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4239发布日期:2018-08-21 17:5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特别涉及一种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由于继电器在控制电路中有独特的电气、物理特性,其断态的高绝缘电阻和通态的低导通电阻,使得其它任何电子元器件无法与其相比,加上继电器标准化程度高、通用性好、可简化电路等优点,所以继电器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军用电子装备、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各种电子设备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继电器在程控通信设备中的使用量还在进一步增加,所以,如何保证继电器的可靠性,满足整机系统的可靠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包括:

电磁组件,主要由骨架和骨架外周的线圈组成,线圈由漆包线盘绕而成,线圈内部设有铁芯,铁芯的设置方向沿线圈通电后其内部的磁力线方向;

静端组件,主要包括静端子和设于静端子上的至少一个静触点,静端子与外部电路的负载一侧相连接;

动端组件,主要包括动端子和固定于动端子上的动簧片,动端子一端与外部电路的电源一侧相连接,另一端沿电磁组件外侧向前方延伸,动簧片为弹性导电金属片,动簧片前端与动端子前端固定连接,并沿动端子一侧向后延伸,动簧片后端具有至少一个动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对应,动簧片的弹性作用使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

衔铁组件,包括衔铁和与衔铁相连接的挂钩,衔铁设于电磁组件一侧且正对铁芯的一端,动端子前端靠近衔铁,挂钩一端与衔铁相连接,另一端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动簧片的两侧,其中一个分支与动簧片固定连接相接触,另一个分支位于动簧片的另一侧;

线圈通电时,铁芯产生的磁性吸引衔铁向铁芯转动靠近,连接于衔铁上的挂钩随之转动,所述挂钩推动与之接触固定其上的所述动簧片克服其自身的弹性进行移动,从而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接触,进而达到导通负载与电源之间的连接的效果。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通过挂钩来连接衔铁和动簧片,可以提高动触点和静触点两个触点之间接触和分离的可靠性。在继电器工作时,动触点和静触点是热源,温度从动触点沿动簧片传递到动端子外露的引出脚,经过了较长的距离,动端子提供了很大的散热面积,能够有效散热,从而减低动端子引出脚的温度。同时,由于动端子和动簧片之间电流反向,产生了电斥动力,而动端子对动簧片的排斥力与挂钩对动簧片的推力方向一致,从而有利于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稳定闭合,提高抗冲击电流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衔铁还与一个复原簧片相连接,复原簧片具有弹性,复原簧片的弹性对衔铁施加一个远离铁芯的作用力,以使得衔铁在线圈断电后迅速远离铁芯,而且挂钩还可以帮助动簧片达到使发生轻微熔焊的动触点和静触点相互分离的效果。在线圈断电时,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出现动触点和静触点间发生轻微熔焊,而动簧片的自身弹力不足以使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开时,可以借助复原簧片的弹力作用,通过挂钩对动簧片施加远离静触点方向的拉力,从而帮助轻微熔焊的触点断开,减少因触点熔焊而导致失效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圈外周还设有轭铁,轭铁由线圈与衔铁相对的一侧沿线圈侧壁延伸,直至与衔铁相连接,衔铁与轭铁相连接,铁芯与轭铁一端相铰接。铁芯,轭铁和衔铁三者可以构成一个闭合的磁回路,将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封闭在内部,使磁能被充分利用,电磁铁的效率达到最高。另外,轭铁还可以作为散热部件缓解线圈发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端子一端与外部电路相连接,另一端与动簧片相连接,动簧片设置动触点的一侧靠近动端子与外部电路相连接的一端,电流由动端子流经动簧片到达动触点时,动端子中的电流方向与动簧片中的电流方向相反。当负载端出现很大的瞬时冲击电流时,闭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间存在互相排斥的力,可能会使触点间微断开,从而发生失效。通过使动端子中的电流方向与动簧片中的电流方向相反,可以在动端子和动簧片之间产生了电斥动力,而动端子对动簧片的排斥力与挂钩对动簧片的推力方向一致,从而有利于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稳定闭合,提高抗冲击电流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簧片一端与一个触点桥固定连接,触点桥为刚性金属导电体,动触点设置在触点桥靠近静触点一侧的表面上。将动触点设置在刚性的触点桥上有利于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更加紧密的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端子与触点桥之间还设有柔性导电带,柔性导电带为弹性很小的柔性导电体且两端分别与动端子和触点桥固定连接,柔性导电带与动簧片在动端子和触点桥之间构成并联关系,由动端子流向触点桥的电流分为两路,一路通过动簧片,另一路通过柔性导电带。一方面柔性导电带增加了负载端的载流截面积,减少动簧片的单位面积电流密度,有效降低了动簧片的温度,从而可以避免动簧片由于温度过高导致弹性下降;另一方面柔性导电带还可以作为散热组件以及动触点与动端子之间的电热组件,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将动触点处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而且还可以将热量传递至动端子,从而利用动端子较大的面积加强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柔性导电带为金属编织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端子的延伸方向与铁芯平行,挂钩的位置对应于动端子的中部或者中部靠前的位置,以远离动触点。金属在高温环境下容易产生应力松弛,失去固有的弹力属性。由于挂钩远离动触点和静触点,即热源,由此可以有效保持自身应力,提高继电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的装配图。

图3为图1所示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静端组件和动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动端组件中的电流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至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电磁组件1,静端组件2,动端组件3和衔铁组件。

