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矩形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4395发布日期:2019-04-23 21:0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非矩形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非矩形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平面显示器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平面显示器的尺寸及形状的各种需求也逐渐出现。举例而言,对于穿戴式显示装置、车用显示装置等产品而言,可能需要非矩形(例如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的显示装置。

在此些非矩形显示装置的边缘区域中,子像素有可能因面积不足等因素而无法容纳完整的像素驱动电路,故无法使边缘区域的子像素正常发挥显示的功能。如此一来,可能造成显示区域的边缘与显示装置的边缘之间存在有无法发挥显示功能的暗区。此外,还可能使显示区域具有锯齿状的边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矩形显示装置,其显示区域可更贴近显示装置的边缘。

本发明的非矩形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多个第一子像素、多个第二子像素以及多个第一连接电极。基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位于第一显示区周围的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构成非矩形显示区。多个第一子像素设置于第一显示区中。多个第一子像素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阵列排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错。每个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一电极,且第一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极电性连接。多个第二子像素设置于第二显示区中。每个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多个第一连接电极各自电性连接每个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与相邻于第二子像素的第一子像素的一个的第一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电性连接于同一第一电极的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发光二极管的主波长范围实质上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非矩形显示区的轮廓为圆形、心形、椭圆形或非矩形的多边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非矩形显示装置还包括多个像素驱动元件,分别设置于第一子像素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排列于同一列或同一行的第一子像素中的多个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的主波长范围相同,且排列于同一列或同一行的第一子像素中的多个的主波长范围相异于第二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主波长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第二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第三发光二极管。此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二极管与第三发光二极管具有不同的主波长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与第三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各自通过第一连接电极与第二连接电极电性连接于邻近且不同的第一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相邻的另一个第二子像素包括第四发光二极管,且第四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具有不同的主波长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发光二极管的主波长范围为610nm至670nm。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子像素中,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大于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还包括第三子像素。第三子像素相邻上述的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且包括第五发光二极管。第五发光二极管的主波长范围与第二发光二极管的主波长范围相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非矩形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三连接电极,电性连接第三子像素的第五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与相邻于第三子像素的第一子像素的一个的第一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三子像素中的第五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与不包括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每个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相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不包括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每个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大于或等于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三子像素中的第五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与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相异,而第三子像素中的第五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相同于该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数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二极管中的多个沿着非矩形显示区的边缘轮廓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沿着非矩形显示区的边缘轮廓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各自与相邻的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发光二极管之间具有两种以上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非矩形显示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二电极。第一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与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分别与该些第二电极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子像素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具有多种不同的主波长范围,且第二发光二极管中具有主波长范围610nm至670nm的数量大于具有其他任一主波长范围的数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非矩形显示装置,利用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电极电性连接于相邻的第一子像素中的第一电极的设计,可使位于非矩形显示装置的边缘的第二显示区正常提供显示的功能。据此,可使非矩形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轮廓更贴近非矩形显示装置的轮廓,并且减少部分驱动电路的设置,以提供更佳的视觉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说明书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照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非矩形显示装置的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上视示意图。

图1b是依照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之间的交界的放大示意图。

图2至图5是依照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非矩形显示装置的上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0、30、40、50:非矩形显示装置

100:基板

aw:导线

cw:导线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e1:第一电极

e2:第二电极

dr1:第一显示区

dr2:第二显示区

idr:非矩形显示区

ie:内缘

led1:第一发光二极管

led2:第二发光二极管

led3:第三发光二极管

led4:第四发光二极管

led5:第五发光二极管

oe:外缘

s1、s2:距离

sp1:第一子像素

sp2、sp2a、sp2b:第二子像素

sp3:第三子像素

w1:第一连接电极

w2:第二连接电极

w3:第三连接电极

w4、w5:连接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依照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非矩形显示装置10的第一显示区dr1与第二显示区dr2的上视示意图。图1b是依照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第一显示区dr1与第二显示区dr2之间的交界的放大示意图。以简洁起见,图1a省略示出图1b中的部分构件(例如是第一电极e1、导线aw、第二电极e2、导线cw以及第一连接电极w1)。

请参照图1a与图1b,本发明实施例的非矩形显示装置10包括基板100。基板100可为透明基板,例如是由玻璃、石英、有机材料或类似者构成。基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dr1与第二显示区dr2。第二显示区dr2位于第一显示区dr1的周围,且第一显示区dr1与第二显示区dr2合并地构成非矩形显示区idr。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dr2可依非矩形显示区idr的轮廓部分或完全环绕第一显示区dr1。第一显示区dr1的轮廓可与第二显示区dr2的内缘ie(面向第一显示区dr1的一侧)重叠。另一方面,第二显示区dr2的外缘oe(相对于第一显示区dr1的一侧)定义出非矩形显示区idr的轮廓。在一些实施例中,非矩形显示区idr具有非矩形的轮廓,例如是圆形、心形、椭圆形或非矩形的多边形。

