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线槽、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26371发布日期:2019-04-05 21:4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布线槽、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而言涉及布线槽、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详细而言涉及构成电力的供给路径的布线槽、连接于布线槽的插头装置以及包括布线槽和插头装置的配电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配电系统,在该配电系统中,在构成电力的供给路径的布线槽的任意位置安装插头装置,借助布线槽和插头装置向电气设备供给电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配电系统设置于例如工厂、数据中心这样的使用大量电气设备的设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第2014-225353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插头装置连接于布线槽时,若在电连接供电用的布线之后电连接接地用的布线,则会产生时间较短但供电用的布线电连接而接地用的布线未电连接的状态。鉴于近年的安全标准的严格化,期望即使是较短的时间也不会产生接地用的布线未电连接的状态。

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提供在将布线槽与插头装置连接起来时容易在电连接供电用的布线之前电连接接地用的布线的布线槽、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布线槽包括:框架,其为空心,具有导电性;壳体,其在所述框架的内部空间保持于所述框架;以及供电用导体,其在所述内部空间保持于所述壳体。所述框架在所述框架的外表面的局部具有接地端子。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插头装置是连接于布线槽的插头装置,该插头装置包括面和接地连接端子,该面在该插头装置连接于所述布线槽的状态下与所述布线槽的外表面的局部相对,该接地连接端子自所述面突出。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配电系统包括上述的布线槽和上述的插头装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即,在将布线槽与插头装置连接起来时,容易在电连接供电用的布线之前电连接接地用的布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包括布线槽和插头装置的配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插头装置连接于该配电系统中的布线槽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将插头装置连接于该配电系统中的布线槽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4是该配电系统中的插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插头装置中的顶板、接地板以及接地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该插头装置中的接地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7a是该插头装置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7b是该插头装置的局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布线槽;200、插头装置;300、配电系统;10、框架;11、接地端子(第一接地端子);12、连接口;13、第二接地端子;14、内部空间;20、壳体;30、供电用导体;40、包覆部;41、暴露口;50、接地连接端子;51、止挡件;52、面(相对面);60、弹簧构造;61、板簧;64、固定部;65、结合部;70、供电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b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布线槽100、插头装置200以及配电系统300。

例如为了向设施中的电气设备等供给电力而使用包括布线槽100和插头装置200的配电系统300。布线槽100设置在例如设施内,构成电力的供给路径。通过将与电气设备等相连的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的适当的位置,能够借助布线槽100和插头装置200向电气设备等供给电力。配电系统300设置于例如工厂、数据中心这样的使用大量电气设备的设施。

在图1所示的配电系统300中,布线槽100呈长条状,设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水平面延伸。在布线槽100的朝向下方的面连接有插头装置200。另外,插头装置200也可以连接于布线槽100的朝向上方的面等。此外,布线槽100也可以设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等各种的姿势。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电系统300按照图1所示那样地设置的状态下的与水平面垂直(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设为“下方”,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设为“上方”。此外,将布线槽100的长度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者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此外,在前后方向上,将相对于后述的连接部82而言接地连接端子50所在的那一侧设为“后方”,将与“后方”相反的那一侧设为“前方”。此外,在左右方向上,将从正面观察配电系统300时的左方设为“左方”,将从正面观察配电系统300时的右方设为“右方”。分别表示附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和“下方”、“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和“后方”以及“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和“右方”的箭头仅是为了说明而标注的标记而不具有实体。这些方向的主旨不在于限定配电系统300的设置状态。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特定的方向(例如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和朝向并非仅是指与特定的方向严格地成90°的方向和朝向,参照技术常识,只要起到本实施方式所预期的作用,就也包含同样可视为与特定的方向成90°的方向和朝向的方向和朝向。

以下,将布线槽100的接地用的导体与插头装置200的接地用的导体电连接的操作有时被称为接地连接。此外,以下,将布线槽100的供电用的导体与插头装置200的供电用的导体电连接的操作有时被称为供电连接。

