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生物电池的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4105发布日期:2019-02-15 20:02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集成生物电池的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终端领域,尤其是一种集成生物电池的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在智能手机的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智能终端设备作为智能终端产业的下一个热点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大智能设备生产厂商及实验室的关注。

智能终端设备多以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可连接手机或各类终端的便携式配件的形式存在。在现有技术中,主要包括以手腕为支撑的watch类(包括手表或腕带)产品,以脚为支撑的shoes类(包括鞋、袜子或腿部配饰)产品,以头部为支撑的glass类(包括眼镜、头盔或头带)产品,或其它非主流类(包括书包、服装、拐杖或配饰)产品等多种类型。

为了便于人们的携带,上述设备在设计上均需以便于人们携带为第一考虑要素,这会导致在设计时尽可能减小终端设备上蓄电池的体积。蓄电池体积的减小会缩短终端设备的续航时间。人们不得不频繁地为蓄电池充电才能保证终端设备的正常使用,为了提高终端设备的续航时间,又不得不删减终端设备的功能,以减小电量的损耗。上述在设计上的矛盾限制了终端设备进一步地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生物电池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采用生物电池为终端设备提供电能,能够在无需外部供电的情况下满足终端设备的电量供应。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生物电池的终端设备,包括

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被植入于生物体体内,利用生物质产生电能;

无线电量发送单元;

无线电量接收单元,所述无线电量发送单元将所述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产生的电能传输至无线电量接收单元;

工作模块,与所述无线电量接收单元电性连接,驱动其工作的电能至少部分来自于所述无线电量接收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包括正极及负极,所述正极与负极上均设置有包覆层,在所述正极的包覆层内包覆有正极反应酶,在所述负极的包覆层内包覆有负极反应酶,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设置有绝缘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正极及负极均为圆筒状,所述正极与负极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向相反方向延伸,所述正极及负极均包括外侧壁及内侧壁,所述正极的内侧壁与外侧壁以及所述负极的内侧壁与外侧壁均设置有所述包覆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无线电量发送单元埋设于生物体皮肤的表皮层下,所述无线电量接收单元贴附于皮肤外,且所述无线电量接收单元的位置与所述无线电量发送单元隔着皮肤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工作模块包括监测单元、控制单元及显示单元,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并收集生物体数据,并将该数据发送至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并将该数据和/或该数据的处理结果通过所述显示单元显示出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工作模块还包括电池单元及配电单元,所述配电单元与所述无线电量接收单元及所述电池单元电性相连,所述配电单元将所述无线电量接收单元的剩余电量存入所述电池单元,或将所述电池单元内的电量调出和所述无线电量接收单元共同为所述工作模块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工作模块还包括无线数据传输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将生物体数据和/或生物体数据的处理结果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输至无线数据接收终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工作模块位于生物体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监测单元位于所述工作模块的底层,所述监测单元及所述无线电量接收单元均直接与皮肤接触,所述显示单元位于所述工作模块的顶层,所述配电单元、所述电池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及所述无线数据传输单元设置于所述监测单元与所述显示单元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工作模块还包括通信模块,包括通信数据接收单元和通信数据发送单元。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采用生物电池技术,利用生物体内的生物质(如:血液)进行发电,并通过电量传输模块将电能发送至工作模块,从而为工作模块提供电能,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不依据外部电源即可满足自身的电量需要。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生物电池的终端设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中工作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施例为达成预定实施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生物电池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采用生物电池为终端设备提供电能,能够在无需外部供电的情况下满足终端设备的电量供应。

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生物电池的终端设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包括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10、电量传输模块20及工作模块30,上述的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10埋设于生物体内,利用生物体生物质发电,所述生物质可以是血液、生物体内的糖分、生物酶、以及生物体内的各种可以用于发电的代谢产物,电量传输模块20包括无线电量发送单元21及无线电量接收单元22,无线电量发送单元21埋设于生物体内,并与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10电性相连,无线电量接收单元22设置于生物体外,无线电量发送单元21将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10产生的电能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输至无线电量接收单元22,无线电量接收单元22与工作模块30电性相连,为工作模块30供电,工作模块30穿戴于生物体上,并监测生物体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10采用生物电池技术,利用生物体内的生物质,如血液进行发电,并利用无线电能传递技术,通过电量传输模块20将电能发送至工作模块30,从而为工作模块30供电,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不依据外部电源即可满足自身的电量需要。

图2所示为图1中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10包括正极11及负极12,在正极11与负极12上均设置有包覆层,在包覆层内分别包覆有正极反应酶及负极反应酶,在正极11与负极12之间设置有绝缘片13。

优选地,正极11及负极12均为圆筒状,正极11及负极12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向相反方向延伸,正极11及负极12均包括内侧壁及外侧壁,上述的包覆层设置于圆筒状正极11及负极12的内侧壁及外侧壁上。筒状的设置增加了电极与血液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发电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无线电量发送单元21可以通过电磁感应等方式将电量传递至无线电量接收单元22,为了便于提高电量的传输效率,无线电量发送单元21埋设于皮肤的表皮层下,无线电量接收单元22贴附于皮肤外,且其位置与无线电量接收单元21隔着皮肤相对。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例中,无线电量发送单元21也可以采用磁共振、wifi无线充电及超声波无线充电等方式将电量从皮肤下传递至生物体外。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工作模块30包括监测单元31、控制单元32 及显示单元33,监测单元31监测并收集生物体数据,如血压、血糖、血氧含量、心率以及体温中的一种或多种,并把收集到的数据发送给控制单元32,控制单元32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并将该数据和/或数据的处理结果通过显示单元33显示出来。

为了维持电量稳定,防止供电意外中断,工作模块30还包括电池单元 34及配电单元35,配电单元35与无线电量接收单元22及电池单元34电性相连,配电单元35根据实际供电量对各单元所需电量进行电量分配,当无线电量接收单元22传递的电量有富余时,配电单元35将剩余的电量储存于电池单元34中,电池单元34在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10提供的电量不能满足工作模块30的需要时,通过配电单元35与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10一起为工作模块30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工作模块30还包括无线数据传输单元36,控制单元32 接收的数据和/或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通过无线数据传输单元36传递至无线数据接收终端40内,以便更好地对生物体数据进行监控与分析。

图3所示为图1中工作模块3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监测单元31位于工作模块30的底层,监测单元31及无线电量接收单元22均直接与皮肤接触,便于接收电能以及对生物体数据进行监测与收集;显示单元33设置于工作模块30的顶层,以便于显示各种数据;上述的配电单元35、电池单元34、控制单元32及无线数据传输单元36设置于监测单元 31与显示单元33之间。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10采用生物电池技术,利用生物体内的生物质,如血液进行发电,并通过电量传输模块20将电能发送至工作模块30,从而为工作模块30提供电能,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不依据外部电源即可满足自身的电量需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工作模块还包括通信模块,包括通信数据接收单元和通信数据发送单元,由此工作模块可以和外界通信,由此,将本实施例的集成生物电池的终端设备植入野生动物体内时,可以用于监测野生动物的行踪。另一方面,当生物质燃料电池模块10能够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情况下发电时,本实施例的工作模块还可以作为儿童的定位装置使用,由此可以防止拐卖、走失等事件发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工作模块是手环、手表等电子设备,手环、手表等电子设备目前缺陷是充电频繁,而本实施例则能够不断补偿电能消耗,有利于延长设备的续航。

在另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适合应于畜牧、养殖、保健等等领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施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施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施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施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施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