请参照图1a,多个第一子像素sp1设置于第一显示区dr1中,且沿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阵列排列。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交错。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实质上垂直于第二方向d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sp1的形状可为矩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每一个第一子像素sp1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相同主波长范围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举例而言,每一个第一子像素sp1可包括两个具有相同主波长范围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且其与至少一个方向(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相邻的第一子像素sp1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具有不同的主波长范围。换言之,在至少一个方向(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相邻的第一子像素sp1具有不同的发光波段。在一些实施例中,三个或更多具有不同发光波段的第一子像素sp1构成一像素,且第一显示区dr1包括多个像素。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尺寸(亦即长、宽或高)范围可为1μm至100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转印工艺(imprintingprocess)将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转印于多个第一子像素sp1内。

请参照图1b,每一个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举例而言,第一端可为阳极,而第二端可为阴极。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子像素sp1还包括第一电极e1。每一个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电极e1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第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导线aw电性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极e1。在一些实施例中,非矩形显示装置10还包括多个第二电极e2。举例而言,第二电极e2可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可贯穿第一显示区dr1与第二显示区dr2。此外,多个第二电极e2可沿第二方向d2排列。第一显示区dr1中的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第二端e2可电性连接于邻近的第二电极e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导线cw电性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第二端与邻近的第二电极e2。

请参照图1b,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子像素sp1还包括像素驱动元件(未示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驱动元件设置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下方。像素驱动元件可为集成电路或一些控制元件,例如是包括晶体管、电容等用于驱动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集成电路构件。所属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依据设计需求调整集成电路的布局,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通过像素驱动元件的控制可将驱动电流输入至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第一端。另一方面,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于第二电极e2,且第二电极e2可耦接于参考电压。如此一来,可通过像素驱动元件输出的电流以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亮暗。

请参照图1a与图1b,非矩形显示装置10还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sp2。多个第二子像素sp2设置于第二显示区dr2中。相较于第一显示区dr1具有多个完整的子像素,第二显示区dr2中至少部分的第二子像素sp2为非完整的子像素。具体而言,第一子像素sp1包含完整的像素驱动元件,且包括第一电极e1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dr1内的所有第一子像素sp1可包括相同数量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且可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面积与轮廓。另一方面,至少部分的第二子像素sp2并未包括像素驱动元件以及只位于第二子像素sp2区域之中的第一电极e1。至少部分的第二子像素sp2的面积可小于第一子像素sp1的面积。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的第二子像素sp2可具有非矩形的轮廓,且多个第二子像素sp2中的至少两个可具有不同的轮廓及/或面积。

请参照图1a与图1b,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二子像素sp2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相同主波长范围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同一道或不同道转印工艺而将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分别转印于第一子像素sp1与第二子像素sp2内。同一道转印工艺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为实质上相同的发光二极管,然而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位于第一显示区dr1中,而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位于第二显示区dr2中。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第一端(例如是阳极)电性连接至相邻的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电极e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一连接电极w1将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第一端电性连接至相邻的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电极e1。换言之,第一连接电极w1跨越第一显示区dr1与第二显示区dr2的交界,且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sp1与第二子像素sp2中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可共用第一电极e1。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性连接于同一第一电极e1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主波长范围实质上相同。另一方面,可通过导线cw将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第二端(例如是阴极)电性连接至邻近的第二电极e2。

由此可知,与第二子像素sp2相邻的第一子像素sp1的像素驱动元件不但需要输出电流至位于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且还可能需要输出电流至邻近的第二子像素sp2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因此,相较于仅需输出电流至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像素驱动元件的晶体管而言,被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共用的像素驱动元件的晶体管可能需要输出更大的电流。因此,被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共用的晶体管的通道宽度/长度比可大于仅输出电流至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晶体管的通道宽度/长度比。此外,输出电流至越多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晶体管可具有越大的通道宽度/长度比。另一方面,对于输出电流至相同数量的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晶体管而言,输出电流至红光发光二极管的晶体管的通道宽度/长度比可大于输出电流至绿光发光二极管的晶体管的通道宽度/长度比,且输出电流至绿光发光二极管的晶体管的通道宽度/长度比可大于输出电流至蓝光发光二极管的晶体管的通道宽度/长度比。举例而言,红光发光二极管指主波长范围为610nm至670nm的发光二极管。绿光发光二极管指主波长范围为510nm至560nm的发光二极管。蓝光发光二极管指主波长范围为254nm至470nm的发光二极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调整第一连接电极w1的电阻值来调整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亮度。举例而言,调整第一连接电极w1的方法包括调整第一连接电极w1的长度、宽度、材料、厚度、形状或其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像素sp2具有较大的面积时,需要较高亮度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如此一来,可降低第一连接电极w1的电阻值,以提高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驱动电流。另一方面,第二子像素sp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具有较低的发光效率(相较于相邻的第二子像素sp2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时,需要提高该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输入电流,故可降低第一连接电极w1的电阻值。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只提高部分第一连接电极w1的电阻值,以使画面显示更为连续和均匀。可依据第二子像素sp2的面积、第二子像素sp2所包含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数量、第二子像素sp2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发光效率或其他设计需求来调整第一连接电极w1的电阻值,本发明并不以第一连接电极w1的上述特性(例如是长度、宽度、材料、厚度、形状或其组合)为限。