如图1~图3所示,布线槽100包括框架10、壳体20以及供电用导体30,该框架10为空心,具有导电性,该壳体20在该框架10的内部空间14保持于框架10,该供电用导体30在内部空间14保持于壳体20。框架10在框架10的外表面的局部具有接地端子11。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槽100,在与插头装置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在框架10的外表面的接地端子11与插头装置的接地用的导体之间进行接地连接。因此,容易在布线槽100与插头装置之间的供电连接之前进行这两者间的接地连接。另外,连接于布线槽100的插头装置可以是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装置200,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插头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如图2~图4所示,插头装置200包括面52和接地连接端子50,该面52在该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的状态下与布线槽的外表面的局部相对,该接地连接端子50自该面52突出。接地连接端子50是插头装置200的接地用的导体。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装置200,在与布线槽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在布线槽的外表面进行接地连接端子50与布线槽的接地用的导体之间的接地连接。因此,容易在布线槽与插头装置200之间的供电连接之前进行这两者间的接地连接。另外,连接于插头装置200的布线槽可以是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槽100,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布线槽。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配电系统300包括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槽100和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装置200。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配电系统300,具有如下优点,即,在将布线槽100与插头装置200连接起来的情况下,能够使插头装置200的接地连接端子50与框架10的外表面的接地端子11接触而进行接地连接。因此,容易在布线槽100与插头装置200之间的供电连接之前进行这两者间的接地连接。

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槽100、插头装置200以及配电系统300的结构。另外,以下说明的布线槽100、插头装置200以及配电系统300的配电方式为单相三线制配电方式,但例如也可以是三相三线制配电方式,也可以是三相四线制配电方式。能够对布线槽100、插头装置200以及配电系统300进行与配电方式对应的适当的设计变更。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槽100。如图1~图3所示,布线槽100如上所述,包括框架10、保持于框架10的壳体20以及保持于壳体20的供电用导体30。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槽100进而也包括包覆部40。

框架10具有导电性。框架10例如为金属制。框架10具有长度。即,框架10呈长条状。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此外,框架10呈筒状,筒的轴线沿着左右方向延伸。框架10还具有使框架10的内部空间14与框架10的外部空间相连的连接口12。连接口12位于框架10的外表面的朝向下方的面,并朝向外部空间向下方开口。因此,连接口12的开口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连接口12呈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缝隙状。另外,连接口12的开口方向是与连接口1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壳体20具有电绝缘性。壳体20例如为合成树脂制。壳体20覆盖框架10的内表面。壳体20具有第一保持部21、第二保持部22以及第三保持部23。第一保持部21位于连接口12的上方的与连接口12相对的位置。第二保持部22和第三保持部23在连接口12与第一保持部21之间沿前后方向排列地设置。

第一保持部21、第二保持部22以及第三保持部23分别保持供电用导体30。以下,分别将第一保持部21所保持的供电用导体30、第二保持部22所保持的供电用导体30以及第三保持部23所保持的供电用导体30称为第一供电用导体31、第二供电用导体32以及第三供电用导体33。供电用导体30具有导电性。供电用导体30例如为金属制。供电用导体30呈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度的棒状。第一供电用导体31通过埋入第一保持部21而保持于第一保持部21,第二供电用导体32通过埋入第二保持部22而保持于第二保持部22,第三供电用导体33通过埋入第三保持部23而保持于第三保持部23。第一供电用导体31例如是单相三线制布线的s极,第二供电用导体32例如是单相三线制布线的r极,第三供电用导体33例如是单相三线制布线的t极。

第一保持部21具有使第一供电用导体31暴露的第一通孔24。第一通孔24朝向框架10的内部空间14向下方开口,并与连接口12相对。第二保持部22具有通向第二供电用导体32的第二通孔25,第三保持部23具有通向第三供电用导体33的第三通孔26。第二通孔25和第三通孔26分别朝向框架10的内部空间14向前方和后方开口,且彼此相对。

包覆部40覆盖框架10的外表面。包覆部40具有电绝缘性,例如为合成树脂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覆部40与壳体20连续而构成1个构件。也可以说,框架10埋入由包覆部40和壳体20形成的构件。也可以说,框架10被由包覆部40和壳体20形成的构件覆盖。

