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接插USB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0757发布日期:2019-04-16 22:33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双面接插USB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线接头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双面接插USB接头。



背景技术:

USB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数据接口之一,在各种便捷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USB接口经历多年的发展,仅仅在小型化上进行改进更新,在使用的时候依然需要区分正反面,如果强行插入还会造成接口的损坏,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正反面都能插接的USB接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面接插USB接头,包括PCB和塑胶绝缘主体,所述PCB相对的两面各设有四排金属触点,所述塑胶绝缘主体的一侧设有PCB插口,所述PCB插口与塑胶绝缘主体内部的PCB容置腔连通,所述PCB从所述PCB插口插入所述PCB容置腔,所述塑胶绝缘主体对应PCB的金属触点设有金手指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PCB的金属触点均连接有金属端子,所述金属端子通过点焊与所述金属触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端子沿长度方向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金属端子背向PCB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PCB的末端突出于所述塑胶绝缘主体的PCB插口。

进一步的,所述塑胶绝缘主体的PCB插口设有加固座。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端子的凸起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塑胶绝缘主体的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可双面使用的USB接头,两面均设有金属端子的PCB套接塑胶绝缘主体形成接头,实现了双面盲插的功能且导通性能更加稳定,同时,该USB接头免去传统USB接头的铁壳结构,节省了物料使用,降低了企业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1-PCB;2-塑胶绝缘主体;21-金手指开口;22-加固座;3-金属端子;31-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以及图2,一种双面接插USB接头,包括PCB1和塑胶绝缘主体2,所述PCB1相对的两面各设有四排金属触点,所述塑胶绝缘主体2的一侧设有PCB插口,所述PCB插口与塑胶绝缘主体2内部的PCB容置腔连通,所述PCB1从所述PCB插口插入所述PCB容置腔,所述塑胶绝缘主体2对应PCB的金属触点设有金手指开口21。

本实施例中,在PCB上预制好金手指及走线,其中插入塑胶绝缘主体的一端的两个相对面均设置有四个金属触点,包括电源正、数据负、数据正和接地,四个金属触点均根据USB接头标准设置,PCB的另一端的一面设有四个数据线焊盘,用于焊接数据线,塑胶绝缘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将PCB由PCB插口插入塑胶绝缘主体的PCB容置腔,从而得到双面接插USB接头,该接头零部件少,安装方便,可靠性好。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可双面使用的USB接头,两面均设有金属端子的PCB套接塑胶绝缘主体形成接头,实现了双面盲插的功能且导通性能更加稳定,同时,该USB接头免去传统USB接头的铁壳结构,节省了物料使用,降低了企业成本。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PCB的金属触点均连接有金属端子3,所述金属端子3通过点焊与所述金属触点连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金属触点的抗磨损能力,在金属触点上连接有金属端子,金属端子通过点焊方式固定于金属触点上。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金属端子3沿长度方向设有凸起31,所述凸起31设置于金属端子3背向PCB1一侧。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金属触点的接触性能,金属端子设有凸起,在将PCB插入塑胶绝缘主体后,金属端子可作为卡固结构增加PCB与塑胶绝缘主体连接的可靠性。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PCB1的末端突出于所述塑胶绝缘主体2的PCB插口。

本实施例中,PCB的末端突出于PCB插口是为了方便在PCB末端的焊盘上焊接数据线。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述塑胶绝缘主体2的PCB插口设有加固座22。

本实施例中,加固座可呈“[”形结构或“口”形结构,与PCB紧密配合,使PCB不容易脱出塑胶绝缘主体。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所述金属端子的凸起31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塑胶绝缘主体2的外表面。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兼容性,金属端子的凸起不能高于所述塑胶绝缘主体的外表面,避免双面接插USB接头在插入带有金属壳体的USB母口时,金属端子与金属壳体接触而导致短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