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插端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5704发布日期:2019-01-02 22:09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插端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自动插端机构。



背景技术:

耳机插孔座的组装工作,本质上就是将多个端子一个个地插入耳机插孔塑料套中。在最初的工艺中,耳机插孔座的组装工作多由人工进行,工人夹取端子后,手动将端子插入塑料套中。

但手工插端不单耗费人力多,而且生产效率低下,非常不利于实行大规模生产。为了提高耳机插孔座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规模,实现耳机插孔座的插端自动化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的自动插端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插端机构,包括基座、设于基座上的插端组件以及用于将端子料带送入插端组件的端子送料组件;所述插端组件包括插端座以及固定于所述基座的插端驱动件,所述插端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插端座的侧端传动连接;所述插端组件还包括第一端子夹持件、夹持驱动块、连接杆以及均固定于所述插端座的第二端子夹持件和夹持驱动件,所述夹持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驱动块升降,所述插端座固定有连接座,所述第一端子夹持件与所述连接座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夹持驱动块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夹持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夹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子夹持件的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有第一导行槽,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导行柱,所述夹持驱动块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导行槽活动连接的第二导行柱,所述第一端子夹持件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导行柱活动连接的第二导行槽。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设有用于与所述连接座铰接的连接孔,所述第一导行槽与连接孔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导行柱与连接孔之间的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端子送料组件包括送端驱动件、料带滑槽、与所述料带滑槽滑动连接的送端滑块以及与所述送端滑块转动连接的送端拨片,所述送端驱动件和料带滑槽均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送端滑块与所述送端驱动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送端拨片靠近所述料带滑槽的出料端的一侧设有用于插入端子料带的料带孔的插入部,所述送端拨片远离所述料带滑槽的出料端的一侧凹陷形成有减重部,所述送端拨片还设有限制块,所述限制块用于限制所述送端拨片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限制块设置于所述送端拨片的中部,所述限制块设有用于与所述送端滑块抵触的限制平面以及由所述限制平面向内弯折形成的让位平面。

作为优选,所述插入部靠近所述料带滑槽的出料端的一侧设有用于与端子料带的料带孔接触推动平面,所述插入部远离所述料带滑槽的出料端的一侧设有用于与端子料带的料带孔接触的让位斜面。

作为优选,所述料带滑槽固定有用于检测料带滑槽上是否有端子料带的感应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子夹持件设有用于插入端子料带的料带孔的定位针,所述第二端子夹持件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定位针的让位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令第一端子夹持件和第二端子夹持件分别从端子的上下两端夹持端子,并利用插端驱动件驱动第一端子夹持件和第二端子夹持件将端子插入耳机插孔座,从而实现自动插端,并达到提高耳机插孔座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隐藏连接座以及端子送料组件之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夹持件以及第二端子夹持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送端拨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驱动块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为:1—基座,21—插端座,211—连接座,22—插端驱动件, 23—第一端子夹持件,231—第二导行槽,232—定位针,25—第二端子夹持件,251—让位孔,26—夹持驱动块,261—第二导行柱,27—连接杆,271—第一导行槽,272—第一导行柱,273—连接孔,28—夹持驱动件,31—送端驱动件,32—料带滑槽,33—送端滑块,34—送端拨片,341—插入部,3411—推动平面,3412—让位斜面,342—减重部,343—限制块,3431—限制平面,3432—让位平面,4—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自动插端机构,包括基座1、设于所述基座1上的插端组件以及用于将端子料带送入插端组件的端子送料组件;所述插端组件包括插端座21以及固定于所述基座1的插端驱动件22,所述插端驱动件22的输出端与所述插端座21的侧端传动连接;所述插端组件还包括第一端子夹持件23、夹持驱动块26、连接杆27以及均固定于所述插端座21的第二端子夹持件25和夹持驱动件28,所述夹持驱动件28用于驱动所述夹持驱动块26升降,所述插端座21固定有连接座211,所述第一端子夹持件23与所述连接座211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27与所述连接座21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27的一端与所述夹持驱动块26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2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夹持件23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夹持件23 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子夹持件25的上方。