框架10在其外表面的局部具有接地端子11。接地端子11呈沿着框架10的长度方向(即,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包覆部40具有使接地端子11暴露的暴露口41。暴露口41与接地端子11同样,呈沿着框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也可以说,框架10的外表面的在暴露口41暴露的部分为接地端子11。

框架10在其内表面的局部具有第二接地端子13。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10具有朝向内部空间14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的暴露于内部空间14的面为第二接地端子13。因此,第二接地端子13朝向框架10的内部空间14突出。另外,可以通过使框架10的局部弯曲而形成突出部,但即使是除此以外的结构,只要第二接地端子13呈向内部空间14突出那样的形状即可。在从与第二接地端子13的突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观察时,第二接地端子13呈沿着框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壳体20具有使第二接地端子13暴露的第二暴露口27。第二暴露口27与第二接地端子13同样,呈沿着框架10的长度方向(即,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第二接地端子13经过第二暴露口27自壳体20的内表面向框架10的内部空间14突出。也可以说,框架10的内表面的在第二暴露口27暴露的部分为第二接地端子13。

接地端子11朝向下方,即,朝向与连接口12的向外部空间开口的朝向相同的朝向。此外,第二接地端子13朝向上方(即向上方突出),即朝向与连接口12的向外部空间开口的朝向相反的朝向。接地端子11和连接口12自后方向前方排列,即沿与框架10的长度方向和连接口12的开口方向这两者均正交的方向排列。因此,在将插头装置连接于布线槽100时,容易经过连接口12产生供电连接,并且容易利用接地端子11产生接地连接。此外,接地端子11位于连接口12的后方,第二接地端子13位于连接口12的前方。即,接地端子11、连接口12以及第二接地端子13按照该顺序沿与框架10的长度方向和连接口12的开口方向这两者均正交的方向依次排列。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框架10如上所述,具有第二接地端子13,但也可以是,框架10不具有第二接地端子13。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框架10如上所述,仅在比连接口12靠后方侧的位置具有接地端子11。但是,也可以是,框架10在比连接口12靠框架10的后方侧的位置和靠框架10的前方侧的位置分别具有接地端子11。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装置200。

如图2~图4所示,插头装置200包括面52(以下称为相对面52)和接地连接端子50,该相对面52在该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的状态下与布线槽的外表面的局部相对,该接地连接端子50自该相对面52突出。插头装置200还包括供电端子70。在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时,接地连接端子50与布线槽的接地用的导体电连接,从而产生接地连接。在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时,供电端子70与布线槽的供电用的导体电连接,从而产生供电连接。在插头装置200连接有电缆400。电缆400具有电连接于接地连接端子50的接地线和电连接于供电端子70的电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装置200还包括断路器。断路器电连接于供电端子70与电线之间。

插头装置200包括主体部81和自主体部81向上方突出的连接部82。相对面52位于插头装置200的上方的端部,并朝向上方。连接部82自主体部81的相对面52向上方突出。电缆400连接于主体部81的下方的端部。接地连接端子50设于主体部81的上方的端部,供电端子70设于连接部82,断路器收纳于主体部81。

进一步说明插头装置200的细节。

如图2~图4所示,连接部82自主体部81的相对面52突出。连接部82具有朝向后方的第一侧面83和朝向前方的第二侧面84。第一侧面83与第二侧面84之间的尺寸小于连接口12的宽度尺寸。连接部82在连接部82的上方的端部的靠第一侧面83侧的缘部和靠第二侧面84侧的缘部分别具有向上方突出的肋85。

