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式多探头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8677发布日期:2018-12-07 21:4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式多探头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控器,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式多探头温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可调温控器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闪动式温控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温度感温双金属片的变形,推动储能弹簧片,使闪动式温控器的银触点产生通断动作,从而控制电器的电流接通或断开,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这类温控器的感温部分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是,由于此类产品将控制和感温集成,采用间接感温的方式,其感温准确性差,对被测物体的温度变化反应速度慢。2、液涨式温控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被控制的电器产品温度发生变化时,感温筒内工质的热胀冷缩,使膜盒产生位移,推动动触片,使温控器的银触点动作,从而控制电器的电流接通或断开,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这类温控器控制部分与感温部分分离,感温筒可至于电器的要求控温的区域,控温较闪动式温控更为精准。但是,其控制部分结构复杂,成本高,难以应用于一般的家用电器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式多探头温控器,可对被测物的不同部位进行直接感温,整体反映被测物体的温度变化,测温精准,动作迅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式多探头温控器,包括储能簧片、调节机构、传动杆、定触点、动触点、膜盒和两个以上的探头,所述调节机构设于储能簧片的上方,用于调节储能簧片的突变位移;所述传动杆连接膜盒和储能簧片;所述探头包括感温筒和毛细管;所述感温筒、毛细管和膜盒内设有液体介质;所述膜盒内设有液体汇集机构,所述液体汇集机构与毛细管连接,用于将所有毛细管中的液体介质通入膜盒中。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汇集机构设有支流道和主流道,所述支流道与毛细管连接,所有的支流道与主流道连接,所述主流道连接至膜盒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流道与主流道的连接处设有缓冲腔。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膜盒内设有橡胶囊,所述液体汇集机构将每根毛细管和不同的橡胶囊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膜盒上表面设有弹性膜,能够随膜盒内液体介质的增减而凸起或回缩。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膜盒上表面与推板连接,所述推板通过传动杆与储能簧片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轴和调节杆,

所述调节杆设于调节轴的下端,

所述调节杆的下端与储能簧片抵接,

所述调节轴能够通过自身旋转,控制调节杆竖直伸缩,从而控制储能簧片的突变位移。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定触点与第一端子连接,所述动触点通过储能簧片与第二端子连接,

当未达到预定温度时,所述动触点与定触点抵接;

当达到或超过预定温度时,所述储能簧片能够在传动杆的推动下向上突跳,使动触点与定触点分离。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弹性膜具有波浪形表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弹性膜具有环形设置的波浪形缓冲结构,其中心位置设有连接平面,通过所述连接平面与推板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感温筒上设有连接机构,能够通过所述连接机构将感温筒与被测温物体抵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感温筒对被测物的不同部位进行直接感温,整体反映被测物体的温度变化,测温精准,动作迅捷。通过膜盒的膨胀推动储能簧片移动,从而分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控制部分结构简单,造价低廉。

另外,本实用新型感温部分与控制部分分离,控制部分不受被测物体的温度变化影响,使得控制更为稳定,工作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混合式多探头温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混合式多探头温控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膜盒和探头的连接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膜盒和探头的连接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式多探头温控器,包括储能簧片1、调节机构2、传动杆3、定触点4、动触点5、膜盒6和两个以上的探头,所述探头包括感温筒7和毛细管8,所述调节机构2设于储能簧片1的上方,用于调节储能簧片1的突变位移;所述传动杆3连接膜盒6和储能簧片1;所述感温筒7、毛细管8和膜盒6内设有液体介质。所述膜盒6内设有液体汇集机构10,所述液体汇集机构10与毛细管8连接,用于将所有毛细管8中的液体介质通入膜盒6中。

所述液体汇集机构10设有支流道11和主流道12,所述支流道11与毛细管8连接,所有的支流道11与主流道12连接,所述主流道12连接至膜盒6内。所述支流道11与主流道12的连接处设有缓冲腔13。所述调节机构2包括调节轴21和调节杆22,所述调节杆22设于调节轴21的下端,所述调节杆22的下端与储能簧片1抵接,所述调节轴21能够通过自身旋转,控制调节杆22竖直伸缩,从而控制储能簧片1的突变位移。所述定触点4与第一端子41连接,所述动触点5通过储能簧片1与第二端子51连接,当未达到预定温度时,所述动触点5与定触点4抵接;当达到或超过预定温度时,所述储能簧片1能够在传动杆3的推动下向上突跳,使动触点5与定触点4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将两个以上的探头置于被测物的不同部位,使感温筒7置于被测区域或与被测物体抵接,当被测物体的温度升到并逐渐达到预设温度时,感温筒7内的液体介质热胀冷缩,通过毛细管8流入膜盒6中,膜盒6向上凸出,通过传动杆3使储能簧片1向上移动,储能簧片1到达突变位置,使设于储能簧片1上的动触点5向上移动,与定触点4脱离,切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的连接断开。由于不同部位的感温筒7通过液体汇集机构10汇集,统一推动膜盒6,只有在大部分的感温筒7达到或超过预设温度的情况下,膜盒6才会推动储能簧片1动作,有利于体积大的被测物或空间的温度测量,避免靠近热源的感温筒过快反应而导致温度控制不准确。

本实用新型通过感温筒7对被测物进行直接感温,并通过物理方式传递到膜盒6中,测温精准,动作迅捷。通过膜盒6的膨胀推动储能簧片1移动,从而分断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控制部分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另外,本实施例中感温部分与控制部分分离,控制部分不受被测物体的温度变化影响,使得控制更为稳定,工作寿命长。

优选地,所述膜盒6上表面设有弹性膜61,能够随膜盒6内液体介质的增减而凸起或回缩。更优地,为了提升弹性膜61的形变能力,所述弹性膜61具有波浪形表面。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弹性膜61具有环形设置的波浪形缓冲结构,其中心位置设有连接平面611,通过所述连接平面611与推板9连接。所述波浪形缓冲结构提升了弹性膜61的形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此结构能够使连接平面611竖直上升或下降,保证膜盒6的膨胀量与被测温度呈预定的函数关系,提升温控器的工作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膜盒6上表面与推板9连接,所述推板9通过传动杆3与储能簧片1连接。通过推板9的杠杆作用,能够减低膜盒6推动储能簧片1所需的位移,提高感温精度。

优选地,所述感温筒7上设有连接机构(图中未画出),能够通过所述连接机构将感温筒7与被测温物体抵接。所述连接机构可以是螺帽或者是卡头,通过对应的螺栓或卡座将感温筒7便捷地固定在被测物上,并保证感温筒7与被测物紧贴。

结合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膜盒6内设有橡胶囊62,所述液体汇集机构10将每根毛细管8和不同的橡胶囊62连接。所述橡胶囊62被固定在膜盒6内,受其对应的感温筒的液体驱动而膨胀或收缩,当单个感温筒的温度达到预定值时,橡胶囊62驱动膜盒6的弹性膜61移动,使储能簧片1将动触点5和定触点4分离,实现当被测物某个点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温控器就切开连接的效果。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