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7275发布日期:2019-01-16 07:0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馈电线,尤其涉及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到当前4g网络,移动互联网不论是在用户数还是传输速率都呈现爆发增长,全球移动用户的数量达到30多亿,4g网络传输速率达到百mbps级,且未来5g网络的商用,百亿级的入网数量、ms级别的低延时及gbps的传输速率即将变为现实。

终端产品则需要采用mimo的多通道技术以实现高速传输。限于终端产品的轻薄化,越来越多的射频传输方式由同轴线转化为带状线/微带线,带状线/微带线一方面可达到和同轴线一样的低损耗,另一方面可集成多合一传输线,还能达到轻薄化,但现有的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因其侧面完全开放,无法达到同轴线般的屏蔽性能。

未来5g终端产品集成化越来越高,天线的数量与工作频率也将达到毫米波,必将对传输线的屏蔽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保证传输线对外的辐射不会影响天线或其他器件正常工作,同样天线或其他器件的辐射也会对传输线本身造成大的干扰。

如图1所示,现有的未增加屏蔽措施的带状线包括基材层1和设于基材层1内的信号线2,所述基材层1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系统地层3,作为优化,现有的带状射频馈线基材层1内还设有至少两个地线4,两个所述地线4分别位于信号线2的左右两侧,所述系统地层3与所述地线4电连接。

如图2所示,现有的增加了屏蔽措施的带状线是在基材层1中信号线两侧增加地孔5。但是地孔5数量增多、地孔5密集时,带状射频馈线固有的弯折属性会变弱,所以通常不宜打过密的地孔,因此,采用此种屏蔽措施带状射频馈线的屏蔽性能还是偏弱。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屏蔽性能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屏蔽性能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设有系统地层,所述主体上设有屏蔽膜,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屏蔽膜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系统地层电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屏蔽膜对带状线/微带线完全开放的两个侧面进行屏蔽,有效地避免电磁信号从主体的两侧泄露,即使在带状射频馈线宽度较窄的情况,带状线/微带线也能够拥有优良的屏蔽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未增加屏蔽措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即现有馈线ⅰ)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增加了地孔作为屏蔽措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即现有馈线ⅱ)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另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另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带状射频馈线与现有馈线ⅱ相较于现有馈线ⅰ的近场屏蔽性能的测试结果对比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带状射频馈线与现有馈线ⅱ相较于现有馈线ⅰ的远场屏蔽性能的测试结果对比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微带线的截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基材层;

2、信号线;

3、系统地层;

4、地线;

5、地孔;

6、屏蔽膜;

7、第一保护层;

8、导电介质;

9、开口;

10、堆叠部;

11、第二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设置屏蔽膜对带状线/微带线完全开放的两个侧面进行屏蔽,有效地避免电磁信号从主体的两侧泄露。

请参照图3至图8,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设有系统地层3,所述主体上设有屏蔽膜6,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屏蔽膜6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系统地层3电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屏蔽膜对带状线/微带线完全开放的两个侧面进行屏蔽,有效地避免电磁信号从主体的两侧泄露,即使在带状射频馈线宽度较窄的情况,带状线/微带线也能够拥有优良的屏蔽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顶面和/或所述主体的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包括基材层1,基材层1的顶面和/或基材层1的底面设有所述系统地层3,所述系统地层3远离所述基材层1的一侧设有第一保护层7,所述第一保护层7上设有开窗,所述开窗内填充有导电介质8,所述屏蔽层通过所述导电介质8与所述系统地层3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基材层1的顶面和基材层1的底面分别设有所述系统地层3,两个所述第一保护层7上分别设有所述开窗。