如图2~图4所示,接地连接端子50自主体部81的相对面52向上方突出。主体部81的相对面52具有孔811,接地连接端子50自该孔811突出。

详细说明接地连接端子50的结构。主体部81包括顶板812和接地板813,该顶板812构成相对面52,该接地板813为金属制,收纳于主体部81的内部(特别参照图2、图3以及图5)。接地板813具有与接地线连接的端子814。接地板813具有与顶板812的下表面重叠的连接板815,连接板815利用铆钉816固定于顶板812。孔811贯通顶板812和接地板81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插头装置200具备弹簧构造60。接地连接端子50电连接于弹簧构造60。在向与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上方)相反的朝向(下方)按压接地连接端子50时,弹簧构造60向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上方)对接地连接端子50施加弹性力。具体而言,插头装置200具备接地构件53。接地构件53包括接地连接端子50和弹簧构造60。接地构件53由弯曲的带状的金属板形成。接地连接端子50通过弯曲而具有山形的形状,接地连接端子50的顶部朝向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上方)。接地连接端子50具有朝向与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上方)相反的朝向(下方)的两个端部(以下称为基端部)。两个基端部沿左右方向排列,即两个基端部的排列的方向与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正交。弹簧构造60包括分别与接地连接端子50的两个基端部相连的两个板簧61。因此,接地连接端子50与板簧61电连接。两个板簧61自接地连接端子50分别向左方和右方突出。即两个板簧61自接地连接端子50分别向相反的朝向突出,各板簧61的突出的朝向与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正交。各板簧61呈沿其突出的朝向延伸的较长的板状,板簧61的厚度方向是沿着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的方向。即,板簧61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板簧61的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各板簧61具有固定部64和结合部65,该固定部64相对于插头装置200固定,该结合部65是与接地连接端子50相连的部分。各板簧61还具有部分66,该部分66在固定部64与结合部65之间沿与将固定部64和结合部65连结起来的线段交叉的方向延伸。图6所示的各板簧61具有在与板簧61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这两者均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上交替地弯曲的形状。即,板簧61具有蜿蜒的形状。这样,通过使板簧61具有弯曲的形状,能够使板簧61具有沿与将固定部64和结合部65连结起来的线段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分66。由此,对于板簧61,能够使从固定部64到结合部65之间的有效尺寸比将固定部64与结合部65连结起来的线段的尺寸长。

在各板簧61的固定部64形成有铆钉孔62。如图5所示,板簧61以与连接板815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的面)接触的方式重叠于连接板815的下表面,接地连接端子50穿过孔811而向相对面52所朝向的方向即上方突出。板簧61利用穿过铆钉孔62的铆钉63固定于顶板812和连接板815。由此,接地连接端子50在经由弹簧构造60电连接于接地板813的状态下自主体部81的相对面52突出。

由于接地连接端子50具备上述结构,因此在向下方按压接地连接端子50时,弹簧构造60进行弹性变形,从而接地连接端子50向下方移动。此时,利用弹簧构造60对接地连接端子50施加朝向上方的弹性力,从而使接地连接端子50欲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如上所述,板簧61的从固定部64到结合部65之间的有效尺寸比将固定部64与结合部65连结起来的线段的尺寸长,因此,能够使板簧61产生比以其外观上的尺寸所能产生的弹性力小的弹性力。因此,在按压接地连接端子50的情况下,能够使接地连接端子50容易地移动,并且能够对接地连接端子50适度地施加较小的弹性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装置200具备止挡件51,该止挡件51用于限制接地连接端子50的向与其突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的移动(参照图2、图3以及图5)。限制移动是指例如限制接地连接端子50的能够移动的距离(移动量)。止挡件51是接地板813的一部分。止挡件51位于接地连接端子50的下方,并与接地连接端子50空开间隔地相对。因此,即使接地连接端子50被按压而移动,当接地连接端子50与止挡件51接触时,接地连接端子50也无法再进一步移动。因此,接地连接端子50被按压的情况下的接地连接端子50的向与其突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侧的移动量被限制为接地连接端子5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的接地连接端子50与止挡件51的间隔的尺寸以下。若插头装置200具备这样的止挡件51,则即使接地连接端子50无意间被按压,也能够由止挡件51限制接地连接端子50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弹簧构造60因过度地变形而破损。将利用止挡件51限制的移动量适当地设定为不会使弹簧构造60因过度的变形而破损的程度。

