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7089发布日期:2018-08-31 23:5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开关连接器的可动端子之压合结构。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考2016年10月19日公告的中国发明专利第CN104471802B号,其揭示了一种同被安装检查用的开关连接器,所述检查用开关连接器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探针以及包围该探针的周围的筒状的第1外部导体,上述开关连接器的具备:主体,其具有上表面以及底面,并且形成有供上述探针从上侧向下侧插入的孔;第2外部导体,其包括包围上述孔的周围并且被插入到上述第1外部导体内的筒部、设于上述上表面的外部导体主体部、以及通过从该外部导体主体部被引出到上述底面而与该外部导体主体部一起夹持上述主体的外部导体固定部;固定端子,其被固定于上述主体;以及可动端子,其包括被固定于上述主体的可动端子固定部、以及板簧部,所述板簧部从该可动端子固定部朝向上述固定端子延伸,与该固定端子接触并且在从下侧俯视观察时在前端与上述外部导体固定部重叠,上述板簧部基于上述探针而以远离上述固定端子的方式向下侧位移。上述固定端子包括水平延伸的焊接脚、接触部和连接于接触部和延伸脚之间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焊接脚的延伸方向相同,当连接器在焊接至电路板上时,多余的焊锡会沿端子的延伸部朝接触部向上爬,从而将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之间的接触部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且影响连接器的使用性能。上述可动端子压合在主体内的压合力不够,导致可动端子经过多次按压之后,容易产生位移,从而导致接触不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开关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开关连接器,其增强可动端子的被压合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开关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基座、绝缘本体、固定端子、可动端子以及金属外壳,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夹持于绝缘基座和绝缘本体之间,所述金属外壳将绝缘基座和绝缘本体固定在一起,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固定端子安装于绝缘本体的第一侧,所述可动端子安装在绝缘本体的第二侧,所述固定端子包括与可动端子接触的接触点和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焊接脚,所述绝缘基座包括靠近绝缘本体第一侧的第一平台部、靠近的绝缘本体第二侧的第二平台以及位于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之间的凸出部,其中所述可动端子包括本体部、自本体部向相反两侧延伸出的两侧翼部、自本体部向前延伸形成的接触部以及自本体部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接触部用以与接触点接触,所述侧翼部支撑于第一平台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动端子的侧翼部支撑于第一平台部且朝接触部延伸,从而增加了绝缘本体和绝缘基座之间压合可动端子的压合力,进而增强了可动端子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如下:

进一步地,所述侧翼部朝接触部延伸并与主体部形成一向后凹陷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侧翼部与第一平台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基座还包括靠近的绝缘本体之第二侧的第二平台以及位于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之间的凸出部,所述侧翼部具有靠近凸出部的自由末端,所述自由末端设有圆滑倒角。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脚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固定端子还包括自焊接脚相反两侧沿竖直向上延伸的延伸部,使固定端子的焊接脚相对两延伸部之间形成有凹陷部,所述接触点位于延伸部的末端。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端子的延伸部包括连接焊接脚两侧的一对第一侧臂、分别连接第一侧臂朝内凸伸的一对第二侧臂及连接第二侧臂的一对第三侧臂,所述第一侧臂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接触点位于该第三侧臂上。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脚和第一侧臂之间连接有第一圆弧部,所述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之间设有第二圆弧部,所述第二侧臂和第三侧臂之间设有第三圆弧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臂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三侧臂沿相互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臂水平位于绝缘基座的上侧,第三侧臂倾斜向上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侧设有向下凸出位于凹陷部内的凸出部,所述凹陷部设有向上倾斜延伸的弹片,所述凸出部设有收容弹片的弹片凹槽,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侧还设有位于凸出部相反两侧的第一凸台,所述固定端子固定于第一凸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开关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如图1所示开关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3是如图1所示开关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是如图3所示开关连接器的另一视角分解图。

图5是如图3所示绝缘基座、固定端子及可动端子组装在一起的立体图。

图6是如图1所示开关连接器的第一剖视图。

图7是如图1所示开关连接器的第二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开关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绝缘基座2、固定端子3、可动端子4以及金属外壳5。所述固定端子3和可动端子4夹持于绝缘基座2和绝缘本体1之间,所述金属外壳5将绝缘基座1和绝缘本体2固定在一起。

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底板部10和自底板部10向上延伸形成的柱状部19,柱状部19设有向下贯穿绝缘本体1的圆柱孔191,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中心端子。所述底板部10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所述固定端子3安装于绝缘本体1的第一侧11,所述可动端子4安装在绝缘本体1的第二侧12。所述固定端子3具有焊接脚31及自焊接脚31相反两侧沿竖直向上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的末端形成有接触点34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延伸部包括自焊接脚31沿第一侧延伸的第一侧臂32、连接第一侧臂32朝内凸伸的第二侧臂33及连接第二侧臂33的第三侧臂34,该第三侧臂34末端形成有接触点341,以从侧向抵接在可动端子4的接触部41上侧,该第一侧臂32与第二侧臂33相对设置,且第一、第二、第三侧臂环绕式围成U形部30,并形成有缺口35,上述可动端子4的末端延伸入该缺口35下侧,所述第三侧臂34倾斜向上延伸设置,从而增加可动端子4的变形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U形部30呈一对分别自焊接脚31的两侧延伸,以使两U形部30呈相对包围设置,该第一侧臂32呈一对连接焊接脚31的两侧,一对第二侧臂33相平行延伸,一对第三侧臂34相对面向延伸,且分别设有接触点341。

