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避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78432发布日期:2019-01-02 23:5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避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防雷避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柔性避雷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雷电总是会带来很大的困扰,避雷针让我们能够避免雷电带来的危害,而采用柔性石墨避雷,由于更大面积的接地,能更好的将雷电导入大地,能有更好的避雷效果,而现有的都是将柔性石墨直接埋在地面内,只能固定使用,而对于短期使用的话极其不便,因此设计一种可收纳的柔性避雷装置实有必要,本装置可将避雷装置进行收纳,可适用于临时使用,同时采用连动的形式防止误操作导致装置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柔性避雷装置,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柔性避雷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开闭门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伸展装置,所述伸展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且开口向上的第一升降腔,所述第一升降腔内可升降的设置有第一升降块,所述第一升降块内上下贯穿且固定设置有避雷针,所述第一升降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螺纹腔,所述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升降块右端固定连接有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杆的第一导滑块,所述第一螺纹腔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第一螺杆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且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滑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左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左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滑动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推动腔,所述第一滑块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推动腔内的第一推块,所述第一锥齿轮下侧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腔下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右的储存腔,所述第三锥齿轮下端固定连接有下端延伸通入所述储存腔内的第一转柱,所述第一升降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滑动腔,所述第一升降块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滑动腔内的第二导滑块,所述第二滑动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滑动腔,所述第三滑动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滑块左侧端面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右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二滑动腔下侧内壁内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三滑动腔右侧内壁的第一齿轮腔,所述第一齿轮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啮合于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一直齿轮,所述第一直齿轮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齿轮腔后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腔,所述第一转轴后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二传动腔内且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轮,所述第二直齿轮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三直齿轮,所述第三直齿轮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三直齿轮前侧且于所述第二传动腔前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卷轮腔,所述第一卷轮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卷轮,所述第二转轴前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卷轮腔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卷轮后侧端面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开闭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第三传动腔,所述第三传动腔右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左端动力配合连接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后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三传动腔前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齿轮腔,所述第五锥齿轮前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二齿轮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四直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升降腔的第一挡板腔,所述第一挡板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左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升降腔内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下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啮合于所述第四直齿轮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二电机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四传动腔,所述第二电机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四传动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六锥齿轮,所述第六锥齿轮后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七锥齿轮,所述第四传动腔前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卷轮腔,所述第七锥齿轮前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二卷轮腔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卷轮,所述第二卷轮上绕设有第一拉线,所述第二卷轮腔下侧内壁内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储存腔的第二挡板腔,所述第二挡板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下端延伸通入所述储存腔内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上端与所述第二挡板腔上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拉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挡板上侧端面上,所述第二挡板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推动腔与所述储存腔的第二推动腔,所述第二挡板左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二推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升降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卷轮腔的第一通道,所述避雷针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通道内的第一导电杆,所述第一卷轮上绕设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杆下端,所述第一卷轮腔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导电块,所述第一导线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块上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柱上且于所述储存腔内上下固定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之间且于所述第一转柱上绕设有柔性导电石墨,所述储存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导电块下侧内壁的通线孔,所述柔性导电石墨一端通过所述通线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块下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滑动腔上下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导滑槽,所述第一滑块上下两端对称且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导滑槽内的第三导滑块,所述第三导滑块左端与所述第一导滑槽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避雷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四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二齿条右移,进而带动第一挡板右移,此时第一升降腔打开,在此过程中,第二电机带动第六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二卷轮转动,进而拉紧第一拉线,进而带动第二挡板上升,此时第二推块在第二挡板的带动下上升至第二推动腔内并与第一推块右端相抵,进而推动第一推块左移,进而带动第一滑块左移,此时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一螺杆转动,进而通过螺纹连接带动第一导滑块上升,进而通过第一升降块带动避雷针上升至第一升降腔外,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通过第二导滑块带动第二滑块上升,进而带动第一齿条上升,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二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转轴带动第一卷轮转动,进而释放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上端随着避雷针上升不断伸长,在此过程中,第二锥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柱转动,进而释放柔性导电石墨,此时工作人员可将柔性导电石墨另一端拉出,铺在地面内,进行避雷,当避雷结束后,第一电机反转,此时第一转柱反转,进而将柔性导电石墨回收绕在第一转柱上,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带动避雷针下降至第一升降腔内,恢复初始状态,此时第二电机反转,此时第一挡板左移,此时第二挡板下降,装置恢复初始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柔性避雷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二传动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柔性避雷装置,包括第一装置主体11、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开闭门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伸展装置,所述伸展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且开口向上的第一升降腔12,所述第一升降腔12内可升降的设置有第一升降块13,所述第一升降块13内上下贯穿且固定设置有避雷针14,所述第一升降腔12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螺纹腔15,所述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螺杆17,所述第一升降块13右端固定连接有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杆17的第一导滑块18,所述第一螺纹腔15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16,所述第一螺杆17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16内且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9,所述第一传动腔16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滑动腔20,所述第一滑动腔20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块21,所述第一滑块21左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22,所述第一电机22左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16内的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23,所述第一滑动腔20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推动腔24,所述第一滑块21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推动腔24内的第一推块25,所述第一锥齿轮19下侧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锥齿轮26,所述第一传动腔16下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右的储存腔27,所述第三锥齿轮26下端固定连接有下端延伸通入所述储存腔27内的第一转柱28,所述第一升降腔12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滑动腔29,所述第一升降块13左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滑动腔29内的第二导滑块30,所述第二滑动腔29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滑动腔31,所述第三滑动腔31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滑块30左侧端面的第二滑块32,所述第二滑块32右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第一齿条33,所述第二滑动腔29下侧内壁内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三滑动腔31右侧内壁的第一齿轮腔34,所述第一齿轮腔34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啮合于所述第一齿条33的第一直齿轮35,所述第一直齿轮35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37,所述第一齿轮腔34后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腔38,所述第一转轴37后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二传动腔38内且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轮39,所述第二直齿轮39右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三直齿轮40,所述第三直齿轮40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41,所述第三直齿轮40前侧且于所述第二传动腔38前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卷轮腔42,所述第一卷轮腔42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卷轮43,所述第二转轴41前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卷轮腔42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卷轮43后侧端面上。