如图2~图4、图7a以及图7b所示,连接部82包括三个供电端子70(第一供电端子71、第二供电端子72以及第三供电端子73)。第一供电端子71自连接部82的朝向上方的面的两个肋85间的位置向上方突出(特别参照图2~图4)。第二供电端子72能够在收纳于连接部82内的位置与自连接部82的第一侧面83向后方突出的位置之间移动(特别参照图7a)。第一侧面83具有孔86,在第二供电端子72自第一侧面83突出的状态下,第二供电端子72自该孔86突出。第三供电端子73能够在收纳于连接部82内的状态与自连接部82的第二侧面84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之间移动(特别参照图7b)。该第二侧面84也具有孔87,在第三供电端子73自第二侧面84突出的状态下,第三供电端子73自该孔87突出。

主体部81在上方的端部具有第一操作部88和第二操作部89(特别参照图7a和图7b)。第一操作部88具有用于使第二供电端子72移动的杆881。杆881能够滑移,第二供电端子72与杆881的移动联动地移动。第二操作部89具有用于使第三供电端子73移动的杆891。杆891能够滑移,第三供电端子73与杆891的移动联动地移动。

在第一操作部88的上部设有第一固定件91,在第二操作部89的上部设有第二固定件92(特别参照图7a和图7b)。第一固定件91、连接部82以及第二固定件92按照该顺序自左方向右方排列。各固定件91、92能够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固定件91能够通过旋转而在不自连接部82的第一侧面83和第二侧面84突出的状态与第一固定件91的两端分别自第一侧面83向后方突出和自第二侧面84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之间切换。第二固定件92也是,能够通过旋转而在不自连接部82的第一侧面83和第二侧面84突出的状态与两端分别自第一侧面83向后方突出和自第二侧面84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固定件91和第二固定件92具有导电性,电连接于接地线。

第一固定件91与第一操作部88的杆881的移动联动地旋转。即,第二供电端子72和第一固定件91随着杆881移动而联动地移动。在第二供电端子72处于连接部82内时,第一固定件91处于不自第一侧面83和第二侧面84突出的状态。当第二供电端子72位于自第一侧面83突出的位置时,第一固定件91处于两端分别自第一侧面83向后方突出和自第二侧面84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第二固定件92与第三供电端子73同样,与第二操作部89的杆891的移动联动地旋转。即,第三供电端子73和第二固定件92随着杆891移动而联动地移动。当第三供电端子73位于连接部82内时,第二固定件92处于不自第一侧面83和第二侧面84突出的状态。当第三供电端子73位于自第二侧面84突出的位置时,第二固定件92处于两端分别自第一侧面83向后方突出和自第二侧面84向前方突出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插头装置200在供电端子70与电线之间具备断路器,但也可以不具备断路器。此外,插头装置200也可以包括例如漏电断路器、端子板、变流器(ct)这样的装置。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配电系统300。如图1~图3所示,配电系统300包括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槽100和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装置200。

在将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的情况下,在插头装置200中,将第二供电端子72和第三供电端子73配置在收纳于连接部82内的位置。此外,预先将第一固定件91和第二固定件92设为不自连接部82的第一侧面83和第二侧面84突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以相对面52与布线槽100的外表面中的连接口12所在的部分相对、连接部82与连接口12相对、并且接地连接端子50与接地端子11相对的方式,将插头装置200相对于布线槽100对位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装置200具有自相对面52突出的凸部54,布线槽100具有凹部55,该凹部55在插头装置200与布线槽100对位的状态下能够与凸部54嵌合。若插头装置200以正确地进行了对位的状态连接于布线槽100,则凸部54嵌合于凹部55。若因插头装置200前后颠倒地配置等而未正确地进行对位,则凸部54不嵌合于布线槽100的外表面,无法将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因此,容易进行插头装置200的对位。

