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65376发布日期:2019-01-18 23:1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包括与电线电连接的电线连接部的压接端子。该电线连接部被划分为底部和底部两端的2个筒片部,边通过互相靠近的第1模具与第2模具夹入并用2个筒片部卷入电线,边压接在该电线。在该压接时,电线连接部的底部被支承在第1模具的支承面,且2个筒片部边通过第2模具的加压面加压,边与电线凿紧。压接端子和电线在该压接加工结束时成为带端子的电线。在带端子的电线中,从该电线连接部的端部拉出电线。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至5公开了这种带端子的电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796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159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9-30183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平8-22234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16-1054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然而,电线连接部在第1模具与第2模具之间被加压时,有可能向自身的轴向(即电线的拉出方向)伸长。另外,电线连接部在底部的整体没有被第1模具的支承面支撑的情况下,由于来自第2模具的加压,其底部的非支承部分有可能向加压方向突出。即,在以往的带端子的电线中,有可能导致电线连接部的体积大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体积大型化的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特征在于,包括:电线,在端部有芯线裸露;压接端子,压接在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从而与所述芯线物理连接且电连接,所述压接端子包括电线连接部,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具有载放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内壁面侧的载放面和外壁面侧的被支承面的底部;以及从所述底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延伸,缠绕在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一对筒片部,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所述底部和所述一对筒片部压接在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所述芯线的芯线压接部;以及所述底部和所述一对筒片部压接在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覆皮的覆皮压接部,所述芯线压接部的所述底部具有:使所述被支承面的一部分向所述内壁面侧凹陷的凹部;利用所述凹部的凹陷从所述内壁面向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所述芯线突出的凸部,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的所述覆皮压接部侧的相反侧的各端部随着从所述外壁面侧朝向所述内壁面侧,向所述覆皮压接部侧倾斜。

此处,优选的是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沿着所述电线从所述压接端子的拉出方向延伸。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凸部的所述覆皮压接部侧的相反侧的所述端部具有向所述凹部侧凹陷的细齿。

另外,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1模具,支承具有底部和一对筒片部的压接端子的所述底部的外壁面侧的被支承面;第2模具,在使电线的端部进入到被所述底部和所述一对筒片部包围的空间部的状态下,边缩小与所述第1模具的间隔边向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缠绕所述一对筒片部,从而形成压接在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裸露的芯线的芯线压接部和压接在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覆皮的覆皮压接部,所述第1模具包括:支承所述芯线压接部的所述底部的所述被支承面的第1支承面;支承所述覆皮压接部的所述底部的所述被支承面的第2支承面;从所述第1支承面向所述第2模具突出的凸状按压部,所述凸状按压部中,所述芯线压接部的所述底部的所述被支承面的一部分插入到向所述底部的内壁面侧凹陷的凹部,边缩小与所述第2模具的间隔边对所述凹部的壁面按压使其变形,从而在所述芯线压接部的所述底部形成从所述内壁面向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所述芯线突出的凸部,所述凸状按压部的所述第2支承面侧相反侧的端部随着朝向所述凸状按压部的突出方向,向所述第2支承面侧倾斜,在形成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时,使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的所述覆皮压接部侧的相反侧的各端部随着从所述外壁面侧朝向所述内壁面侧,向所述覆皮压接部侧倾斜。

另外,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端子支承工序,用第1模具支承具有底部和一对筒片部的压接端子的所述底部的外壁面侧的被支承面;压接工序,在使电线的端部进入到被所述底部和所述一对筒片部包围的空间部的状态下,边缩小所述第1模具与第2模具的间隔边向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缠绕所述一对筒片部,从而形成压接在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裸露的芯线的芯线压接部和压接在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覆皮的覆皮压接部,在所述端子支承工序中,用所述第1模具的第1支承面支承所述芯线压接部的所述底部的所述被支承面,并且用所述第1模具的第2支承面支承所述覆皮压接部的所述底部的所述被支承面,且在用所述第1支承面支承所述芯线压接部的所述底部的所述被支承面时,相对于所述芯线压接部的所述底部的所述被支承面的一部分向所述底部的内壁面侧凹陷的凹部,插入从所述第1支承面向所述第2模具突出的凸状按压部,在所述压接工序中,边相对于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压接所述一对筒片部边用所述凸状按压部对所述凹部的壁面按压使其变形,从而在所述芯线压接部的所述底部形成从所述内壁面向所述电线的所述端部的所述芯线突出的凸部,

在所述压接工序中,在形成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时,用使所述第2支承面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随着朝向所述凸状按压部的突出方向而向所述第2支承面侧倾斜的所述凸状按压部来按压所述凹部的壁面,从而使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的所述覆皮压接部侧的相反侧的各端部随着从所述外壁面侧朝向所述内壁面侧,向所述覆皮压接部侧倾斜。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能够降低压接完成后的芯线压接部的延伸量,确保压接端子相对于电线的压接力,可以降低压接完成后的压接端子的延伸量。该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由于能降低压接完成后的芯线压接部的延伸量,因此,在结束压接加工时,能够抑制在底部的非支承部分中向加压方向突出。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压接端子的体积大型化。而且,该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能够确保压接端子相对于电线的压接力,将压接端子和电线的电连接状态保持为期望的状态,并抑制压接端子的体积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完成前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侧视图,表示电线连接部形成为u形的状态。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完成后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4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实施方式的压接完成后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完成后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完成后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仰视图。