有益地,所述开闭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第三传动腔45,所述第三传动腔45右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46,所述第二电机46左端动力配合连接有第四锥齿轮47,所述第四锥齿轮47后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五锥齿轮48,所述第三传动腔45前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齿轮腔49,所述第五锥齿轮48前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二齿轮腔49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四直齿轮50,所述第二齿轮腔49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升降腔12的第一挡板腔51,所述第一挡板腔51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左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升降腔12内的第一挡板52,所述第一挡板52下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啮合于所述第四直齿轮50的第二齿条53,所述第二电机46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四传动腔54,所述第二电机46右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四传动腔54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六锥齿轮55,所述第六锥齿轮55后端相啮合的设置有第七锥齿轮56,所述第四传动腔54前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卷轮腔57,所述第七锥齿轮56前端通过延伸通入所述第二卷轮腔57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二卷轮58,所述第二卷轮58上绕设有第一拉线59,所述第二卷轮腔57下侧内壁内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储存腔27的第二挡板腔60,所述第二挡板腔60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下端延伸通入所述储存腔27内的第二挡板61,所述第二挡板61上端与所述第二挡板腔60上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2,所述第一拉线59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挡板61上侧端面上,所述第二挡板腔60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推动腔24与所述储存腔27的第二推动腔63,所述第二挡板61左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二推块64。

有益地,所述第一升降腔12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卷轮腔42的第一通道65,所述避雷针14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通道65内的第一导电杆66,所述第一卷轮43上绕设有第一导线67,所述第一导线67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杆66下端,所述第一卷轮腔42下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导电块68,所述第一导线67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块68上端。