在该状态下,使连接部82自连接口12进入布线槽100的内部空间14。连接部82在内部空间14进入第二保持部22与第三保持部23之间,并朝向第一保持部21向上方移动。于是,首先,如图2所示,接地连接端子50与接地端子11接触而电连接于接地端子11,进而接地连接端子50被接地端子11按压而向下方移动。接着,如图3所示,第一供电端子71经过第一通孔24而与第一供电用导体31接触,从而电连接于第一供电用导体31。连接部82配置在第二保持部22与第三保持部23之间。此时第一侧面83与第二保持部22相对,第一侧面83的孔86与第二保持部22的第二通孔25相对。此外,第二侧面84与第三保持部23相对,第二侧面84的孔87与第三保持部23的第三通孔26相对。在该状态下,当操作各杆881、891而使各杆881、891滑动时,第二供电端子72经过孔86而自第一侧面83突出,并且第三供电端子73经过孔87而自第二侧面84突出。此外,第一固定件91的两端分别自第一侧面83向后方突出和自第二侧面84向前方突出,并且第二固定件92的两端也分别自第一侧面83向后方突出和自第二侧面84向前方突出。因此,第二供电端子72经过第二通孔25而与第二供电用导体32接触,从而电连接于第二供电用导体32,第三供电端子73经过第三通孔26而与第三供电用导体33接触,从而电连接于第三供电用导体33。此外,第一固定件91的两端和第二固定件92的两端卡挂于布线槽100的内表面,由此防止插头装置200自布线槽100脱离。此外,第一固定件91和第二固定件92与第二接地端子13重叠地接触而电连接在一起。由此,将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

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电系统300中,使第一供电端子71与第一供电用导体31电连接,使第二供电端子72与第二供电用导体32电连接,使第三供电端子73与第三供电用导体33电连接,从而产生供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产生该供电连接之前,通过使接地端子11与接地连接端子50接触而产生接地连接。

在将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时,为了在产生供电连接之前产生接地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使接地端子11与接地连接端子50接触后使第一供电用导体31与第一供电端子71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恰当地设定布线槽100的接地端子11与第一供电用导体31的位置关系以及插头装置200的接地连接端子50与第一供电端子71的位置关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供电端子72和第三供电端子73能够在收纳于连接部82内的状态与自连接部82突出的状态之间移动。因此,能够在产生接地连接后使第二供电端子72和第三供电端子73自连接部82内移动而自连接部82突出,从而分别电连接于第二供电用导体32和第三供电用导体33。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述的结构,在产生供电连接之前产生接地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抵接地接触而产生供电连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时,能够通过将插头装置200压入布线槽100至达成两者的连接的位置为止而产生供电连接,使供电连接不在此之前产生。因此,容易在产生供电连接之前使接地连接端子50与接地端子11接触而产生接地连接。此外,即使接地连接端子50的移动量较小,也容易在产生供电连接之前产生接地连接,因此,能够实现插头装置200的紧凑化。不过,只要能够在供电用导体30与供电端子70电连接之前达成接地端子11与接地连接端子50之间的接地连接,供电用导体30和供电端子70的构造及这两者的连接的方式就可以是任何的构造和方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不仅在接地端子11与接地连接端子50之间实现接地连接,还在第一固定件91及第二固定件92与第二接地端子13之间实现接地连接,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达成接地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装置200具备第一固定件91和第二固定件92作为固定件,但插头装置200只要具备至少1个固定件,固定件的个数就可以为任意个。在插头装置200具备多个固定件的情况下,在至少1个固定件与第二接地端子13之间实现接地连接即可。也可以是,固定件不具有接地连接的功能,仅在接地端子11与接地连接端子50之间进行接地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插头装置200具备弹簧构造60。因此,在接地连接端子50被按压而移动时,弹簧构造60能够对接地连接端子50施加弹性力。因此,在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的状态下,能够使在第一供电端子71与布线槽100之间产生的接触压力高于在接地连接端子50与布线槽100之间产生的接触压力。由此,抑制了接地连接端子50的破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弹簧构造60控制接触压力,但也可以利用其他适当的方法控制接触压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使板簧61具有蜿蜒的形状而使板簧61含有沿着与将固定部64和结合部65连结起来的线段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分66。但是,也可以是,通过使板簧61具有除此以外的形状而使板簧61含有沿着与将固定部64和结合部65连结起来的线段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分66。例如板簧61也可以整体具有划弧那样的形状。另外,也可以是,板簧61不含有沿着与将固定部64和结合部65连结起来的线段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分6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构造60为板簧61,但只要能够在向与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按压接地连接端子50时向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对接地连接端子50施加弹性力,就能够具有板簧61以外的适当的构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装置200具备具有接地连接端子50和弹簧构造60的接地构件53,但也可以通过使接地连接端子50能够弹性变形而使接地连接端子50具有弹簧构造60。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51是接地板813的一部分,通过使止挡件51相对于接地连接端子50位于与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侧的位置来限制接地连接端子50的移动,但止挡件51也可以具有除此以外的适当的结构。即,止挡件51只要具有与接地连接端子50和弹簧构造60的结构对应的适当的结构即可。此外,插头装置200也可以不具备止挡件5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接地端子11呈沿着框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因此,即使沿布线槽100的长度方向变更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的连接位置,也能够进行接地端子11与接地连接端子50之间的接地连接。在将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盖封闭连接口12的除连接有插头装置200的连接位置以外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槽100、插头装置200以及配电系统300不是仅限制于上述的说明,能够根据需要而进行各种结构的追加、省略或置换这样的设计变更。

