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9243发布日期:2018-10-13 00:2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及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池模组中,当通过FPC 1为电池模组中的各电池进行采样时,需要将FPC 1通过连接器3转接到BMS的连接线束2上,而FPC 1与连接器3的电连接方式基本上都为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表面贴片技术)焊接(如回流焊、波峰焊、拖焊等)。参照图12,在连接器3与FPC1的连接过程中,需要先将连接器3的Pin针穿过FPC 1,然后再通过SMT焊接将连接器3的Pin针连接于FPC 1。

由于SMT焊接工艺需要较高的温度环境,而高温对FPC 1及连接器3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FPC 1与连接器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低。并且,在焊接后还需要进行多次辅助工序,才能保证FPC 1与BMS的线束2的转接导通,从而影响生产效率。此外,为了满足需求,还需要对连接器3与FPC1的连接界面处进行涂胶,这样对整个生产过程都有很大不良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及连接组件,连接器的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当其应用于连接组件时,无需焊接工艺即可实现FPC与线束之间的转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FPC与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及连接组件,其包括:第一插座;第二插座,沿前后方向与第一插座相对设置;以及插头,位于第一插座与第二插座之间,且插头的一端装配于第一插座而另一端装配于第二插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连接器包括第一插座、第二插座以及位于第一插座与第二插座之间的插头,且第一插座、第二插座、插头的结构简单便于组装,使得连接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连接器应用于连接组件中时,连接器的第一插座的背向插头的一端可供FPC插入以使FPC与插头插接,而第二插座的背向插头的一端可供线束插入以使线束与插头插接,从而无需焊接工艺即可实现FPC与线束之间的转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基于连接器的结构,提高了FPC与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的插头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4是图2中的插头从又一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5是图2中的第一插座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是图2中的第二插座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7是图2中的第二插座从又一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8是图2中的底座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分解图。

图11是图10中FPC与第一插座的安装示意图。

图12是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与FPC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FPC 3231卡槽

11延伸部 3232凸台

12插接部 33插头

121连接端子 331插头壳体

2线束 3311插头底壁

3连接器 3312插头周壁

31第一插座 3313插头侧壁

311第一插座壳体 3314插头收容腔

3111第一插座前壁 3315插头收容槽

3112第一插座后壁 3316延伸壁

3113第一插座周壁 3317凹槽

3114第一插座插槽 3318凸柱

3115第一插座插孔 3319凹部

3116第一插座收容腔 332插头导电插接件

3117台阶面 333内卡扣

32第二插座 334插头弹片

321第二插座壳体 335外卡扣

3211第二插座前壁 34底座

3212第二插座后壁 341主体部

3213第二插座周壁 342卡接部

3214第二插座插孔 343凸起

3215导向柱 FB前后方向

322插座导电插接件 UD上下方向

323插座弹片 LR左右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及连接组件。

首先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连接器3。

参照图1至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3包括:第一插座31;第二插座32,沿前后方向FB与第一插座31相对设置;以及插头33,位于第一插座31与第二插座32之间,且插头33的一端装配于第一插座31而另一端装配于第二插座32。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3中,连接器3包括第一插座31、第二插座32以及位于第一插座31与第二插座32之间的插头33,且第一插座31、第二插座32、插头33的结构简单便于组装,使得连接器3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连接器3应用于连接组件中时,连接器3的第一插座31的背向插头33的一端可供FPC 1插入以使FPC 1与插头33插接,而第二插座32的背向插头33的一端可供线束2插入以使线束2与插头33插接,从而无需焊接工艺即可实现FPC 1与线束2之间的转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基于连接器3的结构,提高了FPC 1与连接器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参照图1至图4,插头33可包括插头壳体331和插头导电插接件332。插头壳体331可具有:插头底壁3311;插头周壁3312,沿前后方向FB形成于插头底壁3311的后方并与插头底壁3311一起形成插头收容腔3314;以及插头侧壁3313(如图2和图3所示的U型结构),沿前后方向FB形成于插头底壁3311的前方并与插头底壁3311一起形成插头收容槽3315。插头导电插接件332沿前后方向FB埋设于插头底壁3311,且插头导电插接件332的一端伸入插头收容槽3315中而另一端伸入插头收容腔3314中。

参照图1、图2和图5,第一插座31可包括:第一插座壳体311,装配于插头壳体331。第一插座壳体311可具有:第一插座前壁3111,沿前后方向FB贯通设置有第一插座插槽3114;第一插座后壁3112,沿前后方向FB贯通设置有供插头导电插接件332的所述一端插入的第一插座插孔3115;以及第一插座周壁3113,收容于插头收容槽3315中并与第一插座前壁3111、第一插座后壁3112一起形成第一插座收容腔3116,且第一插座收容腔3116连通于第一插座插槽3114与第一插座插孔3115。

参照图1、图2和图5,第一插座壳体311还可具有:台阶面3117,沿上下方向UD形成于第一插座周壁3113的两端且位于左右方向LR一侧。参照图1、图2和图3,插头壳体331还可具有:两个延伸壁3316,沿上下方向UD相对设置并分别形成于插头侧壁3313的两端且在第一插座周壁3113收容于插头收容槽3315的同时卡紧第一插座壳体311的台阶面3117。

参照图1、图2、图6和图7,第二插座32可包括:第二插座壳体321,装配于插头壳体331;以及插座导电插接件322。第二插座壳体321可具有:第二插座前壁3211;第二插座后壁3212,沿前后方向FB贯通设置有第二插座插孔3214;以及第二插座周壁3213,与第二插座前壁3211、第二插座后壁3212一起形成第二插座收容腔(未示出),且第二插座收容腔连通于第二插座插孔3214。参照图6,插座导电插接件322的一端沿前后方向FB埋设于第二插座前壁3211并与插头导电插接件332的所述另一端插接而另一端伸入第二插座收容腔中。