图7是示出电线连接部形成为u形之前的压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电线连接部形成为u形之前的压接端子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电线连接部形成为u形之前的压接端子的其他形态的俯视图。

图10是以图3的x-x线切开的电线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11是说明端子连锁体的图。

图12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的图。

图13是说明第1和第2模具的立体图。

图14是说明凸状按压部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y-y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0的a部放大图。

图17是示出电线连接部形成为u形之前的压接端子的其他形态的俯视图。

图18是说明压接工序的一部分的图。

图19是示出以往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图。

图20是说明凸状按压部的变形形态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的y-y线剖视图。

图22是相当于图16的剖视图,是说明凹部和凸部的变形形态的图。

标记的说明

1:压接端子

10:端子配件

11:端子连接部

12:电线连接部

12a:芯线压接部

12a1:第1芯线压接部

12a2:第2芯线压接部

12b:覆皮压接部

14:底部

14a:载放面

14b:被支承面

15:第1筒片部

16:第2筒片部

17a:细齿

18a:凹部

18a1:第1凹部

18a11:端部

18a2:第2凹部

18b:凸部

18b1:第1凸部

18b11:端部

18b2:第2凸部

50:电线

50a:带端子的电线

51:芯线

52:覆皮

100:端子压接装置

112:第1模具

112a1:第1支承面

112b1:第2支承面

112a:凸状按压部

112a1:第1按压部

112a11:端部

112a2:第2按压部

113:第2模具

113a1:芯线加压部

113a11:第1芯线加压部

113a12:第2芯线加压部

113b1:覆皮加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22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之一。

图1至图8的附图标记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1与电线50(图1和图3至图6)电连接,在与该电线50成为一体的状态下与对方端子(未图示)电连接。此处,电线50在其端部,芯线51裸露(图1)。该电线50在其端部为了使芯线51以预定的长度露出,例如,将该长度的覆皮52剥离并去除。芯线51可以是多条裸线的集合体,也可以是同轴缆线那样的单线。压接端子1通过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与露出的芯线51之间物理连接且电连接。该压接端子1与电线50的端部的连接是利用后述第1模具112的支承部(第1支承面112a1、第2支承面112b1)与第2模具113的加压部(芯线加压部113a1、覆皮加压部113b1)之间的压接加工而进行的。下面,将图3至图6所示的压接端子1和电线50的连结体称作“带端子的电线50a”。

该压接端子1至少包括端子配件10(图1至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仅由端子配件10构成的压接端子为例进行说明,但压接端子1例如可以如图9所示包括防水部件20。该防水部件20是在压接加工完成后(以下记作“压接完成后”)不让水等液体与芯线51接触的防水用的部件。该防水部件20粘贴在端子配件10,随着将电线50向压接端子1的压接加工而变形,覆盖裸露的芯线51的周围。另外,该防水部件20利用其变形,存在于后述交叠区域的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之间。

端子配件10是压接端子1的主体部分。该端子配件10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成型。此处,导电性的金属的板材(例如铜板)为母材,将该母材加压成型,从而形成为能与对方端子、电线50连接的预定形状。该端子配件10如图1至图9所示,具有:与对方端子电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1;与电线50的端部电连接的电线连接部12。端子连接部11和电线连接部12由存在于其间的连结部13连结。

端子配件10可以是阳端子,也可以是阴端子。端子连接部11在端子配件10是阳端子的情况下形成为阳型,在端子配件10是阴端子的情况下形成为阴型。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阴端子为例。

此处,在该压接端子1中,将与对方端子之间的插入拔出方向(连接方向、脱离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将其定义为第1方向l。另外,在该压接端子1中,在相对于该第1方向l的垂直方向中,将沿着加压成型前的母材的平面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将其定义为第2方向w。该第2方向w也是该压接端子1的后述的并列配置方向。另外,在该压接端子1中,将与该第1方向l和第2方向w分别垂直的方向作为高度方向,将其定义为第3方向h。

电线连接部12首先形成为1片板状(图7和图8),形成为作为与电线50连接之前的状态的u形(图1)。形成为该u形的电线连接部12通过电线50的端部以载放在内壁面侧的状态下缠绕在该电线50,从而压接在该电线50的端部,与裸露的芯线51接触。电线连接部12随着对于载放在这样的内壁面侧的电线50的端部的压接加工,与该电线50的端部的芯线51电连接。该电线连接部12如后所述具有底部14和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相对于载放在该底部14的电线50的端部缠绕有一对筒片部。一对筒片部分别互相相对于电线50的端部重叠并缠绕。

该电线连接部12具有芯线压接部12a和覆皮压接部12b(图2至图9)。在该电线连接部12中,在第1方向l能够划分为芯线压接部12a的区域与覆皮压接部12b的区域。芯线压接部12a是压接在压接对象的电线50的端部中的裸露的芯线51的部位。在该芯线51压接有与后述底部14和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的芯线压接部12a对应的部分。该芯线压接部12a与连结部13连接。覆皮压接部12b是压接在压接对象的电线50的端部中的覆皮52的部位。在该覆皮52压接有与底部14和一对筒片部的覆皮压接部12b对应的部分。

进一步,该电线连接部12具有底部14和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的区域和第2筒片部16)(图1和图8至图9)。在该电线连接部12中,在第2方向w能够划分为底部14的区域和第1筒片部15的区域和第2筒片部16的区域。该电线连接部12在压接加工时,使电线的端部进入到由底部14和一对筒片部包围的u形的内侧的空间部。

