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地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8706发布日期:2018-09-11 22:52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维修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地钳。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长期运行于野外环境,受风、霜、雨、雪等自然环境影响,需定期对输电线路进行安全检修。在对输电线路进行检修前,操作人员需要对输电线路进行接地处理,确保检修作业安全。

目前的接地处理技术方案,接地钳不能自动地对外发送其状态信息,操作起来流程比较复杂,费时费力,运维效率低、成本高,具体过程如下,第一,现场的第一组操作人员将输电线路的一端接地并告知控制室的调度人员,第二,调度人员通知现场的第二组操作人员将输电线路的另一端接地,现场的第二组操作人员将输电线路的另一端接地后告知控制室的调度人员,第三,调度人员通知现场的两组操作人员同时检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接地钳,其通过辅助钳口开关单元、钳口开关识别模块、控制器和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了接地钳能自动地对外发送其状态信息,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运维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可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其包括第一接地钳、第二接地钳和接地电缆,所述第一接地钳通过接地电缆与第二接地钳连接;所述第一接地钳包括第一手柄、第二手柄、第一钳口、第二钳口和张紧装置,所述第一钳口与第一手柄连接,所述第二钳口与第二手柄连接,所述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铰接并通过张紧装置活动配合,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地钳上的辅助钳口开关单元,以及钳口开关识别模块、控制器U1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辅助钳口开关单元的尾端与第二钳口转动连接,辅助钳口开关单元的首端与第一钳口卡接,所述钳口开关识别模块与控制器U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1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互联网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钳口包括第一弧形卡板,所述第二钳口包括第二弧形卡板,所述第一弧形卡板和第二弧形卡板与传输导线卡接配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钳口还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钳口还包括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第一手柄与第一弧形卡板的连接部,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第二手柄与第二弧形卡板的连接部;所述辅助钳口开关单元包括转杆和勾头,所述转杆的首端与勾头的尾端连接,所述转杆的尾端位于第二凹槽内并与第二钳口转动连接,所述勾头与第一凹槽卡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形状均为矩形,所述转杆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勾头的形状为L型,所述转杆与勾头一体化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包括开关和电阻,直流电源的正极经开关连接至控制器U1的控制端,控制器U1的控制端经电阻连接至大地。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开关镶嵌安装在第一弧形卡板或者第二弧形卡板的内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包括第一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和第二钳口开关识别模块,所述第一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包括第一开关和电阻R1,所述第一开关镶嵌安装在第一弧形卡板或者第二弧形卡板的内侧,直流电源的正极经第一开关连接至控制器U1的第一控制端,控制器U1的第一控制端经电阻R1连接至大地;所述第二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包括第二开关K1和电阻R2,所述第二开关K1设置在第二接地钳上或者旁边,直流电源的正极经第二开关K1连接至控制器U1的第二控制端,控制器U1的第二控制端经电阻R2连接至大地。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开关为开关按钮,所述第二开关K1为轻触开关。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接地钳还包括配重,所述配重包括设置在第一钳口外侧的第一配重和设置在第二钳口外侧的第二配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接地钳还包括U型连接件,所述U型连接件与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铰接,所述接地电缆分别与第一手柄、第二手柄和U型连接件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其包括设置在第一接地钳上的辅助钳口开关单元,以及钳口开关识别模块、控制器U1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辅助钳口开关单元的尾端与第二钳口转动连接,辅助钳口开关单元的首端与第一钳口卡接,所述钳口开关识别模块与控制器U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U1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互联网连接。该技术方案,实现了接地钳能自动地对外发送其状态信息,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运维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可靠。其中,辅助钳口开关单元设置在第一接地钳上,第一接地钳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与传输导线相对运动,传输导线拨动辅助钳口开关单元,第一接地钳自动将传输导线夹住,取消接地时,只需用力向上拽接地线即可将第一接地钳从传输导线上脱离,所以,非常方便塔上的操作人员接地作业,无需过于靠近传输导线,只需站在传输导线上方的塔上即可,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运维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可靠;钳口开关识别模块、控制器U1和无线通信模块,使得接地钳能自动地对外发送其状态信息,可以轻松、及时地做到信息共享。

