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端子及用于电池模组的支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7512发布日期:2019-04-20 06:1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连接端子及用于电池模组的支架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池及电连接器领域,尤指一种连接端子及用于电池模组的支架组件。



背景技术:

车用电池支架是用于电池包(如车用电池)的零组件,其架设于所述车用电池上并将电池能量传输出去。电池能量的传输需要通过线缆或fpc(柔性电路板)软线传输,所述fpc铺设于所述支架组件上,并与嵌入所述支架组件上的接触件焊接在一起进行电传输。所述支架组件上的接触件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而所述fpc与所述接触件焊接在一起,在fpc损坏或部分零组件出现问题是,需要整体更换支架组件,造成维修成本高企,也不利于环保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拆卸以降低维修成本的连接端子及用于电池模组的支架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包括板状基部、自所述板状基部上撕裂而成的接触臂、在所述接触臂下方的撕裂处形成的撕裂孔、自所述撕裂孔前端横向两侧向上冲压形成的卡勾,所述板状基部位于所述接触臂横向两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护持壁,所述护持壁的顶部相对折弯延伸形成限位构件。

优选地,所述接触臂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撕裂斜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顶端斜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自所述第二弹性臂末端折弯斜向上延伸形成的上翘部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弹性臂末端的接触部。

优选地,所述连接端子一体成型于一支架本体上,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端子槽,所述板状基部成型于所述端子槽的外周的支架本体内。

优选地,所述端子槽的横向侧壁位于所述板状基部下方朝向所述端子槽凸出形成第一、第二支撑块,所述限位构件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支撑块之间。

优选地,所述板状基部位于所述撕裂孔后端横向两侧向上冲压形成的防过插突起,所述防过插突起与所述卡勾相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端子用于插置一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的表面设有金手指并被所述接触部电性抵持,所述插头组件上下方向被限位于所述预压壁与所述板状基部之间,所述插头组件的后端被限位于所述卡勾内。

优选地,所述插头组件在平行板状基部方向被限位于所述卡勾与所述防过插突起之间。

优选地,所述插头组件包括硬质印刷电路板、设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的金手指及贴合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的拉带。

优选地,所述插头组件以倾斜角度插入所述上翘部下方,所述插头组件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小直至所述插头组件完全插入所述接触臂下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用支架组件,包括前述的连接端子。

本申请连接端子一体成型于所述支架本体内,所述连接端子设置成可供插头插拔的结构,便于拆卸维修。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用于电池模组的支架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虚线圈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用于电池模组的支架组件的支架本体的部分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连接端子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5为本申请连接端子的导电端子成型于所述支架本体上的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沿图5所示a-a虚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连接端子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8为本申请连接端子的插头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9为本申请连接端子的插头插入所述导电端子内的过程状态图及其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连接端子的插头完全插入所述导电端子内后的状态图及其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申请用于电池模组的支架组件包括支架本体10、成型于所述支架本体10内的连接端子30及铺设于所述支架本体10上并与所述连接端子30电性连接的fpc连接线20。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6所示,所述支架本体10通过塑胶材料注塑成型而成,或者所述支架本体10包括其他组件及注塑成型的塑胶体,所述支架本体10的塑胶体上开设有端子槽11,所述连接端子30一体成型于所述端子槽11内。所述端子槽11在垂直所述支架本体10方向上贯穿所述支架本体10,所述端子槽11的横向两内壁上凸出形成支撑块12,13及自所述支架本体10的顶面朝向所述端子槽11延伸形成的预压壁14。所述支撑块包括分布在端子槽11前后两侧的第一、第二支撑块12,13,所述预压壁14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支撑块12,13之间。所述预压壁14底面朝向开口方向设有倾斜导引面15,所述倾斜导引面15沿开口一端逐渐加厚。

所述连接端子30包括成型于所述支架本体10内的板状基部31、自所述板状基部31上撕裂而成的接触臂33、在所述接触臂33下方的撕裂处形成的撕裂孔32、自所述撕裂孔32后端横向两侧向上冲压形成的防过插突起35、自所述撕裂孔32前端横向两侧向上冲压形成的卡勾34、开设于所述板状基部31的撕裂孔32横向两侧的贯通孔36及开设于所述板状基部31上的若干定位孔37。所述防过插突起35与所述卡勾34的撕裂方向相对。

所述接触臂33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31撕裂斜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臂331、自所述第一弹性臂331顶端斜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332、自所述第二弹性臂332末端折弯斜向上延伸形成的上翘部334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弹性臂332末端的接触部333。所述接触臂33位于所述撕裂孔32上方。

当所述连接端子30成型于所述支架本体10内后,所述板状基部31位于所述撕裂孔32的横向两侧支撑于所述第一、第二支撑块11,12之上。所述板状基部31的撕裂孔32横向两侧的贯通孔36位于所述预压壁14下方并相互对应。

请继续参阅图7、图8所示,所述fpc连接线20包括传输线21及设于所述传输线21上的插头组件22。

所述插头组件22包括基板221、固定于所述基板221上的传输线21及贴覆于所述基板221上的拉带224。所述基板221为硬质材料,如pcb板等,所述基板221中间部分的表面设有槽结构2211。所述传输线21上设有金手指223,设有金手指223的传输线21固定于所述基板221的槽结构2211内,且所述金手指223露出于所述基板221表面。所述拉带224包括对应所述金手指223位置处的切除部2241、位于所述切除部2241横向两侧的贴合部2242及自所述贴合部2242后端延伸后悬置的拉手部2243。

所述贴合部2242贴覆固定于所述金手指两侧的基板221表面,所述基板221及所述贴合部2242上还设有固定孔2244以将所述贴合部2242与所述基板221更好地固定在一起。

请继续参阅图9、图10所示,将详细介绍所述fpc连接线20的插头组件20插装于所述连接端子30内的原理。

先将所述插头组件22倾斜插入所述连接端子30的上翘部224下方,此时,所述插头组件22的基板221的底面与所述连接端子30的板状基部31接触,所述基板221的上表面被限制于所述支架本体10的预压壁14下方,继续推进所述插头组件22并逐步降低所述插头组件22的倾斜度,所述预压壁14底面的倾斜导引面15可逐步降低所述插头组件22的倾斜度,直至所述插头组件22与所述板状基部31平行时,所述插头组件22完全插入,此时,所述基板221被限位于所述板状基部31的防过插突起35与所述卡勾34之间,所述卡勾34可防止所述插头组件22退出,所述防过插35突起可防止所述插头组件22过度插入而损坏接触臂33。所述接触臂33的接触部333向下压接于所述基板221表面的金手指223上并电性接触。

当需要将所述插头组件22拉出时,将所述拉带224的拉手部2243向上提起使所述基板221倾斜,直至所述基板221的后端向上退出所述卡勾34的限制,即可向后拉出所述拉带224。

请参阅图11所示本申请的连接端子30的另一实施例,与前述连接端子30的区别在于:所述连接端子30还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31位于所述接触臂33横向两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护持壁38,所述护持壁38的顶部相对折弯延伸形成限位构件381,所述限位构件381替代前述预压壁14的,此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10的端子槽10的顶面不再需要所述预压壁14。

本申请连接端子30一体成型于所述支架本体10内,所述连接端子30设置成可供插头22插拔的结构,便于拆卸维修。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