既实现了油道撑条粘接机械化,又减少了辊轮的报废,节约了资源。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