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鸟绝缘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8407发布日期:2018-10-30 23:1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鸟绝缘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鸟绝缘子。



背景技术:

国家电力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在输电线路事故统计中,由鸟类引起输电线路跳闸、污闪的和绝缘子损坏事故逐渐增多,导致输电线路停电、短路,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问题。例如:鸟啄复合绝缘子,使伞裙护套损坏,潮气、雨水进入护套和芯棒界面产生电化学反应,发生事故。如何做到在不伤害鸟类的前提下,还要保证电网事业不受到鸟害的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螺杆连接件与绝缘子之间的连接或对瓷质绝缘子造成损伤,或在顶部的钢帽内固定不紧、不牢靠易晃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鸟绝缘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鸟绝缘子,包括绝缘子、保护盖和连接部件。所述保护盖和连接部件分别设于绝缘子上下两端。所述保护盖上设有第一螺孔、弹簧杆、防鸟刺、排污槽和凸块。所述防鸟刺通过底部的弹簧杆均匀的固定在保护盖上,所述第一螺孔设于保护盖顶部,所述排污槽间隔均匀的设于保护盖表面,所述凸块设于保护盖底面。所述绝缘子上设有第一螺杆、与凸块相对应的凹槽和第一连接槽。所述凹槽设于绝缘子顶部,所述第一螺杆固定于绝缘子顶部的中心处,所述第一连接槽设于绝缘子底部。所述连接部件包括下盖、环绕在下盖四周的保护板、第二连接槽和第二螺孔。所述下盖顶面设有与第一连接槽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螺孔设于下盖的中心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一螺杆的半径相同。

优选的,所述下盖半径与绝缘子底部半径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杆设有配套的螺帽。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件通过粘合剂固定在绝缘子底部。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使用方便,通过在绝缘子上加设防护盖,并在保护盖上设有由弹簧杆连接的防鸟刺,可避免鸟类排泄物长时间积累造成导通或跳闸,使得绝缘子丧失绝缘效果;且由于保护盖上设有防鸟刺,底部的弹簧既能保证防鸟刺不伤害鸟类,又能起到驱逐鸟类的作用。沿端面为弧形面,可避免鸟类在其上站立,有效提高了绝缘子的使用寿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宜推广使用。同时增加了绝缘子与连接螺杆之间的安全程度,保证绝缘子长期安全运行。本产品结构合理,工艺可行,既经济又实用,便于流水化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保护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保护盖的仰视图。

图4为绝缘子与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绝缘子,2-保护盖,3-连接部件,11-螺杆,12-凹槽,13-第一连接槽,21-第一螺孔,22-弹簧杆,23-防鸟刺,24-排污槽,25-凸块,31-下盖,32-保护板,33-第二连接槽,34-第二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一种防鸟绝缘子,包括绝缘子1、保护盖2和连接部件3。所述保护盖2和连接部件3分别设于绝缘子1上下两端。所述保护盖2上设有第一螺孔21、弹簧杆22、防鸟刺23、排污槽24和凸块25。所述防鸟刺23通过底部的弹簧杆22均匀的固定在保护盖2上,所述第一螺孔21设于保护盖2顶部,所述排污槽24间隔均匀的设于保护盖2表面,所述凸块25设于保护盖2底面。所述绝缘子1上设有第一螺杆11、与凸块25相对应的凹槽12和第一连接槽13。所述凹槽设于绝缘子1顶部,所述第一螺杆11固定于绝缘子1顶部的中心处,所述第一连接槽13设于绝缘子1底部。所述连接部件3包括下盖31、环绕在下盖31四周的保护板32、第二连接槽33和第二螺孔34。所述下盖3顶面设有与第一连接槽13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槽33,所述第二螺孔34设于下盖3的中心处。所述第一螺孔21与第一螺杆11的半径相同。所述下盖31半径与绝缘子1底部半径相同。所述第一螺杆11设有配套的螺帽5。所述连接部件3通过粘合剂固定在绝缘子1底部。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第二螺杆作为连接件永久的固定安装在连接部件上,用于在海拔不超过1000M的普通地区和中、重度污秽地区的交流电力线路中绝缘和支持导线作用。在安装时,将第二螺杆插在第二螺孔内,使第二螺杆的端部卡在第二连接槽中,将连接部件与绝缘子底部拼接,并通过粘合剂对其进行粘合。连接部件四周的保护板可防止雨水渗入连接的缝隙中,导致粘合剂失去粘性,同时避免第二螺杆生锈。保护盖在安装时,将第一螺杆对准第一螺孔,凹槽与凸块对保护盖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其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偏移,并通过螺帽将保护盖固定在绝缘子顶部。防鸟刺底部通过弹簧杆与保护盖连接,弹簧具有弹性,鸟类站立在绝缘子上或是啄咬绝缘子时,可以对鸟类起到一定的恐吓作用,做到了在不伤害鸟类的情况下,对绝缘子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盖顶部还设有排污槽,能够将鸟粪或污水及时排离绝缘子,使绝缘子能够安全运行。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