由上述描述可知,由于基材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系统地层,因此上述主体为现有技术中的带状线;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的左侧面、右侧面、顶面及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基材层1内设有信号线2及地线4,所述基材层1上设有地孔5,所述地线4通过所述地孔5与所述系统地层3导通。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地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带状线的屏蔽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基材层1的底面设有所述系统地层3,所述基材层1的顶面设有第二保护层11,所述基材层1靠近所述第二保护层11的一侧设有信号线2及地线4,所述基材层1上设有地孔5,所述地线4通过所述地孔5与所述系统地层3导通。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主体为现有技术中的微带线或共面波导线。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6呈具有开口9的环状。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9靠近所述开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屏蔽膜6上具有堆叠部10,所述屏蔽膜6的两端在所述堆叠部10处堆叠。

进一步的,所述堆叠部10靠近所述开窗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开口或堆叠部可以方便厂商加工生产。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3至图7,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设有系统地层3,所述主体上设有屏蔽膜6,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屏蔽膜6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系统地层3电连接。

所述屏蔽膜6包括但不限于emi屏蔽膜6、导电油墨和电磁屏蔽胶带。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顶面和/或所述主体的底面。

详细的,所述主体包括基材层1,基材层1的顶面和/或基材层1的底面设有所述系统地层3,所述系统地层3远离所述基材层1的一侧设有第一保护层7,所述第一保护层7上设有开窗,所述开窗内填充有导电介质8,所述屏蔽层通过所述导电介质8与所述系统地层3导通。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为pcb传输线,基材层1的材质包含但不限于pi、ptfe、peek、lcp、fr4、粘结片等;所述导电介质8为导电胶,尤其是,当所述屏蔽膜6为emi屏蔽膜6或电磁屏蔽胶带时,导电介质8可以仅为其上的导电胶。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为现有技术中的带状线,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基材层1的顶面和基材层1的底面分别设有所述系统地层3,两个所述第一保护层7上分别设有所述开窗。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指的是所述主体的左侧面、右侧面、顶面及底面的总和。

所述基材层1内设有信号线2及地线4,所述基材层1上设有地孔5,所述地线4通过所述地孔5与所述系统地层3导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地线4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信号线2位于两个所述地线4之间。

当所述屏蔽膜6非喷涂形成时,可选的,所述屏蔽膜6呈具有开口9的环状。优选的,所述开口9靠近所述开窗设置。或者;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屏蔽膜6上具有堆叠部10,所述屏蔽膜6的两端在所述堆叠部10处堆叠。优选的,所述堆叠部10靠近所述开窗设置。厂商在主体上设置屏蔽膜6时,上述开口9或堆叠部10可作为容错区域,有利于降低带状线/微带线的加工精度要求,降低厂商的生产成本,同时,开口9或堆叠部10的存在能够提高屏蔽膜6的组装效率。

图1示出了现有的未增加屏蔽措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图2示出了现有的增加了屏蔽措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为方便描述,将图1所示未增加屏蔽措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称为现有馈线ⅰ,将图2所示增加了屏蔽措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称为现有馈线ⅱ。请查阅图6,图6为现有馈线ⅱ与本实施例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即图3所示带状线)相较于现有馈线ⅰ的近场屏蔽性能对比图,其中实线表示本实施例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虚线表示现有馈线ⅱ;请查阅图7,图7为现有馈线ⅱ与本实施例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相较于现有馈线ⅰ的远场屏蔽性能对比图,其中实线表示本实施例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虚线表示现有馈线ⅱ;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具有更好的屏蔽性能。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8,实施例一是以带状线为例,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以微带线或共面波导线为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基材层1的底面设有所述系统地层3,所述基材层1的顶面设有第二保护层11,所述基材层1靠近所述第二保护层11的一侧设有信号线2及地线4,所述基材层1上设有地孔5,所述地线4通过所述地孔5与所述系统地层3导通。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设置屏蔽膜对带状线/微带线完全开放的两个侧面进行屏蔽,有效地避免电磁信号从主体的两侧泄露,即使在带状射频馈线宽度较窄的情况,带状线/微带线也能够拥有优良的屏蔽性能;基材层上设置地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带状线/微带线的屏蔽性能;设置开窗或堆叠部可以方便厂商加工生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