底部14是成为u形的电线连接部12的底壁的部位。该底部14在内壁面侧具有压接加工时载放有电线50的端部的载放面14a(图8至图10)。另外,该底部14在压接加工时被载放在后述的第1模具112的支承部(第1支承面112a1、第2支承面112b1),被该支承部支承。该底部14在外壁面侧具有压接加工时被支承部支承的被支承面14b(图2、图4和图10)。

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分别是从底部14的相对于电线50的端部的轴线的交叉方向(即,第2方向w)的两端延伸的片体。该例子的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分别形成为从芯线压接部12a跨覆皮压接部12b相连的1片片体。因此,在u形的电线连接部12中,为了包围载放在底部14的电线50的端部,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从底部14的两端延伸。该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分别用芯线压接部12a和覆皮压接部12b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的芯线51和覆皮52。该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在压接加工时,边分别被后述的第2模具113的加压部(芯线加压部113a1、覆皮加压部113b1)向支承部(第1支承面112a1、第2支承面112b1)加压,边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该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在压接加工时,通过来自第2模具113的加压部的加压力缠绕在电线50的端部。

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从底部14侧的根部到末端15a、16a的端面的距离可以分别形成为相同长度,也可以形成为其距离另一者相对于一者延长。该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边互相重合边缠绕在电线50的端部。

在该例子中,第2筒片部16比第1筒片部15长。因此,在电线连接部12中,在压接完成后,形成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互相重合的区域(以下记作“交叠区域”)(未图示)。交叠区域具体而言是指压接完成后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与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互相对置的区域。即,在该电线连接部12中,第1筒片部15是在内侧缠绕在电线50的端部的筒片部,第2筒片部16是在外侧缠绕在电线50的端部的筒片部。所以,在压接加工时,第1筒片部15缠绕在电线50的端部的外周面,从外周面侧覆盖该状态的电线50的端部与第1筒片部15地缠绕第2筒片部16。在电线连接部12中,通过这样,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凿紧在电线50的端部。

此处,压接加工前的电线连接部12用底部14和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形成为u形。因此,压接加工前的电线连接部12在其u形的内侧具有空间部,且在各末端15a、16a的端面间具有开口。电线50的端部在进行压接加工时,从该电线连接部12的u形的开口插入到内侧的空间部。电线连接部12在使电线50的端部进入到该空间部的状态下,边缩小第1模具112与第2模具113的间隔边向电线50的端部缠绕一对筒片部,压接在该电线50的端部。在电线连接部12中,随着该一对筒片部的缠绕,形成芯线压接部12a和覆皮压接部12b。所以,电线连接部12为了易于插入电线50的端部,随着从底部14侧朝向开口侧(末端15a、16a侧),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的间隔拓宽。

在电线连接部12设置有用于在其内壁面(覆盖电线50的端部侧的壁面)保持压接的芯线51的芯线保持区域(以下记作“细齿区域”)17(图7至图9)。细齿区域17由形成为凹部或者凸部的多个细齿17a构成。细齿区域17通过用各细齿17a增加电线连接部12与芯线51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其间的紧贴强度,或者提高其间的电连接状态。细齿区域17至少配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中相对于裸露的芯线51缠绕的部分。该细齿区域17可以由多个凹状的细齿17a构成,可以由多个凸状的细齿17a构成,也可以由多个凹状的细齿17a和多个凸状的细齿17a的组合构成。该例子的细齿区域17形成为用多个凹状的细齿17a整体地覆盖芯线51。

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具有:使被支承面14b的一部分向内壁面侧凹陷的凹部18a(图4、图6和图8至图10);利用该凹部18a的凹陷从内壁面向电线50的端部的芯线51突出的凸部18b(图7至图10)。该凹部18a和凸部18b沿着电线50从压接端子1的拉出方向延伸。

如前所示,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由后述的第1模具112的支承部(第1支承面112a1、第2支承面112b1)支承。凹部18a例如用于在该支承部对电线连接部12进行定位,或者用于在该支承部保持电线连接部12的支承姿势。因此,该凹部18a插入设置在第1模具112的支承部的后述的凸状按压部112a。通过在压接加工时第1模具112与第2模具113的间隔收缩,对凹部18a的壁面作用来自凸状按压部112a的按压力。通过该按压力,凹部18a变形为与凸状按压部112a的形状相应的形状。

凸部18b能够将电线50的端部的芯线51夹持在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之间。该凸部18b在形成了凹部18a时从内壁面突出。例如,该凸部18b与压接加工的时的凹部18a的变形联动,变形为与凸状按压部112a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因此,该凸部18b由于随着压接加工的进行而在一对筒片部之间按压电线50的端部的芯线51,因此,能够用于提高压接完成后的压接力。

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在除了该凸部18b的场所形成细齿17a。

在该压接端子1中,经过对于母材的加压成型工序,成型出具有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端子配件10(图7和图8)。该压接端子1形成为多个并列的连锁体(以下记作“端子连锁体”)30(图11)。端子连锁体30是指在分别朝向同一个方向的状态下并列等间隔配置且相连为连锁状的多个压接端子1的集合体。在端子连锁体30中,所有的压接端子1的一端部由连结片31相连。连结片31例如成型为矩形的板状,相对于所有的压接端子1的电线连接部12隔开预定的间隔配置。该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和连结片31在每个压接端子1例如经由矩形的板状的相连部32相连。在连结片31,用于将端子连锁体30传送至端子压接装置100的压接位置的贯通孔(以下记作“端子传送孔”)31a沿着端子连锁体30的传送方向以等间隔形成。这样形成的端子连锁体30在卷绕为卷筒状的状态下配置在端子压接装置100(图12)(未图示)。在该端子压接装置100中,弯曲为u形的电线连接部12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另外,在端子压接装置100中,与该压接工序同时,进行从端子连锁体30切断压接端子1的端子切断工序。

