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升降机信号控制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3363发布日期:2018-11-20 21:06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升降机信号控制线束。



背景技术:

在全自动升降机设备中都需要用到线束连接结构,现有全自动升降机是电脑控制线束的结构设计,大多采用分散型线束,通过多线缆、多电路连接受控装置或部件,因此,全自动升降机设备内部的线束布置错综复杂,不但加长了布置线束的长度,使得线缆用量增加而且安装耗时费力,还容易发生错接,导致电脑线路板烧坏,从而影响全自动升降机设备的电性能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全自动升降机连接线束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全自动升降机信号控制线束,从而实现线束内结构稳定,耐牵拉度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全自动升降机信号控制线束,包括卷绕成型的外弹簧线、设于外弹簧线两端的连接器,所述外弹簧线的中部设有卷绕部,所述外弹簧线内包裹设有内弹簧线,所述内弹簧线的起始端与卷绕部的起始端齐平设置,所述内弹簧线的起始端与卷绕部的起始端通过第一束带扎紧,所述内弹簧线等距间隔的位置与卷绕部通过第二束带扎紧,所述内弹簧线的末端与卷绕部的末端留有末端距离,所述内弹簧线的末端与卷绕部通过第三束带扎紧。

具体的,所述外弹簧线一端与连接器的对接处设有热缩管。

具体的,所述卷绕部的末端穿入橡胶圈至内弹簧线末端。

具体的,所述外弹簧线的两端为直线结构。

具体的,所述外弹簧线的直径范围为9-9.4mm。

具体的,所述内弹簧线的直径范围为3.1-3.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全自动升降机信号控制线束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通过在外弹簧线内布置内弹簧线,卷绕方式合理布置线束,减少不必要空间占用;内弹簧线通过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的扎紧作用,有效与外弹簧线贴合固定,防止跑偏露线;卷绕部末端的橡胶圈有利于整体线束的定位,方便线束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外弹簧线、11连接器、12热缩管、2卷绕部、3内弹簧线、4第一束带、41第二束带、42第三束带、5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全自动升降机信号控制线束,包括卷绕成型的外弹簧线1、设于外弹簧线1两端的连接器11;

外弹簧线1一端与连接器11的对接处设有热缩管12;外弹簧线1的中部设有卷绕部2;

外弹簧线1内包裹设有内弹簧线3,内弹簧线3的起始端与卷绕部2的起始端齐平设置,内弹簧线3卷绕设于卷绕部2内;

内弹簧线3的起始端与卷绕部2的起始端通过第一束带4扎紧;

内弹簧线3等距间隔的位置与卷绕部2通过第二束带41扎紧;

内弹簧线3的末端与卷绕部2的末端留有末端距离,内弹簧线3的末端与卷绕部2通过第三束带42扎紧;

卷绕部2的末端穿入橡胶圈5至内弹簧线3末端;

外弹簧线1的两端为直线结构;

外弹簧线1的直径范围为9-9.4mm;内弹簧线3的直径范围为3.1-3.5mm。

应用本实施例时,通过在外弹簧线1内布置内弹簧线3,卷绕方式合理布置线束,减少不必要空间占用;内弹簧线3通过第一束带4和第二束带41的扎紧作用,有效与外弹簧线1贴合固定,防止跑偏露线;卷绕部2末端的橡胶圈5有利于整体线束的定位,方便线束的使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