所述底板部10的第一侧11设有向下凸出的凸出部13,所述固定端子3的一对第一侧臂32分别向上延伸,且该焊接脚31与一对第一侧臂32形成有收容凸出部13的凹陷部36。所述底板部10的第一侧11还设有位于凸出部13相反两侧的第一凸台14,所述固定端子3固定于第一凸台14。所述底板部10的第二侧12设有凹槽15和两个第二凸台16。所述可动端子4包括连接接触部41的本体部42、自本体部42向两侧延伸出的侧翼部43、以及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的焊接部44,所述本体部42收容于凹槽15内,所述侧翼部43收容于凹槽15内并向接触部41延伸,且侧翼部43位于一对第二凸台16内侧,防止该可动端子4脱离出。绝缘基座2包括靠近绝缘本体1第一侧11的第一平台部61、靠近的绝缘本体1第二侧12的第二平台62以及位于第一平台61和第二平台63之间的凸出部29。接触部41用以与接触点341接触,侧翼部43支撑于第一平台部61且朝接触部41延伸,且侧翼部43与第一平台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该侧翼部43与主体部42形成一向后凹陷的凹槽46。侧翼部43具有靠近凸出部29的自由末端47,所述自由末端47设有圆滑倒角48。

所述可动端子4还包括连接于本体部42和焊接部44之间的圆滑过渡部45。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位于其底部中央的收容槽18,所述收容槽18凹陷深度大于凹槽15的凹陷深度,以增加可动端子4的弹性变形空间,所述收容槽18沿竖直方向与圆柱孔191相贯通,所述可动端子4的接触部41自本体部42延伸至收容槽18内。所述接触部41包括尖端部411、连接于尖端部411后的抵靠部412以及设置于抵靠部412和本体部42之间的延伸部413,所述抵靠部412的宽度大于所述尖端部411的宽度,以增加接触部41的变形空间,所述延伸部413设有靠近抵靠部412的两个侧向凹口414。

所述固定端子3的两个第三侧臂34分别自第二侧臂33沿相互靠近彼此的面向延伸。所述焊接脚31向外延伸超出绝缘本体2且设有向上倾斜延伸的弹片37,所述凸出部13设有收容弹片37的弹片凹槽131。所述焊接脚31和第一侧臂32之间连接有第一圆弧部310,所述第一侧臂32和第二侧臂33之间设有第二圆弧部320连接,所述第二侧臂33和第三侧臂34之间设有第三圆弧部330连接。

所述绝缘基座2具有底面21、顶面22、平行设置的两第一边缘23和平行设置的两第二边缘24。绝缘基座2的底面21在靠近两个第一边缘23位置处分别设有一扣持凹槽25,每个第二边缘24设有避让槽26,每个第一边缘23设有缺口27,所述缺口27与扣持凹槽25相连。

金属外壳5包括覆盖底板部10的平板部51和覆盖柱状部19的圆柱部52,圆柱部52设有用于柱状部19插入的收容孔521和位于其外侧的外螺纹522。平板部51设有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扣持脚511,所述扣持脚511穿过缺口27扣持至扣持凹槽25。焊接脚34和焊接部44分别各自从避让槽26向外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绝缘基座2的底面21设有若干加强肋28,绝缘基座2的顶面22设有朝收容槽18侧凸伸的凸出部220及对应该本体部42与接触部41连接处的凹口221,可动端子4的延伸部413位于凸出部220的上方。当对接连接器的中心端子挤压时,可动端子4朝下移动,使可动端子4与固定端子3分离,该凸出部220可防止接触部41过渡变形,凹口221的设置,可改善可动端子4的变形,防止变形时,连接处抵接在绝缘基座2上。所述绝缘基座2具有对应上述可动端子4的尖端部411设置的倾斜面20,所述倾斜面20可改善可动端子被挤压时沿倾斜面20移动,避免可动端子4的塑性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固定端子3设有自焊接脚31相反两侧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且在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形成有接触点341,使固定端子的焊接脚相对两延伸部之间形成有凹陷部36,通过延伸部向上延伸,可增加焊锡难度,同时因延伸部的增长,可改善连接器在焊接时,充分吸收多余的焊锡,从而避免因爬锡现象将可动端子4与固定端子3相连接的隐患。可动端子4的侧翼部43支撑于第一平台部61且朝接触部41延伸,侧翼部43与第一平台部6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从而提供了绝缘本体1和绝缘基座2之间压合可动端子的压合力,增强了可动端子4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