说明端子压接装置100。

端子压接装置100如图12所示,包括:将压接端子1供给至预定的压接位置的端子供给装置101;在gia压接位置将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的压接装置102;用于使端子供给装置101和压接装置102动作的驱动装置103。端子供给装置101和压接装置102是在该技术领域中被称为施加器的装置。

端子供给装置101将卷绕为卷筒状的端子连锁体30的外周侧的起始的压接端子1拉出,依次供给至压接位置。该端子供给装置101在结束其起始的压接端子1向电线50的端部压接以及从端子连锁体30切断后,将重新作为起始的压接端子1供给至压接位置。在该端子供给装置101中,该动作在每次进行压接加工和切断加工时依次重复。

该端子供给装置101具有该技术领域中已知的构成,包括:插入到连结片31的端子传送孔31a的端子传送部件101a;利用驱动装置103的动力来驱动端子传送部件101a的动力传递机构101b。动力传递机构101b构成为与压接装置102的压接动作(后述压头114a等的上下移动)联动的链接机构。该例子的端子供给装置101与压接装置102的压接动作联动,使端子传送部件101a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驱动,从而将压接端子1供给至压接位置。

压接装置102进行:将供给的压接端子1向电线50的端部压接;将该压接端子1从端子连锁体30切断。因此,该压接装置102包括压接机110和端子切断机120。

压接机110是将供给至压接位置的压接端子1凿紧在电线50的端部,从而使该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的装置。该例子的压接机110将压接端子1的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分别凿紧在电线50的末端的芯线51和覆皮52,从而使该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该压接机110包括:框架111;互相成对的第1模具112和第2模具113;动力传递机构114。

框架111包括:基座111a;砧支承体111b;动力传递机构114的支承体(以下记作“传递部支承体”)111c。基座111a例如固定在载放端子压接装置100的载放台(未图示)上。砧支承体111b和传递部支承体111c固定在基座111a上。传递部支承体111c相对于砧支承体111b配置在后方(图12的纸面右方)且上方(图12的纸面上方)。具体而言,该传递部支承体111c具有:在砧支承体111b的后方从基座111a向上方竖直设置的竖直设置部111c1;保持在该竖直设置部111c1的上部的压头支承部111c2。压头支承部111c2是支承后述的压头114a的支承部,在砧支承体111b的上方隔开预定的间隔配置。

第1模具112和第2模具113是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将配置在其间的压接端子1与电线50的端部夹入,使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的压接成型模具(图13)。第1模具112形成有2个下模,具有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作为其下模。第2模具113形成有2个上模,具有第1卷缩机113a和第2卷缩机113b作为其上模。第1砧112a和第1卷缩机113a在上下方向互相对置配置,将其相互间的间隔变窄,从而使u形的芯线压接部12a压接在末端的芯线51。另外,第2砧112b和第2卷缩机113b在上下方向互相对置配置,将其相互间的间隔变窄,从而使u形的覆皮压接部12b压接在覆皮52。

驱动装置103将其动力传递至动力传递机构114,从而调整第1砧112a与第1卷缩机113a之间以及第2砧112b与第2卷缩机113b之间的间隔。在进行压接加工时,将第1砧112a与第1卷缩机113a之间以及第2砧112b与第2卷缩机113b之间变窄。另一方面,在结束压接加工时,将第1砧112a与第1卷缩机113a之间以及第2砧112b与第2卷缩机113b之间拓宽。在该例子中,使第2模具113相对于第1模具112上下移动,从而使第1卷缩机113a和第2卷缩机113b同时相对于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上下移动。但是,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和第1卷缩机113a和第2卷缩机113b可以是个别成型的成型体,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103和动力传递机构114可以构成为使第1卷缩机113a和第2卷缩机113b分别上下移动。在该例子中,在利用第1砧112a和第1卷缩机113a开始芯线压接部12a的压接后,开始利用第2砧112b和第2卷缩机113b来压接覆皮压接部12b。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机构114将从驱动装置103输出的动力传递至第1卷缩机113a和第2卷缩机113b。该动力传递机构114如图12所示,包括压头114a、压头螺栓114b、柄114c。

压头114a是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被支承为可上下自由移动的可动部件。在该压头114a固定有第2模具113。因此,第1卷缩机113a和第2卷缩机113b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能够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例如,该压头114a成型为长方体。在该压头114a形成有内螺纹部(未图示)。其内螺纹部形成于从压头114a的内侧向上端面形成的上下方向的孔的内周面。

压头螺栓114b具有拧合在压头114a的内螺纹部的外螺纹部(未图示)。因此,该压头螺栓114b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能够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另外,该压头螺栓114b具有配置在其外螺纹部的上方的螺栓头部114b1。在该螺栓头部114b1形成有内螺纹部(未图示)。该内螺纹部形成于从螺栓头部114b1的内侧向上端面形成的上下方向的孔的内周面。

柄114c是圆柱状的中空部件,在各端部具有外螺纹部114c1和连接部(未图示)。该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形成在中空部件的下侧,拧合在压头螺栓114b的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因此,柄114c与压头114a、压头螺栓114b成为一体,能够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连接部与驱动装置103连接。