例如,连接口12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说明。只要使框架10的内部空间14与外部空间相连,连接口12就能够设于框架10的各种位置,能够具有各种形状。例如连接口12也可以是设于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上的特定的位置的具有矩形等适当的形状的孔。也可以是,框架具有多个连接口12,这些连接口12沿框架10的长度方向排列。在该情况下,进行插头装置200的连接作业的人员能够选择任一个连接口12来连接插头装置200。

此外,接地端子11的位置和形状也不限于上述说明。若接地端子11存在于框架10的外表面的局部,则容易在供电连接之前进行接地连接。例如也可以是,接地端子11不呈带状,仅设于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上的特定的位置。此外,例如在框架10具有多个连接口12的情况下,也可以针对每个连接口12分别设置接地端子11。不过,如上述所说明的那样,特别优选的是,连接口12与接地端子11并列地配置,或者进一步使连接口12的朝向外部空间开口的朝向与接地端子11所朝向的方向相同。在该情况下,在将插头装置连接于连接口12的情况下,能够使插头装置的接地用的导体特别容易地与接地端子11接触。

此外,接地连接端子50的位置、个数以及构造等也不限于上述说明。若接地连接端子50自插头装置200的相对面52突出,则容易在供电连接之前进行接地连接。例如,也可以是,插头装置200具有两个接地连接端子50,连接部82配置于两个接地连接端子50间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槽100的框架10具有与两个接地连接端子50分别对应的接地端子11。接地连接端子50的个数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总结)

第一形态的布线槽(100)包括:框架(10),其为空心,具有导电性;壳体(20),其在框架(10)的内部空间(14)保持于框架(10);以及供电用导体(30),其在内部空间(14)保持于壳体(20)。框架(10)在框架(10)的外表面的局部具有接地端子(11)。

采用该结构,在布线槽(100)与插头装置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在框架(10)的外表面的接地端子(11)与插头装置的接地用的导体之间进行接地连接。因此,容易在布线槽(100)与插头装置之间的供电连接之前进行这两者间的接地连接。

在第二形态的布线槽(100)中,在第一形态的基础上,框架(10)呈长条状,框架(10)还具有使内部空间(14)与框架(10)的外部空间相连的连接口(12),接地端子(11)和连接口(12)排列的方向与框架(10)的长度方向和连接口(12)的开口方向这两者均正交。

采用该结构,接地端子(11)在框架(10)的外表面与连接口(12)并列,因此容易在将插头装置安装于连接口(12)时进行接地连接。

在第三形态的布线槽(100)中,在第二形态的基础上,接地端子(11)形成为沿着框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

采用该结构,即使沿布线槽(100)的长度方向变更插头装置连接于布线槽(100)的连接位置,也能够进行接地连接。

在第四形态的布线槽(100)中,在第二形态或第三形态的基础上,框架(10)除作为接地端子(11)的第一接地端子(11)以外,另外还具有在框架(10)的内表面的局部朝向内部空间(14)突出的第二接地端子(13)。第一接地端子(11)和连接口(12)排列的方向与框架(10)的长度方向和连接口(12)的开口方向这两者均正交。第二接地端子(13)相对于连接口(12)位于与第一接地端子(11)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位置。