这里,由于插座导电插接件322的所述一端沿前后方向FB埋设于第二插座前壁3211并与插头导电插接件332的所述另一端插接,而为了便于二者的插接,插座导电插接件322的所述一端可为插孔状结构,而插头导电插接件332的所述另一端为插针状结构,如图6所示。同时,插座导电插接件322的所述另一端与插头导电插接件332的所述一端可根据需要插接的对象设置为插针状结构或插孔状结构。

参照图1、图2、图6和图7,第二插座32还包括:插座弹片323,设置于第二插座壳体321的左右方向LR一侧,插座弹片323的前端固定于第二插座壳体321而插座弹片323的后端与第二插座壳体321间隔开且设置有卡槽3231。插头33还可包括:内卡扣333,从插头周壁3312的内侧向左右方向LR延伸而成并与插座弹片323的卡槽3231配合以在左右方向LR限定第二插座32与插头33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参照图7,插座弹片323的后端还可设置有:凸台3232,形成于卡槽3231的前方且在内卡扣333与插座弹片323的卡槽3231配合的同时止挡在内卡扣333的前方以在前后方向FB限定第二插座32与插头33的相对位置。

为了便于第二插座32与插头33的安装,在第二插座壳体321和插头壳体331上还设置了相应的导向结构。具体地,参照图2、图6和图7,第二插座壳体321还可具有:导向柱3215,沿左右方向LR突出形成于第二插座周壁3213的所述一侧(即设置插座弹片323的同一侧)并沿上下方向UD与插座弹片323间隔开。参照图4,插头壳体331还可具有:多个凹槽3317,从插头周壁3312的内侧向左右方向LR凹入而成并与第二插座壳体321的导向柱3215凹凸配合。

下面补充说明第一插座31与插头33的装配过程以及第二插座32与插头33的装配过程。

在第一插座31与插头33的安装过程中,直接将第一插座壳体311的第一插座周壁3113插入插头壳体331的插头收容槽3315中,此时插头壳体331的两个延伸壁3316卡紧第一插座壳体311的台阶面3117,而插头导电插接件332的所述一端经由第一插座插孔3115插入第一插座收容腔3116中,从而完成第一插座31与插头33的装配。当需要拆卸时,直接沿前后方向FB拉拔第一插座31与插头33即可。

在第二插座32与插头33的安装过程中,首先按压第二插座壳体32的插座弹片323的后端,并基于第二插座壳体321和插头壳体331上的导向结构(即导向柱3215和凹槽3317)将第二插座周壁3213插入插头壳体331的插头收容腔3314中;然后松开插座弹片323的后端,此时插头33的内卡扣333与插座弹片323的卡槽3231卡接配合且插座弹片323的凸台3232止挡在内卡扣333的前方,而插头导电插接件332的所述另一端(即位于插头收容腔3314中的一端)直接与插座导电插接件322的所述一端(即埋设并露出第二插座前壁3211的一端)插接在一起,从而完成第二插座32与插头33的装配。当需要拆卸时,再次按压第二插座壳体32的插座弹片323的后端并直接沿前后方向FB拉拔第二插座32与插头33即可。

为了便于连接器3安装于其它部件(如电池模组的端板或其他结构件)上,连接器3还可包括:底座34,连接于插头壳体331,如图1、图2和图8所示。其中,底座34可位于插头33的下方并固定连接于插头壳体331,并且底座34可通过螺栓或自攻螺钉固定安装于模组其它部件。

参照图1、图2和图4,插头壳体331还可具有:两个凸柱3318,从插头周壁3312的下方向下延伸而成并沿左右方向LR间隔开,各凸柱3318的处于左右方向LR外表面与插头周壁3312形成有凹部3319。参照图1、图2和图8,底座34可具有:主体部341,位于插头壳体331的两个凸柱3318的下方;以及两个卡接部342,沿左右方向LR间隔设置于主体部341上方且在与两个凸柱3318配合时卡在凹部3319中。

参照图1、图2和图4,插头33还包括:插头弹片334,设置于两个凸柱3318之间,插头弹片334的前端固定于插头壳体331而插头弹片334的后端与插头壳体331间隔开且置有外卡扣335。参照图1、图2和图8,底座34还具有:凸起343,从底座34的上方向上突出而成且在底座34的卡接部342与插头壳体331的凸柱3318配合时止挡在外卡扣335的前方。

在底座34与插头33的安装过程中,基于底座34的卡接部342与插头壳体331的两个凸柱3318之间的配合以及插头弹片334的止挡作用,保证了插头33与底座34之间的安装稳定性。

连接器3可为16Pin连接器,即连接器3的插头33带有16个插头导电插接件332,相应地第二插座32带有16个插座导电插接件322。但不仅限于此,连接器3还可为其它Pin数的连接器。

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连接组件。

参照图9至图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包括:FPC 1;线束2(可为BMS的连接线束);以及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连接器3,连接器3的第一插座31的背向插头33的一端供FPC1插入以使FPC 1与插头33插接,而第二插座32的背向插头33的一端供线束2插入以使线束2与插头33插接。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中,FPC 1、线束2以及连接器3直接通过插接的方式电连接在一起,从而无需焊接工艺且安装简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基于连接器3的结构,FPC 1与连接器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高。

参照图11,FPC 1布设有电路且具有:延伸部11,位于第一插座31外;以及插接部12,插入第一插座31中且形成有间隔开的多个连接端子121。其中,线束2的数量、插头导电插接件332、插座导电插接件322与FPC 1的连接端子121的数量一致,且FPC 1的各连接端子121通过连接器3的对应的插头导电插接件332以及插座导电插接件322与各线束2连接在一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