有益地,所述第一转柱28上且于所述储存腔27内上下固定设置有固定板69,所述固定板69之间且于所述第一转柱28上绕设有柔性导电石墨70,所述储存腔27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导电块68下侧内壁的通线孔71,所述柔性导电石墨70一端通过所述通线孔7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块68下端。

有益地,所述第一滑动腔20上下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导滑槽72,所述第一滑块21上下两端对称且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导滑槽72内的第三导滑块73,所述第三导滑块73左端与所述第一导滑槽72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74。

初始状态时,第一升降块13最大限度下降,避雷针14最大限度缩进第一升降腔12内,此时第二滑块32位于下极限位置,所述第一挡板52最大限度左移,进而将第一升降腔12封闭,此时第二挡板61最大限度下降,进而将储存腔27封闭,此时第一推块25最大限度右移,此时第一推块25右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推动腔63内,此时第一滑块21最大限度右移,此时第二锥齿轮23与第一锥齿轮19和第三锥齿轮26处于未啮合状态。

通过本装置进行避雷时,第二电机46启动,进而带动第四锥齿轮47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锥齿轮48转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四直齿轮50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二齿条53右移,进而带动第一挡板52右移,此时第一升降腔12打开,在此过程中,第二电机46带动第六锥齿轮5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56转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二卷轮58转动,进而拉紧第一拉线59,进而带动第二挡板61上升,此时第二推块64在第二挡板61的带动下上升至第二推动腔63内并与第一推块25右端相抵,进而推动第一推块25左移,进而带动第一滑块21左移,此时第二锥齿轮23与第一锥齿轮19和第三锥齿轮26相啮合,此时第一电机22启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一螺杆17转动,进而通过螺纹连接带动第一导滑块18上升,进而通过第一升降块13带动避雷针14上升至第一升降腔12外,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13通过第二导滑块30带动第二滑块32上升,进而带动第一齿条33上升,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直齿轮35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37带动第二直齿轮39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直齿轮40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转轴41带动第一卷轮43转动,进而释放第一导线67,所述第一导线67上端随着避雷针14上升不断伸长,在此过程中,第二锥齿轮23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锥齿轮26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柱28转动,进而释放柔性导电石墨70,此时工作人员可将柔性导电石墨70另一端拉出,铺在地面内,进行避雷,当避雷结束后,第一电机22反转,此时第一转柱28反转,进而将柔性导电石墨70回收绕在第一转柱28上,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13带动避雷针14下降至第一升降腔12内,恢复初始状态,此时第二电机46反转,此时第一挡板52左移,此时第二挡板61下降,装置恢复初始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避雷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五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四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二齿条右移,进而带动第一挡板右移,此时第一升降腔打开,在此过程中,第二电机带动第六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七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二卷轮转动,进而拉紧第一拉线,进而带动第二挡板上升,此时第二推块在第二挡板的带动下上升至第二推动腔内并与第一推块右端相抵,进而推动第一推块左移,进而带动第一滑块左移,此时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一螺杆转动,进而通过螺纹连接带动第一导滑块上升,进而通过第一升降块带动避雷针上升至第一升降腔外,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通过第二导滑块带动第二滑块上升,进而带动第一齿条上升,进而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带动第一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二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直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转轴带动第一卷轮转动,进而释放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上端随着避雷针上升不断伸长,在此过程中,第二锥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柱转动,进而释放柔性导电石墨,此时工作人员可将柔性导电石墨另一端拉出,铺在地面内,进行避雷,当避雷结束后,第一电机反转,此时第一转柱反转,进而将柔性导电石墨回收绕在第一转柱上,在此过程中,第一升降块带动避雷针下降至第一升降腔内,恢复初始状态,此时第二电机反转,此时第一挡板左移,此时第二挡板下降,装置恢复初始状态,本装置可将避雷装置进行收纳,可适用于临时使用,同时采用连动的形式防止误操作导致装置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