第二,第一弧形卡板和第二弧形卡板,弧形结构可更好地将传输导线夹紧,导通效果更好。

第三,第一凹槽设置在第一手柄与第一弧形卡板的连接部,第二凹槽设置在第二手柄与第二弧形卡板的连接部,辅助钳口开关单元包括转杆和勾头,转杆的首端与勾头的尾端连接,转杆的尾端位于第二凹槽内并与第二钳口转动连接,勾头与第一凹槽卡接。该技术方案,结构更巧妙、更牢固、更可靠,生产加工更简便,使用操作更简便,更省时省力,运维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安全可靠。

第四,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形状均为矩形,转杆的形状为长方体,勾头的形状为L型,转杆与勾头一体化固定连接。该技术方案,结构更巧妙、更牢固、更可靠,生产加工更简便,使用操作更简便,更省时省力,运维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安全可靠。

第五,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包括开关和电阻,直流电源的正极经开关连接至控制器U1的控制端,控制器U1的控制端经电阻连接至大地。该技术方案,电路结构更巧妙、更可靠,生产加工更简便,产品成本较低。

第六,开关镶嵌安装在第一弧形卡板或者第二弧形卡板的内侧,可以实现在第一接地钳夹住传输导线时,传输导线自动触发开关,接地钳更加智能、自动地对外发送其状态信息,该环节无需人为操作开关,更加省时省力,运维效率更高。

第七,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包括第一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和第二钳口开关识别模块,所述第一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包括第一开关和电阻R1,所述第一开关镶嵌安装在第一弧形卡板或者第二弧形卡板的内侧,直流电源的正极经第一开关连接至控制器U1的第一控制端,控制器U1的第一控制端经电阻R1连接至大地;所述第二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包括第二开关K1和电阻R2,所述第二开关K1设置在第二接地钳上或者旁边,直流电源的正极经第二开关K1连接至控制器U1的第二控制端,控制器U1的第二控制端经电阻R2连接至大地。该技术方案,钳口开关识别模块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报告每一个接地钳的状态,运维的安全行和可靠行更高。

第八,第一开关为开关按钮,优点在于当第一接地钳脱离传输导线后,第一开关自动恢复弹起,以便各方人员及时得知第一接地钳已经不再接地;第二开关K1为轻触开关,优点在于当操作人员按下第二开关K1后,无需一直按着,省时省力。

第九,配重包括设置在第一钳口外侧的第一配重和设置在第二钳口外侧的第二配重,以便增强第一接地钳上的转杆与传输导线两者之间的碰撞力,使得传输导线更好地推动转杆转动,提高第一接地钳的闭合率,使用操作更简便,更省时省力,运维效率更高。

第十,第一接地钳还包括U型连接件,所述U型连接件与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铰接,所述接地电缆分别与第一手柄、第二手柄和U型连接件连接。该技术方案,提高了接地电缆与第一接地钳连接的牢固性,使用时产品性能更加稳定、可靠;第一手柄、第二手柄、第一钳口和第二钳口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由下垂,其整体的中心线与地面垂直,更加有利于钳口垂直向下对准并夹住传输导线,使用操作更简便,更省时省力,运维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接地钳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辅助钳口开关单元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钳口开关识别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接地钳使用状态的第一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接地钳使用状态的第二示意图。

其中:1第一手柄、2第二手柄、3第一钳口、31第一弧形卡板、32第一凹槽、4第二钳口、41第二弧形卡板、42第二凹槽、51转杆、52勾头、53转轴、6传输导线、71第一配重、72第二配重、8U型连接件、9接地电缆、AN第一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地钳,其包括第一接地钳、第二接地钳和接地电缆9,所述第一接地钳通过接地电缆9与第二接地钳连接。

所述第一接地钳包括第一手柄1、第二手柄2、第一钳口3、第二钳口4、铰接螺杆、弹簧、转杆51、勾头52、转轴53、第一配重71、第二配重72、U型连接件8、控制器U1、第一开关AN、电阻R1、第二开关K1、电阻R2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一钳口3包括第一弧形卡板31和第一凹槽32,所述第二钳口4包括第二弧形卡板41和第二凹槽42。