驱动装置103具有:驱动源(未图示);将驱动源的驱动力转换为上下方向的动力的动力转换机构(未图示)。柄114c的连接部与该动力转换机构的输出轴连结。因此,第1卷缩机113a和第2卷缩机113b利用驱动装置103的输出(动力转换机构的输出),与压头114a和压头螺栓114b和柄114c成为一体,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作为驱动源,可以适用电动机等电动驱动器、油压缸等油压驱动器、气缸等空气压驱动器等。

此处,第2模具113相对于第1模具112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调整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和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的拧入量来变化。即,该压接机110利用该拧入量的调整,能够使第1卷缩机113a相对于第1砧112a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以及第2卷缩机113b相对于第2砧112b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变化。螺母114d在压头螺栓114b的上方与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拧合,与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一起形成所谓的锁定螺母的功能。因此,该螺母114d在完成上述相对位置的调整后紧固到压头螺栓114b侧,从而能够在该相对位置将第1卷缩机113a和第2卷缩机113b固定。

第1模具112具有在压接位置支承压接端子1的底部14的被支承面14b的支承部。该支承部形成为可以用面来支撑被支承面14b的支承面。该第1模具112作为其支承部包括第1支承面112a1和第2支承面112b1(图13)。第1支承面112a1通过载放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的被支承面14b,从而支承该被支承面14b。第2支承面112b1通过载放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部14的被支承面14b,从而支承该被支承面14b。

在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中,向下方凹陷的凹状面形成于各上侧的末端。在第1砧112a中,将其凹状面用作第1支承面112a1。另外,在第2砧112b中,将其凹状面用作第2支承面112b1。第1支承面112a1和第2支承面112b1与u形的芯线压接部12a和u形的覆皮压接部12b的各底部14的形状一致地分别形成为弧状。第1模具112在使第1支承面112a1与第2支承面112b1向上方露出的状态下被砧支承体111b支承。

使底部14为下侧而供给的压接端子1转移到用第1模具112来支承底部14的被支承面14b的端子支承工序。在该端子支承工序中,在压接端子1被供给到压接位置时,用第1砧112a的上端的第1支承面112a1来支承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的被支承面14b,并且用第2砧112b的上端的第2支承面112b1来支承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部14的被支承面14b。

第1模具112在第1支承面112a1包括从该第1支承面112a1向第2模具113突出的凸状按压部112a(图13)。凸状按压部112a是插入到凹部18a的部位,沿着电线50从压接端子1的拉出方向延伸。该凸状按压部112a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的被支承面14b被第1砧112a的第1支承面112a1支承时,插入到形成于该底部14的凹部18a。即,在端子支承工序中,在用第1支承面112a1支承该被支承面14b时,相对于凹部18a插入凸状按压部112a。凸状按压部112a在插入到凹部18a的状态下,边缩小与第2模具113的间隔边对凹部18a的壁面按压使其变形,从而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形成凸部18b。

在端子压接装置100中,在进行这样的端子支承工序后,转移到压接端子1向电线50的压接工序。在压接工序中,在使电线50的端部进入到被底部14和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包围的空间部的状态下,边缩小第1模具112与第2模具113的间隔,边用第1模具112与第2模具113夹入底部14和一对筒片部。在压接工序中,边缩小该第1模具112与第2模具113的间隔边相对于电线50的端部缠绕一对筒片部,从而形成压接在芯线51的芯线压接部12a以及压接在覆皮52的覆皮压接部12b。

第2模具113在使电线50的端部进入到由底部14和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包围的空间部的状态下,缩小与第1模具112的间隔。该第2模具113边缩小与第1模具112的间隔,边在与第1模具112之间夹入底部14和一对筒片部,相对于电线50的端部缠绕一对筒片部。该第2模具113相对于电线50的端部缠绕一对筒片部,从而形成压接在芯线51的芯线压接部12a以及压接在覆皮52的覆皮压接部12b。

在第1卷缩机113a形成有在电线50的端部的剥出的芯线51压接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的芯线加压部113a1(图13)。另外,在该第1卷缩机113a形成有在电线50的端部的覆皮52压接一对筒片部的覆皮加压部113b1(图13)。芯线加压部113a1和覆皮加压部113b1分别形成向上方凹陷的凹状。

芯线加压部113a1相对于第1砧112a的第1支承面112a1在上下方向对置配置。该芯线加压部113a1使被该第1支承面112a1支承的芯线压接部12a压接在芯线51。覆皮加压部113b1相对于第2砧112b的第2支承面112b1在上下方向对置配置。该覆皮加压部113b1使被该第2支承面112b1支承的覆皮压接部12b压接在覆皮52。芯线加压部113a1和覆皮加压部113b1分别在进行压接加工时,与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接触,边将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缠绕在电线50的端部边凿紧。

芯线加压部113a1和覆皮加压部113b1配置为第1模具112与第2模具113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的芯线加压部113a1与第1支承面112a1的间隔,比该相对移动方向的覆皮加压部113b1与第2支承面112b1的间隔窄。由此,电线连接部12以与芯线压接部12a的芯线51的夹着方向的底部14与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的间隔相比,覆皮压接部12b的覆皮52的夹着方向的底部14与一对筒片部的间隔扩大的状态下,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因此,芯线加压部113a1具有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和第2芯线加压部113a12,以将芯线压接部12a与覆皮压接部12b之间平滑相连(图13)。

