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线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74205发布日期:2019-02-26 18:49阅读:4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线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气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线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排线(ffc,flexibleflatcable)作为一种讯号传输用组件,本身具有可任意挠曲、高讯号传输能力等优点,且排线可以任意选择导线数目及间距,使联线更方便,大大减少电子产品的体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适合于移动部件与主板之间、pcb板对pcb板之间、小型化电器设备中作数据传输线缆之用,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打印机打印头与主板之间的连接,绘图仪、扫描仪、复印机、音响、液晶电器、传真机、各种影碟机、电动工具等产品的信号传输及板板连接。现有技术中,排线端头与端子组装后外包绝缘座,达到易插易拔的特点。然而,现有的排线与端子连接及包覆绝缘座都是单根作业,效率低,制作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线制作方法,实现多根排线一起制作,提升效率,降低制作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排线制作方法,其具有如下步骤:

s1、提供一定长度的排线;

s2、将步骤s1的排线的端头相邻导线错位撕开弯折,形成朝不同方向的两排导线,撕开的导线与端子连接导通,同排的导线所连接的端子联系在同一料带上,实现多根排线基于料带排列在一起;

s3、将每根排线上连接好端子的两排导线相靠折回,获得上下靠近的两排导线及端子;

s4、以料带为纽带,将排列在一起的多根排线一起同步注塑,每根排线的端头上成型绝缘座,该绝缘座包覆端子与排线,端子部分伸出绝缘座外连接料带;

s5、除料带,获得注塑好的排线。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步骤s2的多根排线预先经过手动排列,通过治具将多根排线排列定位好,满足多根排线同步加工的要求;治具上排列的多根排线同步将端头相邻导线错位撕开弯折,然后再一起连接端子。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步骤s2的排线由机器自动排列进料将端头相邻导线错位撕开弯折,然后再一起连接端子。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端子与排线上的导线连接的一端设有导电固连部及加固连线部,该导电固连部与排线的导线导电连通,该加固连线部延伸连接该导线外包的绝缘外被。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步骤s4是以料带为定位基准,将多根排线一起置入模腔中注塑成型。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端子在一料带上采用刺破方式分开成型制作,料带上相邻端子之间分批次成型接线端,且其一端子成型接线端时,该端子的相邻端子作让位,以便打薄加宽并冲压成型该端子的接线端;如此交替成型,最后通过整形获得成排的排线连接端子。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相邻端子作让位通过上折或下折实现,端子让位弯折的部位相对于端子与余料的分离线更靠近料带的余料部分。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排线的两端头相对排线长度方向成180度延伸。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排线的两端头中有一端头相对排线长度方向成180度延伸,另一端头相对排线长度方向成90度弯折延伸,这时还具有如下步骤:将切除料带或摘除料带的排线的其中一端弯折90度,然后置入模腔中注塑成型,新注塑的塑胶壳将绝缘座及排线的弯折部分包覆。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排线的两端头均相对排线长度方向成90度延伸,这时还具有如下步骤:将切除料带或摘除料带的排线两端头,分别弯折至90度,然后置入模腔中注塑成型,新注塑的塑胶壳将绝缘座及排线的弯折部分包覆。

本发明将多根排线连接端子后通过料带形成一排,然后一起注塑绝缘座,达到多根排线一起加工制作,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省人工,降成本,工艺简单,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产品的质量,排线品质一致性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其一实施例的排线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其一实施例的多根排线排列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其一实施例的的排线撕开弯折形成两排导线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其一实施例的的排线连接端子的示意图;

附图5为图4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6为本发明获得上下靠近的两排导线的示意图;

附图7为图6局部结构侧视放大图;

附图8为本发明注塑成型绝缘座的示意图;

附图9为本发明切除料带或摘除料带的示意图;

附图10为本发明排线一端弯折90度的示意图;

附图11为本发明排线两端弯折90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本发明有关一种排线制作方法,其具有如下步骤:

s1、提供一定长度的排线,排线中具有多根排列的导线;

s2、将步骤s1的排线的端头相邻导线错位撕开弯折,形成朝不同方向的两排导线,撕开的导线与端子连接导通,同排的导线所连接的端子联系在同一料带上,实现多根排线基于料带排列在一起;

s3、将每根排线上连接好端子的两排导线相靠折回,获得上下靠近的两排导线及端子;

s4、以料带为纽带,将排列在一起的多根排线一起同步注塑,每根排线的端头上成型绝缘座,该绝缘座包覆端子与排线,端子部分伸出绝缘座外连接料带;

s5、除料带,获得注塑好的排线。

该方法实现将多根排线连接端子后通过料带形成一排,然后一起注塑绝缘座,达到多根排线一起加工制作,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省人工,降成本,工艺简单,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产品的质量,排线品质一致性好。

实施例1:

参阅图1~11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的多根排线预先经过手动排列,通过治具将多根排线排列定位好,满足多根排线同步加工的要求;治具上排列的多根排线同步将端头相邻导线错位撕开弯折,然后再一起连接端子。其具有如下步骤:

首先,提供一定长度的排线1,得到需要长度的排线,备好。当然在本步骤中,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将排线的端头剥离绝缘外被,然后给排线端头露出的导线11沾锡等。

其次,取用上述的多根排线1,通过治具2将多根排线排列定位好,满足多根排线同步加工的要求;该步骤的治具2优选由上下两半体构成,上下两半体通过可拆螺钉锁接或卡扣形式连接,在治具的下半体上设有适配排线容置定位的凹槽,这样可方便快捷的排列排线,也确定了排线数目及间距,且该步骤实现多根排线齐头的排列,方便后续作业。

接着,将治具上排列好的多根排线的端头露出的相邻导线错位撕开弯折,形成朝不同方向的两排导线;该步骤利用治具上的定位结构,方便将多根排线放入撕线设备上;优选地,两排导线朝相反方向弯折,两排导线相对排线成90度弯折。

然后,提供端子3,端子3有序的排列在料带4上,将端子3与排线端头露出的导线铆接在一起,然后拆除治具。本实施例中,采用冲压铆接设备,基于治具定位,实现排线端头的两排导线同时铆接端子,端子的接线端设有导电固连部31及加固连线部32,该导电固连部31与排线的导线11导电连通,该加固连线部32延伸连接该导线外包的绝缘外被,增加接线面积及牢固性,不仅连接更稳固,确保排线1维持良好的讯号传输能力,且大大提升连接部位的抗弯性,不易折断。

随后,将排线上铆接好端子的两排导线相靠折回,获得上下靠近的两排导线及端子,由此方便后续注塑成型。

再以料带4为纽带,将多根排线一起同步注塑,每根排线的端头上成型绝缘座5,该绝缘座5包覆端子与排线,端子部分伸出绝缘座并连接料带;该步骤利用料带的特性,如圆孔等定位特征,以料带为定位基准,将多根排线一起置入模腔中注塑成型,注塑方便、快捷。

最后,切除料带或摘除料带,获得注塑好的单根排线,还可进行电测、包装等。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的排线由机器自动排列进料将端头相邻导线错位撕开弯折,然后再一起连接端子。排线上撕开形成的两排导线可以分排先后与端子连接导通,也可以同时两排一起与端子连接导通,同排的导线所连接的端子联系在同一料带上,实现多根排线基于料带排列在一起;然后将每根排线上连接好端子的两排导线相靠折回,获得上下靠近的两排导线及端子;这时可以根据长度要求进行切割相应长度的料带,获得需要数目的排线排列在一起;再以料带4为纽带,将多根排线一起同步注塑,每根排线的端头上成型绝缘座5,该绝缘座5包覆端子与排线,端子部分伸出绝缘座并连接料带;该步骤利用料带的特性,如圆孔等定位特征,以料带为定位基准,将多根排线一起置入模腔中注塑成型,注塑方便、快捷。最后,切除料带或摘除料带,获得注塑好的单根排线,还可进行电测、包装等。

图1~9所示,获得的排线的两端头相对排线成180度延伸,用于直线连接,排线的两端头的加工均是按上述步骤分头完成。本发明还可如图10所示,排线1的两端头中有一端头相对排线成180度延伸,另一端头相对排线成90度弯折延伸,这时还具有如下步骤:将切除料带或摘除料带的其中一端的排线弯折90度,然后置入模腔中注塑成型,新注塑的塑胶壳将绝缘座及排线的弯折部分包覆。也可如图11所示,排线1的两端头均相对排线成90度延伸,这时还具有如下步骤:将切除料带或摘除料带的排线两端头,分别弯折至90度,然后置入模腔中注塑成型,新注塑的塑胶壳将绝缘座及排线的弯折部分包覆。

本发明对于端子3的制作可以是在一料带上采用刺破方式分开成型制作,具体制作步骤是先是在料带4上刺破分开获得不同端子3,接着先将料带4上的相应端子向下折让位,随后对没有弯折的端子的导电固连部31和加固连线部32打薄加宽,延展材料,以便通过冲压成型获得满足夹线要求的导电固连部31和加固连线部32;然后再回折之前下折的相应端子,回折部位与下折部位前后错开,保证加工成型。接着将成型好的端子3上折让位,再对回折待成型的端子的导电固连部31和加固连线部32打薄加宽并通过冲压成型;然后再将之前上折让位的成型好的端子3回折并与刚成型好的端子平齐,最后为了满足包夹线要求,再对所有端子一起整形过渡筋,获得相应弯曲形状。

当然,以上附图仅是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超出本发明构思和范围的情况下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还可对上述实施例作出许多改进和变化,这些改进和变化都应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