所述第一钳口3与第一手柄1连接,所述第二钳口4与第二手柄2连接,所述第一手柄1与第二手柄2通过铰接螺杆铰接配合,所述弹簧包套在铰接螺杆上,第一手柄1与第二手柄2通过弹簧活动配合。

所述第一凹槽32和第二凹槽42的形状均为矩形,其中第一凹槽32设置在第一手柄1与第一弧形卡板31的连接部,第二凹槽42设置在第二手柄2与第二弧形卡板41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弧形卡板31和第二弧形卡板41与传输导线6卡接配合。

在所述第二钳口4的侧面上开有转轴圆孔,所述转轴圆孔将第二钳口4和第二凹槽42完全贯通;所述转杆51的形状为长方体,在其尾端开有转杆圆孔,其尾端位于第二凹槽42内,所述勾头52的形状为L型,其与第一凹槽32卡接配合,所述转杆51的首端与勾头52的尾端一体化固定连接;所述转轴53为圆柱体,其穿入转轴圆孔和转杆圆孔后与第二钳口4粘接固定在一起;所述转杆51通过转杆圆孔包套在转轴53上并以转轴53为轴转动。

所述第一配重71固定在第一钳口3外侧,第二配重72固定在第二钳口4外侧。

所述U型连接件8与铰接螺杆铰接配合,所述接地电缆9通过使用螺杆和螺母分别与第一手柄1、第二手柄2和U型连接件8固定连接。

所述控制器U1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互联网连接,所述第一开关AN镶嵌安装在第二弧形卡板41的内侧,直流电源的正极经第一开关AN连接至控制器U1的第一控制端,控制器U1的第一控制端经电阻R1连接至大地;所述第二开关K1固定在第二接地钳上,直流电源的正极经第二开关K1连接至控制器U1的第二控制端,控制器U1的第二控制端经电阻R2连接至大地;所述第一开关AN为开关按钮,所述第二开关K1为轻触开关。

其中,控制器U1的型号为stc89c52,电阻R1和电阻R2的阻值分别为1k,无线通信模块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使用说明:

在对输电线路进行检修时,需要两组操作人员和两套接地钳,第一组操作人员使用第一套接地钳将输电线路的一端接地,第二组操作人员使用第二套接地钳将输电线路的另一端接地,两套接地钳的使用方法相同,以其中输电线路的一端接地为例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按压第一手柄1和第二手柄2使得第一钳口3与第二钳口4张开,转动转杆51将勾头52搭在第一凹槽32的下边,使得第一钳口3与第二钳口4无需按压还能继续保持张开状态。

如图5所示,用手捉着接地电缆9将第一接地钳向下放到传输导线6的上方,猛地向下释放第一接地钳。

如图6所示,传输导线6接触到转杆51,相对运动过程中传输导线6推动转杆51向上转动,勾头52与第一凹槽32的下边相对滑动后穿入第一凹槽32中;由于失去转杆51和勾头52的支撑,第一钳口3与第二钳口4闭合,第一弧形卡板31和第二弧形卡板41将传输导线6卡住,同时传输导线6挤压触发第一开关AN闭合,第一开关AN通知控制器U1,控制器U1将第一接地钳接线完成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至互联网。

将第二接地钳接地并按下第二开关K1,第二开关K1通知控制器U1,控制器U1将第二接地钳接地完成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至互联网。

服务器通过互联网无论是接收到第一接地钳接线完成信息还是第二接地钳接地完成信息后,均会及时将其发送至维修人员和调度人员的智能终端上。

该技术方案,接地钳能自动地对外发送其状态信息,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运维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可靠。

相对于上述实施例,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可以是任意一种开关或传感器类的装置,只要能够将接地钳的状态信息告知控制器U1即可,而且,第二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可以固定在第二接地钳上也可以自由放置在第二接地钳旁,使用时用手拿着第二钳口开关识别模块即可。

相对于上述实施例,开关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钳口开关识别模块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使用时,先将第二接地钳接地,再将第一接地钳夹住传输导线6,然后拨动手里的开关,接地钳自动地对外发送其状态信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