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杯形接线端子的火花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5336发布日期:2018-09-14 23:17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花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杯形接线端子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汽油机点火系统中将高压电流引入气缸产生电火花,以点燃可燃混合气体的部件,主要由接线螺母、绝缘体、接线螺杆、中心电极、侧电极以及外壳组成,侧电极焊接在外壳上,火花塞的标准中通常用热值来表征火花塞的热特性,火花塞热值表示火花塞绝缘体裙部吸热与散热的平衡能力,热值越高,则吸热与散热平衡能力越强,因而热型火花塞热值低,冷型火花塞热值高,一般功率高、压缩比大的发动机选用热值高的冷型火花塞,相反,功率低、压缩比小的发动机选用热值低的热型火花塞,一般火花塞的选用是工厂通过产品定型实验确定的,不应随意更换。

然而现有的火花塞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火花塞接线端子的连接处不够密封,同时在安装拆卸操作上不够便捷,降低了火花塞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带杯形接线端子的火花塞。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杯形接线端子的火花塞,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顶部连接有上绝缘管,且上绝缘管顶部设置有接线套管,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下绝缘管,且下绝缘管底部设置有电极护罩,所述电极护罩下表面一侧设置有侧电极,所述接线套管上表面开设有杯形槽,所述接线套管内表壁设置有夹持环,所述夹持环内表壁设置有弹性环和与之配套使用的通孔,且通孔内部贯穿连接有接线螺杆,所述接线螺杆顶部设置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螺杆底部穿过壳体内表壁的密封圈与下绝缘管内的中心电极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上绝缘管和下绝缘管的外表面均开设有用于连接的螺纹凹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侧电极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杯形槽的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3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接线螺杆与中心电极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密封保护的密封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通孔的直径与接线螺杆的直径大小相等。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该火花塞的接线端采用杯形的结构设计,能够将接线端子完全密封的嵌入连接处进行安装,避免接线端子的连接处出现缝隙的现象,同时也便于火花塞的安装拆卸操作,极大的提高了火花塞的安装稳定性,其次,通过设置的夹持环,能够对接线螺杆的工作位置起到夹持固定的效果,防止接线螺杆在工作时因震动而发生晃动的现象,从而保护了中心电极的点火位置的一致性,提高了火花塞的使用安全性,另一方面该火花塞整体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拿取操作方便,连接密封稳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杯形接线端子的火花塞的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持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接线套管、2-上绝缘管、3-壳体、4-下绝缘管、5-侧电极、6-电极护罩、7-杯形槽、8-接线螺杆、9-密封圈、10-中心电极、11-密封剂、12-夹持环、13-接线端子、14-弹性环、15-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带杯形接线端子的火花塞,包括壳体3,壳体3顶部连接有上绝缘管2,且上绝缘管2顶部设置有接线套管1,壳体3底部设置有下绝缘管4,且下绝缘管4底部设置有电极护罩6,电极护罩6下表面一侧设置有侧电极5,接线套管1上表面开设有杯形槽7,接线套管1内表壁设置有夹持环12,夹持环12内表壁设置有弹性环14和与之配套使用的通孔15,且通孔15内部贯穿连接有接线螺杆8,接线螺杆8顶部设置有接线端子13,接线螺杆8底部穿过壳体3内表壁的密封圈9与下绝缘管4内的中心电极10连接。

上绝缘管2和下绝缘管4的外表面均开设有用于连接的螺纹凹槽,侧电极5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杯形槽7的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3mm,接线螺杆8与中心电极10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密封保护的密封剂11,通孔15的直径与接线螺杆8的直径大小相等。

弹性环14具有一定的弹性效果,不仅能够对通孔15内的接线螺杆8起到夹持固定的作用,同时也对接线螺杆8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弹性保护效果,最大化的保护了火花塞的工作稳定。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上绝缘管2和下绝缘管4将壳体3安装在工作地点,接线螺杆8穿过夹持环12内的通孔15使其与中心电极10连接,此时接线端子13连接到上端连接设备,密封圈9对壳体3内表壁进行密封保护,之后中心电极10和侧电极5工作产生电火花,使得火花塞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