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形成为相对于第1砧112a的第1支承面112a1在上下方向对置配置,在芯线51的末端侧压接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因此,该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在第1支承面112a1中对置配置在第2支承面112b1侧的相反侧。另一方面,第2芯线加压部113a12形成为相对于第1砧112a的第1支承面112a1在上下方向对置配置,使一对筒片部相对于存在于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与覆皮加压部113b1之间的芯线51压接。因此,该第2芯线加压部113a12在第1支承面112a1中的第2支承面112b1侧,即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与覆皮加压部113b1之间与第2支承面112b1对置配置。该第2芯线加压部113a12在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与覆皮加压部113b1之间,随着从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侧朝向覆皮加压部113b1侧,边将芯线51的夹着方向的底部14与一对筒片部的间隔扩大边使一对筒片部压接在芯线51。

利用这样的芯线加压部113a1,芯线压接部12a具有:由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压接的第1芯线压接部12a1;由第2芯线加压部113a12压接的第2芯线压接部12a2(图3至图6和图10)。在第1芯线压接部12a1中,一对筒片部压接在芯线51的末端侧。在第2芯线压接部12a2中,一对筒片部对于芯线51的末端侧与覆皮52之间的芯线51压接。该第2芯线压接部12a2在第1芯线压接部12a1与覆皮压接部12b之间,随着从第1芯线压接部12a1侧朝向覆皮压接部12b侧,在芯线51的夹着方向的与底部14的间隔边扩大,一对筒片部边缠绕在芯线51。因此,在压接完成后的电线连接部12中,芯线压接部12a与覆皮压接部12b之间平滑相连。

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和第2芯线加压部113a12和覆皮加压部113b1分别具有:在进行压接加工时与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接触,边将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缠绕在电线50的端部边凿紧的加压面115、116、117(图13)。各加压面115、116、117形成为可以进行该凿紧动作。例如,加压面115具有:互相对置的第1和第2壁面115a、115b;将第1和第2壁面115a、115b的上端相连的弧状的第3壁面115c。与此同样,加压面116具有互相对置的第1和第2壁面116a、116b;将第1和第2壁面116a、116b的上端相连的弧状的第3壁面116c。另外,加压面117具有:互相对置的第1和第2壁面117a、117b;将第1和第2壁面117a、117b的上端相连的弧状的第3壁面117c。在各加压面115、116、117中,用各个第3壁面115c、116c、117c做出第1芯线压接部12a1和第2芯线压接部12a2和覆皮压接部12b的一对筒片部侧的压接形状。

在压接工序中,用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使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压接在芯线51的末端侧,从而形成第1芯线压接部12a1。进一步,在压接工序中,在与第1芯线压接部12a1的形成工序相同的时机,用第2芯线加压部113a12,随着从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侧朝向覆皮加压部113b1侧,边将芯线51的夹着方向的底部14与一对筒片部的间隔在芯线51扩大边压接一对筒片部,从而形成有第2芯线压接部12a2。另外,进一步,在压接工序中,在与该芯线压接部12a的形成工序相同的时机,用覆皮加压部113b1在覆皮52压接一对筒片部,从而形成有覆皮压接部12b。

在该压接工序中,由于在之前的端子支承工序中凸状按压部112a为插入到芯线压接部12a的凹部18a的状态,因此,边相对于电线50的端部压接一对筒片部,边用凸状按压部112a按压凹部18a的壁面。因此,在该压接工序中,用凸状按压部112a使凹部18a的壁面变形,从而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形成凸部18b。

如以前示,该凹部18a和凸部18b为与凸状按压部112a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状按压部112a形成为如下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凸状按压部112a具有:与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对置配置的第1按压部112a1;与第2芯线加压部113a12对置配置的第2按压部112a2(图14和图15)。第1按压部112a1插入到凹部18a的第1芯线压接部12a1侧,在压接加工时按压该凹部18a的第1芯线压接部12a1侧的壁面。第2按压部112a2插入到凹部18a的第2芯线压接部12a2侧,在压接加工时按压该凹部18a的第2芯线压接部12a2侧的壁面。因此,凹部18a和凸部18b跨第1芯线压接部12a1与第2芯线压接部12a2而形成。凹部18a具有:由第1按压部112a1形成的第1凹部18a1;由第2按压部112a2形成的第2凹部18a2(图4、图6、图10和图16)。另外,凸部18b具有:由第1按压部112a1形成的第1凸部18b1;由第2按压部112a2形成的第2凸部18b2(图7、图10和图16)。

本实施方式的凸状按压部112a在相对于电线50从压接端子1的拉出方向的垂直截面中,至少与芯线加压部113a1对置配置的部分形成为弧状。第1按压部112a1和第2按压部112a2的各弧状部分为相同的形状,且各弧状部分与第1支承面112a1以等同的间隔配置而形成。

但是,凸状按压部112a的第1按压部112a1中的第2支承面112b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112a11随着朝向凸状按压部112a的突出方向,向第2支承面112b1侧(即,第2按压部112a2侧)倾斜(图14和图15)。该端部112a11在形成凹部18a的第1凹部18a1时,使凹部18a的第1凹部18a1的覆皮压接部12b侧的相反侧的端部18a11随着从外壁面侧朝向内壁面侧,向覆皮压接部12b侧(即,第2凹部18a2侧)倾斜(图4、图10和图16)。另外,该端部112a11在形成凸部18b的第1凸部18b1时,使凸部18b的第1凸部18b1的覆皮压接部12b侧的相反侧的端部18b11随着从外壁面侧朝向内壁面侧,向覆皮压接部12b侧(即,第2凸部18b2侧)倾斜(图10和图16)。即,在压接工序中,在形成凹部18a和凸部18b时,用具有该端部112a11的凸状按压部112a来按压凹部18a的壁面,从而使凹部18a和凸部18b的各端部18a11、18b11随着从外壁面侧朝向内壁面侧,向覆皮压接部12b侧倾斜。