其中,电磁组件1主要由骨架11和骨架11外周的线圈12组成。

线圈12由漆包线盘绕而成。

线圈12内部设有铁芯13。

铁芯12的设置方向沿线圈12通电后其内部的磁力线方向。

静端组件2主要包括静端子21和设于静端子21上的至少一个静触点22。

静端子21与外部电路的负载一侧相连接。

动端组件3主要包括动端子31和固定于动端子31上的动簧片34。

动端子31一端与外部电路的电源一侧相连接,另一端沿电磁组件1外侧向前方延伸。

动簧片34为弹性导电金属片。

动簧片34前端与动端子31前端固定连接,并沿动端子31一侧向后延伸。

动簧片34后端具有至少一个动触点33。

动触点33与静触点22相对应。

动簧片34的弹性作用使动触点33与静触点22分离。

衔铁组件包括衔铁4和与衔铁4相连接的挂钩6。

衔铁4设于电磁组件1一侧且正对铁芯13的一端。

动端子31前端靠近衔铁4。

挂钩6一端与衔铁4相连接,另一端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动簧片34的两侧。

挂钩6的其中一个分支61与动簧片34固定连接相接触,

动簧片34中间部分开孔,使得挂钩6另一端的其中一个分支穿过开孔区域位于动簧片34的另一侧。

线圈12通电时,铁芯13产生的磁性吸引衔铁4向铁芯13靠近,连接于衔铁4上的挂钩6随之移动,挂钩6推动固定其上的动簧片34克服其自身的弹性进行移动,从而使动触点33与静触点22相互接触,进而达到导通负载与电源之间的连接的效果。

衔铁4还与一个复原簧片5相连接。

复原簧片5具有弹性,复原簧片5的弹性对衔铁4施加一个远离铁芯13的作用力,以使得衔铁4在线圈12断电后迅速远离铁芯13,而且挂钩6还可以帮助动簧片34达到使发生轻微熔焊的动触点33和静触点22相互分离的效果。

在线圈12断电时,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出现动触点33和静触点22间发生轻微熔焊,而动簧片34的自身弹力不足以使动触点33和静触点22分开时,可以借助复原簧片5的弹力作用,通过挂钩6对动簧片34施加远离静触点方向的拉力,从而帮助轻微熔焊的触点断开,减少因触点熔焊而导致失效的概率。

线圈12外周还设有轭铁7。

轭铁7由线圈11与衔铁4相对的一侧沿线圈11侧壁延伸,直至与衔铁4相连接。

衔铁4与轭铁7相连接,铁芯13与轭铁7一端相铰接。

由此铁芯13,轭铁7和衔铁4三者可以构成一个闭合的磁回路,将线圈12产生的磁力线封闭在内部,使磁能被充分利用,电磁铁的效率达到最高。另外,轭铁7还可以作为散热部件缓解线圈12发热。

在本实施例中,动端子31一端与外部电路相连接,另一端与动簧片34相连接,动簧片34设置动触点的一侧靠近动端子31与外部电路相连接的一端,电流由动端子31流经动簧片34到达动触点33时,动端子31中的电流方向与动簧片34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当负载端出现很大的瞬时冲击电流时,闭合的动触点33和静触点22间存在互相排斥的力,可能会使触点间微断开,从而发生失效。

通过使动端子31中的电流方向与动簧片34中的电流方向相反,可以在动端子31和动簧片34之间产生了电斥动力,而动端子31对动簧片34的排斥力与挂钩6对动簧片34的推力方向一致,从而有利于动触点33和静触点22之间稳定闭合,提高抗冲击电流的能力。

动簧片34一端与一个触点桥32固定连接。

触点桥32为刚性金属导电体,

动触点33设置在触点桥32靠近静触点22一侧的表面上。

将动触点33设置在刚性的触点桥32上有利于动触点33与静触点22之间更加紧密的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动端子31与触点桥32之间还设有柔性导电带35。

柔性导电带35一般为弹性很小的柔性导电体且两端分别与动端子31和触点桥32固定连接。

柔性导电带35与动簧片34在动端子31和触点桥32之间构成并联关系。

由动端子31流向触点桥32的电流分为两路,一路通过动簧片34,另一路通过柔性导电带35。

一方面柔性导电带35增加了负载端的载流截面积,减少动簧片34的单位面积电流密度,有效降低了动簧片34的温度,从而可以避免动簧片34由于温度过高导致弹性下降;另一方面柔性导电带35还可以作为散热组件以及动触点31与动端子33之间的电热组件,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将动触点33处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而且还可以将热量传递至动端子31,从而利用动端子31较大的面积加强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导电带35为金属编织带,优选铜编织带。

动端子31的延伸方向与铁芯13平行,挂钩6的位置对应于动端子31的中部或者中部靠前的位置,以远离动触点33。

金属在高温环境下容易产生应力松弛,失去固有的弹力属性。

由于复原簧片5和挂钩6远离动触点33和静触点22,即热源,由此可以有效保持自身应力,提高继电器的可靠性。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低温升抗冲击电流的高可靠电磁继电器,通过挂钩来连接衔铁和动簧片,可以提高动触点和静触点两个触点之间接触和分离的可靠性。在继电器工作时,动触点和静触点是热源,温度从动触点沿动簧片传递到动端子外露的引出脚,经过了较长的距离,动端子提供了很大的散热面积,能够有效散热,从而减低动端子引出脚的温度。同时由于动端子和动簧片之间电流反向,产生了电斥动力,而动端子对动簧片的排斥力与挂钩对动簧片的推力方向一致,从而有利于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稳定闭合,提高抗冲击电流的能力。而且通过挂钩还可以对动簧片施加远离静触点方向的拉力,从而帮助轻微熔焊的触点断开,减少因触点熔焊而导致失效的概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