插端驱动件22和夹持驱动件28具体为气缸。进行插端时,夹持驱动件28的活塞杆收缩,使得夹持驱动块26上升,夹持驱动块26 带动连接杆27的一端上升,从而使得连接杆27的另一端下降,继而使得连接杆27带动第一端子夹持件23下降并靠近第二端子夹持件25,同时完成对端子的夹持。随后插端驱动件22驱动插端座21移动,使得第一端子夹持件23和第二端子夹持件25靠近耳机插孔座并将端子插入,从而实现自动插端,并达到提高耳机插孔座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的效果。

如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所述连接杆27的一端设有第一导行槽271,所述连接杆27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导行柱272,所述夹持驱动块26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导行槽271活动连接的第二导行柱 261,所述第一端子夹持件23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导行柱272活动连接的第二导行槽231,从而使得夹持驱动件28能够驱动连接杆27旋转且连接杆27能够带动第一端子夹持件23升降。

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杆27设有用于与所述连接座211铰接的连接孔273,所述第一导行槽271与连接孔27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导行柱272与连接孔273之间的距离。杠杆原理表明,杠杆中力臂长的一端更省力,通过利用杠杆原理使得夹持驱动件28通过较小的力即可驱动第一端子夹持件23升降,从而减轻夹持驱动件28的负荷、提高夹持驱动件28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端子送料组件包括送端驱动件31、料带滑槽32、与所述料带滑槽32滑动连接的送端滑块33以及与所述送端滑块33转动连接的送端拨片34,所述送端驱动件31和料带滑槽32均固定于所述基座1,所述送端滑块33与所述送端驱动件31 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送端拨片34靠近所述料带滑槽32的出料端的一侧设有用于插入端子料带的料带孔的插入部341,所述送端拨片34远离所述料带滑槽32的出料端的一侧凹陷形成有减重部342,所述送端拨片34还设有限制块343,所述限制块343用于限制所述送端拨片34转动。送端驱动件31具体为气缸。进行送料时,送端驱动件31的活塞杆伸出,并驱动送端滑块33向左移动,送端滑块33带动送端拨片34向左移动,由于受到限制块343的限制,送端拨片34 无法转动,此时送端拨片34的插入部341对端子料带有作用力,因此带动端子料带左移;随后送端驱动件31的活塞杆收缩并驱动送端滑块33向右移动,限制块343不再限制送端拨片34转动,送端拨片 34顺时针旋转,同时送端拨片34的插入部341退出端子料带的料带孔,此时送端拨片34对端子料带没有作用力,不会带动端子料带右移;活塞杆停止收缩后,由于送端拨片34的右侧凹陷形成有减重部 342,因此送端拨片34右侧的重量小于左侧的重量,送端拨片34逆时针旋转,使得送端拨片34的插入部341插入料带的下一端子料带的料带孔,循环上述操作,即可持续进行送料。传统的运输技术中多利用皮带轮驱动传输带的方式运输物料,使用者必须精确计算传输带的移动速度才能保证物料不会在传输带的出料端堆积。本实用新型的送料组件不但结构简单,而且容易控制出料速度,实用性非常强。

如图5所示,所述限制块343设置于所述送端拨片34的中部,所述限制块343设有用于与所述送端滑块33抵触的限制平面3431以及由所述限制平面3431向内弯折形成的让位平面3432。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对送端拨片34的旋转方向的限制,使得送端拨片34不但实用性强且制造成本低。

如图5所示,所述插入部341靠近所述料带滑槽32的出料端的一侧设有用于与端子料带的料带孔接触推动平面3411,所述插入部 341远离所述料带滑槽32的出料端的一侧设有用于与端子料带的料带孔接触的让位斜面3412。当送端拨片34朝料带靠近滑槽的出料端的方向移动时,推动平面3411使得送端拨片34能够更好地带动端子料带移动;当送端拨片34朝远离料带滑槽32的出料端的方向移动时,让位斜面3412能够能够进一步减弱插入部341对端子料带的作用力,以防送料拨片带动端子料带返回。

如图1所示,所述料带滑槽32固定有用于检测料带滑槽32上是否有端子料带的感应器4。使用者能够通过感应器4来获知是否需要在料带滑槽32上加装端子料带,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端子夹持件23设有用于插入端子料带的料带孔的定位针232,所述第二端子夹持件25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定位针 232的让位孔251。通过定位针232防止端子相对第一端子夹持件23和第二端子夹持件25移位,从而防止插端失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