关于各端部18a11、18b11形成的壁厚,通过比较在倾斜的端部112a11形成的壁厚和在没有倾斜的以往的端部112a11(在凸状按压部112a的突出方向具有立起壁面者)形成的壁厚可知,与以往相比能够增加厚度。即,在由该倾斜的端部112a11形成的凹部18a和凸部18b中,能够使各端部18a11、18b11形成的壁厚接近端部18a11、18b11以外的第1凹部18a1和第1凸部18b1形成的壁厚以及第2凹部18a2和第2凸部18b2形成的壁厚。所以,在芯线压接部12a中,在压接加工时,与以往相比难以在轴向延伸。因此,在带端子的电线50a中,由于能降低压接完成后的芯线压接部12a的延伸量,因此,可以确保压接端子1相对于电线50的压接力,降低压接完成后的压接端子1的延伸量。

此处,在凸部18b中,由于能够增加端部18b11的壁厚(各端部18a11、18b11形成的壁厚),因此,也可以在端部18b11形成向凹部18a侧凹陷的细齿17a。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端部18b11以外的第1凸部18b1和第2凸部18b2也形成凹状的细齿17a。由此,在带端子的电线50a中,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线连接部12与芯线51之间的紧贴强度,或者进一步提高其间的电连接状态。例如,该细齿17a在进行压接加工前形成(图17)。

端子切断机120将供给到压接位置的压接端子1的相连部32用2个端子切断部夹入并切断。该端子切断机120与压接工序的进行同时进行该压接端子1从连结片31切断。端子切断机120与第2砧112b相比配置在前侧(图12的纸面左侧)。端子切断机120在该技术领域中是已知的,例如包括端子切断体121和按下部件122和弹性部件123(图18)。

端子切断体121成型为长方体,配置为可以沿着第2砧112b的前表面(一端面112b)在上下方向滑动。该端子切断体121具有沿着该第2砧112b的端面112b滑动的滑接面121a。在该端子切断体121,从该滑接面121a向内侧形成有狭缝121b。狭缝121b是在压接对象的压接端子1被供给到压接位置时,在使与该压接端子1相连的相连部32的一部分突出的状态下连结片31被插入的内部空间。此处,连结片31等能向该狭缝121b插入的位置为端子切断体121的上下方向的初始位置。相连部32的电线连接部12侧的端部经由狭缝121b的滑接面121a侧(即压接端子1侧)的开口,从狭缝121b的内部突出。在端子切断体121中,该开口的上侧的边缘部(以下记作“开口边缘”)121c被用作一个端子切断部。

按下部件122被固定在压头114a,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并上下移动。该按下部件122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方,随着下降按下端子切断体121。按下部件122成型为长方体。弹性部件123对于端子切断体121施加向上方的作用力,由弹簧部件等构成。该弹性部件123在解除来自按下部件122的按下力时,使端子切断体121返回上下方向的初始位置。

在该端子切断机120中,按下部件122与压接加工时的第2模具113的下降一起下降,按下端子切断体121。在该端子切断机120中,端子切断体121下降,从而在狭缝121b的开口边缘121c与第2砧112b的作为另一个端子切断部在的上表面边缘112c(图18)之间夹入相连部32。在该端子切断机120中,该开口边缘121c与上表面边缘112c起到剪子那样的作用。所以,在该端子切断机120中,进一步按下端子切断体121,从而用开口边缘121c与上表面边缘112c切断相连部32,将压接端子1从端子连锁体30切断。

电线连接部12在压接加工时,被第1和第2支承面112a1、112b1与加压面115、116、117包围,力的逃逸路径仅存在于自身的轴向(电线50的拉出方向)。例如,在该端子压接装置100中,利用第1砧112a与第1卷缩机113a的芯线压接部12a的压接先开始,之后,利用第2砧112b与第2卷缩机113b的覆皮压接部12b的压接才开始。所以,在电线连接部12中,随着其压接加工的行进,向端部12a(图18)侧放掉力。该端部12a是在压接完成后拉出电线50侧的端部。然而,该电线连接部12如之前所示,由于可以使压接完成后的芯线压接部12a的延伸量降低,因此,能够抑制向端部12a侧的电线50的拉出方向的伸长。

另外,电线连接部12其端部12a侧伸长时,端部12a侧会从第2砧112b的端面112b突出,该突出的端部12a侧可能不能由第2砧112b的第2支承面112b1支撑(图19)。此处,在端子压接装置100中,为了尽可能避免切断的相连部32残留在压接端子1侧,有的情况下相对于第1卷缩机113a的前表面(一个端面113a),使第2砧112b的端面112b与端子切断体121的滑接面121a向端子连接部11侧偏移。在该情况下,在电线连接部12中,底部14的端部12a侧本来就未被第2砧112b的第2支承面112b1支撑。而且,如果底部14的端部12a侧不被第2支承面112b1支撑,则随着压接加工的进行,有可能沿着第2砧112b的端面112b突出(图19的b部)。然而,该电线连接部12如以前所示,由于可以降低压接完成后的芯线压接部12a的延伸量,因此,能够抑制沿着这样的第2砧112b的端面112b的突出。