在图1b所示的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同一行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具有相同的主波长范围。在此些实施例中,同一行中上下相邻的第一子像素sp1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子像素sp2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可电性连接至同一个第一电极e1。在其他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同一列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具有相同的主波长范围。在此些实施例中,同一列中左右相邻的第一子像素sp1与第二子像素sp2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可电性连接至同一第一电极e1。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非矩形显示装置10包括第一显示区dr1以及位于第一显示区dr1周围的第二显示区dr2。第一显示区dr1内的所有第一子像素sp1皆包含完整的像素驱动元件,且包含第一电极e1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相较而言,第二显示区dr2中的第二子像素sp2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但并未包括像素驱动元件以及位于第二子像素sp2区域之中的第一电极e1。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第一端(例如是阳极)通过第一连接电极w1电性连接于相邻的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电极e1。如此一来,即使第二子像素sp2因面积不足等因素而无法容纳像素驱动元件以及第一电极e1,仍可通过相邻的第一子像素sp1的像素驱动元件与第一电极e1将驱动电流供给至第二子像素sp2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因此,可使位于非矩形显示装置10的边缘的第二显示区dr2正常提供显示的功能。据此,可使非矩形显示装置10的显示区域的轮廓更贴近非矩形显示装置10的轮廓,且可得到更佳的像素配置。由于dr2中至少部分第二子像素sp2并未包括像素驱动元件,倘若无法个别控制第二子像素sp2的驱动信号时,对人眼而言,非矩形显示装置10在边缘的第二显示区dr2与在中间的第一显示区dr1其位置中的画面及视角会有所差异,故本发明实施例在第二显示区dr2正常提供显示功能可使显示器达到画面更具延续性的视觉效果。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非矩形显示装置20的上视示意图。非矩形显示装置20相似于图1a与图1b所示的非矩形显示装置10,以下仅叙述两者的差异处,相同或相似处则不再赘述。以简洁起见,图2省略示出非矩形显示装置20的部分构件(例如是第二电极e2、导线cw以及部分的第一电极e1与导线aw)。

请参照图2,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同一行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具有相同的主波长范围,而对于至少部分的第二子像素sp2,此主波长范围相异于同一行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主波长范围。举例而言,位于同一行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可分别为蓝光发光二极管与红光发光二极管。在此些实施例中,第二子像素sp2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可通过第一连接电极w1电性连接至相邻行的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电极e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电极w1可沿第一方向d1及/或第二方向d2延伸而横跨一个或多个第一子像素sp1。在此些实施例中,基于非矩形显示装置20的边缘部分(位于第一显示区dr1与第二显示区dr2的边界附近的区域)具有相邻且发出不同波长的发光二极管,可改善此边缘部分的混光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dr2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中的红光发光二极管(具有主波长范围为610nm至670nm)的数量大于其他具有任一主波长范围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换言之,在第二显示区dr2中,红光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数量大于其他颜色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数量。

图3是依照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非矩形显示装置30的上视示意图。非矩形显示装置30相似于图1a与图1b所示的非矩形显示装置10,以下仅叙述两者的差异处,相同或相似处则不再赘述。以简洁起见,图3省略示出非矩形显示装置30的部分构件(例如是第一电极e1、第二电极e2、导线cw以及导线aw)。

请参照图3,如虚线处所示,第二显示区dr2的一些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沿着非矩形显示区idr的边缘轮廓排列设置,亦即沿着非矩形显示装置30的轮廓或第二显示区dr2的外缘oe排列配置。如此一来,可使非矩形显示装置30的显示区域的轮廓更进一步地贴近非矩形显示装置30的轮廓,而可使显示画面的边缘更为连续。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此些沿着非矩形显示区idr的边缘排列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各自与第二方向d2上最相邻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之间具有两种以上的距离,例如是图3所标示的距离s1与距离s2。如此一来,可搭配如图1a及图1b所述的电阻值调整或不同通道宽度/长度比的晶体管的控制使得亮度与距离的搭配更佳,以使显示画面更为均匀,并且同时可使非矩形显示装置30的显示区域的轮廓更进一步地贴近非矩形显示装置30的轮廓,而可使显示画面的边缘更为连续。