采用该结构,能够不仅利用第一接地端子(11)进行接地连接,也利用第二接地端子(13)进行接地连接。

第五形态的布线槽(100)在第一形态~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还包括包覆部(40),该包覆部(40)覆盖框架(10)的外表面并具有电绝缘性。包覆部(40)具有使接地端子(11)暴露的暴露口(41)。

采用该结构,通过利用暴露口(41)使接地端子(11)暴露,从而具有容易进行接地连接的优点。

第六形态的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插头装置(200)包括面(52)和接地连接端子(50),该面(52)在该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的状态下与布线槽的外表面的局部相对,该接地连接端子(50)自该面(52)突出。

采用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即,在使布线槽与插头装置(200)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在布线槽的外表面利用接地连接端子(50)进行接地连接。因此,容易在布线槽与插头装置(200)之间的供电连接之前进行这两者间的接地连接。

第七形态的插头装置(200)在第六形态的基础上,还包括供电端子(70),在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的状态下,该供电端子(70)电连接于布线槽的供电用的导体。

第八形态的插头装置(200)在第六形态或第七形态的基础上,还包括供电端子(70)。在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的状态下,在供电端子(70)与布线槽之间产生的接触压力高于在接地连接端子(50)与布线槽之间产生的接触压力。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供电端子(70)被按压之前接地连接端子(50)被按压,也能抑制接地连接端子(50)的破损。

在第九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六形态~第八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还包括弹簧构造(60),在向与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按压接地连接端子(50)时,弹簧构造(60)向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对接地连接端子(50)施加弹性力。

采用该结构,能够在接地连接端子(50)被按压的情况下对接地连接端子(50)施加适度的弹性力。因此,接地连接端子(50)能够以适度的接触压力与布线槽的接地用的导体接触而产生稳定的电连接,并且抑制了接地连接端子(50)的破损。

在第十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九形态的基础上,弹簧构造(60)具备板簧(61),该板簧(61)包括固定部(64)和结合部(65),该固定部(64)固定于插头装置(200),该结合部(65)是与接地连接端子(50)相连的部分。板簧(61)还具有沿着与将固定部(64)与结合部(65)连结起来的线段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分(66)。

采用该结构,能够增大板簧(61)的固定部(64)与结合部(65)之间的相对于外观上的尺寸的有效尺寸,由此,能够使板簧(61)产生比以其外观上的尺寸所能产生的弹性力小的弹性力。因此,能够降低在接地连接端子(50)与布线槽之间产生的接触压力。

第十一形态的插头装置(200)在第九形态或第十形态的基础上,还包括止挡件(51),该止挡件(51)用于限制接地连接端子(50)的向与接地连接端子(50)的突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的移动。

采用该结构,通过限制接地连接端子(50)的移动,能够抑制弹簧构造(60)过度地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弹簧构造(60)的破损。

第十二形态的配电系统(300)包括第一形态~第五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布线槽(100)和第六形态~第十一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插头装置(200)。

采用该结构,在将布线槽(100)与插头装置(200)连接起来时,容易在布线槽(100)与插头装置之间的供电连接之前将接地端子(11)与接地连接端子(50)电连接。

在第十三形态的配电系统(300)中,在第十二形态的基础上,插头装置(200)具备在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的状态下电连接于供电用导体(30)的供电端子(70)。插头装置(200)的接地连接端子(50)的位置是,在从插头装置(200)未连接于布线槽(100)的状态到连接于布线槽(100)为止的过程中与接地端子(11)相对、并且在供电用导体(30)与供电端子(70)电连接之前与接地端子(11)接触的位置。

采用该结构,在将布线槽(100)与插头装置(200)连接起来时,容易在将供电用导体(30)与供电端子(70)电连接之前将接地端子(11)与接地连接端子(50)电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