如上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50a、端子压接装置100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能够降低压接完成后的芯线压接部12a的延伸量,可以确保压接端子1相对于电线50的压接力,降低压接完成后的压接端子1的延伸量。另外,该带端子的电线50a、端子压接装置100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由于能降低压接完成后的芯线压接部12a的延伸量,因此,在结束了压接加工时,能够抑制底部14的端部12a侧沿着第2砧112b的端面112b突出。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50a、端子压接装置100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压接端子1的体积大型化。所以,该带端子的电线50a、端子压接装置100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将压接端子1容纳在壳体时的容纳性提高,随此,能够提高压接端子1向该壳体的容纳作业性。另外,该带端子的电线50a、端子压接装置100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能够确保压接端子1相对于电线50的压接力,抑制压接端子1的体积大型化。即,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50a、端子压接装置100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确保压接端子1相对于电线50的压接力,将压接端子1和电线50的电连接状态保持为期望状态,能够抑制压接端子1的体积大型化,随此,可以提高压接端子1相对于壳体的容纳性、容纳作业性。

此处,在上面所示的例子的凸状按压部112a中,端部112a11以外的第1按压部112a1与第2按压部112a2为同一弧状并相连,在第1按压部112a1与第2按压部112a2之间未设置有台阶。然而,凸状按压部112a也可以使第2按压部112a2比第1按压部112a1更突出,并在第1按压部112a1与第2按压部112a2之间设置台阶(图20和图21)。即,在该凸状按压部112a中,与第1按压部112a1从第1支承面112a1的突出量相比,增大第2按压部112a2从第1支承面112a1的突出量。此处,在第1模具112和第2模具113的相对移动方向,第2按压部112a2与第2芯线加压部113a12的加压面116的第3壁面116c的间隔接近第1按压部112a1与第1芯线加压部113a11的加压面115的第3壁面115c的间隔地,使第2按压部112a2突出。

在采用这种凸状按压部112a的情况下,在压接工序中,在形成凹部18a和凸部18b时,通过用第1按压部112a1按压凹部18a的壁面,形成其凹部18a的第1凹部18a1,并且利用第1凹部18a1的凹陷形成突出的凸部18b的第1凸部18b1。进一步,在压接工序中,在形成凹部18a和凸部18b时,通过用第2按压部112a2按压凹部18a的壁面,形成比第1凹部18a1更凹陷的凹部18a的第2凹部18a2,并且利用第2凹部18a2的凹陷形成比第1凸部18b1更突出的凸部18b的第2凸部18b2。由此,凹部18a具有:在第1芯线压接部12a1侧利用第1按压部112a1凹陷的第1凹部18a1;在第2芯线压接部12a2侧利用第2按压部112a2比第1凹部18a1更凹陷的第2凹部18a2(图22)。另外,凸部18b具有:在第1芯线压接部12a1侧利用第1凹部18a1的凹陷突出的第1凸部18b1;在第2芯线压接部12a2侧利用第2凹部18a2的凹陷比第1凸部18b1更突出的第2凸部18b2。

如上所示,在第2芯线压接部12a2中,随着从第1芯线压接部12a1侧朝向覆皮压接部12b侧,边扩大在芯线51的夹着方向的与底部14的间隔,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边缠绕在芯线51。因此,在芯线51的夹着方向的凸部18b与一对筒片部的间隔与第1凸部18b1与一对筒片部的间隔相比,第2凸部18b2与一对筒片部的间隔有可能增大。然而,此处,在芯线51的夹着方向,第2凸部18b2比第1凸部18b1向一对筒片部侧突出。因此,在芯线51的夹着方向的凸部18b与一对筒片部之间,能够缩小第1凸部18b1与一对筒片部的间隔d1以及第2凸部18b2与一对筒片部的间隔d2之差(图22)。所以,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抑制凸部18b与一对筒片部之间的压接力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芯线压接部12a相对于芯线51的附着量的偏差。

例如,第1按压部112a1和第2按压部112a2的各弧状部分可以是相同的形状,各弧状部分也可以是不同的曲率。第1按压部112a1形成为弧状部分与第1支承面112a1以相同的间隔配置。另外,此处,在第2按压部112a2中,也形成为弧状部分与第1支承面112a1以相同的间隔配置。此时,在间隔d2,有可能产生比间隔d1小的部分。然而,在该情况下,其凸状按压部112a由于能够缩小间隔d1与间隔d2之差,因此,能够抑制凸部18b与一对筒片部之间的压接力的偏差,抑制芯线压接部12a相对于芯线51的附着量的偏差。

另外,关于第2按压部112a2,可以与加压面116的第3壁面116c的间隔均等地,来自第1支承面112a1的突出量从第1按压部112a1侧缓缓增大。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进一步缩小间隔d1与间隔d2之差,因此,进一步抑制在凸部18b与一对筒片部之间的压接力的偏差,能够进一步抑制芯线压接部12a相对于芯线51的附着量的偏差。

这样,该情况下的带端子的电线50a、端子压接装置100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由于在凸状按压部112a的第1按压部112a1与第2按压部112a2之间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台阶,因此,在压接完成后,能够缩小第1凸部18b1与一对筒片部(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的间隔d1以及第2凸部18b2与一对筒片部的间隔d2之差。所以,该带端子的电线50a、端子压接装置100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由于能够抑制凸部18b与一对筒片部之间的压接力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于芯线51的附着量的偏差。因此,该带端子的电线50a、端子压接装置100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能够确保压接端子1相对于电线50的压接力,使压接端子1和电线50的电连接状态更良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