图4是依照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非矩形显示装置40的上视示意图。非矩形显示装置40相似于图1a与图1b所示的非矩形显示装置10,以下仅叙述两者的差异处,相同或相似处则不再赘述。以简洁起见,图4省略示出非矩形显示装置40的部分构件(例如是部分的第一电极e1、导线aw以及导线cw)。

请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子像素sp2中的一个(标记为第二子像素sp2a)还包括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第三发光二极管的led3的主波长范围相异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主波长范围。举例而言,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为红光发光二极管,而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为蓝光发光二极管。第二子像素sp2a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各自电性连接于相邻且不同的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电极e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第一端与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的第一端各自通过第一连接电极w1与第二连接电极w2而各自电性连接于相邻且不同的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电极e1。通过在第二显示区dr2的第二子像素sp2中设置不同发光波段的发光二极管(例如是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与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可提高第二显示区dr2内不同发光二极管的混色效果,而可使非矩形显示装置40的显示画面更为连续。除此之外,还可提高第二显示区dr2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第二子像素sp2a相邻的另一第二子像素sp2(标记为第二子像素sp2b)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与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第四发光二极管的led4的主波长范围相异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与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的主波长范围。举例而言,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为红光发光二极管且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为蓝光发光二极管,而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为绿光发光二极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为红光发光二极管,且第二显示区dr2中的红光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大于蓝光发光二极管或绿光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dr2还包括第三子像素sp3。第三子像素sp3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此外,第三子像素sp3可不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的主波长范围相异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主波长范围。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位于第三子像素sp3内,而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与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位于第二子像素sp2(亦即第二子像素sp2a与第二子像素sp2b)内。举例而言,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与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可具有实质上相同的主波长范围,且可共同地通过第三连接电极w3电性连接至邻近的第一子像素sp1的第一电极e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电极w3可沿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延伸,而将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与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电性连接于邻近的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电极e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子像素sp3中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的总数量相异于(例如是小于)不包括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与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的第二子像素sp2中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总数量(例如是大于或等于2)。举例而言,图4的第三子像素sp3中具有一个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而图1a、图2以及图3中的一些第二子像素sp2包括两个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子像素sp3中的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的总数量相异于第二子像素sp2中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与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的总数量。举例而言,在图4中,第三子像素sp3中具有一个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而第二子像素sp2a中具有一个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与一个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

图5是依照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非矩形显示装置50的上视示意图。非矩形显示装置50相似于图4所示的非矩形显示装置40,以下仅叙述两者的差异处,相同或相似处则不再赘述。以简洁起见,图5省略示出非矩形显示装置50的部分构件(例如是部分的第一电极e1、导线aw以及导线cw)。

请参照图5,第二显示区dr2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sp2b以及多个第三子像素sp3。在一弓形范围内,第二子像素sp2b与第三子像素sp3可沿着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交替排列。第二子像素sp2b内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与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以及相邻的第三子像素sp3内的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的位置可经配置而形成三角形配置,此亦可提升不同发光二极管的混色效果,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的主波长范围相异于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的主波长范围。不同的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可共同通过连接电极w4电性连接于邻近的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电极e1,而不同的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可通过连接电极w5电性连接于邻近的第一子像素sp1中的第一电极e1。电性连接于连接电极w4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可具有实质上相同的主波长范围,且电性连接于连接电极w5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可具有实质上相同的主波长范围。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图5中的第二子像素sp2b替换成第二子像素sp2a。在此些实施例中,在一弓形范围内,第二子像素sp2a与第三子像素sp3可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交替排列。此外,第二子像素sp2a内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与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以及相邻的第三子像素sp3内的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的位置可经配置而形成三角形或其他形状的配置,且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的主波长范围相异于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的主波长范围。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非矩形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以及位于第一显示区周围的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内的所有第一子像素皆包含完整的像素驱动元件,且包含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电性连接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例如是阳极)的第一电极。相较而言,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但并未包括像素驱动元件以及第一电极。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例如是阳极)通过第一连接电极电性连接于相邻的第一子像素中的第一电极。如此一来,即使第二子像素因面积不足等因素而无法容纳像素驱动元件以及第一电极,仍可通过相邻的第一子像素的像素驱动元件与第一电极将驱动电流供给至第二子像素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因此,可使位于非矩形显示装置的边缘的第二显示区正常提供显示的功能。据此,可使非矩形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轮廓更贴近非矩形显示装置的轮廓,以提供更佳的视觉效果。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变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